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日期:2011/1/27 21: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鸟惭居士著

前言

始学净土的因缘

净土思想的确立

净土思想的大要

净土思想的实践

净土思想的验证

结论

  ●前言

  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教界来看,更是呈多元地蓬勃发展,佛学的研究、佛法的讲演、种种其他佛教宗教活动的举办,似乎形成一股‘显学’现象的热潮。在这些教化当中,雪庐老人所提倡的净土法门,是既平实又管用的,无论是生前或死后,都使人有一真正安身立命的归属。

  雪庐老人为何要提倡净土法门?这就涉及思想层面的问题,把这个问题约化为一个简单的逻辑就是:雪公的净土法门来自他的净土思想。明白了 雪公的净土思想,自然也就知道:他为何要提倡净土法门?不过,笔者所学浅薄、所知极其有限,只能就一己管见略作介绍,提供大家修学的参考,唤起大家对 雪公遗教作进一步的研究。

  思想二字连用,这是世俗哲学中常见的一个名词。一般口头所用比较宽泛的词语,就是‘看法’或‘想法’,而在佛教经论当中,也有这两个字,无论是连用或分开,意思是有些不同的,倒是‘知见’一词,差可相近。为了行文通俗起见,本文就沿用‘思想’一词了。不过,应明白,佛法所谓真正的‘知见’,是需要透过‘宗教经验’的实证而来,它对大众要负起相当的责任,要有正面而向上的积极引导作用,比起‘思想’,它显得更神圣、更严谨。

  说到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在‘净土思想’之上冠上‘雪庐老人’所有格的属性,就大原则来看,它跟净土经论、历来祖师大德所提倡的,其实并没有两样,这是‘不敢竞异’;如果就时代背景来看,它对所教化的大众,倒有它特别契机的地方,这是‘不必雷同’。以下就本著这两个要点,再依照几个纲领逐一来作简介。

  ●始学净土的因缘

  大抵一位对当代国家、社会有某种程度影响的人物,他跟时代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他固然影响这个时代,而时代也影响他。雪庐老人生长在一个书香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对于人、事、物的认知与处理,长辈的要求很高,中规中矩一点也不能马虎,而 雪公从小就表现著非常聪慧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如有任何困难,总设法去突破与克服,一种多问、多想、多悟的努力,终于养成他日后‘不怕难’的硬底子。在法界、监狱中服务,深受家风的影响,流露著用心细腻、仁慈宽厚;凡此种种对于净土思想的启发,虽然不必有直接的关系,而对于日后净土法门的坚持与弘扬,不能说没有间接的影响—目睹监狱罪犯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寄予同情设法解决改善,战时冒命掩尸埋骨,而众生六道轮回、生死不已,虽有法门而歧异难修,是否更为可怜?小时候代长辈受请赴宴,有几道菜?是什么菜名?菜的色香味如何?一一都需回报清楚,对于小小的年纪来说,这有多难啊!来台湾,初讲净土法门,不信、质难、招谤..........一连串的难题,又是多棘手啊!尤其是面对这日后的种种情境,无一不展现他智悲交融的大人作略。有关这些人格特质,可以参考 雪公的生平事谊或众弟子所叙述感念 雪公一类的文章,就不再多作引述。在这里不过举一两点做代表,来说明一代大德在人格修养与宗教信仰之间所存有的某种关连。

  雪庐老人对佛教真正起信,应该是在民国十九、廿年间。那时候军阀内乱,山东莒县县城遭受军事波及,老师被围困在城内,为期半年,生命朝不保夕。所住的地方,有花园、菜圃,时正三月间,花开蝴蝶飞来飞去,非常逍遥自在,老师目睹一时情生,感慨万千。稍后,因事到党部机关,无意间发现丰君子恺先生的护生画集,借回住处翻阅,又一面观赏飞翔中的蝴蝶,不自觉地感叹:‘我放其生,谁放我生?’突然心潮翻涌,发誓:如果绝地得生,以后决不再杀生食肉。后来,对峙的两军果真撤离,雪公大难不死,从此力守誓言,一生再不吃肉。佛教的慈悲主义,从此深深地印烙在老师的心坎。其实,早在青年时代, 雪公就已接触佛法,多看些大经大论。在莒县监狱服务期间,也就近参加主管上司梅大士撷芸先生(名光羲)在济南大明湖畔所办的唯识讲座。不过,那个时候,完全是用一种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态度来看待佛法,根本就不把信仰的事放在心里。对于老阿公、老太婆吃斋念佛这些事,更是瞧不起。一直要到这次‘莒城受困’,总算发了心。

