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71集)


   日期:2016/10/16 19: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这几个礼拜跟大家谈的重点是耻篇,上一次刚好谈到曾国藩写的「原才」。而曾国藩先生写给他弟弟的一封家书当中有提到,读书人应该不是因为一次考试不顺利就牢骚满腹,这不是应该觉得羞耻的地方。羞耻的地方是德行不如尧舜,是心胸不能有民胞物与之量,不能有建立内圣外王功业的志向,这个才是耻。而时时能够忧天下、忧百姓、忧民族的安危,然后想著一般匹夫匹妇,不能够受到自己的爱护、恩泽,这是他所忧虑的,这个才叫知识分子。为官者能如此,这个才叫父母官。而这信上有提到「小人在位」,贤者不能够为人民服务,这个也是一个读书人应该忧虑的。所以我们选这篇「原才」,就是可以流露曾国藩先生忧国忧民的胸怀。

  文章一开始就讲到,整个社会的风俗是仁厚,还是轻浮、刻薄,决定於一、二个人的带动。所以开篇,开宗明义就点出来,人才对於整个社会趋势、社会发展以至社会安定的影响力。其实从古圣先贤的文章,以至於从先王圣贤的经典当中,他们讲的话都是大实话、都是真理,那不是他们空想出来的。曾国藩先生从政三十多年,他社会的阅历,那也不是一般人达得到的。曾文正公这篇文章谈到的,我们拉回来当前的社会来观察,我们看教育界,当初我们马来西亚全国校长职工会总会长彭忠良校长,为了整个马来西亚华人下一代对中华文化跟道德的一种提升,主动的在全国校长职工会宣扬落实《弟子规》德行教育的理念,今年已经是第五年了。整个马来西亚,西马,九百八十四所华小,都在推展《弟子规》德行教育。以至於东马,很多校长都认同,甚至於都加入了这个行列。所以已经超过一千所华小,在推展中华文化和落实《弟子规》的教育。我们感觉彭校长的父亲可能有先见之明,取这个名字太好了,忠良。所做的都是为国家民族的事业。包含我们职工会的总秘书李金桦校长,这个金是发光,桦是中华,让中华文化发光。就是这几位校长,他们的使命成就了这一件事情,以至於各地的校长、各地的老师起而响应这样有意义的事业。我们相信这个事业,由一个国家的华人共同来复兴中华文化,这样的壮举马来西亚在华人界是第一个做到的。我们也相信这件事情,会记录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当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而教育界在马来西亚有这样的精神,包含我们四月份办的校长的培训营。我们请到北马钟灵独中的吴校长,来给我们做他们学校落实《弟子规》的经验分享。所有听到的校长都非常受鼓舞,内心都觉得做得太少,人家吴校长尽心竭力在做,都期许自己也能够更努力、更尽力,在自己的学校推展德行教育。所以现在中学吴校长,还有很多学校的独中也都在带动。不只马来西亚,我们祖国大陆,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中学吕杰校长。二00九年十二月份,我们还请到吕校长、王琦老师,他们在北方大学的分享,也感动了在场两千多位教育界的同道。而到松花江中学参观学习的学校,我之前听的讯息好像有四十多所了。西到新疆,南到海南,都不远千里而来,来就教於他们的经验。

  我们看都是一、二个人的使命跟愿力,把一个领域的风气带动起来。所以曾国藩先生很有远见,都能看到这些人才的力量。不只是小学、中学、高等学府,我们看钟茂森博士,他是终身教授。我们看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他们都是学术界的很有成就的教授。包含中央党校任登第老教授,他们夫妻贤伉俪七十多岁了。刚出来的时候七十多,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两位老人家都八十几岁了。不遗余力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以学术界的代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看到八十几岁的老人身先士卒,我们年轻人看了哪有不感动的道理!

