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2


   日期:2010/8/23 8: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集)  2007/2/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200-02

  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回想在到了祖国大陆这三年多的岁月,确实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我记得刚到海南省海口的时候,那时候上课来了差不多十几位朋友,来听我们分享《弟子规》。十几个人我们看了也很感动,因为本来杨老师给我的交代,是说「什么都不用想,先讲三百场」。老师给我的指示也非常简单明了,她只有讲两点,第一点就是先讲三百场,不要打烦恼,所以我每天在那里算馒头,一场、两场这样算。第二个就是我们在外做事情,不能让师长担心、丢脸,这是杨老师给我两个最重要的教诲。

  看有十几个朋友来,我们也很感动、很欢喜。讲完课之后,看到底下有些七十几岁的长者,下了课,我马上就走过去,给他行礼、给他问好。因为这些长者在课程的过程当中,一直对著我们微笑,让我们很有信心。下去之后跟老人家行礼、问好,才了解到这些老人家听不懂普通话,他居然能在底下坐两个小时,还这么欢喜。老人家的这分心,灿烂的笑容,留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他们是全心全意在成就我们、在提携我们。这分恩情我们这一生都不可以忘怀,我们今天在修学上能有一点点的成就,一点点的提升,都是众人给予我们的帮助。

  我记得有一次,时间比较赶,我就搭著海口比较特殊的一个交通工具,叫摩的,大家可能没听过,叫Motorcycle的士,摩托计程车。坐上去很快就到了现场,我们讲课的教室,这个时候时间刚刚好,没有迟到。直接进教室就上了讲台,两个小时讲下来,我就到了厕所去照了一下镜子,突然看到镜子里面有一只公鸡。赶快出来跟我们的同仁们说到,你看我的头发像公鸡,怎么都没有人告诉我?但是我们要了解,「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什么人家都不敢说我们?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我们讲了几堂课,慢心起来了。他人比较敏感,感觉到我们不能劝,所以不跟我们讲。人家不规劝我们,我们不能责怪别人。

  昨天悟行法师一直强调的感应,能感是我们的心,所感是境界。能不能有人规劝我们、提醒我们,那也是我们感来的。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一颗谦卑受教的心?我们愈深入《弟子规》的学习,愈了解到《弟子规》每一句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心境。能够体会到《弟子规》每一句经句的心境,就能感受得到,这个心境对我们一生的学业、事业都是成败的关键。以至於对於我们的家道承传,对於我们整个社会民族的延续,都是最关键的一个心境。像「信」当中有一句经文提到,「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损友为什么会来?因为我们只想听好话,只想听谄媚的话,所以损友来,益友却。但是我们假如能「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我们听到称赞诚惶诚恐,确实因为一个事情的成就那是无量无边人的付出,有看得到的,有看不到的!我们在整个大事因缘当中,只是尽我们一点点的心力,绝对不能有个念头说自己有功劳。有念头觉得自己有功劳,我慢的心一起来,不但不可能让这件事情圆满,很可能还坏了事情。

  曾经听师长讲到,有一位法师他在弘法的过程当中也是非常的艰辛。有一天到了一间破庙,当晚在那里休息。他感触到弘法非常辛苦,就叹了一口气,说怎么这么累!突然从空中传来了一句话,「你累,我比你更累!」为什么?因为讲经的法师只要把经讲好,但是这些护法龙天,以至於我们护法的菩萨们,还要为我们的食衣住行、生活的点点滴滴去操心、去忙碌,所以确实护法功德大过弘法。多少人在护法,多少人在护持,我们怎么敢起一个念头说自己了不起、自己有功劳?所以,时时都非常体会得到,这整个弘法的过程当中,无量无边的至诚心含摄在其中。我们不忍心因为我们起了贪瞋痴慢,而把这个因缘给破坏了。

  这个时候的心境,就好像「如褓赤子」,好像刚出生的婴儿,为人父母、为人长辈把他抱在手上,非常的软,生怕他给滑掉了,那样的呵护这个孩子,那样的呵护弘法利生的工作。我们时时记住一句教诲,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弟子规》这一句「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句教诲是我们成圣、成贤,或者是堕落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大禹是圣人,大禹听到别人的劝诫,听到别人好的善言、善行,他是「闻善言而拜」,当场顶礼下去感谢他,所以大禹是圣人。子路是孔夫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子路是「闻过而喜」,人家规劝他的过失,他马上很感谢,笑得很开心,谢谢你告诉我。我们学圣贤、学佛菩萨,最重要的从他们的存心去学习,我们观照自己的心境是不是闻善言而拜?是不是闻过,听到自己的过失非常高兴,感谢对方?

