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太上感应篇图说29:忠孝友悌


   日期:2017/1/25 20: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经文:忠孝友悌。

  【原文】

  哀哉!将军遭时不适,地陷天倾。卓哉!将军忠勇足备,歼贼万人。宁慷慨而就磔,弗舍义以偷生。焚全家而不惜,标百代之芳名。

  注:为臣当忠,为子当孝,为兄当友,为弟当悌。虽自尽其伦理之常,而自古迄今,格天地,泣鬼神,化及禽兽,感及草木,惟此至性所孚,应若桴鼓,所以为众善之纲,修身之本。盖居官有居官之忠,士庶有士庶之忠,富贵有富贵之孝,贫贱有贫贱之孝。兄弟之间,相爱相敬,随在各尽而已。

  案:明周将军遇吉,幼失父,事母至孝。冬温夏凊,晨省昏定,莫不竭力尽志。母尝有病,时刻奉汤药,衣不解带,目不交睫。母悯其劳,诈云已愈,命熄灯归寝。母方辗转,已左右扶持,实未尝去也。母抚其背曰:“儿今日为孝子,他日必为忠臣,尔父有子矣!”待诸兄弟尤其友爱,事必身先,美不独擅。崇祯时天下荒乱,盗贼群起,遇吉应将材科,效力戎行。每战奋不顾身,所向有功,累升代州总镇。修城垣,明军法,整器械,练士卒,不遑寝食。崇祯十七年二月,贼犯代州,遇吉力战,杀贼万余。兵少食尽,乃退守甯武关。贼复薄城,传檄五日不下,寸草不留。遇吉悉力拒守,发大炮击贼,杀万人。会火药尽,遇吉悉兵出战,斩贼数千级。自

  成惧,欲退,群贼曰:“我众百倍于彼,但用十攻一,更番叠战,蔑不胜矣。”自成从之,引兵复进,脱帽以自别。官军且尽,遇吉自揣不支,归跪其母前痛哭。母曰:“此乾坤何等时,尔尚归家作楚囚态!”遇吉曰:“儿稍刻即舍身报国,惟母难舍。”母怒曰:“杀身成仁,方为烈丈夫;马革裹尸,才是奇男子。尔为忠臣,我得为忠臣之母,流芳千古。尔见父于地下,长笑无恨矣。”麾遇吉出,时兵尽城陷,遇吉巷战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猬,竟为贼执。大骂不屈,贼悬之竿,丛射杀之,复脔其肉。夫人刘氏,素勇健,时一子侍侧,夫人曰:“吾欲使尔回籍,延尔父一脉。”子曰:“父死忠,母死节,子死孝,将安往?”夫人遂命家将楼下备柴薪,上加火药。乃率妇女数十人,据山巅公廨,登屋而射,每一矢毙一贼,贼不敢逼。会矢又尽,夫人登楼,命贾姓幕宾举火,合室自焚,贾亦跃入火中同烬。贾偏关人,忘其名。予官山右时,伊孙亲向予言,有史册所未载者,故特表而出之。后贼自成尝语人曰:“他镇复有一周将军,吾安得逞其志?”弘光嗣位南都,赠遇吉太保,谥忠武,列祀旌忠祠。

  【注释】(1)周遇吉:?—1644年,明末锦州卫(今辽宁锦州)人,号萃庵。行伍出身,积功至京营游击、前锋营副将。镇压农民军有功,屡加太子少保、左都督。崇祯十五年(1642)冬,出任山西总兵。十七年,自代州退保甯武,负隅顽抗,被李自成农民军俘杀。

  (2)冬温夏凊,晨省昏定:谓冬天温被,夏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请安。表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语出《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附:成祖靖难后,方孝孺骂不绝口。成祖怒,命逮其亲族至,孝孺面不改色,惟骂其篡而已。及缚其弟孝友,孝孺泪下。孝友吟诗曰:“吾兄何必泪潜潜,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鹤,旅魂依旧到家山。”

  【注释】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官至大学士。明太祖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这就是建文帝。后来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取了皇位,要方孝孺写即位诏书,方孝孺坚拒不从,被灭十族(九族加门生共十族),遭难者达873人。传说方孝孺在未生时,其父亲将葬其祖(方孝孺祖父),已定好日子,忽然夜里梦见一赤衣人跪在面前说,听说你方氏要葬尊翁,卜某山之原,然我九族居住此处有数百年,子孙大旺,不知其数,望再宽缓二月,吾当迁而避之,愿以仁恕为心,祈求所请,赤衣人老者言毕辞去。但是方孝孺之父不信此梦,明日起工即开穴按时下葬,穴宽阔六丈许,穴中有赤蛇千余尾,共一穴,其长数尺,盖所梦之赤衣者,既有梦中相托向请当给与时日,方孝孺之父素不信梦中事,见蛇不愿,亦不忆梦中之言,令人堆材纵火焚烧,大火把蛇全部烧死,有一道青烟直掬方氏之家,是时方孝孺之母已怀孕数月,方孝孺出生后,厥扶甚异(指身体极差),师从宋景濂,在明朝为官至学士(皇长孙朱允炆的老师)。尽忠于君王,朱元璋死后传皇位于皇长孙,即建文帝,后来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取了皇位,要方孝孺写即位诏书,献颂词,方孝孺坚拒不从,被灭十族,遭难者达873人,可谓血流成河,其景其状甚悲惨,与被焚烧赤蛇之数略同,古人相传为千尾赤蛇相报也!虽其为害赤蛇之报,当山脉有生气有地气时,地里必然暖气如春,才有会有蛇类在此处穴居,蛇为冷血动物,求温暖之地,故孕育多蛇之地,方氏不信从而葬之,亦召来奇毒之祸,凡开穴见有龟蛇鱼虫之物,切不要加害,况丧生非仁者之道,杀生上千也非仁者之德,从古到今在开穴时见有龟蛇,不足为奇,望不要杀生,有龟蛇者不影响风水之美地,仍可葬之,望天下仁人君子自思。