  其后,因缘成熟,透过当时莒县电报局长的怂恿,开始接触 印光大师所设立苏州宏化社印赠的净土小册,如佛法导论、初机净业指南等等。刚开始,一接到这一类的书,稍为一翻,还未免嫌它太浅。等到用心看下一两本之后,信心不禁油然而生。一反过去的看法,净土念佛的种子从此播下心田而隐隐约约抽芽待发。不过,碍于当时的环境,毕竟自己是读书人又身为公务员,有某些层面的顾忌,也怕人家笑,只好暗中修学念佛,不叫人发觉。

  ●净土思想的确立

  雪庐老人自从开始修学净土之后,同时也在家里宣讲佛法,影响家人信佛。但是自己生性颖悟聪利,从小就看得多、听得多、想得多,眼界甚高,文人的习气、聪明人的习气一时未去,‘佛教修学法门这么多,难道只有净土是最好?’、‘难道只有靠净土一法就可以?’这一类的疑惑难免在脑际回荡。而这个信仰上的瓶颈,终于在拜读 印祖书信、拜见 印祖亲领教化之际,给予突破了。其因缘是这样的:首先,经由弘化小册的阅读以及清宁县老朋友的推荐,知道 印祖是得道高僧,想亲往皈依,由于一些缘故,当时并没有成行。几年后,在邻县埋葬曝尸的土匪,巧遇前来致谢的林姓代表,正是 印祖的皈依弟子,雪公就经由他介绍皈依,心中的切盼果然实现。印祖亲赐回信并给法名,开示的内容不外是敦伦尽分与念佛的方法。随后,两人之间,陆续有书信来往,雪公从此也就死心塌地遵照祖语,专修净土。后来,曾经亲自到苏州报国寺拜见大师。在 印祖威德的摄受之下,一整天从早到晚,老师殷诚受教,唯唯诺诺,几乎可用‘不敢吭声’四字来形容,一幕师徒交会的美景,好不叫人叹服与仰慕!当时 印祖所开示的内容跟先前给雪公的书信,并没有两样。由于这次殊胜的因缘,使 雪公对于净土的信仰是更加坚定了。虽然在这之后,又学禅八年,学密八年,学唯识连前(未皈依 印祖之前)八年,而终究是以净土为归趋的标的。因为学净土以外的这些法门,虽然所依的都是一代大德,而学到后来,自己是‘没了门’—没有结果。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多此一举?令人困惑的是:从事这些法门的修持(尤其是禅、密),是在皈依 印祖之后。对于净土的信仰,那怎么能说是死心塌地或屹立不摇?如果我们局外人真有这样的质疑,未免就会流于‘以凡测圣’的偏隘。我们不敢说雪公就是‘圣’,至少一如古来大德在教化上的‘出格作略’或‘超方作风’,并不是一般薄学浅识轻易能看出来的。个中的消息,也许在衬托:唯有净土最殊胜,后人应该从此契入而不要多走冤枉路。知道 雪公这个学佛过程的人,如果也跟著多学甚至杂学,到最后才要来体悟唯有净土可贵,从而强固信仰,那就可能错领了 雪公的慈悲用心,未免不善学了!