  包含医学界,彭鑫博士、陈松鹤博士,很多地方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本身还要看诊、还要教学,还在各地奔走,都是看到了一个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包含企业界,胡小林董事长、刘芳总裁。刘总也是妇女代表,妇女界她们几位落实女德,带动得很好,很多妇女听了都生惭愧心。包含东北陈静瑜老师,她们是在企业界的,都在宣扬女德。还有政治界,我们看到李宝库部长,我们听李部长讲话都会流眼泪,那种忧国忧民之心,大力的把孝道弘扬到各个角落,包含他大力的弘扬敬老、爱老的精神。老部长年龄可以算我们的爷爷辈了,都能这样为国家、为民族,我们这些年轻辈的,当然更要不落人后。

  还有前海南省司法厅副厅长,张发厅长,他也是在整个海南省监狱系统推展《弟子规》、推展中华文化,让很多浪子回头,让很多的家庭真正看到希望,他们的孩子回头了,他们才能见到光明。现在张厅长,我看每个月坐飞机不知道坐几次,令人感佩。包含银行界,我父亲一辈子也在银行服务,所以银行界也要强调一下。像银行界我们赵树栋行长,当时第一次听赵行长讲课,他提到假如他手下的人触犯法律了,他觉得是他的过失。这个话有古圣先王的精神,叫「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他思考到这些同仁的父母,信任我们的企业银行,把孩子交给我们,最后我们没把他带好,他还犯罪、还进牢狱,也是他们的责任。这个都是要有君亲师的精神。包含在社会界,我们看到东北刘善人。包含大陆捐血女状元,刘苏老师。他们的演讲都感动千千万万的人。他们都以身作则,快速带动整个中华文化社会道德的复兴。所以整个社会风气「自乎一二人」,就是这些带头的人,确实精神可以把人的本善唤醒。

  师长常提到,救这个世界两种人,传播媒体,还有国家领导者。我们上次邀请台湾洪老师来给我们上媒体的课程。我们同仁上了课以后,都有一分期许,媒体救国、媒体救世界。所以在媒体界也是有真正为民族的英豪。包含大陆,吕明晰(吕导),他们所做的「天下父母」节目,确实是媒体界的一股清流。还有包含学科学,高知识分子,现在这个时代强调科学精神。我们周泳杉老师,他是硕士毕业,学的是有关化学、饮食方面的一些领域。所以以他的这些科学知识,在这七年左右的时间都在讲「新世纪健康饮食」,是真正救世界、真正让整个环境能得到缓解,不要继续恶化下去。所以各个行业现在都有人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当然,《弟子规》最后一句话强调,「圣与贤,可驯致」,我们不只受他们的鼓舞,更重要的见贤思齐、见善就能够效法,这个很重要!见善不效法,那就是自己自暴自弃。所以整个传统文化的复兴,绝不能少我们自己。

  而「原才」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而人才的重要性,在经典当中是处处都有体现。比方在《资治通鉴》当中讲到,「治本在得人,得人在慎举,慎举在核真」。整个政治要办理得好,根本最重要要有好的人才,要有好的人才,要谨慎的来推举,而且还要考核,是真正有德有能的人才,把他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为国效力。《中庸》当中也有讲到「为政在人」,要把政治办好一定要有人才。「其人存,则其政举」,也是《中庸》的教诲。有好人,他能推行好的政治,主张制度。「其人亡,则其政息」,这人不在了,他没有在的时候不能用德行来感召大家,纵使有最好的制度也没有用,人亡政息。我们看《周礼》这么好的宪法,也要有英明的人把它的教诲、精神去落实,才能够再利益当下这个时代的人民。所以从这些经句当中,我们知道人才的重要。

  孟子讲的,「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徒善,很有善心,能不能把政治办好?只有善心,你还要用完整的制度,才能政通人和,才能把国家很多事情办好;空有善心不行,还要有善的制度方法。但徒法,你只有善的方法制度,没有这些好人去推展、去执行,甚至用好的方法去谋私利,那政治也不可能会清明。所以,这个人才的重要性,从经典当中看到,包含从整个史册历史当中,也彰显得很清楚。像我们之前学的「出师表」,「出师表」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大家都背过「出师表」,不能一讲起「出师表」脑中一片空白,最起码孔明的心声,那种至忠、至诚我们要体会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你们的嘴巴怎么没有动?怎么都还给课本了!当中还有一句很重要的,就是整个洞察到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是栋梁,这个梁是不能倒!「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你看,人才是一个朝代兴衰的关键所在。

