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日期:2010/8/23 8: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七集)  2007/3/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200-07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开始扎自己德行的根,也要从这里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这样子才是找到了德行的根本。「德者本也,才者末也」,我们找到了本,才不会本末倒置。但很多家长会想,他假如没有很高的学历、很多的技能,很可能这一生没什么大的作为。其实当一个人的孝悌之心起来的时候,他的道德、学问的学习,以及技能的学习,就不需要人家去推。你看我们现在为人父母督促孩子学习都很累,所以要找到一个人生根源的动力,就是孝心、就是爱心。我们看教育的「教」字,就把孝字含摄在其中,《孝经》开篇也告诉我们「夫孝德之本也」,道德的根本在孝,「教之所由生也」,教育就要从这个地方开始。这一句话当初我们看懂了以后生大欢喜,因为多少的人一辈子几十年过去了,不见得能读到这句经句,也不见得能了解德行的根本在哪。

  我们曾经在南京,跟同修们一起分享中国文化,有一位六十几岁的长者他就说到,他修学多年一直觉得功夫不得力,最后终於发现自己的孝做得不够彻底,不够用心,就好像一棵树根烂掉了,水份吸不上来。再从这颗孝心又推演到对一切人的爱心,而且这是自然而然的。假如我们今天看到他人,关怀的态度提不起来,他的根本就是孝心还没发。有一个孩子跟著父母一起出去走一走,看到旁边有一位老婆婆在那里乞讨。这个孩子他的家庭很和乐,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很孝顺。所以看到这个情景,这个孩子也很难受,父母就叫这个孩子,你赶快拿些钱去给老太太。这个孩子拿完之后,回到车上没多久就哭起来了,父母很吃惊:「你怎么哭起来了?刚刚不是叫你拿钱给这个老婆婆,这是做好事,你怎么这么伤心?」孩子说到:「这个老太太的孩子、孙子去哪里了?她的孩子、孙子怎么没有像爸爸妈妈、像叔叔,像我们一样孝敬这个老人家?」

  你看他们家庭有孝道的承传,他设身处地的心就出来了。这个孩子在那个礼拜上《弟子规》课的时候,跟老师讲到:「老师,我以后长大要办学校,要让更多为人子、为人孙子的,要懂得孝顺父母的道理;我还要办养老院,收容这些没有人照顾的老人。」这个孝心自然而然,这个仁爱,感同身受的心就引发起来了。所以我们老祖宗教人最重要的,就是这颗善心的启发,「长善救失」。有一句古话说「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这个士就是指读书人,器就是心量,识就是深远的见识,可以看得很深远,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而后就是先后顺序。但我们现在孩子一个礼拜排的、学的,这些数学、跳舞、珠算,一大堆的文艺排得满满的,但是有没有教他扩宽心量?有没有教他人生的见地、智慧?假如没有的话,那就本末倒置。

  甚至於孩子回到家里,说:「妈,我们今天学校发生了一件事,有个同学吃饭不小心把饭给打翻了,我就把我的一半都给他吃了。」结果妈妈马上从他的头推了一下:「傻孩子,那个钱妈妈付的,你怎么可以给你同学吃?」这个心量就没有教到,我们不能教给孩子是错误的人生态度。整个我们中国的历史看到,心量大的人有福分。范仲淹先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他的家道绵延了一千年不衰,这就是器度。诸位同修们,我们的家族、我们的家道要绵延多久?有想过这个问题的举手。

  这个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明天都不知道走到哪儿去了。我们的孩子问说:「爸,去哪?」我们说:「你问我,我问谁?」要看得深远!范仲淹先生当初在他们家的祖堂前面种了两棵树,叫君子树,种了松树。在树的两旁写了一副对联,「清荫大庇,期与千年」,你看这棵树的庇荫,其实树叫君子树,代表君子的德风庇荫他的孩子能达千年之久而不衰。所以范仲淹先生非常有信心,他的风范一定可以垂范他的子孙。我们现在有没有信心,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的人生态度,可以垂范后世?所以这是心量大。

