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孝悌传家远 福德自绵延


   日期:2010/11/10 20: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作者:黄威南

“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
                                              ~印光法师

人生多苦难。每一翻开报纸,天灾、人祸此起彼落,惨烈的车祸、暴戾的凶杀、致命的掠夺、前所未闻的“新”疫病,以及各种已经越来越“普遍”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亲友,甚至是自己身上的重病…近在眼前;水灾、风灾、地震、海啸、暴雨、空气污染…也似乎开始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频密。真叫人忧惧、惶恐,难得心安。

虽然听说佛法可以帮助我们离苦得乐,念佛可以消灾免难,也听说过不少人学佛、念佛后不可思议的感应,转变了自己命运的事迹。可是为什么在我们自己身上却似乎没有甚么见效呢?为了揭开心里的迷惑,找到获得佛法真实利益的钥匙,我打开了《印光法师文钞》,看到了以下这段开示:

印光祖师说:“使人人各秉诚心,各尽孝悌,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难怜贫,戒杀放生,吃素念佛。则人以善感,天以福应。自然雨顺风调,民康物阜。决不至常降水旱瘟蝗,风吹地震等灾。而时和年丰,人乐其业。加以慈和仁让,相习成风。纵有一二愚顽,亦当化为良善。如矜梁上之君子,一方永绝窃贼。赒匿室之偷儿,此后遂成善士。古人仁慈为政,真诚爱民,尚能感化异类。如虎不入境,鱼徙他方等瑞征。载诸史册,不一而足。果能各以慈善相感,断不至常有土匪刀兵,蹂躏劫掠等祸。”(见《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以“孝悌”为起点,一直到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这个完整的程序,我注意到了吗?万丈高楼由地起-我是否有打好基础?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开始,渐渐扩大自己的仁爱之心,己立立人,德风所及,渐渐感化,形成风气,人人都以仁慈和善之心互相对待、互相提携,自然形成一个爱心社会。社会治安也就由“恶”化而成为改“善”-小由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互相指责、争吵的“恶”性循环转变而成互唤良知、互换关怀的“善”的激励,大而如涟漪般渐渐放射出的影响所及,一波接一波,彼此互相含摄,互相包容,越来越扩大自己所关心的、服务的范围,如此影响逐渐普及-那是自我心量的提升与自己道德修养的成长,也是社会群体的共同进步与福利增长。关键在“我”是否愿意用心去学、认真去做?

也许有人会说:“我是尝试去做了,但是做得灰心、失望,力不从心…”我也确有这种埋怨和迷惑,但是当我回问自己一句:“为什么我会灰心、颓丧呢?”答案很显然的,就是因为自己都在要求别人,责问别人为何不理解、为何不接受,为何不配合我?而我自己有认真地替别人设身处地过吗?我对他们的困惑是否感同身受?对他们所面对的瓶颈是否认识、体会?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只关心我自己的感受,因为“我”要学佛了,“我”要行孝悌了,大家就得配合着“我”,来成就我的善愿、圆满我的善行-你们怎么能够忤逆我呢?我就是太阳,你们都得像九大行星般绕着我转!现在我可是要帮助你们,怎么你们都不领情?你们得就着我、好好听我说啊…这可不就是我一向来的想法吗?这才发现:原来,这正是我会退缩,“没有办法”真正实践佛陀和圣贤人教诲的原因!因为我都在等着大家来成就我,等着别人为我付出,等着别人来替我“真干”!若要问我自己为何会束手无策?那是因为自己总是“束手”,所以无策!於是觉了:只要我肯“动手”收拾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世界就有希望!

大师告诉我们:“人以善感,天以福应。”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这是宇宙的规律,大自然的定律。问题是:我-“善”吗?我问自己:我-是一个“善人”吗?世间还有灾难,家庭还有烦恼,我责无旁贷,就是我的责任没有尽到,我没有把属于我自己的这一块工作做好。生而为人,我却愧对於人。

首先,我必须确定我自己是否符合做人的资格-我问自己:我有人“格”吗?大师告诉我们:“人生世间,固宜各尽其伦。否则名虽为人,实与横行之异类,有何区别?”我们都知道,印光大师一生教人“敦伦尽份”,教导我们做人要懂伦理、有道德,《弟子规》上言简意赅地用短短几句话为我们做了提纲:“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和父母、兄弟处不好,我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所有的才华、技术,都是浮华;所得的赞誉,尽是虚名!有何实质利益?我们培养能力、发展技术,是为了甚么?不就是为了更好地孝养父母,为父母分劳、分忧,为了友爱兄弟、敬爱亲朋,为了照顾妻儿、教育后人-承先启后,创造家庭,进而人类乃至一切生灵的共同幸福吗?而我们现在却在吃喝玩乐,饮食男女中消耗我们的生命,破坏自己的健康,折损自己的福报,滥用地球的资源-让我们静下心来扪心自问:谁是自私自利的社会风气的罪魁祸首?谁是眼前那许多天灾人祸的共谋帮凶?