  不只汉朝如此,我们看唐朝。唐玄宗开创了开元之治,是盛世,这是他早期;后期却造成了安史之乱。这个大家可能想,那是因为近女色的关系。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没有真正大忠、大贤的臣子。当时候开元之治,有韩休、张九龄这样的贤德之才,那个时候唐玄宗常常听他们的劝。有一次唐玄宗又在玩乐了,心里还有牵挂,我现在在做这事不知韩休知不知道,他怕这些忠臣。所以「果仁者,人多畏」,臣下有德行连皇帝都敬畏他。结果唐玄宗话才问完,突然底下的人说「报」,韩休的奏摺已经来了,把他吓了一大跳,速度太快了。结果旁边的人看了就不高兴,你看韩休把皇帝都吓成这个样子,就开始进谗言。这个韩休太不像话了,皇帝您看您都因为他身体都瘦了,愈来愈瘦了。当时候唐玄宗怎么回答?他说瘦了我一人,肥了天下人,值得!他知道听韩休的话可以肥了天下人。结果,后来这些贤大臣去世,当时候的人感叹,「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没有这些劝谏的奏摺来了,没有人提醒,人就容易玩物丧志。所以整个朝代的兴衰,跟人才有决定的关系。

  人才这么重要,一个朝代、一个团体要如何感召贤才?那就很重要。《大学》告诉我们,「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一个领导者必须要先有德行,才能感召志士仁人来共襄盛举,来为国家、为民族,为有意义的事业一起努力。所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要感召好人才,还是要回到修身的根本上,有德才能感召志士仁人。所以《大学》整篇最核心的一句话,「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根本巩固了,它自然能茁壮、能开花结果。今天不固本,纵使再好看,比方鲜花很好看,它没根、没本,几天就凋谢掉了。今天我们很有钱,我可以用钱找到人才。真正有德之人,绝不是因为你有钱来,看到你没有真正利益社会的理念,迟早都会离开,钱留不住人才,钱只能招感贪财之人。所以感召来了,还要能够恭敬对待他们,有德行来对待他们,他们才有可能留下来,道不同就不相为谋。

  所以得人才最根本的,还是要从自己的修养、德行下手。尤其这个时代,是团队的时代,你说一个人要做多大的事业,不可能,团队合作。所以格言当中有提到,「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德行好,人家才愿意来,才能招感来。人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招感来的,善招感善报,恶招感恶报,善心招感善人,恶念招感恶人,必然之理。所以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你的气量要恢宏,度量要大,你斤斤计较,处处挑人家毛病,人家跟我们相处很难过、不安心,那人家很快就离开了。所以有度量,还有恭敬心、包容心对待他人,才能让人家安心。所以老祖宗提醒我们,「无求备於一人」,不要求全责备於一个人,哪有可能说人十全十美的,一个人有长处,很难没有短处。你要留住人才,应该欣赏、善用他的长处来为事业付出,要包容他的短处,进而协助他改正他的短处。君、亲、师,这个也是亲师的精神,也是一个领导者应该去做的,所以才叫领导。领导里面还有教导、还有劝导、还有引导,这个才是领导做得比较全面。