  而「福在受谏」,一个人最大的福气,是能接受佛菩萨、圣贤人的劝诫,那样的心境就好像在看一本经书的时候,圣贤、佛菩萨如在面前教诲他,每一句看完之后,都是随文入观。今天我们站在家业、事业的角度上,一个人要经营成就他的事业,他整个事业发展的过程,他一定会出现很多瓶颈,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得到前面,左右两边看不全,后面更看不到。诸位同修,假如现在后面有一个人拿著一根铁锤,正举起来要往我的脑袋敲下去,我能不能看得到?看不到!但是当他要敲下来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诸位同修,你们怎么都没有反应?我做人太失败了,大家连救我一命都不肯。当铁锤要下来的时候,底下应该会啊一声,这么啊一声我就警觉到后面,马上一个转身,这个祸不就过去了吗?所以,人不可能方方面面都看得到,这个时候就需要亲朋好友,以至於好的同仁很真心的来劝告我们。

  蕅益大师说「善友为依」,修道过程确实需要很多好的同参道友,互相提醒、互相劝诫。所以「福在受谏」,我们当下就想,我旁边怎么没有善友来劝我?我们时时都要反求诸己,还是我们这颗受教的心。但是大家听完这一句福在受谏,待一会儿大家下课,不要见人就说「我有什么缺点,你帮我讲出来一下」,到时候人家看了我们就赶快跑。所以修学时时放下自己,要能感知到对方的心境。同修跟我们又不熟,马上就「我有什么缺点?我们已经相处两天了,你一定要告诉我,不然你就不慈悲」。人家愈听压力愈大。

  我曾经遇到一位同修,刚好他跟末学一起坐电梯,一进电梯只有我们两个人,他说「蔡老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差不多一个礼拜了,我有什么缺点,请你帮我指出来。」当场这个电梯里面的气氛很怪异。后来我跟这位同修分享到,其实当我们要别人指出我们缺点的时候,那已经晚一步了,最重要的要自己能起观照。这个念头是贪心,这个念头是慢心,我们马上回光返照,马上转念,这是最重要的。自己劝自己最重要,等别人来劝的时候,那可能是三天、五天,甚至於一年、两年都过去了。

  师长教诲我们早晚做早课、晚课,早课在读经的当下是提醒自己,那个时候就是在接受佛菩萨给我们的教诲、劝诫。当我们在做早课的当下,都是这种不断反省自己的心境,一定能感来很多善友的相劝,都是我们这颗心。假如我们在做早晚课的时候是应付的心境,当真正有善友来劝我们,我们整个心态、还有整个表情也是应付。所以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我们善观这颗心非常的重要。晚课的时候,反省自己这一天有没有依照经教去奉行,假如没有,要后不再造,赶快把它改过来。我们一直提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任何的境界源头都是我们自己这颗心。所以真正修道人,对任何人绝对不抱怨,绝对不要求,一定是要求自己,因为万法都由自己这颗心生。

  这两天,诸位法师都给我们非常宝贵的教诲,这都是诸位法师多年来修学的体悟。我们能体会得到法师们他们的这颗慈悲心,我们与法师之间心跟心就相契,这个时候听法师们的教诲都能够随文入观。曾经我们拿到一本《弘一大师别集》,弘一大师他在整个《大藏经》以至於历代祖师大德教诲当中,给我们拣选了一百句非常重要的开示。又在我们整个文化当中,重要的人生哲理这些格言当中,也挑选将近差不多一百句左右的这些教诲。我们看到了这本《弘一大师别集》,能不能跟弘一大师那颗慈悲心感应?为什么大师要会集这本教诲出来?因为深刻感觉《大藏经》浩如烟海,透过大师的智慧,把我们当前最受用的这些经句把它拣选出来。我们怀著一颗感恩的心来读这本书,那就非常受益。