  历史上有心量很小的,曹操,他说到「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以天下人负我」,所以心量很小。而且他讲的时候,他误杀了一个长者,这个长者本来是盛情招待他,他误以为要陷害他,就把他全家都杀了。之后发现自己误杀了,没有惭愧心,还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以天下人负我。这么小的心量得到的结果,是他到孙子的时候就被司马族给篡位,诛了他三族的子孙,三族都杀掉了。那也代表曹操虽然那么有权势,弄权一时,凄凉万古。诸位同修,您曾经遇过曹操的子孙吗?你有没有遇过曹操的子孙?绝对没有,因为他们已经被诛三族,已经灭族了。诸位同修,您有见过秦桧的子孙吗?都没有了!「心作良田百世耕」,我们用这颗心做出来的风范,让孩子、让子孙能百世来耕耘福田。

  我们记得去年的春节,办的课程当中有一位范文正公的后代来到现场。他上台以后就跟大家说到,很惭愧,我是范文正公的后代。当下底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很多人忍不住激动的情绪,都站起来鼓掌。你看一个祖宗的德行庇荫到千年以后的子孙,他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被所有的这些同仁、朋友们爱戴。我们希不希望我们的子孙是这样?会不会有一个人上去说,大家好,我是秦桧的后代?他可能要讲这句话以前要准备一支雨伞。

  我们曾经有一个老师,他的爷爷非常乐善好施,在一个地方当书记。自己家里都没东西吃了,听到有人比他们苦,粮食都拿出去,自己吃米糠,这个行为就印在他的孙子的心中。有一天他的孙子出去读书回来,坐摩托车,摩托车司机把他载回来之后,看看这个地方就问他,说某某人您认不认识?他说那是我爷爷。这个计程车司机马上恭恭敬敬的说,「你的爷爷心肠真好」,就要走了。这个老师说我钱还没给你,他说不用了。所以祖宗的风范确实给孩子开了一条更宽广的大道。士先「器」这是心量,「识」是远见,我们能学《弟子规》,对人生能看得更远,这就是远见。

  周朝周公制礼作乐,开了八百多年的盛世;秦朝都用武力征服他人,只有十五年这个朝代就灭掉了。所以要看得深远,不然折福,秦朝十五年灭掉,他的子孙也被人杀了。一个人一生的成败都在心量,都在智慧上,这个「首孝弟」,孝悌就是心量的根本所在。「悌」里面首先说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们还没学《弟子规》以前,常会认为自己满孝顺的,我拿给父母的钱比兄弟姊妹还多,用这样的心来衡量孝顺。学完之后很惭愧,因为兄弟不和,根本不可能谈得上孝,自己都被自己给骗了。

  有一位女士,她学了《弟子规》之后,知道「居有常,业无变」,自己夫妻假如处不好,那就是不孝;兄弟也处不好,也是不孝,所以她就痛定思痛开始改自己。因为自己事业做得还不错,事业做得好,有时候就比较容易轻慢自己的先生。现在夫妻当榜样给孩子看,本来都是她先生帮她烫衣服,这样的先生好不好找?都不好找了,但是她却嫌东嫌西的,所以人傲慢心起来很麻烦。甚至於都已经闹到要离婚,后来听了课以后不离了,主办业务的人员打电话来说换你了,她回答不离了。回去之后,她就帮她先生烫衣服,她先生回家看到这一幕,就说:「你今天有点不正常。」诸位同修们,当我们改变之后,我们的亲朋好友马上摸摸我们的额头:你今天发烧了!

