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有一件事情,比爱孩子更加重要


   日期:2016/11/19 21: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所谓以朋友对待,即是互相尊重,平等对待,有事互相商量,不是谁说了算,不居高临下、指手画脚,也不漠然无视、置之不理。

                                                              —— 编者按

  萧红与鲁迅是好友,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做客。

  鲁迅从福建菜馆叫来一桌菜,其中有一碗鱼做的丸子,是海婴(鲁迅的儿子)最喜欢吃的。

  大家都觉得丸子甚是新鲜可口,唯独海婴一吃就说不新鲜。

  许广平不以为意,觉着这是小孩子不懂事,便再给海婴盛了一个。

  海婴一吃,又说不新鲜。

  据许广平回忆,对于孩子,鲁迅总是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周海婴喜欢拆玩具,鲁迅便随他去,海婴要看商务印书馆的《少年文库》,许广平以为太深,鲁迅却是“任凭选阅”。

  虽然都是极其琐碎平常的小事,要是换做其他父母,未必能有如此的平和与宽容,往往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经验丰富的态度,横加干涉、指手画脚。

  纪伯伦说,你们可以孩子爱,却不能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思想。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往往是,父母把自己的经验与思想,完全加之于孩子的心灵,而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处境与感受。

  对孩子来说,很容易造成一种精神上的虐杀。

  在湖南长沙,就有这样的一位强势的父亲。

  从女儿上初中开始,这位父亲就每天给女儿发短信,内容大抵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类。

  读完之后,还要求汇报心得体会。

  对此,女儿深感无奈与压抑,却又反抗无效,女儿还为此和父亲争吵过,而父亲没有丝毫停止的意思。

  初中发了三年,高中又发了三年。

  等到读大学的时候,因女儿强烈反对,父亲放弃了发哲理短信,改为写信,每隔半月左右女儿就能收到一封,看完之后,照例需要向父亲汇报读书体会。

  原本很好的交流方式也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

  即便是父母对于子女,没有平等与尊重的心态,再好的方式,也不过是一种变相的禁锢与窒息,带给孩子可能不是思想的启迪与震撼,而是内心的抵触与无助。

  而最后的结果是:一边是不容质疑、站在精神与思想制高点上的父亲,依然我行我素;一边却是反抗无效、迷茫无助的女儿,冷暖惟有自己最清楚。

  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在孩子的生活中,有一种至高无上而又无法辩驳的政治正确叫:“我是你妈”或者“我是你爸”。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阅历比你丰富、见到的人情世故比你多,而且都是为了你好,你得好好听我的。

  在中国,这样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

  子女变成了父母一种恒久的占有,一方面扮演着“奴仆”的身份:溺爱有加,甘愿为孩子做牛做马;一方面又扮演着“上司”的角色: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而这份合同的期限是一生。

  而新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年轻人,却不得不在这样一种尴尬的环境中挣扎前行:一方面是社会的残酷高压,一方面是父母的强势介入。

  周国平说:“在我看来,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定把你当作他的朋友,这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大的成功。”

  所谓以朋友对待,即是互相尊重,平等对待,有事互相商量,不是谁说了算,不居高临下、指手画脚,也不漠然无视、置之不理。

  就像鲁迅之于周海婴,孩子“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孩子更容易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合作的态度以及不卑不亢的胸襟,对孩子来说,这才是父母能给予他们的最好礼物。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孩子       教育)(五明学佛网:孩子       教育)  

 感恩菩萨满愿,孩子金榜提名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