  感召人才来了,所谓「知人善任」。你要了解这个人的德行,了解他的才性,他的才能、专长在哪里,你要用其长,这都要通过知人。当然,首先用人叫「德才兼备」,德摆在前面,所以用人要德在先。这个观点我们之前有一起学习过,司马光先生在《资治通鉴》里面,写的一篇非常精辟的文章「才德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你用了小人,你的家族,以至於你的国家都有可能会颠覆,所以用人不可不慎。当然这篇文章大家都背过,再复习一下。「聪察强毅之谓才」,聪明、观察力很强,做什么事情很果决、很勇猛,而且做了很有毅力。我们一般看到这样的人,也会挺佩服他的。但是他很有毅力、他很刚强,问题是他是非善恶清不清楚?假如他是非善恶不清楚,他一冲冲到底,你拉都拉不回来。所以聪察强毅是属於才华,正直中和这个才是德行。公正、直率,处世中庸,强调和为贵,处处不跟人对立、不跟人计较,以大局为重,这是有德之人。所以从德才来看人、来知人,这个很重要。

  之前有听说企业界,他们很重视才德的观察。他们说「有德有才,破格录用;无德有才,限制录用」,这个不可以乱用。为什么无德有才,限制录用?这个限制就是说,这个上位者的智慧、能力足以驾驭这个人,那没问题。就像诸葛孔明当时用一个将军,没问题,他压得住他。可是孔明死前就安排好,这个将军会造反,怎么处理。所以这个不可以随便用,很危险。所以没有孔明的德能,不能用这样的人。「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德行基础,好好培养他。尤其有德行,他立了志,学习他会认真。所以培养人得有耐心,下工夫,三、五年会是一个大才。「无德无才,坚持不用」,用了对整个事业帮助不大。这是企业界他们从才德当中,谈到用才的一个标准。当然对我们老师来讲,一个学生无德无才,那就慢慢培养。在教育界,我们要抱著一个精神,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自始至终要坚信「人之初,性本善」,教育是成就人,教育不是淘汰人。你看孔夫子至圣先师,教育学子不疲不厌。

  古人知人从两个标准,举孝廉。这是太正确了,所以现在政治界也好、各行各业也好,举人才都应该回到孝廉。一个人才举错了,影响到的地区人民太多、太大了,无法估量,那对国家、对团体的损失都是太严重了。我们现在看世界上捉到的贪官,那真是搜刮人民的财物到肆无忌惮的程度。你看还有多少人民在饥饿当中、在困苦当中。所以推荐人才,曾国藩先生在这篇文章当中说到,哪怕是最低的公务员,都有责任为国家选拔人才。在很多位圣哲人,我们看曾文正公、范文正公、林则徐先生,从他们的传记当中都看到,他们随时有本子记录他们所发现的好人才,一抓到机会赶紧推举,赶紧让国家用这些好人才。

  所以俗话讲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句话用在家族,我们没有好的下一代,对不起祖先,对不起父母。曾文正公在家书当中说到,父亲把他一生的经验、智慧都传给他,假如他不能够尽心尽力传给他的这些弟弟们,他就没有尽到孝道;他能真正把这个传给弟弟,传一分他的孝就多尽一分。我们看到这里,很感佩,「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从家庭、家族延伸到国家民族,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假如没有好的下一代,我们这一代的人全部都是不肖子孙。「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所以我有一次看到一篇墨宝,「河川若断流,我辈何以对子孙」,这环境都不能住了,我们对不起后代子孙。「文化若失传,我辈何以见祖先」,中华民族五千年承先启后的文化资产、文化智慧断在我们这一代,我们有何颜面见祖先,那也对不起世世代代的子孙了。所以这个无后为大,意义非常深远。

  所以为国举才,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每个行业都有人才,都出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带动整个社会良善的风气,那这样的人才对社会的利益都相当相当的大。让商业有商道,让医学界有医道,让教育界有师道,都要靠人才。为官者,上位者有君道,下位者有臣道,都要靠人振兴,叫人能弘道。当然,推举人才,我们也要有智慧。学生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讲知人。老子也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当然自知我们才不随顺习气,烦恼轻,自己智慧才能长,才能看清楚人事物;自己心有好乐,就不得其正。偏了就看不准,跟某个亲朋好友关系好了,就看不到他的问题、他的缺点,叫「好而知其恶」。看不到了还袒护,「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他错了你不劝他还袒护他,那害死他。「恶而知其美」,你讨厌这个人,可是他真有能力可以为团体,你还排斥他、还嫉妒他,你造的孽大了。