  真的,有一位朋友去大庆上了五天课,回来之后,他一个大男人上了五天课,心柔软不少,回来之后电话很多找他,因为五天没开机。接了电话以后,那一天下来,好几个朋友都问他:你还好吧!因为他变得很客气,谢谢,这些称谓,电话那头的人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所以,当别人说你今天有点不正常,那是代表著我们以前不知道折磨人家多久了,那是人家心声的流露。这个时候我们可不能「我要学好,你还给我讽刺」,这样做就不对了。这句话的背后是提醒我们要赶快改过,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人不知道帮我们操了多少心,不知道难受多久了。所以改过要立刻去改,不然对不起所有爱护我们的人。

  接著她就跟她先生讲:「我以前不正常,我今天很正常,而且我以后都会很正常。」夫妻一转变,她的孩子也都非常认真来学习中国文化,她每一个孩子都来上过课。所以确实,夫妇重要,榜样。后来因为跟她哥哥在财物上有些不愉快,好几年没有联络了,学了《弟子规》,要咬紧牙关突破习气。所以就坐著车子到了哥哥家里,她哥哥刚好在庭院,看她下车,愣了一下,突然跑进家里面去了。她看了也不知道情况怎么样,过没多久听到里面传来声音,她的哥哥去找她大嫂,然后边走边说:「妹妹来了!妹妹来了!」其实谁愿意兄弟姊妹不和?都因为一个面子放不下,撑在那里,再撑下去都会得癌症。这个大嫂出来也很欢喜,说:「妹妹,我们赶快把妈妈接过来,大家好好吃一顿饭。」所以兄弟姊妹的道义,同气连枝,还有什么好计较的。

  这位女士她是一个幼儿园的园长,她学了之后家庭转变了,又教导她的老师们要有孝心,要对学生有一个使命感,她的学校转变得很好。转变到她本来三八妇女节,还有母亲节、教师节,都没有人送她花。开始带领整个学校的老师们学《弟子规》之后,遇到母亲节,她的办公室里都是花,因为她时时在提醒自己,要做到君、亲、师的风范。她以爱心去对待她的员工,员工也以爱心对待她,非常爱戴她。后来她跟朋友聚会,本来这些企业家聚会都是聊股票,聊我有什么房子什么的,结果学了之后这些她不聊了。反而就变得很沉默,大家聊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她今天比较不一样:「你今天都没说话,换你说一说!」她说「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好太太」,大家一听都愣住了,接著说「我也不是一个好妈妈,也不是一个好主管,所以我现在正在学中国文化,在学《弟子规》。」这一席话大家很吃惊,接著后面她就开了一场法会,就听她学习报告。报告完之后,出来要上车以前,这些企业家男的对著她说,下一次我们聚会的时候,我把我太太找来,你跟她聊一聊。

  所以,一个人的转变可以从她的家庭、从她的单位,再把这种修学的体会再去供养大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可以从我们自身自自然然做起。后来还有其他幼儿园请她去给他们的家长上《弟子规》,她已经没有竞争、自私自利的心,欢欢喜喜去其他的幼儿园给人家讲课。这一个行业的和谐慢慢带动开来,这是「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有两对夫妻住对门,一对夫妻非常的恩爱,相敬如宾;另外一对夫妻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吵到三天不吵架觉得今天怪怪的,原来是没吵架。但是人都有希求幸福的希望,所以这一对吵架的夫妻,这个太太看到四下无人,赶快过去请教对门的太太。这位恩爱的太太就对著另外这位太太说,因为我们家都是坏人,你们家都是好人。这个太太听懵了,你们家都坏人,这么和乐;我们家都好人,吵得天翻地覆,这是不是在讽刺我?

  看她的表情,这位太太觉得可能她没听懂,又对著她说,比方刚好我给我先生倒了一杯茶,先生走过来不小心把茶给撞倒了。我一看到马上过来:「先生,对不起,我连茶都没有放好,害你给撞倒了,真抱歉。」边说边拿著抹布在那里擦桌子。她的先生马上接话:「太太,我自己走路不小心,害你一片心意都给我给毁了,真是太对不起你了。」两个夫妻在那里争著把桌子收拾干净,接著太太就说:「我再去给你泡一杯好茶,我们今天晚上好好聊一聊。」诸位同修,一杯茶撞倒了,是好事还是坏事?真正夫妻之间能够不断的反省自己,坏事都变好事,在这件事情当中,彼此都更肯定对方的那分厚道跟德行。这是懂得先检讨自己,自己是坏人,自己不对。

