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解行要相应—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日期:2010/9/19 9: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解行要相应。其实《弟子规》在“余力学文”当中,一开头就强调了这一个重点。“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个没有侥幸的,只要学了不去做,无形当中就会增长傲慢,自己不知道。

    比方有一次,刚好有一位刚学习传统文化的女士,她住在澳洲,师长那时候人刚好也在澳洲。她就邀请师长到她开的饭店,能够让她供养一下师长,师长也去了。她就给师父身边负责的人说到,她很想亲近师父。那这个负责安排的人点点头,“好,没问题”。结果当天师长就坐在她的旁边,安排了,她就直接坐在师父旁边。然后还没坐下去,她就说了:你怎么排这么近啊?结果对方说:你不是要亲近吗?那就最近的位置就给她了。就坐下来。结果坐下来以后,这位女士看到师父整个容光焕发,皮肤跟婴儿的皮肤差不多。结果她就忍不住讲了一句话:师父啊,你真是天生丽质。结果我们对面一位同修啊,同修都是学好多年的,马上就接话了:什么天生丽质,是法相庄严!

    大家感受感受当时候的气氛怎么样?气氛就很僵啊。那这句话出来就是在训人了,就是拿道理要压人啊。我们感觉一下,他说法相庄严不是天生丽质,讲这句话的时候,第一个,能不能感觉到对方的心?不行。能不能感觉得到在场所有的人当下的尴尬?不见得能感觉得到。所以你看人的感受能力就因为傲慢,拿着道理去压人,如入无人之境。所有的人都很尴尬,他也不知道。现在怎么办?现在好像整个气氛像在冰库里面,有没有人敢说话啊?结果这个时候师父就说了:天生丽质就天生丽质啊。又把这个气氛大家哈哈笑,就给化掉了。

    所以道理都是要求自己,不能去要求别人。会给人难堪的、会给人压力的、甚至人家会说“怎么越学越傲慢”,都拿着道理压人,就不好。而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是越把我的贪、我的瞋、我的傲慢把它去除掉,这个才是学问。“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迷失的真诚找回来。真诚被什么障住了?被自私自利给障住了,虚伪给障住了。把平等找回来——被傲慢给障住了。把清净的心找回来,因为贪着、染着了很多世间的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欲望。

    所以修学的路上是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就是我们背了多少书、看了多少碟,这个是形式。实质是放下了多少欲望,放下了多少执着、分别、习气,这个才是实质的学问跟功夫。所以当下假如我们能感觉到对方的心,人只要能放下自己这个执着,能感受对方当下说话的存心,所谓见性不着相,与人交往,见人家的心性、人家的善心,不要执着在这个言语、或者是这个动作上。

    比方,淳朴的父母拿着家里的故乡的香蕉、水果这些特产,跑到大都市的孩子读书的大学去看孩子。你看母亲那种心多么地可贵啊,多么地真实啊,真诚。可是那孩子一看到爸爸妈妈,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哎呀,拿这个来干什么!”是吧?“哎呀,穿这么土干什么!”有没有看到妈妈的心?没看到。为什么?“我的面子都被你们给丢光了。”所以人这个虚荣啊,时时都会起作用,就感觉不到父母的心,感觉不到朋友的心。

    比方说人家送我们东西,我们一看到,第一个念头:这个东西我又不需要,我太多了。你看有“我”的时候,“我”的好恶、“我”喜欢不喜欢,这个念头一起来,根本就感觉不到人家的善心。

    所以要诚意正心,那得把好恶的心放下才行。“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我们看人有喜欢不喜欢,情绪就上来了。喜欢的就高兴,不喜欢的就生气。“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所以这一些经句还得要回到我们的心性去调整、去放下,《大学》这四句话才能真正利益我们。