  而且人情练达皆文章,假如我们人情事理不圆融,很难让众生生欢喜心,又怎么可能会利益到众生?所以后面弘一大师搜集的《格言别录》,对於我们处世当中的分寸就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我们体会到弘一大师的悲心,我们也体会到每位法师讲课、讲经的这分存心,那我们这十天左右的课程,对於我们心境的提升就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在跟师长修学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心态,就是每一句师长的教诲,只想著如何做到,从没想过做不到。因为当我们想著做不到的时候,我们的自信心被自己给摧毁了,当我们想著我们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已经不信佛。因为佛陀的教诲是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假如我们想我们做不到,那就是不相信佛陀说的这句话。所以只想著如何做到,那是信佛。佛又告诉我们「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智慧是本有的,是要在时时刻刻观我们起心动念,把妄想分别执著给打掉,这是我们用功的地方,也是师长最常教诫我们的,从根本修,从起心动念处修。

  所以当我们提起来我做不到,那就是执著,「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现在是把不觉当作真的,把烦恼当真的,就变成认贼作父,认烦恼贼做自己的父亲。诸位同修,我们希不希望认贼作父?当然不希望。就好比我们背著一包垃圾,这包垃圾很臭,我们背了三十年,突然有一天善知识告诉我们,我们背的是垃圾,你还把它当宝。这个当下,真的是垃圾,其臭无比,这个臭让我们无始劫沉沦。所以明白了,马上要把这包垃圾把它扔出去,就在要扔出去的时候又拉回来,然后对著自己说,「这一包垃圾好歹也跟了我三十年,这么扔下去好像有点可惜,好像不够念旧」,这个时候就没法子了。知道烦恼对自己的害处,当下一定会把它舍掉。我们不能放下贪瞋痴慢,不能放下自私自利,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彻底认知它对我们法身慧命的伤害。我们一定要坚信佛陀说的,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

  从今以后我们要自己相信自己,随时想著如何力行佛陀、还有师父的这些教诲。师父教我们要「为佛法、为众生」,我们当下就提起这样的心念,而这句话真的能破我们的烦恼。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在那里犹豫不决,在那里生烦恼的时候,赶快把这六个字请出来。这六个字就好像一把尚方宝剑一样,真有烦恼了,尚方宝剑出鞘,马上就知道该做什么。我们之所以在烦恼当中不能出来,往往自私自利放不下,贪瞋痴慢的习气放不下;一提起来为众生、为佛法,正念一起,妄念自然就消掉。

  当初末学在要从台湾到海口去,我们是去推展中国文化,我的父亲就说到,「这个教育的工作可能一万个人做,只有一、两个人可以做得起来。」这个分析是没有错,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接著我跟我的父亲交流,「一万个人做,只有一、两个人做得到,我们是要去问这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做不到的,还是要去问这个做得到的?」所以真的,我们在修道的过程当中,要打烦恼、要找藉口,可以找一千、一万个藉口。但是假如下定决心,这些藉口就不见了,就像《无量寿经》说的,「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真的,决心一下,很多的善知识、很多助力就感应来;这个信心不下,感来的都是业力。我们走的是业力的人生,还是愿力的人生,都在这一念之间。我们往往遇到境界,先找藉口退缩,人生,任何人都不能够打败我们,只有一个人会打败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妄心、退缩的心。

  今天我们是「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藉口」,我们要去问的是这一个、两个做到的人。假如这一、两个做到的人,他们是有很多的财富,是有很高的官位、社会地位,那这个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没有。但是假如不需要财富、不需要地位,而他们具备的条件我们也有,这个时候要责无旁贷去做。接著我也跟我父亲提到,我的师父,我们尊敬的老法师,他一个人到了台湾举目无亲,也没有财富,也没有社会地位。但是纯是一颗慈悲心,纯是一颗至诚的心,就感应来三位好老师,感应来我们韩馆长大护法来给他护持,这些境界都是自己的心感召来的。慈悲的心、真诚的心,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师父能修得一生这么殊胜的果报,我们也要相信自己能做得到,所以这一念心是提起对佛法的信心。