  但是这杯茶假如在你们家撞倒,就不一样,这一撞倒你马上说:「你走路不长眼睛是吧!要喝自己去倒。」先生也不甘示弱:「你一个女人,连倒杯茶怎么放都不会,你还能干什么事情!」你看,一杯茶撞倒了,最后可以闹成什么程度?看大家的表情都没什么经验,真的,可能一杯茶撞倒,可以闹到离婚。很多年轻夫妻去办手续要离婚,这个办手续的人就问,你们为什么要离婚?夫妻互相看一看说:「对喔!我们当初是为什么吵的?」都忘了当初为什么吵,就这一口气咽不下去,把家庭、把下一代的责任都给忘掉了。

  所以老祖宗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言语不能不忍住,当我们言语能忍住发脾气,忍住责备别人,一念回光返照,先从我自己反省起,是我不对;马上对方的善根就引发起来,没有、没有,我也不对。所以这样的道理,绝对不是夫妻是这个道理,所有我们的同仁之间,人与人相处都是这个道理。互相反省,大家都不断的检讨、改过;互相指责,到最后都是意气用事。所以在公司里面处理一件事情,之后开会,假如一开始大家都是你不对,都是你不对,那个吵不完。假如领导首先我有哪些过失,自己先反省,接下来就是每个人都看到自己的不对,一念之间天壤之别。言语要忍住,忍住检讨别人、责备别人,要能反省自己,这样兄弟和乐,人与人相处都能和谐。

  在「悌」当中还有提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我们在汤池镇一年多办了两次敬老会,给老人家发敬老金,发完之后请老人家吃饭。在吃饭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给这些老人们挟菜。老人非常淳朴,这个菜挟过去之后,当场眼泪就掉下来,他说到我的孩子都没有对我这么好。当我们把敬老金送到这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里,那个老人纵使行动再不便,他都坚持要从床上下来,然后一拐一拐的走到他的门口目送。旁边的邻居看到了,因为知道这些都是孤寡老人,看到之后,当我们的老师渐渐离去的时候,这些邻里乡党嘴巴都说著:这样是好事,这样是好事!当我们真正去做「事诸父,如事父」的事,真的能带动一方的社会风气。

  在庐江汤池,我们长期给当地的镇民们分享这些中国文化的课程。因为刚去的时候,打麻将的风气很盛,怎么样能够让这个打麻将的风气比较退下来?之后杨老师、还有我们一些领导想了一个方法,架了一个电视墙,播放我们老师讲课的碟,叫做绿色教室。就在树荫下放这些讲课的内容,慢慢的打麻将的就少了。有的老夫老妻就坐在树底下听课,听到会心处还会互相撞两下,然后互相看一看、笑一笑,回忆到一些家庭的情景。因为都这样放电视,我就不清楚这个镇民谁认识我,谁不认识我。当在路上人家对我笑,我不对他笑我觉得很失礼,所以我就养成一个习惯,不管看到谁都笑。

  有一天坐上车,我们上完课要回到中心。一开车才经过差不多五十公尺,看到一个老太太拿了一包粮食,很重,在那里走著。我一看她那个脚步风尘仆仆,应该是要走到镇中心里面,那一走要走半个小时。我看到她老人家,我就对她笑,她也很自然的就对我笑,其实她不认识我。所以对人微笑者,人家恒微笑之。但是假如你对他笑,他不笑,甚至於左看看右看看,我们不只不能跟他计较,我们更要体会到,现在的人都已经觉得人很冷漠,看到一个人对他笑,他不敢相信,还要看看后面有没有人。所以我对她笑了之后,马上跟我们的同仁讲:「停车停车,问看看老人家是不是要到镇中心去。」一下车,没错,她要到镇中心。「老人家,我们送你一程。」这个老人家不认识我们,抱著粮食往后退了两步:「不用了!不用了!」