  在雪庐老人的整个学佛过程当中,印祖的教化应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启发。从拜见印祖之后,雪公的净土思想转趋根生而有力,敢于人前‘称性而谈’。当年对日抗战,避难到大后方的重庆等地,在学佛圈的一片偏见异解稠林之中,挺身而出,撰述了一部弥陀义蕴以维护法门,这就是一个见证。那时候,有人认为弥陀经是专应一般老斋公、老斋婆一类根机的经典,甚至以为只不过是热闹杂陈的广告而已,丝毫无深义可言。因此,教内的大通家不屑讲论,世俗的学术界也认为无甚可听。 雪公眼见大好法门遭受陵夷,不觉悲从中来,一种使命感驱策,终于使他大作狮吼。要不是对于净土真有所见,那有这样的能耐?所谓:见得理透(是)有几分,才讲几分话。否则,随便发言,在当时高人林立的环境之中,不马上成为众矢之的才怪!其次, 雪公写义蕴也有为自己过去误解、歧视弥陀经以及一般人毁谤本经而作忏悔的用意在里头。从以上这些写作的动机上,也不难看出 雪公在这一个时期对于净土思想的认可与执持,那真是:我爱真理(净土),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在老师的身上,几近半世纪的兵荒马乱、出生入死之际,是那样地坚定不拔而时时可死。这一大舍大放,反而换来步步得生。平时对于净土的理解,在战时真正加以发挥运用,这是解行合一的写照。又是一个绝佳的见证。

  顺理来说,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是应该相互配合的。行为如果没有思想加以指导,未免流于蔽陋;而思想没有透过行为加以实验,也容易流于空疏。一种多人追逐的思想,却只能在温室中聊叙,在茶余饭后喧嚷激辩,那是无济于事的。世间森罗,诡变多端,那能打如意算盘,求其‘按理出牌’。付出行动,接受环境考验,那才能看出思想管不管用。从民初匪乱、革命之战、五四之后军阀内哄,一直到抗日,雪公半辈子身处枪炮灰下讨生活,目睹人间惨忍苦痛,从畏惧、悲悯的激情中一转而为净土的欣求,雪公自有他的因缘与境界,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时代背景,不必刻意去希求一个大动荡困境的重现,但是真有那么一天,天灾地变、飞弹临头的时候,弥陀名号是否能喃喃出口?那是值得我们深深省思的!缅怀 雪公在台上阶前凛然站立的豪情神态,是否透露著几许微妙的消息?诚中形外,那净土思想的确立,应是来自实际工夫的练就,有‘力’,也才真能有所‘立’。

  ●净土思想的大要

  雪公承续在内地已有的修学,随政府赴白,开启他先后四十年教化,另一个新的里程碑。一直到 雪公往生之前,这一段在台时期, 雪公老师,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在充实与提升自己,使净土思想更趋圆熟,其气势更形壮阔与弘伟。此下就例举几方面,来说明其大概的要点。

  (一)华严导归— 老师奉华严为自他信仰净土的大根本,开办将近三十年的华严讲席(目前仍由 周老师续讲其未竟部分),其用意除了在凝聚信众有一长期的熏习之外,主要是要强化大家的信念,使其明白净土念佛法门大有来历,学人不必自我看轻、自我气短。华严是圆顿大法,专明一生成佛的道理,只有法身大士才能领悟。可是全经到了最后,却以行愿品的十大愿王导归净土,作为归顶结穴(一生成佛)的下手处,这好比如椽神笔,辟空一挥,谁能了解意在何处?华严以十大愿王导归净土,莲宗也以念佛求生净土,却得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古德有说:华严是大本弥陀,弥陀是小本华严。蕅祖以为一代时教,不外六字洪名,这些千古绝唱,不可思议!华严大士都求往生,我们博地凡夫岂能自生退屈,而不见贤思齐?念佛决不是老太婆的小勾当,华严确可作背后信仰的大支柱。