我们日夜期待佛菩萨的降临,祈求佛菩萨的垂怜加佑,却无视佛菩萨的大声疾呼-佛和圣贤人一样,毕生讲学,谆谆善诱,以身作则,现身说法,对众生进行教育、引导:将善、恶,苦、乐的因果为我们详细地说明,为我们制订了可以依循的生活指南,而我却不愿听话,不肯脚踏实地认真去做-我不禁反问自己:是谁把佛菩萨和圣贤人接引、救度我的手推开?是谁任性地拒绝了佛菩萨的慈悲救助?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是我无情无义,忍心不顾父母兄弟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当然也就忍心坐视妻子儿女、街坊邻人乃至一切生灵终生生活在斗争坚固的痛苦之中而无动于衷,不肯接受佛菩萨和圣贤人的教诲,不肯真正发心念佛、改过自新!我爱的只有自己,我设想的只是自己,所以我孤单、我无助,我寂寞、我孤独,我生活在一个冷漠而又时常自相残杀的世界里!

印光祖师在《文钞》中提示我们:“孟子云:人皆可以为尧舜。佛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其为尧舜、作佛之要,在乎力行孝悌,与夫返妄归真而已。其资之以成始成终者,在于克己复礼,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见《蔡伯伦居士嘤鸣集序》)当夫子眼见人民受苦,感叹礼乐崩坏的时候,他没有愤世嫉俗,更没有指责别人,因为一颗仁爱之心的推动,他立志勤学,改造自己-“克己”才能“复礼”,只要自己“闲邪”、“存诚”世间就少一分污染,人间就多一分感动,能多引起一分善意的回应,这分真诚的付出、恳切的努力,一定可以感动所有有心、有情的人,我们的父母、兄弟,我们的家庭和朋友一定感受得到!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汇小善成大善,只要我们肯不懈努力,只要我们肯不怕辛劳,有耐心,能坚持,假以时日,我们的这份至诚关怀一定可以传达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将会因此成真,我们的关心和付出终究不会落空!

对自己,这是一个自求觉悟,解脱自己苦难的学习过程-在佛菩萨和圣贤教诲的指导下,就在日常生活的待人处事中逐步认清、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言语、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明白形成自己烦恼、痛苦的因素,进而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盘,知道如何循序渐进地往自己所向往的目标:人生的健康、快乐和幸福稳步前进。

难怪印光大师要告诉我们:“有父母可以尽孝,有兄弟可以尽悌,有儿女可以教训,有诗书可以取法,正合夫子居家为政之道。此时不学,真是时过难学矣。纵令文章盖世,官居一品,终是一穷微极妙之艺人,非适时力学之儒士也。因闻佛语,遂持长斋,可知宿因深厚。废弃前功,意欲出家,可知道眼昏朦。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很多有家庭的学佛人常将自己的父母形容为“业障深重”,把自己的配偶和子女、亲朋等视为自己修行道上的“障缘”-印祖告诉我们:那是因为我自己“道眼昏朦”才会把助缘看成障缘,不知道最业障深重人的其实就是自己-贡高我慢,自以为是,不敬父母、不爱亲人,独断独行,还要强人所难,逼迫人家接受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想法,完全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不知道体谅别人的难处;把霸道的控制当作“普度”,将自私的强求误会为“慈悲为您着想”…就冲着我自己这副德性,谁能相信佛法会为人生带来好处?扪心自问:其实自己的信心何尝不是即将崩溃?自己不会游泳,怎能救度溺水之人?自己不能放下自私,无法养成定慧,如何去帮助别人学会控制情绪、克制欲望?“无能”何以“为力”?连自己都不能“感化”自己,还谈甚么感化别人?

西谚有云:“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古德亦劝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孝悌是终生奉行的事,是时时处处都念念在心的天职,是融入骨髓、透彻心肺,用整个生命来实践、来体现的事,并非只是一朝一夕,更不可以少为足,自以为是。印祖为我们开示道:“孝悌修而闾里感化。斋戒立而杀盗潜消。研究净土经论,则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以净土法门谕亲,以净土法门教子,及诸亲识。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后。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印光法师《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儒佛同心,世法、佛法本不互相妨碍-佛法的修行在那里落实?修行人的慈悲在那里体现?“即家庭便是道场”。印光大师给了我们清楚、明确的答案。我们要“普度众生”-“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就是我们要普度的众生-佛法说:“一切男人为我父,一切女人为我母”。古人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养成孝悌之心,善尽孝悌之责,力行孝悌之事,天天检讨改过,时时刻刻求进步,克制自己、成全他人,人生的幸福美满尽在其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唯有真正力行实践者才会尝到个中苦尽甘来的甜美滋味。

印光法师说:“即家庭便是道场。”引申开来,即办公室便是道场,即道路上便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皆是道场,皆是我们对一切众生行孝悌之处。

印祖又说:“夫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如来之道,戒定慧而已。能于平实庸常之事而实行之,行之及极,其高深玄妙之理,岂待别求。否则高深玄妙,但属口头活计,生死到来,一毫也用不著,愿阅者悉注意焉。”(见《嘉言录题词并序》)祖师将“孝悌”与“戒定慧”相提并论,勉励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待人处事中恭敬、善待一切人,脚踏实地,千万不要好高骛远。