  对面的人家跟我们熟,马上跟这个老人讲:「那是文化中心的车,坐没有关系。」这么一喊,这个老人就比较安心,她就准备要上车。正要上车的时候,我们的同仁因为她的袋子有点脏,「老人家,我帮你放到后车厢去。」结果这么一伸出来,那个老人抱得更紧。我们仁爱心要时时体恤到对方的心情。我们中心很多老师很热情,一些坐了一天、两天火车的同胞们来到中心跟我们一起学习,带了一些行李,我们的老师三、五个人一拥而上帮他提行李。提到最后连皮包都要把它拉走,人家不知道是给我们,给也不是,不给也不是。所以这个时候有时候热情过度,感受不到对方的心情。后来我们的一个同仁就赶上来:「老婆婆,您就带上去坐吧,没事的。」她安心的坐下来。开了五分钟,到了,我们下车送这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走著走著,走没几步突然回过头来对我们说:「我给你们两块钱。」我们马上跟老人家讲「老人家,送你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做的,这个不用了」。老人家点点头,喔!又走了几步路,又回过头来看著我们说:「我真的给你们两块钱。」

  后来老人家走了以后,回到车上我们同仁之间讨论到,你看老人家为家庭、为社会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照顾老人,敬老、爱老、尊老是我们年轻人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居然现在老人,我们才服务一下,让他们忐忑不安,我们对不起祖宗对我们的教诲,我们没有把祖宗敬老、爱老的精神承传下去,害得老人家晚年这么样的缺乏天伦,缺乏关爱。后来很多老人在路上看到我们中心的车,都会主动招手来坐,他们比较放心了。甚至於老人忘记带钱,没有钱就跑到中心坐一下,坐了一会儿,我们工作人员就看懂了,赶快问老人家是不是没带钱?是不是没有车子送?我们就尽我们一分心力。甚至於搞到最后连夫妻要离婚,乡亲就会说:「先别离,先去文化中心坐一坐。」这一年多下来,离婚率大大下降,犯罪率也大大的下降,所以真的人是可以教得出来的。我们在读到这一句「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就从我们的家庭,就从我们的社区,就从我们所处的县市,我们先带头来做。

  「首孝弟,次谨信」,「信」对我们的人生很重要。而《弟子规》的信不只是言语的信,它还延伸到一个人在他人心目当中的一个形象,一个信心。当一个人「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他人就能感觉到这个人言语非常有分寸,对他很信任。其实说实在的,见未真要勿轻言,见真也要勿轻言。今天我们见到的事实,假如攸关一个人的名节,攸关一个人在人群当中的形象,我们纵使知道了,绝对不会去说他的过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言语要宽厚,由一语而关人终身,关系人终身的名节,纵使知道都不说。而且说实在的,这个见不只是眼睛见,是真正明白真相,这个才是见;假如我们只是眼睛看到,就觉得一定是真的,那很有可能误解别人。

  像我们在中心办课程,十几个朋友们来,我们会派一个老师照顾,交代这个老师要走在前面,因为这样能带领这一队的这些朋友们。有一位老师看到另外一位老师带队走在最后面,因为他是总负责,他就过去了。「你怎么走后面,我们不是规定走前面吗?」还有点抱怨的语气。这个老师马上有点不好意思对著他说,因为我今天感冒了,我怕传染给他们,所以我走他们后面。你看,见到了,可是是不是真相?你看还误解别人的那颗用心。所以有时候要冷静,不能一看到、一听到整个情绪就上来,要冷静的去洞察真相,不然有可能一个误会造成彼此终身的遗憾。