  (二)带业往生—这是持名念佛法门不可思议之一,这四个字,以目前可查的资料来看,首先出现在元代天如(维则)法师所撰净土或问中的第十八问,他还是引用古人的话,这古人是谁?不得而知。其后,明代莲池大师在其著作中提到带惑往生,其意义是一样的。在净土的经典中,虽未见有这四个字,字里行间是隐藏有这层意思的。另外,常被人拿来引用的那先比丘经的小砂大石喻(小砂虽小,没有船载即沉;大石虽大,若有船载即不沉。砂、石喻业,船比佛力。),也都是很好的证明。类似的意义或比喻,也散见于唐代净宗大德的著述中。根据的出处,虽不能说俯拾皆是,也可说为数不少。这个名词是谁首倡的?并不重要。从义理上来领解,它就是佛说的,毫无可疑。带业往生是特别在凸显弥陀愿力弘大不可思议,这是净土之所以立宗的大根据之一。佛力固然弘大,但是它的前提是求生者必须‘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平时猛造业,期待佛慈悲临终接引而带业往生,这是与因果道理违背的。净土绝不是十足无赖之辈的避风港,自己一点不著力,死要人拖。虽然‘随缘消旧业’,这可与有人提倡的‘消业’旨趣不同。前者是要伏(见思)惑就可往生,后者是消业才往生。这里的消业,其实就是断(见思)惑,严格就学理来看,消业往生,并不是不好,问题是凡夫有几人办得到。如果一反古德一脉相传的慧见,硬立章程,难免就会弄得许多人的信仰无所适从。雪公往生前十年内,由于这一段横出的公案,为了坚定大众的信念,循循善诱,可谓卖著老命作教化。眼看天下苍生茫茫受惑动,岂止是 雪公一人的悲愍,连上来 印光大师、净土诸祖菩萨,都要哀怜不已,甚至‘我佛夜半有泪痕’。‘带业往生’,就是佛说的!就理说(经论义理),确有其理;就事说(往生事例),实有其事。修学净土,在这一要著,必须靠得住、把得定。

  (三)当生成就—根据天台智者大师十疑论引述维摩经、智度论以及他本论的会通,可以明白‘当生成就’也是持名念佛法门的要点之一。印光大师在文钞里,一再提示:念佛的人如果求来生大富大贵、或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弘佛化,那就是三世佛怨。所以,念佛务必切求就在这一生往生西方净土,所谓‘当生成就’(起码是了脱分段生死,不入六道轮回。)净土求当生成就,绝不是自了汉的作风,反而是志在千秋万世的回入娑婆、广度苦难众生的大人作略。讲究稳扎稳打,实实在在利益众生。下手处似是消极,及其结果与其他大乘法门无异。生生世世留住娑婆,接受挑战,练就菩提,于理讲得通,于事几人有能耐?一个‘隔阴之迷’,就够打却多少伶牙利嘴?!净土讲究实事求是,如果看他老修行的过程,遽下论断:‘天天阿弥陀,只知求死不求活!’是不争气的宗派!是枯寂的佛教!这就无异扼住对方喉咙,说他声音小,有点不近理性。修行净土的人,既然持名念佛,斩钉截铁地,就是务必志求此生往生极乐,不等来生多生,这就叫善顺诸佛教诲,必能成就。雪公老师撰述的当生成就之佛法弘扬至今,在那平淡无奇的字眼背后,是否也散播著我佛那种‘浪子早归,莫远走’引颈切盼的弦外之音?这也是值得耐人寻味的!

  (四)但念无常— 雪公在日,无论在那里讲经或说法,总会警醒信众:‘你们不要迷信我会一直坐在这讲台上!’或说:‘原子弹就在我们头上了!’。这一类的话,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是那样的简易,那样的平庸,连三岁小孩也说得上口。可是这三家村话儿,出自他老人家口中而一再叮咛,其意义就非同寻常。这倒不是说 雪公预言或先知了些什么,而是透露了一个重要的消息: 雪公是弘扬净土的人,这些话不就跟净土的修学,丝丝相扣?因无常,而求出离,这是入道的要门。不能从这里认准,而悠悠忽忽,无论世出世法,都是很难成就的。雪公的话,印祖的‘死’字,警众偈,乃至八大人觉经的第一觉悟.........等等这些佛经祖语,当它一一浮现在我们眼前,旁经我们耳边的时候,我们究竟能振起多少的激励?我们是否能会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目标上?这又是值得深深省思的!