  假如我们跟著师长学习,然后对师长讲「师父,您的修行的成果,只有您做得到,我们都做不到。」诸位同修,假如师父听到了会不会哈哈笑?会不会说「太好了,我做得到,你们做不到」?不可能!父母跟老师最欢喜看到的事,就是孩子、学生的成就超过自己。而父母、老师的心境,一定是把他一生修学最精华、精髓的部分,全盘托出给他的孩子、给他的学生,希望能青出於蓝而胜於蓝。所以师长每一部讲的经,都是我们修学最重要的关键。假如我们能体会到师父对我们这颗至诚的爱心,我们会直下承担,随文入观的去听师长每一句教诲。当下我们就能少走很多的弯路,能够直截了当来走我们这一生的修学。我们体会得到师父的用心,我们体会得到每位讲课法师的用心,那我们这几天就能够心跟心的交流。每一句法师宝贵的这些教诲,以至於每个事例,都会印在我们的心田当中,都会转变成我们立身处世的态度。

  我们记得昨天悟月法师给我们教诲到,面对任何一个人要见性不著相,看到的每个人都是阿弥陀佛。有人请教师父说,师父是怎么念阿弥陀佛?师父说到「我念阿弥陀佛跟大家不一样,在我的心目当中每一个人都是阿弥陀佛,我对众生的供养,跟对阿弥陀佛的供养,绝对没有两样。」这些都是师父的教诲,我们要把它放在心上,当我们对任何一个人起了傲慢,马上想到「看一切人都是阿弥陀佛」,这个念头起来,这个妄心就下去了。

  昨天悟行法师也说到,有一位女企业家,她们开的是一个餐馆、一个饭店,安排位置刚好坐在师父的旁边,亲近师父。当然这是恒顺众生,假如我们明白经教的,亲近不在於距离,而在於心境,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心境相契了,天涯也咫尺;心境疏远了,咫尺也天涯。虽然我们现在是在末法时期,但是假如我们对佛陀的这分至诚恭敬达到极处了,虽在末法当中还是正法;假如我们没有依教奉行的心,纵使在正法时期,还是在末法。这位女同修她看到师父相貌非常的庄严,她就说「师父怎么天生丽质!」其实当下我们看到什么?是看到了她讲的「天生丽质」四个字,还是看到了她很真诚讲出这句话的心?假如我们看到了她那颗心,就没有障碍;但是假如只看到她这句话,就有障碍。因为我们觉得这个人是外行,她不懂;我们懂,她不懂,高下出来了,傲慢出来了。

  我们曾经听一个公案,有一只狗看到了观世音菩萨,它太欢喜了,马上把它刚找到的屎(大便),一下子就丢给观世音菩萨。那是什么?那是它觉得最好的东西。所以它一下子就脱离畜生道了,至诚心供养菩萨!师父常提醒我们,我们修行人不要愈学愈执著,不能只看到别人过失,都没看到自己过失。儒家修学当中有一句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话,叫「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叫修道。假如我们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自己一天错了几十次都感觉不到;别人一做了哪个动作,我们马上就批评,这就是修颠倒的道,这个态度完全反过来。我们常常在跟各地的同修们交流,很多人听完课,跟我们的老师讲:「这一堂课我的先生最需要来听,他没来太可惜了;这个我儿子最需要听。」一大堆人需要听,就一个人不需要听。当下我们都想著谁需要听谁需要听,那叫打妄想,心外求法,都是别人要修,我们不用修,而心念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俗话讲「工於论人者」,我们对别人的过失特别看得准;那观察自己的过失,就愈来愈看不到,「察己必疏」,因为精力统统放在看别人过失上。这个时候人家会不服,你五十步笑我百步,假如是儿子的话,是敢怒不敢言;假如是先生的话,一句话就顶回去了。当别人给我们一句顶过来,我们当下要反省,为什么他人不能接受。真正修道人「正己化人」,都是要求自己。昨天我们在《感应篇》的课程当中,这个化叫自然而然,而不是要求别人出来的。有一位长者他听完课之后,过来跟我们交流,他拿著香港四十集的《弟子规讲记》,我们一看那本《讲记》都已经翻了好多次,看起来非常用功。他就翻开来告诉我,你看这一段我还下眉批,后面写什么?这一段很好,后面写「媳妇要看」,再下一段又写「儿子要看」,所以整本书都是别人要看,就自己不用看。真正我们在听课当中,都要观照得到自己的心念是不是在觉悟当中,在反省、在观照当中。

