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周泳杉老师:为什么要讲礼貌、讲规矩?


   日期:2010/12/29 9: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就是在路上遇到长辈,应该行这个礼。再来“迎送”,就是接待客人,还有送客人的礼节。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这是接待客人、送客人的礼节,送长辈的礼节。再来“居侍”,就是一般日常生活怎么样奉事长辈的礼节。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大家看到这三条就是接遇,就是人跟人接触的时候的基本礼节。下面“约应对”,我们先把经文念完,末学再一起跟大家做讨论。应对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洒扫应对进退”,这是孩子还没有入学就要教的,这是待人处事接物,应对两条,第一个是“言语”: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这是应对的时候的一个基本礼貌,声音要低,但是不能低得让人家听不到,因为如果声音太高,就是把长辈给吓到了,就不礼貌。下面“神态”: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大家看到这五条,这五条分成两大类,都是讲什么?都是讲礼貌,都是讲规矩。那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讲礼貌?为什么要讲规矩?这个末学也是学了传统文化之后才知道。在过去我们确实教育里面忽略了这一块,也受到了很多西方教育的一些影响,认为孩子何必让他这么死死板板的?这就是讲规矩,为什么这么死死板板的?孩子很活泼很好,对不对?活活泼泼的,不要有给他什么限制,甚至于现在发明了一个名词,这是末学最近才听到的叫“威权”,就是不要那么威权,自由一点,开放一点,不是很好吗?后来末学观察整个社会的状况感觉到还是过去的好,还是过去死板好,活泼不好,为什么?从哪里看得出来?

    我们以前,不是古代,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有发禁,那个时候确实当学生的时候不满,觉得这个发禁,我们都没有办法打扮了,现在长大了,到了步入中年,我们才发现发禁好。为什么好?因为末学经常在学校里面演讲,有到小学的,也有到中学的,也有到大学的,才发现说,发禁还是比较好。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发禁,他的头发可以随便怎么留,甚至于有的学校还可以你怎么染都可以,结果学生上课心在哪里?在头发,上课的时候心不在课本上面,在头发。有的孩子抽屉一打开就是一面镜子,在上课的时候,他不是在看老师,他是把抽屉打开来在那边照自己,头发要怎么弄。他所接触到的杂志,所接触到的平面媒体,大量的讯息都是在教他怎么打扮,他的心会在书本上吗?所以还是讲规矩好。再来还有一点就是,末学就看到有一些男生,小孩子男生,半大不小那种国中的男生,那个头发留得之长,没有精神,一点年轻人那种朝气都看不到,头发这样子盖住,盖着这样子,就觉得一点朝气都看不到。那会不会影响学习?会,他的外表就影响他的学习,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分散在外表上面。末学告诉大家,定不下来,校园里面弥漫着一个浮躁的气息,很浮躁。

    而儒家的学问告诉我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所有学问的标准次第。什么是知止?这个知止有两种说法,第一个,那个止就是什么?有目标,有方向,就是立志,就是有没有志向,我们想想我们现在读书志向是什么?以前讲读书志在圣贤,现在读书志在赚钱,都是把他往利益的方向在引导。末学告诉大家,学校过去是不讲利益的,不讲利益的,末学听得非常的多,我们长辈在讲,就是以前的老师,学生没钱注册,老师借钱都给他注册,以前的学校是不讲利益的,现在的学校很少不讲利益,我们就了解到,现在是知识商业化,知识商品化。末学就感到忧心,为什么?因为师道就没有了。换句话说,我们想想看,当学校把知识商品化的时候,那学校变成什么?学校变成商店,那学生是什么?学生是顾客!过去我们在企业里面,末学在企业里面待过,企业里面大家耳熟能详,顾客是什么?顾客是上帝,顾客是衣食父母,那完了,学生变上帝,学生变衣食父母,那请问老师怎么教?老师能够教吗?不能,为什么?因为你不能得罪他,他是上帝,他是衣食父母,你怎么能得罪他?那我们就了解到,老师就无法教,没有办法教,为什么?没有规矩。所以那个知止,你看立志重要。