  (五)常行三事—时时忏悔、时时随喜、时时回向。这是 雪公老师砥励大家,在念佛之余,要常做的三件事。说到忏悔,是要经常检讨自己,是否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别人?是不是跟人争名夺利?上班、为公家办事,尽心否?讲大话,三分说成七分?等等世出世法,只要是说错、做错的,都应加以反省。这是随缘消旧业,做伏惑的工夫。其次,随喜,雪公生自山东,而后半辈子居住台湾中部,食于斯、寝于斯,认为台湾这片天地对他恩泽深厚。为了饮水思源,所以未成佛,先结善缘。只要一有到外地的机会,不是买放生命,就是替动物皈依。不外出在台中,印经救济,更不在话下。某人少穿的,‘请你拿去,穿上!’毫不吝惜又有礼;有好吃的,你一包、我一块,让大家分享,自己喜形于色。或自行,或教他,惠而不费。回向,是万善所得功德,无论大小,都回向净土,普愿自他都能往生。雪公经常提醒信众,不要怕回向,不要忘了回向。忘了回向,将流入人天法;怕回向(功德别人分享,自己就减少),也与大乘净土不相应。回向净土,则往生有目标。功德分享别人,自己未见减少,反而更大,如火炬一样,以一传十,乃至百千万,自身丝毫无损而光明更大。这‘三时主义’的倡导,无异在往生的路上,起了一种补强作用。我们持名念佛的人,都求临终无障碍,三时主义就是很好的保障。

  (六)敦伦尽分—一部印祖文钞风行天下,如何把人做好这个道理,触目皆是,它的下手大原则,就是敦伦尽分。秉持印祖这个遗教, 雪公在他身上也推行地不遗其力。除了奉行做人是成佛的根本基础这个理念之外, 雪公在入世事业方面,不惜苦心经营擘划,也有他特别的时节因缘。民国四十初年之间,为台北新庄乐生疗养院声援救助,应是他日后展开慈济工作的一大契机。当时的外教对于佛教,可说极尽讥嘲凌辱,认为佛教是寄生的,是消极的,是只顾自己解脱生死的。为了众生、为了佛教, 雪公与一批信众省吃俭用、出钱出力,那人间受孤立冷漠的一小角落,渐渐绽开光明与温馨。敦伦尽分是要落实的,心理的空虚不说,如果缺少吃穿、没得住,这些人情世故没有打点好,还能向人说做人谈学佛?那有谁会相信?从 雪公的身上、他的著作里,可以看出,他是不乐见学佛人只会在文章上闲聊‘孝弟忠信、之乎者也’而沦为一无事事的‘穷措大’。所谓敦伦尽分,也不外是在把实际的人情世故处理得当。外教在这些事情上,也有他好的一面,老师只有赞叹随喜,与予尊重。外教对佛教的批评有不对的, 雪公一向采容忍的态度,不作反击。尽管改善、强化自己一方,使对方的歧视自然消泯于无形之中。至于像老庄诸子、各种民间信仰,或讲行善修福,或说成仙升天,只要是立足于把人做好的基点上, 雪公一律不加轻视,认为都能各利一时一方之机,可以兼容并存。这是 雪公在敦伦尽分外延的横面因应。而在纵面上下互动,赖以内行的动力又是什么?那不外是‘诚敬仁厚’四字。