  「进贤受上赏」,我们之前讲过;「蔽贤蒙显戮」,你嫉妒团体里面的同仁、人才,你子孙要遭殃,那造的孽大!你不尽忠,还障碍整个团体发展,所以嫉妒心造的孽相当大。所以自知者明,从自己先对治自己的这些贪瞋痴慢的习气,看人才看得清楚。而从这些史册当中,包含我们最近在学习《群书治要》,我们之后大家也要一起来学习《群书治要》,这是非常精辟的宝典。谁来学?我们先学,要求别人不如要求自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不能少我们一个就对了。「学问为济世之本」,我们得有非常正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才能利益人、利益家、利益社会团体。我们思想观念都错误,给人家误导了。所以我们得自己先学好!

  句句都很精辟,愈学愈欢喜,愈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其中在知人方面就有一句提到,「居视其所亲」,他平常处世待人看到他跟什么样的人亲近,方以类聚,都是跟有德行的人在一起,那他德行也不会差到哪里。你看到一个人都是找比他年长的、比他有学问的,这个人就是好道德、好学问,他主动去亲近贤人。所以「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他很有钱,看他有没有布施给贫穷的人,他有,他才有仁慈心。他很有钱,送的都是那些高官、有地位的人,那是锦上添花,甚至於是谄媚巴结,那就不是好的人。「达视其所举」,这个达就是他通达,他有地位,甚至在政治界有一定的官位,这个时候观察他,他所推举的是怎么样的人。他是自己的偏心、好恶心,要巩固自己的势力,推荐的都是一些有关系的人,那这个人就不廉洁。他推荐的都是有德的人,很多都是他不认识的,就是私交不是很熟的,但是了解过,这个人确实有德行,这时候推举,这样才是公正。再来,「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他困穷,他遇到很大的阻碍,但是他有气节,他不巴结逢迎,不该做的他绝对不做。他也不会去给人家讲好听的话,或者去走关系,这个他绝对不做。「贫视其所不取」,他很贫穷,但是绝不取不义的东西。这一段是在《史记》当中提到的,从这五个角度来知人,不至於偏差太大。

  当我们有机会推荐人,推荐人是一种责任,不可以只看跟我关系不错,这不对,这不是负责任,不是理智的态度,还是要很慎重来做这个事情,这也是对别人信任的一个回报。在《论语》当中,对於知人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等於是从三个层次观察人、判断人。「视其所以」,这个「视」是看,这个「以」就是他平常日用之间,你马上可以看清楚、了解的,这个属於你就近观察他的情况。而「观其所由」,它就不只是看他现前这个。这个「由」是经由,他整个经过。我们比方要录用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他的工作经历。你看这个人工作经历,三年换了十个工作,那这个行为,可能要不他搞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要不他忠诚度不够。这就从他整个人生、他的过去来判断,那就更深一层,要「观其所由」。当然,我们也要有人生的阅历,就容易判断,见多识广。

  再来,「察其所安」,这个「察」又更深一层,要洞察,要审查。「安」是他的心安在哪里?比方说他行善非常高兴,助人为乐,比被他帮助的人还要快乐,你就可以判断这个人善根深厚。假如他作恶还很得意,作恶了都不觉得自己有错,还很安心,那这样的人就不能用,他的心就比较偏颇了。这个时代,很多人干坏事,很安心,他觉得社会上都是这样。他假如这样就安心,那他是随波逐流的情况。甚至做坏事觉得自己有本事,偷了公家的东西,他觉得我有小聪明;少报税,他觉得自己有能耐;欺负别人的感情,他觉得是他的本事。现在价值观偏颇。我们也可以从这些,他处事、他做事之后的心态来判断一个人,那就更准了。