    再来第二个目标,我们刚刚讲立志,我们再补充一下,我们今天学儒,我们的目标在哪里?学儒要学谁?学儒学孔子,这是纯粹的,学儒就是找孔子学,不是找某某儒学大师,不是的,就是学孔子,直接下手就是学孔子,所以说目标在哪里?目标在成为孔子,这才是直下承当,一定要有这样的承当,这叫知止,就是立志、方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跟让我成为孔子的目标相反的,那我一概不理会,不予理会,打闲岔,不予理会,那个目标要清楚。一清楚了,第二个意思就出来,那个知止的意思就是懂得节制,这个止就是节制,怎么节制?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过着最简单的物质生活,因为人需要的很少,一般都是什么?想要,需要不等于想要,人需要的很少,可是想要的很多,我们都是想要的。

    所以什么是入道的大障碍?想要的愈多,障碍就愈多,用直截了当的说法,欲望就是入道的障碍,只要欲望愈高涨,我们就无法体会学问的乐处,欲望增长一分,学问的乐处就被蒙蔽一分。那现在不得了,现在是欲望大开,现在的理由就是刺激消费,消费才能刺激生产,所以大家不断的在扩充欲望,换句话说,没有办法知止,他止不住。没有办法知止,下面那一个阶段就入不进去了,我们叫知止而后能定,定不了,他就定不了。你看一个孩子天天在这里照镜子,看自己的头发有没有更时髦一点,头发的颜色有没有染得均匀一点,跟这个明星要怎么比,跟那个明星要怎么去追求,现在又在流行什么。他如何定?定不下来,所以他是浮躁的,很显然,因为他定不下来,他就浮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大家看看,定了之后,就像那个水,你看一盆水,你若把它摇晃,它怎么样?它是动的,而如果它止下来,平静的水面它能照,它能够照得清清楚楚。所以人为什么静不下来?最根源的还是没有知止,他静不下来。所以要能够定,要能够静。

    再来,静而后能安,安是什么?心平气和,这也是我们中国学问的一个目标跟方向,老祖先教导我们什么是学问?学问不是学历,学问跟学历不一样,学历是学习的经历,可是学什么?不知道,学什么要打一个大问号,可能学的是什么?技能。如果一个人只是学技能,或者一个学校只是教技能,那这个学校充其量不能称为学校,充其量只是叫做“知识技能的传习所”,它不是学校,它是技能的传习所。换句话说,一个人他不管学得多少的技能,参与了多少技能传习所的培训,那个跟他的学问无关,那个没有关系。那学问从哪里看出来?“学问深时意气平”。所以从他心能不能平和的对待一切的人、事、物、生活,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学问,从这里看。再来老祖宗还有一句话叫做“水平不流,人平不语”,人的心要是平的,他不会喜欢讲话,他不会喜欢东家长、西家短,表示这个人他有修养,他有功夫。一个人都不喜欢跟人家讲话,他怎么会喜欢跟人家争辩?所以大家就了解到这一个中国的学问脉络,这样一下来,我们自己对照自己学问,就清清楚楚我们在哪一个阶段。