    所以,当下其实这一位女士她说“天生丽质”,我们不要着在她的文字上,从她的角度来看,她已经是把她的词汇里面最好的词拿出来了,是不是?因为她又不知道“法相庄严”这四个字嘛。人家都还不知道,你就拿那个去压别人、去要求别人,那这个就不妥当了。所以我们能不能感觉到她是用最高的赞叹了?“天生丽质”是她最高的赞叹了。所以我们处事不能傲慢,心要柔软,能听到别人的善意、好意才好。

    所以这也是一个修学的误区,容易拿着道理去要求别人,就不妥当了。

    在经典当中也曾经提到,有一个老太太,她非常崇敬释迦牟尼佛。那时候是在印度,很多的人都燃着油灯去供养佛陀。很有钱的他拿的油灯就特别地大、特别地豪华。大家都准备供养佛,听佛讲经说法。结果一位女士,她非常地贫穷,她根本身上一文钱都没有。可是她又非常崇敬佛陀,所以她就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然后去要求、请求,哀求这个卖油的老板,可不可以给她一些油。老板心里想:我现在又不需要这个头发。可是他看她苦苦哀求,实在很不忍心,动了怜悯心了,就给了她一点点油。她就拿了一个破碗,拿了那一点油就进去供养佛陀。而当她走进去的时候,在场的人看着她,当下起的念头,想到:这么简陋,这么一点油,还敢拿来供养佛陀。很多在心上都瞧不起她。
 
    其实我们为什么瞧不起那个老太太?我们还是用表相、外在的物质在衡量别人的高下。那其实这个也是我们都是用虚荣在看事情。结果佛陀在讲经的过程当中,刚好提婆达多,佛陀的一个堂弟就来捣乱。他卷了一阵很强的风,他看到人家供养佛陀,他就嫉妒,就很不高兴。结果风一吹,所有的油灯就熄灭了,只剩下那个老太太,这位女士的灯还依然明亮,怎么吹都吹不熄。佛陀就讲,因为这个女子供养他是真心的,不会熄灭的。

    所以我们得看到人家的存心,不要只是在人家的言语行为当中我们就去下定论。这是“见未真,勿轻言”。

    我们今天生活在大都市里面,乡下老百姓那种淳朴,拿着他自己做的东西给我们吃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体会到他那一份心呢?还是我们已经全部都用大都市那些物质的标准在衡量这一切?那我们也被污染了。我都感觉到回到乡下喝那豆浆特别香,那是用心做的东西。

    所以在另一个公案也提到,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佛典故事》,这个动画片特别好看,尤其从事教育工作。佛陀他是老师啊。佛陀有一次走在路上,有一些小孩看到了。他们本来在那里玩耍,拿着石头、土壤在那里堆,结果看到佛陀来了,哇,佛陀让人一看就生起恭敬心,小朋友就想送佛陀东西。他就马上把这些石头都把它聚集起来,然后看佛陀来了,就把石头跟沙子就倒在佛陀的钵里面。然后旁边的侍者起一个念头:搞什么,那钵是装饭的!是吧。小朋友搞什么东西!正要骂人,佛陀马上讲:“今天收到好东西了。”佛陀就感觉到孩子那份真心呀,哇,“赶紧拿回去涂在我的墙上”。其实我们收到别人真心的祝福,也要把它贴在墙上,不要忘记啊。

    真心的东西要把它放在我们看得到的地方,时时让我们念这个恩,时时让我们不忘别人的鼓励,不要辜负了这些人对我们的爱心、对我们的期望。这个就是把这个心放在心上一辈子都不忘记它。

    刚刚跟大家讲到解行要相应。我们这个道理是“严以律己”,拿来要求自己,“宽以待人”,能宽恕别人的不知道、不了解,宽恕别人没做到。但是“严以律己”。包含刚刚讲到的,“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我们理解了这句话,更重要的,要把心中分别的心、好恶的心要放下来,才能真正得这句话的利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修行)(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修行)  

 耕云先生:唱禅歌就是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