  这是讲到知人,知了要选,还要用,用才,叫知人善任。这个「任」就是任用他。《群书治要》里面也有一句提到,「选不可以不精」。你选人才一定要精准、精密,判断正确,不然请神容易,送神难。没德的人,你真的把他请进来,晏子说的「易进难退」。他很容易的进来,你要再把他请走,很难,他给你在那里死缠烂打,很麻烦,所以「选不可以不精」。「任不可以不信」,你任用他,你要信任他,他才好做事情。就像古代这些大臣,皇帝信任,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信任,他时时心都悬在半空中,他怎么好发挥才干?所以,晏子对齐景公劝诫的时候,有提到一段话。那个时候是刚好齐景公上山遇到老虎,然后下到山下在沼泽一带遇到蛇,回去心情很不好,给晏子讲,今天寡人看到这些东西,是不是很不吉利,很不吉祥?你看晏子抓住这个机会说,君王这个不是不吉祥,你上山看到老虎,因为它本来就住在那里,你在沼泽那里看到蛇,它本来也住在那里,这不是不吉祥。国家有三个不吉祥。一下子把景公的注意力完全拉过来了。什么才是国家三个不吉祥?「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这个景公就记得很深刻了。

  同样在齐国,管仲也曾经对齐桓公谈过这个。所以,您看古人特别重视历史。这些历史上的圣王,以及圣哲人留下来的教诲,他们都很用心的去学习、领受。而当时管仲对齐桓公讲是五不祥,有贤不知,一不祥;知而不能用,二不祥;用而不能任,用了他,没有用在他最能胜任、最适合他的位置,那他可能就发挥的不是那么好。了解他的才性好用,任而不能信,已经任用他很适合的位置,但是又不够信任他,这四不祥。信而又使小人参之,信任他旁边还派一些小人给他掣肘,让他不好办事,那就五不祥。这里我们刚刚提到,「任不可以不信,进不可以不礼」,进用这位人才、臣子,对他要礼敬。孟子讲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你要恭敬、礼敬他。孔子也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你恭敬、礼敬有贤德的臣子,甚至於肯定、感佩他对国家的贡献,那他对君王、对国更加的效忠。所以「进不可以不礼」。「退之」,你罢黜他的官职,「退之不可以权辱」,你免了他的官职,你不能够羞辱他。尤其读书人,他有一定的尊严,你假如罢黜他,脾气控制不了,当众羞辱他、甚至还打他,这样会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当时明朝,明太祖就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庭杖,当众打臣子,很多有气节的读书人就不愿意当官。所以明朝有很多皇帝都没有学识,他感召不来有学问的人教他的后代,所以恶因最后呈现恶果。我们看宋朝最尊重读书人。您看北宋、南宋多少读书人为国效命,甚至於为国捐躯。我们看文天祥,看宋朝出了这么多的名相、大臣,这是结果!都来自於「君使臣以礼」,恭敬读书人。所以这四句很精辟,我们一起念一遍,「选不可以不精」。我们现在在练,练什么?练记忆力,我们边学这个文章,你边就随文入观把它背起来了。「选不可以不精,任不可以不信,进不可以不礼,退之不可以权辱」。而「任不可以不信」,任用一个干部、臣子,可能他为团体、为国家效命几十年,所以这个信不是说任用他之后相信他而已,在几十年的过程当中这个信任不能变,变了可能就让这个臣子寒心。

  所以我们刚刚讲「量不宏不能使人安」,要有度量,不能求全责备,不能因为一个小的缺点就不信任这个下属。所谓不以小短掩盖他很好的优点,「不以小短掩大美,不以小过黜大功」,小的过失你就把他大的功劳都忽略掉、忘记掉,这都不近人情了。「不以小怨」,小小的不愉快,就「弃大德」,那心眼太小了,和他一点小小的过节,你就舍弃他这么好的德行,不用他,那这都是国家、社会很大的损失。所以很多那些佞臣、奸臣都是抓这些把柄,在那里煽风点火,最后这个忠臣就受害。但是假如这个君王、领导者公正严明,度量又大,就不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知人,再来就能选、就能用。而《大学》里面也讲到,选人才当中有一段话,「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这一段教诲就告诉我们,这臣子里面好善好德,尤其一点嫉妒心都没有,成人之美,这好的人才。你找到一个人,很有才干,嫉妒心重,完蛋了,他会陷害很多忠良。所以选才当中有一点,一定要有成人之美,不能对人有嫉妒心。秦国用了李斯,对自己的师弟韩非子还嫉妒、还陷害,那这些好的人就进不来了。

