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贪、瞋、嫉与身心健康


   日期:2007/10/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何谓贪?即是贪婪、贪得无厌、贪心不足、贪赃枉法、贪污腐化、贪小便宜、贪小失大。固然,贪之行为千变万化,根子却在心理。贪心确实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造假行骗是因为贪,受骗上当也是因为贪。圈套、陷阱、笼子皆为贪得无厌者而设。如果不加以适宜的引导和制约,小则害人害己,大则害国害民。医学家指出,贪得无厌者往往是极其虚伪的人,自欺欺人,使自己的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处于焦虑不安和烦恼中,加重了身心的负担。长此以往,会造成机体生化代谢和神经调节功能的紊乱,造成内伤,损害健康,损福折寿。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试看巴西医生阿尼塞托·马丁斯的科研成果。他经过十年的研究,发现贪欲、腐败会引起激素分泌紊乱,因而引发疾病和衰亡。他曾对583名犯有贪污受贿罪的官员进行了调查,并与583名廉洁官员作对比,发现前者有60%的人生病或死亡,而后者的这个比例仅为16%。阿尼塞托·马丁斯说,贪欲、腐败者得病的原因在于心理问题。其报告指出:“当人们违反伦理道德时,在精神和肉体上就会受到自体攻击,最终导致生病,甚至死亡。”(《武汉晚报》1993年10月12日)
  因此,“大”不可贪,“小”亦不可贪。贪小则失大。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劝告我们:不要贪小便宜,如用学校或公司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多报销出租车票等等。也许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些细节、小事,然而,正是这些所谓的“小事”,成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目前,美国有些教授不愿理会部分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这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中国有“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很值得记取。(《一封写给中国学生的信》,载《光明日报》2000年7月31日)
  因此,应转贪欲、欺骗为诚信、布施,方能自利利他。所谓施舍之手比乞求之手为贵;所谓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
  何谓瞋?即是怒目而视、咬牙切齿、怒火中烧、大发脾气、高声叫骂、恨之入骨、伺机报复。瞋心也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是一种伤害身心的“火气”,是一种渗透到内心深处的对立情绪,他令人对微不足道的事情剑拔弩张。科学家们确信,正是这种对立情绪导致心血管病的爆发。列·乌伊尔扬姆斯医生的研究证明:经常生气、发火,会对人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还可能导致动脉甚至免疫系统受损。(《永远不生气》,载《上海译报》1994年6月30日).
  因此,近代高僧印光法师早就告诫我们:“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躁,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今既知有损无益,宜一切事当前,皆以海阔天空之量容纳之”。(《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84页)孕妇尤需注意,“女人一受孕,不可生气,生大气则堕胎。兼以乖戾之气,过之于子,子之性情,当成凶恶。又喂儿奶时,必须心平气和,若生大气,奶则成毒,重则即死,……小气毒小,虽不死,也须生病。以故爱生气之女人的儿女,死的多,病的多。……生了大气,万不可喂儿奶,须当下就要放下,令心平气和,过半天再喂。喂时先把奶挤半茶盅,倒了,奶头擦过,再喂,就无祸殃。……此事古今医书均未发明,近以阅历,方知其祸。”(《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237页)
  这是经验之谈,是否具有普遍性呢?美国科学家的实验证明:把妇女生气时的奶喂小鼠,小鼠当场死亡。医学和心理学家专门测量过,孕妇发怒时,血液中的激素水平会很快升高,体内的有害化学物质浓度在短时间内增多,这些物质会直接危害胎儿。孕妇发怒,还会使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减弱了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这不仅对自己的健康不利,也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而且孩子出生之后,抵抗疾病的能力比正常孩子差。因此,孕妇在怀孕和哺乳期间,应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这样对自己和孩子都有益处。医学研究还发现,发怒时,胃的出口处肌肉骤然收缩,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器质性损伤。所以,生气时胃痛、胃胀,吃不下饭。时常发脾气,情绪不良,还会导致脱发、皮肤失去光泽、变黑。可见,美容、保健的关键,就在于宽宏大量,心中和悦,平和谦逊。所谓以一家人之心灯迎接所有的人们;所谓精诚和友爱必能征服憎恨。
  何谓嫉?当别人超过自己时,油然而生一种酸溜溜的感觉,那就是嫉妒。别人长得比自己漂亮,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比自己健康,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比自己吃得好,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比自己穿得有品味,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住得比自己宽敞、舒适,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的成绩比自己的高,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的女朋友(或男朋友)比自己的靓、酷、帅,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比自己财大气粗,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的乌纱帽比自己的大,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开名车,自己却还骑着自行车,心里会酸溜溜的;别人出国留学,自己不能,心里会酸溜溜的。总之,只要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心里就难过。
  嫉妒不仅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而且是一种心理疾病,德国就把它列入可以享受免费医疗的病。嫉妒心越强,说明其心理越脆弱。他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和目标,总是把自己同别人相比,无法从生活和工作中发现自己真正的价值。因此,常常处在压抑、焦虑不安、怨恨烦恼、患得患失的心境中,得不到片刻祥和、宁静。因此,嫉妒就像一把双刃刀,既使别人受到伤害和痛苦,也使自己处在频繁的心理刺激和压力下,造成神经系统失调,影响心血管及许多脏器的功能,进而导致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神经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严重的还将诱发某些精神病,出现早衰。
  据美国一些专家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嫉妒程度低的人,只有2.3%的人患心脏病,死亡率仅2.2%;而嫉妒程度高的人,9%以上的人得过心脏病,死亡率高达13.4%。佛家称贪、瞋、嫉(或痴)为“三毒”,你看有无道理?
  那么如何对治呢?人得如己得,随喜功德——恭喜、祝贺超过自己的人,进而见贤思齐,取长补短。这样,岂不皆大欢喜?关键是要有真诚的爱心。爱是不嫉妒,不作害人的事;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慈悲;爱是但愿你过得比我好,爱使灰冷的心田温暖,使无望的沙漠中开放出一片希望的绿洲;爱是付出,也是得到。爱护众生的人有福了,慈悲的人有福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       因果)(五明学佛网:       因果)  

 唐仲容居士:谈谈业报因果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三章 割爱去贪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