  师长的教诲非常宝贵,我们一定当场要领受,要视一切众生是阿弥陀佛,不能愈学愈执著。曾经有一位朋友,第一次到我们文化中心来,过来之后,他吃完饭,他第一次来吃完以后还剩一点点,他就问我们的工作人员,请问倒饭的桶子在哪里?诸位同修,假如我们今天看一个人拿著还没吃完的饭,来问我们倒饭的桶在哪?我们会怎么回应?会不会眼神就是「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奇怪?」当我们用异样的眼神看他,他内心会很惶恐:我哪里做错了?这个时候就是我们放不下自己的执著,感受不到对方的心境。他第一次来,这是正常的!所以是他正常,我们不正常,我们变成什么?严以律人。这个时候你跟他说,「好,我帮你处理」,我们自己去把它吃掉。他第二天、第三天他会观察,原来大家都很节省、都很惜物,他感动了。你又帮他处理,你又自己吃掉,他知道了他更佩服。我们都急於当下就要教诲别人,人和都不见了。

  有时候这个急不来,只有一件事最重要、最急,就是修我们自己。而真正都是修自己,正己自然就会化人,这不是刻意的,而是会水到渠成。什么是老实人?时时都是从自己开始用功、开始修起,这是老实人;脑海里都是看谁先修、谁先修,那就不老实。刚刚我们提到的,她说到师长是天生丽质,我们另外一位同修马上很严肃的说「是相好庄严」。大家都能感觉到当场的气氛都有点僵硬,这个时候你看师父没有执著:「都对,天生丽质就天生丽质。」所以,我们有机会跟在师长的旁边,都是学习师长的这分不分别、不执著,学习师长这种人情练达、圆融自在的修为。

  我们这一次办的追思法会,也可以深刻感觉到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一个心态,「饮水思源」。做人假如不能饮水思源,忘本,绝对失人道,绝对会堕落。在除夕那天早上,我们在「庐江文化教育中心」举行了一个祭祀,祭祀我们中华民族万姓祖宗,当场两百多个人非常恭敬的给我们的祖宗行礼。确实当下我们都感觉到祖宗在庇荫我们,祖宗都莅临了现场,在这个气氛之下,几乎所有的人都流下感动的泪。而我们缅怀祖宗的恩德,更重要的就是要依教奉行,承传先祖的教诲,心系天下的安危,心系文化的承传。这个文化不承传下去,我们拥有最悠久文化的民族,将可能成为最短视的民族。我们这一生遇到了这样的机会,我们要直下去承担,而这个并不辛苦。很多朋友见到我们一些工作的同仁,都会说你们辛苦了。我们真的不辛苦,因为这一生能做该做的事,能做想做的事,那是人生的快乐、福气。所以,我都跟我们的同仁讲,我们能够来为往圣继绝学,那是真正福气!我们同仁来自神州大地的四面八方,但是每个人都会讲一句闽南话,就是这一句「福气啦!」

  而且不只是我们的福气,也是我们祖宗的福气,对!我们的祖宗现在在天之灵都在看:我的子孙现在在弘扬正法,在弘扬佛法,好,好好的干,我也与有荣焉。佛陀讲「一人得道,九祖升天」,我们能走上修行的路,走上弘法利生的路,真的是我们祖宗的福分。因为祖宗跟后代、跟我们是完全是一体,我们的福慧,也是祖宗跟后代子孙的福慧。范仲淹先生离我们已经一千年,他的智慧承传了千年不衰,他那一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分胸怀、这分智慧、慈悲传了一千多年。范仲淹在的时候,他的义田,他买来供养大众的田地是一千亩;而到了他清代的后代子孙,把他的这个德风发扬光大,到清朝是四千亩义田。所以你看这分福分、这分智慧承传千年不衰,而且福田心耕,最重要的还是这颗心,是福田的根源所在。从宋朝以后到清朝,范仲淹的后代出了七十二个部长级以上的官员。一个家族的兴盛,一个家族的德风,能够庇荫到世世代代的社会民族安定。哪一个朝代,没有范仲淹的后代在那里为国为民?