  诚以自处,敬以治事,仁厚以待人。诚敬是做人处事的根本,世出世法没有诚敬,一定办不成。诚是实实在在,不敢自欺。敬是尽其在我,不敢马虎。印祖视诚敬二字为学佛的秘诀,说它是‘妙妙妙妙’,在文钞里,类似这样的开示,可说不胜枚举。这在 雪公,也是拳拳服膺,至终不渝,固然是奉行祖教,也是由于中国固有文化熏陶深厚所致。就拿恭敬三宝来说,民国六十一年前后,老莲社办大专佛学讲座。有一次,宣公上人(俗腊约六十上下)来访讲开示,雪公在旁侍听(像是坐在一张小学生用的那种木椅上),从头到尾,正襟危坐。当时 雪公已是八十三、四高龄,对待 上人,就像旧时学校的小学生听老师讲课一样,毕恭毕敬。又同样在那一段时日,在某一次的 雪公上课中,突然走进来一位老比丘尼,身穿作务衣,脚穿拖鞋,神情有些呆滞,手上似是拿花,一步一步走向佛前。往上一供,转身朝外,突然走近 雪公讲桌,像要作礼。说时迟那时快,还没有让老比丘尼弯身,雪公早已一跃而出,下地伏拜。行礼后,令几位学生搀扶老比丘尼离去。霎时间,整个课堂悄然静肃,目击好一副矫捷身段,真是叹为观止。这尚是余事,看那 雪公垂垂老矣之身,恭敬不但丝毫未减而又有加的真诚,更是叫人感动。以上是 雪公敬僧的一斑。 宣公上人是学禅的,雪公固然恭敬,这是不分门户;老比丘尼似是庸愚,不具僧相,雪公一样恭敬,这是不嫌修行高下有无。在他为何?不论,在我,敬其所应敬,这是 雪公的素怀雅量。至于敬法,也可以举一事说明。也大概同在那个时期,有一回, 雪公在善果林讲经。铃声一响, 雪公走进来,徐徐作礼,然后朝讲台左翼移动。沿著台阶,刚要往上移步,突然停住,脸朝前座使了一个眼色。这时,全堂听众错愕不已,几百只眼睛同时集向一处,屏息以视,欲探个究竟。所幸,当时有位执事师姑反应灵光,手拿抹布,赶紧捱著讲桌(或是供桌?)擦拭, 雪公这才舒颜开讲。至此,大家也真相大白。原来,桌上有尘垢一类的东西, 雪公看在眼里,不忍也不敢屈法以就人,对法用心之殷重诚恳,一至如此。至于对佛,那就不用多说。总之, 雪公教导后生晚辈恭敬三宝,自己更是处处以身作则,始终一贯。诚敬在本质上,非常抽象,其具体的外验,就是不背因果,既是一体的两面,而又相辅相成。印祖说:竭诚尽敬,成佛作祖有余。若说:不背因果,学佛能事毕矣!这也不为过,往深处讲,确是如此。实行起来固然不容易,不过藉此至少可以明白修学重点所在,不致舍本逐末,终成老骨董。再说仁厚,诚敬往外推就是仁厚(案,‘厚’字其实可以不讲,用在‘仁’下,是为行文协顺)。仁是孔圣人教化的大宗,重在安民,终极目标,是大同治世。慈(悲)是大乘佛教的大本,首在不杀,终极目标,是普置众生于净土之上,人人成佛。释迦世尊汉翻能仁,孔圣古传儒童菩萨,寻名责实,这东西两圣所倡导的,隐然暗合。其下手工夫容有不同,所达境界或有深浅,其体并无两样。不依孔仁,人而不仁,佛慈何从迈步?不尽佛慈,人而不慈,孔仁何由圆满?所以,儒佛离则两伤,合则双美。‘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太虚大师所说的这句名言,是否也就是 雪公一生所说所行、自利化他,所要诠释的一种儒佛融会思想体系?这又是值得我们深深省思的!

  其次就 老师教化的对象来说,大人信众(含大专学佛青年)是一个主体。如果仅局限于此,那还是有所未尽。因为今日之幼童,就是来日之大人。同时兼顾,蒙以养正,一来,主体教化不受干扰(无后顾之忧)。二来,又可渐渐纳入主群,继续接受(主体)教化,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此外,跟外围(非学佛)社会之间,也会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促成这个理念的实现,那就是国学启蒙班这一类幼教组织的设立。观察印祖与 雪公,这一僧一俗日后的造诣,都得力幼时庭训不小,而又都倡导启蒙教育,我们不难体会蒙以养正有多重要!对做人对学佛,对自对他,其影响虽小而实大,虽伏而实显,我们能不重视?