我们都知道印光大师乃是净土宗一代祖师,他告诉我们:“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事务,均无所碍,”修学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事务,都不会成为障碍。但是,应当注意的是,祖师告诫我们必须履行自己为人的责任,印祖说:“但须各尽其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而已。”如果我们没有把这些责任做好,那才真是障碍-我们的心理有障碍、行为有障碍,是我们自己的贪嗔痴慢疑给自己造成了障碍!“汝在家中,正好修行。”印祖提示我们在家中与家人相处时正是修行净土法门的大好时机!面对他们,我的心是否清净?或是烦恼重重?起的是贪念?老爱发脾气?面色很难看?说话不客气?冷静想想:这一切不实实在在是自己的问题吗?“常存除暴安良之心,”何谓除暴安良?除自己的暴戾之气,安住於自己的良知-所谓“凡事存天理,宽怀得众情”。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想到因果报应就不敢胡作非为;认清自己的业障习气很重,诚如《地藏经》所说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自然就不敢对人傲慢、嚣张,惭愧之心油然而生,态度自然就会恭敬、感恩。化解自己内心贪嗔痴慢的烦恼,才是真正化解障碍。推而广之,印祖教导我们:“对人民,作自己家人想,对兵士,作自己弟兄想,必期于弟兄护持家人。凡所到处,切诫兵士,存忠恕心,不可稍有掳掠奸YIN之事。纵人不知,天地鬼神为记其功过。或于现生,或于后世,决定要受善恶之报,决定不会有因无果。”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见到别人造作恶业时就想到他将来必定要受痛苦的果报,因此不忍之心生起,极思劝阻他、引导他回头是岸,以免将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悔恨。为了让他能够深信,为了让他有所依循,让我自己首先做出样子,用自己来做实验,为他做示范、证明。我们早一天成就,对方的痛苦就早一天得道解救,我们的实践引导何其重要!怎能够再苟且拖延?我怎能忍心见死不救?我怎能不为所爱的一切生灵勇猛精进?我怎能不奋勇改过?推己及人,感同身受-我们的心胸自然宽广,我们的慈悲自然流露,我们的傲慢自然收敛,我们的自私自然无踪。这样的心胸,这样的宽宏,自己的身心能不愉快吗?这样的豁达、从容,人生能不舒畅吗?这样的尊重、体谅,家庭能不欢聚吗?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一切只在自己一念之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此大善,只要自己肯认错,只要自己愿意改过,就能修成-闻之能不欣喜若狂而勇猛力行吗?

为了增长我们的信心,印祖还举了一个实例:“一军士杨某,人极忠厚好善。在陕镇嵩军中,作营官,吃长素,能背诵《金刚经》,日念数遍。在军十年,打仗四百余次,通身大小未带一伤。初欲告退,以刘镇华,憨玉琨,皆属同乡,不许彼退。一年开往河南打赵倜,彼遂私遁。从兹朝五台,峨眉,九华,普陀。至普陀,住法雨寺,与光言及彼之心行。惜无学问,未能阐扬大法,随机利人也。”(见《复姚维一居士书》)这位杨居士从军十年,身经四百多场战役,竟然毫发无伤,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但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名符其实的逢凶化吉,化险为夷,实在很令人羡慕!印祖告诉我们杨居士的为人非常忠厚、好善,他吃长素,会背《金刚经》,每天都要念几遍。可见一个人的吉凶祸福与他的存心有关系。杨居士虽然不会高谈阔论地讲说佛法,但是他的真实经历已经是最有效力的现身说法。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德荫所庇,他的家人能不见贤思齐吗?彼此生活在一起,潜移默化,必然带动家风,影响邻里。常念《金刚经》,了知人生如梦、幻、泡、影,而在这如梦人生中,熄灭了个人的得失之心,常驻心头的只有孝悌之心,一份关怀、帮助一切人,护念一切生灵的热情澎湃-我的心平静从容,我的身充满无限活力-这不正是我朝思暮想,日夜向往的境界吗?如今知道:这一切都能通过自己的改过自新,日新又新来实现,内心无限欢喜。内心响起的是袁了凡居士的谆谆教诫:“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这才明白:改过是终身奉行的功课-唯有知错、认错,自己才能保持清醒,唯有永不止懈的改过自新才能在人生路上一路前行。於是明白:孝悌之道就是在父母面前永远不可自以为孝顺,在兄弟面前永远不敢自以为友爱-做到的是应该,没有甚么,也不是用来为自己换取甚么利益或称赞的条件;若做不好是罪过,是自己懒散、疏忽了,一定要改正调整过来-永远知道自己总有欠缺,永远保留自己无限进步的空间!这样的人生海阔天空,这样的心情万里无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       父母)(五明学佛网:       父母)  

 唐仲容居士:恩师唐公法身父母 

 竺摩法师:世出世间孝道之比较 

 其它: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 

 董群教授:略论禅宗对儒家伦理的会通——以礼、孝、忠为个案 

 正如法师:岭南第一大刹光孝寺 

 开愿法师:孝道的真实意义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八)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七)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六)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五)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四)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