  诸位同修,我们听到了佛菩萨、古圣先贤的风范,我们马上想起一句《弟子规》,叫「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诸位同修,我们的家风要承传多久?大家怎么一脸茫然的样子,心里要有数!我们不能带著孩子、带著孙子往前走,走著走著儿子、孙子问:爸,去哪儿?我们回头说:你问我,我问谁?那到底带哪儿去?真的,这些榜样都在我们的眼前,只要我们至心求道,只要我们真正对佛法、对民族有这一分使命感,我们的子孙一定会感应得到,能把这分承担、能把这分气节把它承传下去。所以那一天我们祭祖,每位同仁都有这分使命、共识。

  而在祖宗的教诲当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这个「孝」字。「孝」字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合成了一体不可分。上面这个老就是上一代,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爷爷奶奶,上一代又有上一代,过去无始;子是我们的下一代,下一代又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是一个整体。孝道跟师道都是这一个孝的精髓所在。我们今天要感念佛菩萨、感恩师父的教诲,也是承先启后,所以「当孝於佛,常念师恩,当令是法,久住不灭」。我们把佛菩萨的教诲、真理能够再承传下去,尽我们对佛菩萨、对师长的这分孝心。所以,师道跟孝道是一不是二。

  那一天祭完祖宗之后,我们有个同仁他们去了九个人,全家族都去了,他的父母,包含他的哥哥、大嫂,他的侄子、侄女,还有他自己的女儿、太太。总共九个人就在万姓祖宗的面前,他跟他的哥哥、嫂嫂、太太,一起给他的父母行跪拜礼,给父母拜年。拜完之后,孙子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拜完年之后,接著是他的哥哥上座,他们夫妻俩给哥哥磕头拜年。因为他出来弘扬正法,在家里面都是哥哥在照顾父母,让他放心,让他全心全意来弘扬,所以他感念哥哥的付出,也给哥哥磕头。这一幕就是孝悌的承传。我们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后代,而「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这一分孝悌能够承传下来,我们的爱心自然流露,因为孝悌也者,其为仁爱心的根本所在。

  我们能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能够感同身受别人的父母也很辛劳。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孩子,也能够感同身受的想到,假如这个孩子不好,他的父母会有多伤心,我们不可能去伤害他人的子女。当我们对自己兄长的恭敬心提起来了,那我们对一切人的兄长也有那分恭敬。所以这个孝悌的心境推演开来,就是对一切人的孝敬,老祖宗把做人的根本找到了,「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后来大年初一的时候,他们全家,哥哥跟他帮爸爸洗脚,而且还一个人洗一只;然后大媳妇、二媳妇帮婆婆洗脚,也一个人洗一只。孙子站在旁边,一个人拿著毛巾,另外一个人在拿著热水,必要的时候再添点热水,那个真的是皇帝的待遇。当场你看这个天伦之乐,不只享受了天伦之乐,全家人一起都为往圣继绝学,都为佛法、众生,这是真正的法眷属。好,今天末学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有讲得不圆满的地方,还请诸位法师、诸位同修批评、指教。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弟子规》当中「勿践阈」,以佛法来说,有没有 

 蔡礼旭老师:如何在大学、高中教导大学生和高中生学《弟子规 

 《弟子规》从头至尾都是修恭敬心 

 净土法门法师:《弟子规》怎么补救?最好是在无线电广播电台 

 大安法师:《弟子规》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这个孩子说: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孝顺父母 

 净土法门法师:学习《弟子规》与往生西方有什么关系?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七(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六(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五(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四(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二(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