  在孔夫子那个时候,夫子遇到了陈蔡绝粮的一个考验,那个时候夫子跟弟子一个礼拜没有吃东西。大家有没有一个礼拜没有吃东西的经验?那要饿看看就知道了。所有的学生饿得受不了了,这个时候看到夫子不只没有受不了,每天在那里弹著古琴非常的自在。弦歌不断,慷慨讲授,一个礼拜没有吃饭,讲课还是很宏亮。后来子贡脑子很聪明,就冲出重围拿了一些粮食回来,回来以后交代最有德行的颜回去煮粥。因为大家饿成这个样子,怕偷吃,所以叫颜回去煮粥。煮著煮著蒸汽冒上去了,那时候都是土盖的房子,蒸汽上去以后,土就潮湿了,突然一块土就掉到粥里面去。颜回说时迟那时快,马上一把就把土给它要舀起来,因为假如让它扩散开来,那整锅粥都毁掉了。

  一舀起来之后,颜回就想:假如丢了太可惜,但是留著给别人吃,又怕别人觉得不舒服,脏。所以自己当下就把它给喝了,喝了以后,我那一份就不用吃了。就在他要喝下去的当下,刚好子贡走进来,一看到,子贡说:「好!颜回,没想到在关键的时候你先下手为强,先吃了。」子贡看完了心里不舒服,就走去找孔子。子贡讲话很厉害,他会不会走进去说「夫子,颜回偷粥吃」?他没这么讲,他一进去就跟夫子讲,「夫子,仁人廉士」,有爱心的人、有气节的人「穷改节乎」,遇到困穷的时候会不会改变他的气节?你看这个问话好像跟这件事情没关系,但是很有关系。夫子马上回答,假如改变气节,怎么能算仁人廉士?接著子贡又问第二个问题:「老师,颜回算不算仁人廉士?」夫子马上很肯定的点点头说,我观察颜回很久了,他绝对是仁人廉士。

  接著子贡马上第三个问题出来了:「老师,我刚刚明明看到颜回偷粥喝。」在这个当下,很多的心境我们要好好去体会,夫子的温良恭俭让在这个地方体现了。夫子会不会马上跟子贡说「不可能!一定是你看错了」?这个时候子贡会说「老师,你都相信他,都不相信我」。所以言语是很高度的智慧。子贡这么咬定颜回偷粥吃,夫子马上说到,虽然你看到了,我想可能另有原因,没有直接就很冲的反驳子贡。对於自己学生信任,夫子讲完话之后就走出来,走到厨房去看。走进厨房,夫子会不会走进去对颜回说「颜回,你有没有给我丢脸」?夫子也不会这么讲话。进去之后马上跟颜回讲:「颜回,我昨天作梦,梦到了我的祖宗,一定是我的祖宗要帮助我们突出重围,所以我想今天煮的粥拿来先祭我的祖宗。」

  夫子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对祖宗非常恭敬,假如这个粥他已经喝过了,不管什么原因,他绝对不可能再拿来祭祖宗。所以就看到颜回非常惊恐,对著老师讲:「老师,不行不行,因为刚刚煮粥的时候有一堆土掉下来,我马上把它舀起来,所以这个粥已经不能再祭祀祖宗了。丢了很可惜,所以我先把它吃掉了,别浪费。」讲完之后,夫子点点头,喔!这个时候夫子会不会走到子贡面前,说「你看、你看」?不会,夫子很温良。夫子会不会走到子贡面前瞪他一眼?也没有,自己就走出去了。学生也很有修养,也没围过去批评子贡,只是统统走出去了。只剩下一个人,子贡站在那里不知道要说什么好。所以确实「见未真,勿轻言」,不能很急躁的看到了就马上去讲、去传,这有可能造成对人的一种误会,甚至是一种污蔑。

  在「信」当中还有一句,「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我在上个月看了一本书,是写到许哲女士的传记,书名叫《106岁,有爱不老》,时时都充满爱心,不会老。许哲女士她为什么这么有爱心?我们也体会得到,家教的影响,她的母亲也活到一百多岁。她回想到小的时候,看到很饥饿的人来家里敲门,母亲一看到这些人走进来,本来他们自己要吃的食物,母亲很自然的就把这个食物拿去给这些已经饿了好几天的人吃。当下他们几个孩子看到这些饥饿的人吃了之后,那种表情的满足、表情的欣慰,深深印在他们的心上。所以,他们家四个兄弟姐妹,四个都是慈善家,都非常有爱心。