  (七)专持佛名—净土法门流传到了明代莲池大师以后,就变成以执持名号为主流,不过当时莲池大师仍不废作观。再到蕅益祖师,就纯以持名为本宗修行宗要。入民国印光大师以来,仍然承袭不变,完全以持名为主,而更是大力弘扬,发挥到了极致。 雪公拜领印祖教化,自然也就专以持名接引众生。同样是持名,这些大德在用功方法上,难免会有个别差异,而在教化上随著时节因缘之不同,也就各有强调偏重的部分。在台中净土道场, 雪公是如何倡导持名念佛法门?以下略举四点作说明。

  (1)歧路亡羊:‘只靠(持名)念佛,就能往生?是否就是这样?’在信众中,难免有些人会生起这种疑虑而心无定见,结果弄成多经多咒,又是拜忏又作法会,好不热闹。其实,路多易迷,又好比光散不能烧物。用心不一,那能成功?弥陀是法界藏身,举其一名,则万德俱备。只怕靠不住,把不稳,缺少信心。能定于一尊,自然立竿见影。

  (2)全为弥陀:在家居士,既然身处尘世,就得要生活、要工作。这样念佛岂不是要中断?又扣除吃喝拉撒睡,念得佛几何?雪公教大家:喝茶为弥陀,扫地为弥陀,乃至时时为弥陀,处处为弥陀。日久天长练习,心心念念是弥陀,工夫自然成片。

  (3)百八不乱:念佛不贵多、不求快,要在品质精良。否则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百八佛号,一句接一句,至诚恳切,摄心而念,从心起念,出口,经耳,又入于心,三处轮转,周而复始,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这就是念佛秘诀。

  (4)烦恼佛压:凡在有心,无不起念。博地凡夫,起心动念无不是烦恼。烦恼来袭,如何对治?所谓一念烦恼,一声佛压。这是以毒攻毒,以楔出楔的办法。压之久久,练之久久,习惯成自然,烦恼无著脚处,临终必有把握。古德又说:不怕念起,但恐觉迟。如何察觉烦恼(念起),这又是先要著力的地方。

  (八)法有对治—在 雪公教化的主体信众之中,大概可简分为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一般知识分子思虑复杂,很难要他安下心来一味地念佛, 雪公认为这就需要有学理研究的辅助。多少有学理的基础,念佛才能有个入处。至于非知识分子,就可一味地念佛,反而得力。如果硬要他研经解理,非但强他所难,又可能带来反效果。

  上来这八条,或许可以说是 雪公在弘扬净土法门所建立而赖以运用、强调的思想大要。再就这八条简单分析来看。第八条是说明 雪公施教手段的善巧方便,所谓法无定法。本来净土三大要,只讲信、愿、行。然而在信众中,确有不必讲解的,也有不能不讲解的。而这个解又不是大开圆解的解,姑且说它是勉强的解。虽然解而勉强,也有某种程度的管用。硬说一定要解,或一定不要解,可能成依死方医变症,误却众生的慧命。其次,(一)华严导归,是立信之大宗。(二)带业往生与(三)当生成就,是立信之别支。其中,带业往生是明佛力之可依赖;当生成就是说自力不可仗恃。以上三条是依时代环境,坚定信众的信心不受惑动,可总括为‘信’。(四)但念无常,旨在引出欣厌,这是愿。(五)常行三事,不出十愿,这也是愿。(四)为别愿,(五)为总愿,这两条可总括为‘愿’。(六)敦伦尽分,是助行。(七)专持佛名,是正行。这两条即正助双修,可合为‘行’。前来七条,总不出净土三要—信、愿、行。纲领不变,而因应时节因缘的需要,有不同的说法与特别的强调。

  ●净土思想的实践

  这个部分是说明 雪公如何将他思想上的理解化为‘宗教经验’的实践,也就是他的实际修持内容,简单可分为自行与化他两方面。在自行方面,雪公四十年如一日,修法不变,早晚二课不断。这固然是得力于见理透彻,而从小养成一种坚忍强毅、肯吃苦头、不怕困难的德性,也大有关系。不变、不断,这是真精进。有精进,才能叫修持。有修持,才有力量,有感应。因此,蕅祖说:保持早晚课不断,一定往生。这是应该深信的,就怕我们没有恒心。雪公在定课以外,也颇宝贵零碎时间的利用,一串多年的念珠随身携带,所以坐也阿弥陀,行也阿弥陀。二课其求‘定’,散念求其‘熟’,两者并行,往生的路上就多一重保障。