    再来,安而后能虑,讲到智慧,讲到一个人考虑事情,为什么他可以方方面面,他能虑,为什么?就像我们讲诸葛亮,那么样的英明,从哪里来的?诸葛亮的智慧从哪里来的?大家要了解到,现在人觉得一个人要有智慧,要有聪明,多半都是什么?要吸收信息,可是末学告诉大家,这是一个错误的路子,信息吸收得愈多,心里愈乱,他走的不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的路子,不是,他走的是乱的路子。信息愈多,让头脑的明智愈来愈闭塞,路子走错了。我们要记住,诸葛亮给他的孩子《诫子书》里面讲到什么?惟淡泊方能明志,宁静才能致远。淡泊明志,那个淡泊就是知止,过的物质生活最低的,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你看淡泊。然后,那个淡泊是因,明志是果,他那个智慧就明出来了。所以智慧不是外来的,智慧是本有的,这个儒家讲的“明明德”从这里来的,明德。再来,宁静,你看宁静是因,致远是果,致远就是什么?眼光远大,看得很远。所以我们现在人说,我要摄取讯息,我一定要看报纸,一定要看新闻,天天要看股票的涨跌,我才能掌握讯息的脉络。错了,完全走到相反的方向去了。你看诸葛亮那个时候有没有看股票?有没有看新闻报导?有没有看报纸?没有,人家是在南阳耕读,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隐居,那是跟外界隔绝的,完全隔绝的。结果刘备去拜访他的时候,他跟刘备在那个茅庐里面,就已经把三分天下的局势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往后一、二十年整个国际形势的发展,都没有超出诸葛亮的预言。他怎么知道?我怎么不知道?我们天天看电视,可是我们不知道,他没看,他知道,我们就晓得我们方向有问题,他那个方向是对的,他那个路子走对了,我们走错了,这都是真的。

    所以虑而后能得,得什么?得格物,得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果德,这是他最终显示出来的利益,就得这个。问题来了,大家要看到这一点,我们要能够体会到什么?知止的程度就决定了我们最后得的程度,知止一分,定一分,定一分帮助我们静一分,静一分又帮助我们安一分,安一分又帮助我们虑一分,虑一分帮助我们得一分,得一分回过头来帮助我们知止两分,它是这个样子上去的,所以知止的程度愈高,最后程度就愈高。那你说,有没有人一下子就百分之百知止的?很少,这叫天才班的人,我们一般这个程度的都是一分一分的去放,一分一分的放。你说有没有?有,颜回就是的,孔老夫子问他,“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为什么他没有问题?因为人家一听就放下了,他一听就百分之百知止了,他一下子就做到了,我们做不到。做不到学谁?学曾子,曾子你看,“参也鲁”,曾子怎么?很鲁钝。可是怎么样?曾子成功了。曾子怎么做的?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家做一次成功,我做十次。“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做十次可以成功,我做一千次,一样成功。他的成功在什么?不在他的聪明才智、敏捷的这种反应,不是的,在哪里?在他有恒心,在他不屈不挠,在他锲而不舍。

    所以我们反过头来讲这一章书,为什么要讲礼貌?礼貌就是知止,礼就是知止,就是那一套一套的规矩,让我们把心怎么样?止住了。『路遇长,疾趋揖』,把什么东西止住了?把傲慢心止住了,『长无言,退恭立』,你看止住了。『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把急躁心止住了。『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都是把那一分不恭敬的心给止住了。知止而后有定,这是智慧的根源,除非我们说我不要智慧,事实上有没有这种人?没有,因为不要智慧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有没有人说我不要幸福快乐,我要折磨我自己、自虐?那就没有办法。所以真要得智慧、真要开智慧、真要让你的子弟学习到真实学问,从哪里做起?从礼开始做起。

    而学礼还有一个好处,这是我们老教授,释净空老教授在讲课的时候跟我们提到,他在年轻的时候,跟雪庐老人学习的时候,曾经启请老人家讲《礼记》,老人家一直都没有答应。他说为什么?因为用不到了,因为《礼记》用不到了。这个事实上是告诉我们,现在确实没有礼了,没有礼了。过去政权,建立政权,前三年一定是制礼作乐,制礼作乐完了之后,颁布天下,天下太平,天下就太平,太平的时间多半都能延续一、二百年,大概都能延续到一、二百年。所以中国乱世少,治世多,是在这个道理,礼跟乐是教学的内容,我们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什么?它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就是礼乐。