  而许哲女士二十七岁才读书,四十七岁才学护理。她要去学护理的时候,人家是规定好像是二十五岁以前才能学,她都超过二十几岁了。结果真诚心,「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她跟学校的负责人讲,我学这个不是要赚钱,我学是要完全奉献的,所以破例让她来读。四十七岁才读护理,六十七岁开养老院照顾很多老人。诸位同修,我们六十七岁了没有?我们要效法许哲女士的这种利益人民,照顾孤寡老人、照顾贫穷人的精神。到现在一百零八岁了,还是尽心尽力来照顾很多需要照顾的人。她讲到照顾贫穷的人、老人是我的责任,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姐妹。许哲女士说到「爱人就是我的信仰,良心就是我的宗教。」

  她在三十多岁那个时候工作挺好的,有一天跟她的朋友到一家餐馆吃饭,还喝著白兰地,那时候是冬天。吃完出来,突然看到旁边有一位乞丐,穿得很单薄,在那里又饥又寒,在那里发抖,看了之后很震撼她的心灵。她回来之后,她就把她华丽的衣服脱下来放在一旁,正对著镜子,她说:「到底是吃著豪华的食物,穿著豪华的衣服,这个人是我;还是脱掉了虚荣的外表、衣著,赤裸裸站在面前的,这才是真正的我。真正我的良心绝对不能被这些物质给污染了,所以我往后的人生,绝对不能因为我的奢侈而多花一毛钱,因为这一毛钱都是我兄弟姐妹的,我多花了一毛钱,就是多花了我的兄弟姐妹的钱。」从此之后,她物质的享受够用就好,甚至於衣服都是去垃圾桶捡来穿的。她感悟到了,所有的人都是跟她一体的,照顾他们都是她的责任,所以她不愿违背她这一分心、这个良知。从此以后,数十年如一日照顾他人。许哲女士做到了,我们也「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我在今年过年的时候,去跟几个当地的长者拜年。当地有个习俗,拜年一定要吃金元宝,就是鸡蛋,茶叶蛋,所以我才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就吃了四颗茶叶蛋。进去之后,看到一位七十六岁的长者,他的书法是汤池当地第一把交椅,我非常惊讶的看到进门他写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因缘,是他听到我们在汤池的这些小孩,还有我们中心的这些员工的孩子,跟杨老师学书法学了半年,写得非常好,篆刻的水准相当於学两年的成人的程度。他很惊讶,心理上觉得有可能吗?刚好过年前这些孩子春联义卖,长者来了要写什么,这些孩子就给长者写。一块钱不嫌少,一百块不嫌多,这些孩子募了七千多块钱。写完之后,就在写的过程,两个多小时,七十六岁的长者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看著这些孩子写。看完之后他很感慨,他说这些孩子书法的基本功比我还高,我要跟这些孩子学,我要跟杨老师学。

  他回去之后写了这副对联写到,「往事一场春梦,七六从零开始」。我们从这个长者当中体会到了,为什么老和尚推展中国文化在汤池,因为汤池的这些长者有德行,庇荫了后代。文化大革命在庐江、在汤池,没有批斗老师,任何事都没有偶然。所以希望我们的子孙有福分,重要的是我们要立身行道。好,最后我们以这一偈回向偈,「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我看到大家的表情都非常的欢喜,因为这个回向偈是每天早晚课在念,要从心里念出来,「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句话念到心里去了,走出去看每个人都很高兴,还有谁看不顺眼!好,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弟子规》当中「勿践阈」,以佛法来说,有没有 

 蔡礼旭老师:如何在大学、高中教导大学生和高中生学《弟子规 

 《弟子规》从头至尾都是修恭敬心 

 净土法门法师:《弟子规》怎么补救?最好是在无线电广播电台 

 大安法师:《弟子规》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这个孩子说: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孝顺父母 

 净土法门法师:学习《弟子规》与往生西方有什么关系?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七(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六(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五(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四(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二(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