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气要和,性要缓


   日期:2016/12/11 10: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多年古镜要磨功,垢尽尘消始得融;

  静念投于乱念里,乱心全入静心中。

  ——清·普能嵩

  世界上从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叫烦恼,叫怨恨,只是因为人们的心性难免浮躁、焦虑,常常被身边不顺的事、不理想的事引爆,如此心中才会落满烦人的尘埃。佛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生活的路从来不会平坦,那就把心先放平,纷扰中把心安在静处。

  内心安定,何处惹尘埃

  一个人问禅师:“在修禅之前,山是山,水是水;在修禅宗之时,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修成之后,山仍是山,水仍是水,为什么同样的山水会在人眼中有不同的呈现?”

  禅师说:“修行之前,我们的脚步很少停下来,所以心灵很少去揣摩事物背后的东西,此时遇见山水也无非惊鸿一瞥,所以山不过是山,水不过是水;修行时,刻意地探求事物背后的意义,难免会把一些矫情的东西强加给平凡的山水,所以山水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修炼到一定境界后,心平了,世界静了,遮盖事物本来面目的思绪、烦恼等像云雨初霁一般放晴,此时蓦然回首,山仍是山,水仍是水。”

  这个人若有所悟,刚要开口时,禅师说:“凡夫俗子和开悟者没有区别,只不过开悟者离地六寸。”

  山本苍翠,水本清冽,可是匆忙的脚步总是一刻不得闲地催促人们你追我赶,于是烦恼伴随着必然出现的快慢先后侵入人心,遮蔽了可以和美景相遇的视线。禅家说“开悟者离地六寸”,不是说开悟者疏离俗世,而是说他们能比普通人看得远一些。因为看得远,所以不拘泥于眼下,不为一时的先后紧追慢赶,进而在喧嚣纷乱的世界中收获一份虚空的内心安定。

  “虚空”不是不想、不做,而是在把心灵放空的前提下心平气和地看待人生的起起落落,从容地走人生的路。本焕长老说:“人的思想都是复杂的。每个念头,念念都不停,思想也不停,所以首先要思想安定。”欲求思想安定,其实就是修持一种闲看花开活落的淡定。花开时,且去欣赏,让花之芬芳熏染灵魂深处的软骨;花落时,且看残花随风飘逝、暗香残留,让曾经的绚烂留在冬天的记忆里。

  以花之开落喻人事物理,人生如花苞开合,有烂漫的得意,有萧索的失意,以安定之心静看落英缤纷,得意中不忘形,失意时不委靡,能在功名加身时保持心境淡然,能在诸事不顺时理清思路。不期然间,思想深处已经结出青涩的果实。

  内心真正安定的人能在喧嚣繁华中不生浮躁,不起烦恼,拥有一颗无分别的心,从容面对任何境遇。

  作者:净因 来源:《看得开,放得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看开       放下)(五明学佛网:看开       放下)  

 郑石岩教授:禅语空人心 第十讲 放下攀缘本来佛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惟觉法师: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净界法师:临命终时能否过关 放下因缘观照现前 

 梦参法师:放下的气度--秤锤法师出家的启示 

 慧门禅师:放下 看破 自在 

 慧门禅师:慧门禅师谈“放下” 

 明一法师:放下就如此痛快 

 梦参法师:看破放下 日常生活与佛法结合 

 王骧陆居士:简捷放下法门 

 如瑞法师:法句经开示 放下 精进 

 如瑞法师:法句经开示 放下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