  这是跟大家交流到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用德行感召人才,还要了解、观察人才,能知人。进一步善任,信任他、重用他,还有栽培他。君亲师,这个亲、师的精神,也是照顾、栽培。而我们这篇文章作者,曾国藩先生,他对家族,以至於对国家,都是竭尽全力的栽培人才。而且他留给世人的,有非常丰富的家书,可以从他的家书当中看到他整个修身、求学、齐家、治国的这些德行还有智慧,甚至方法都有在其中。从立志来讲,我们所谓「学贵立志」。从我们上次一起学习的文章,曾国藩先生他内心里面,时时都是忧国忧民、为国为民。而对家庭,他在家书当中有讲到,「修之於身」,自己修身;「式之於家」,这个式就是当整个家族的好榜样,行为世范,「必将有流风余韵传之子孙」。必将有流风余韵传给子孙,这个流风余韵就是他德行的风范,垂范后世。有志气!

  诸位学长,你们身为爸爸妈妈,甚至有的是爷爷奶奶,有没有曾国藩先生这样的胸怀?接著还讲到「化行乡里」,不只影响整个家族,影响整个邻里乡党一个地方的风气,这个化才是读书人的气概,要能移风易俗。所谓,在我们《礼记.学记》里面讲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今天好像都是在复习前面的句子。「近者悦服,远者怀之」,那这不都是移风易俗吗?读圣贤书都要把改善社会风俗当作自己的责任,正己化人,这是本分。当然,「好学近乎智」。他好学,他有智慧去利益家庭、利益国家。曾国藩先生很用功,手不释卷。我们有时候看到古人的行持,真的是无地自容,觉得差太远了。

  我们之前拜读陈弘谋先生编的《五种遗规》,看到他经历了十几个省,光是云南就建了几百所学校。他这么忙碌,居然可以搜集整个广大神州大地里面好的教诲,编成这一套的宝典。我们心里想,他的时间是从哪里来的?真正有利民之心,如有神助。可是我们也想,他们可能一天睡不到二、三个小时我看。所以「仁者必有勇」,仁慈的力量太强了,能把人的潜力都激发出来。而曾国藩先生他处的那个时代,社会都比较乱,他还受朝廷派任,当整个湘军的负责,还要练兵,还有作战。在这样的动荡当中,居然能够这么好学,还写了这么多家书,传后世。看到他们,我们求学问不能有藉口,差太远了。曾国藩先生临终前一天,还在看《理学宗传.张子篇》。还在看大儒张载这些流传后世的文章,临终前一天还这么好学。所以古人的恒心,自始至终保持。

  而曾国藩先生讲到,读书为学要有志、要有识、要有恒。要立定远大的志向;要有见识,不能知少为足;最后还要有恒心,贯彻始终,有恒心、有耐心下功夫。而有志、有识、有恒,其实这个精神跟《大学》里面讲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很相应。「苟日新」,有志,不愿再随波逐流,期许自己要成圣成贤,这是苟日新。立志装身於千古圣贤的行列,不愿再做随波逐浪之人。再来「日日新」,每一天都不断的积累进步,不可知少为足。这个就是要不断积累,滴水穿石,他就有见识。有了见识,要引导别人、劝导别人,人家很佩服、很接受。因为可以旁徵博引,能近取譬,人家就可以接受。最后有恒,恒心,「又日新」,又就是不断的突破,愈挫愈勇,百折不挠,又日新。这个就整个体现不半途而废。哪有说求学、做人一帆风顺的,不可能的。曾国藩先生还强调一个耐,忍耐的耐。这一句看不懂、不突破,不看下一句;今天没搞懂,明天再看这一段。今年没搞懂,明年再看,就不断的深入,不会见异思迁,不会坐这山又望那山,功夫都下得很深。学问要突破,处世也要突破,不可以退缩。