    而整部《弟子规》讲什么?讲礼乐,就讲这个。你看“入则孝”是什么?礼行于父子之间。“出则弟”?礼行于兄弟之间,行于长幼之间,就是出则悌,那都很清楚的。“泛爱众”、“谨而信”,礼行于一切人之间,一切人都要谨,都要信,都是礼,所以这是教学内容就是礼。所以这几条我们就了解到,老人家就讲,现在用不到,为什么?没有制礼作乐。那么后来老人家很为难的答应了,因为我们的师长启请了很多次,老人家就答应了。第一次讲的时候就讲到,他说这个礼,我们订一个最低的标准,我们学礼的最低标准是什么?学了礼,不让人讨厌,最低的标准,再高我们也达不到,标准不要订太高,最低的标准就是学了礼不让人讨厌,为什么?他知道话怎么说,他知道怎么样跟人家,这里讲的待人处事接物,怎么样应对进退,他知道。所以我们要了解到礼是什么?怎么样才能不让人讨厌?总原则就是恭敬,而恭敬表现出来的就是什么?自卑而尊人,把自己摆在低的地方,把别人摆在高的地方。我们看看,“出则弟”这几条,是不是都是如此?都是,都是自卑而尊人。而在这个时代,不是只有对长辈这个样子,对平辈,对晚辈,我们都要做到的话,至少礼多人不怪。“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你看,对平辈,对于晚辈,都能这样做的话,这个人了不起,他有修养。

    所以学礼有三个很重要的一个过程,自卑而尊人就是什么?就是让!把别人抬上去,把自己放下来,就是让。而让开始做的时候不容易做,忍让,要忍,做不到怎么样?要求自己做到,你在那边“过犹待,百步余”,在那边怎么样?这个人怎么走这么慢?还是得站在那边,站久了之后,那种恭敬心出来了,就不觉得时间很长。甚至于你看,那一种关怀,那一种照顾,在那个过程当中被怎么样?那种心,那种柔软心被提起来。所以礼是提起我们恭敬心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所以自卑而尊人,第一个学忍让,要忍。忍到最后,礼让就出来了,礼让就出来了,他不是压,忍是压,可是礼让就是什么?就不是压,他是明白道理,我应该要这么做。做到最后,谦让,连对平辈、对晚辈都能一片的谦和,那他就成功了。而他的德行虽然很高,可是他能够下人,我们所谓的“虑以下人”,这是孔老夫子讲君子的条件,其中的一个条件,虑以下人。就是君子只要起心动念,君子起心动念就是什么?就是摆在低的地方,不愿意高过别人,不愿意把别人压下去,他不愿意这样做,他没有那种心态。

    虑以下人,那个虑就是有几种解释,我们先不讲那么复杂的,我们就讲思虑,其实可以不做这种讲法,但是这个讲法好懂,就是他的起心动念都是什么?都是在人之下,不愿意在人之上。你看现在跟我们的教育完全相反,我们现在教育教什么?真的,这在“宪问篇”,大家如果去看《论语》的话,“宪问篇”就第一章而已,原宪问孔老夫子,问什么?“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那个克就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攻克的克,伐就是征伐的伐,怨,抱怨的怨,欲,欲望的欲,他说这四条如果能够不行,不行的意思就是伏得住,还没有断,伏住而不行,可为仁矣,这样算仁了吗?孔老夫子说,可为难矣。这个很难,但是还没有到仁的地步。

    末学读到这一章的时候很感慨,为什么?古人要把这四条断掉了都很难,尽他一生的力气去伏,我们说伏,还不是断,去伏这四条都很难,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天天在长这四条。什么是克?克就是好胜心,把别人压下去就叫克。伐是什么?伐是表扬自己,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推销自己,用台语来讲就是膨风,自己二、三分,可以吹牛吹到十分,可以吹到十分。你说你不这样做,写这履历你不膨风,那你有机会吗?很多人就说那你就没有机会了。所以要教什么?教吹牛,伐,第二条你看。怨,抱怨,天天批判社会,批判政策,抱怨,怨。欲是欲望,整天在引导我们增加我们的欲望,这四条在现在教育很流行。克就是教人怎么把别人压下去,好胜心。我们就了解到,不妙,往智慧的反方向在操作,那确实都跟礼背道而驰。大家就了解到学礼重不重要?重要,太重要太重要,所以这几条我们都要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教育)(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