  【译文】

  注:为臣当为国家尽忠,为子当为父母尽孝,为兄当友爱兄弟,为弟当尊敬兄长。虽说这些都是世人应遵守的伦常、应尽的本分,但是从古到今,能在这方面做到极处,就能感天地、泣鬼神,连禽兽草木都能感应。这都是至性所感,感应如响。所以忠孝友悌,乃是众善之纲领,修身立命之根本。为官的有为官应尽的忠诚,平民有平民应尽的忠诚。富贵者有富贵者应尽的孝道,贫贱者有贫贱者应尽的孝道。兄弟之间,互相尊敬和爱护,根据自身的情况各人尽到各人的本分。

  案:明朝周遇吉将军,幼年就失去父亲,事母至孝。冬天问其温暖,夏天问其清凉,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请安,尽心尽力侍奉母亲。母亲曾经得病,周遇吉时刻侍候服用汤药,日夜守护,衣不解带,目不交睫。母亲心疼儿子辛苦,就谎称自己已经好了,让他熄灯回去睡觉吧。母亲刚转过身,他就已经在旁边扶持,实际上根本没有离开。母亲抚摩着他的背说:“我儿今日是孝子,他日必是国家的忠臣,你父亲有你这样的好儿子,九泉之下也瞑目了。”对待几个兄弟尤其友爱,有事自己当先,有好处不自己独享。崇祯年间,天下兵荒马乱,盗贼蜂拥而起,周遇吉应试将材科,效力军旅。每次作战,必然奋不顾身,所向披靡,屡立战功,一直升任代州总兵,加固城墙,严明军纪,整顿器械,训练士兵,废寝忘食。崇祯十七年二月,贼寇侵犯代州,周遇吉奋力抵抗,杀敌万余人。代州士兵减少,粮食也吃光了,于是退守甯武关。贼寇又来攻城,激战五日,攻城不下,贼兵所到寸草不生。周将军拼力拒守,又用大炮轰击敌军,歼灭万人。弹药用光了,遇吉率军出城迎敌,斩杀贼寇数千人。李自成害怕了,想要退兵,有手下建议说:“我们的人数超过明军百倍,只要用十攻一,轮番作战,没有不胜的道理。”李自成听从了这个建议,带兵又来挑战,而且摘掉帽子,以便和明军区分开来。官兵所剩不多,周将军自感难以支撑,回家跪到母亲面前痛哭。母亲说:“这是什么时候,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你还回家作出像囚徒一样的姿态!”周将军说:“儿子马上就要舍身报国了,只是舍不得母亲。”母亲怒说:“杀身成仁,方为烈丈夫;马革裹尸,才是奇男子。你做忠臣,我就是忠臣的母亲,流芳千古。他日在地下见到你父亲,也可以长笑无恨了。”说完把儿子赶出去作战。当时已经全军覆没,城池也陷入敌手。将军又和敌军展开巷战,不幸马跌倒了,将军徒步前进,手刃敌军数十人,身中数箭,如同刺猬一样,最后被贼捉住。大骂敌人,宁死不屈,贼兵将其吊在杆子上,乱箭射死,又把将军身体脔割。将军的夫人刘氏,也是勇武健壮,当时一个儿子在旁侍奉,夫人说:“我想让你回老家去,为你父亲留下血脉。”儿子说:“父亲尽忠而死,母亲尽节而死,我做儿子的,尽孝而死,我哪也不去。”夫人于是命令家丁在楼下备好柴火,上面加上火药。然后带着几十名妇女,到山顶上的一座房子,登上屋顶射箭,一箭射杀一个敌人,贼兵不敢逼近。弓箭用完了,夫人登楼,命令一位贾姓幕宾点火,全家自焚殉国,这位贾姓幕宾也跳到火中自烬而死。贾姓幕宾,是偏关人,可惜忘了他的名字。这是我在山西做官时,他的孙子亲口对我讲的,有些是史书当中没有记载的,特地记录在此以作表彰。后来李自成曾经对人讲过:“如果别处军镇也有一位周将军,我怎么能成功呢?”弘光皇帝在南京继位,追赠周遇吉太保,谥号“忠武”,入祀旌忠祠。

  附:明成祖平定内难后,登上帝位,方孝孺骂不绝口。成祖大怒,命令逮捕他的亲族,孝孺面不改色,只是一直骂朱棣篡位而已。等到捆绑他的弟弟方孝友的时候,孝孺才流下泪来,孝友吟诗道:“吾兄何必泪潜潜,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鹤,旅魂依旧到家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太上感应篇       孝道)(五明学佛网:太上感应篇       孝道)  

 竺摩法师:世出世间孝道之比较 

 其它: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 

 开愿法师:孝道的真实意义 

 道坚法师:一般人认为出家有违孝道,请问你有何看法 

 能弘法师:博大精深的佛教 如何圆满孝道 

 李尚全教授:护法与尽孝道:房山石经雕刻的原动力 

 衍慈法师:佛教与孝道 

 其它:护法与尽孝道:房山石经雕刻的原动力(李尚全) 

 其它:孝道的真实意义(开愿法师) 

 蔡礼旭老师:孝道也可以权变 

 业露华: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发展 

 业露华:论契嵩的孝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