  所以,文正公又讲到,「凡事都有极困难的时候,打得通的,便是好汉」。这个话很鼓舞人,以后大家遇到不能突破的,要想到文正公这句话,「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我们可不能做小人,或者退缩的人,要做好汉。当然,假如您对学问,在那里很难突破,其实,一来可以看古人的注解,古人注解很精辟。孔子讲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一直想,「无益,不如学也」,那就是学古圣先贤的见地,一有古人引导,搞清楚了。这是一个方法。另外一个方法,假如很多资料也找了,好像还是觉得搞不通,那就别硬想,先放下,把脑筋放空。放空的方法因人而异,都放空了,不杂念纷飞,心都定下来、静下来,有可能你心一静,净极光通达,这智慧之光现出来,你问题就想通了。我们也曾经有些事情想不通,愈想愈烦,不想了,跑去稍微歇了一下、小憩一下,睡个二十分钟,什么也别想它,突然,睁开眼睛,想通了,那就是人清净心可以生智慧。

  这个求学,有了学问,进而懂得如何修身。在修身当中,曾文正公很强调克己的功夫,调伏习气,然后反省自己。他的书房叫「求缺斋」,缺就是时时觉得自己很不足。他教诫他的子弟也强调谦虚,还要勤劳、要廉洁。其实,之前我们跟大家交流到,所有的官宦之家,所谓「仕宦芳规清、慎、勤」。清就是廉洁、清廉;慎就是谨慎。文正公谈到谦,一个人时时谦虚,他处世就谨慎,他不敢太造次、太张扬,他懂得谦退,这谨慎就彰显出来。勤,勤奋、勤劳。所以英雄所见都是相应、都相同的,尤其他们是为官者,「谨慎为保家之本」,这特别重要。在哪些地方谨慎?慎独。慎独当中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在慎独这种起心动念当中下功夫;还要慎微,小地方都要谨慎。尤其孩子的一些习性上来,你要洞察得到,那个小小的习性最后可能会毁了他的一生都不一定,谨小慎微。谨慎嗜好、爱好;慎始慎终,一言一行都谨慎。这个都是慎的精神在其中。

  曾国藩先生家训里面谈到齐家这个部分很多,其实我们之前也都跟大家有谈到。包含看一个家能不能兴旺,看他子孙几点起床,有没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早睡早起,人才有精神,才勤劳,不懈怠;很勤劳,他能体恤别人的劳动。所以睡到几点,然后有没有自己做家事,有没有看圣贤书,从这几个角度去判断一个家是要兴、还是要衰。从商的人家,能谨守勤俭,可以传三、四代。耕读之家,能守住谨慎、朴实,这个家道可以传五、六代。要传八代、十代,一定要有孝悌传家。孝悌是德之本,积善之家就必有余庆。曾文正公还提到「三致祥」,三点可以致家里的吉祥。「孝致祥」,孝道致祥;「勤劳致祥」;「宽恕致祥」,要宽恕,整个家才能和谐,所谓「和顺为齐家之本」。

  最后,他还有谈到「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就是你要搞清楚整个古书、经典的真正义理,你领受了就得大利益。「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奉养父母,「以得欢心为本」。「养生」,养自己的健康、身体,「以少恼怒为本」,少烦恼,少发怒。烦恼、发怒,「不惜元气,服药无益」,这是林则徐先生的教诲。「立身」,成就德行,「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当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带军队,「以不扰民为本」,要爱护人民。这个是我们简略的把曾国藩先生治学、修身、齐家的一些好的教诲跟大家分享。这一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