  至于利他方面,除了净土本身的经论以外,就连讲其他的经论,或一般的开示,雪公都循循善诱,处处提携劝化会归到净土上。这种‘口头讲解’的具体化,就是指导信众成立念佛班。透过念佛班的参与,一来平时可以共修切磋,提升自己的境界,二来有人往生,也可以帮助助念,既是功德,又可激励自己的道心,可以说一举数得,好处多多。

  念佛班的成立,在整个信众中,无异形成一种全面性强而有力的增上缘,带动多少人因此工夫更扎实、心胸更弘阔,使往生的路途上,更增加无比的信念与希望。养兵千日,用之一朝,别人生死之际,也就是自己历境练心,自我检定工夫最好的时机。念佛班的成立、助念的安排,这岂不又是一种教化上的一大善巧。

  ●净土思想的验证

  一种思想,如果没有行动的配合,没有结果,那也不过徒为一思想而已,那是平面的,没有生命的。说净土有多好又多好,有什么凭据?不错,外人可以这样问,念佛的人也可以这样问。古来往生的事例不说,一生倡导净土的 雪公,其末后一著,就是绝佳的见证,也是‘如是因,如是果’最好的写照。 雪公临终时,手持念珠,口念弥陀,右胁而卧,安详往生,对照佛经祖语,这就是瑞相。人法若合符节,除此之外,对 雪公都是不用附加上的。

  雪公生前,处处求平实,时时讲平实,当这临终也现相平实,这不就是满其所愿?‘为因既强,果必随之’,在华严讲席上, 雪公就曾这样提示过,语应犹在耳,这或许是自信心声的透露。具备三资粮,必定往生,经证凿凿,这不可信?又有什么可信?

  扪心而言,在 雪公那临终之时、火化之际,我们是否引颈切盼,将心以待?那是否已有偷心?问心有愧?雪公末后一著现相平实(包括临终前后,火化前后等等),是否就是示现给我们的顶门一针? 雪公平实,我们是否也该平实以对?已故周杨慧卿居士是雪公的弟子之一,往生瑞相特别殊胜,而 雪公在他所撰之传记中,说居士;‘人讶其瑞,信已生;予观其行,知决生;瑞幻而行实,得其实可遗其幻也。此予之知其所知,与人之信其所信,而有异者。’这一段话说得多恳切、多殷重,不是 雪公蔑视瑞相的存在,而是 雪公对于周杨居士的行持,表示更认可、更尊重、更有信心。

  我们之对 雪公,是否也该如 雪公之视周杨居士?悲伤、掉泪这些俗情,尚不为过;‘有无闻到香味’、‘舍利子有多少?颜色怎么样?’……如有这些偷心,是否应加以突破?料想 雪公在极乐净土中,或许会为之颔首称是。

  ●结论

  雪公老师一生的造化,非常博大精深,往生后所遗留下来的,无论是有形或是无形,处处是学问,处处见悲心。想窥探其一二而有所领悟,谈何容易?纵有所说,都恐怕已落于偏差与错误。笔者个人所学非常浅陋,也缺乏专业的学术训练,一篇标名思想一类的芜文,写来是冗长又驳杂,只不过是依著一己所知、私下揣测所凑集的一些支支点点,希望对于修学净土的后进也许有点小帮助。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鸿篇巨著,还得期诸高明。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思想       李炳南)(五明学佛网:净土思想       李炳南)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 

 李志夫教授: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杨曾文教授: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蔡惠明居士: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 

 陈永革博士:论晚明弥陀净土思想的诠释取向及其效应 

 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五章 天台佛学研究 三、天台佛学 

 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二章 天台宗与其他佛教宗派关系研 

 伍先林博士:善导净土思想之特色 

 弘学居士:净土探微 第二章 净土思想在佛法中的意义 

 弘学居士:净土探微 第一章 净土思想的产生 

 能利法师: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