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61集)


   日期:2016/10/4 20: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古文课程进入「义」的这个单元,在一百五十四页的「绪余」当中,讲到:

  【夫义。德之宜也。】

  『宜』就是应该做的本分,而这个应该做的也是自己内心很自然升起的心境。比方我们上一节课谈到的「冯谖客孟尝君」。冯谖生活都有困难,然后他寄食在孟尝君门下,孟尝君问他有什么能力没有,冯谖都说没有,孟尝君还是照顾他,尽了这分道义。所以后来孟尝君遇到困难,冯谖是尽心尽力的帮助他、协助他。所谓受人点滴,涌泉相报,就像这滴水一样,这也是处世的心境、处世的道义。古人对别人的恩德念念不忘,这是处世的态度。我们现在是对什么事情念念不忘?从这里观照差古人差远了,想吃什么东西念念不忘,想买什么东西念念不忘,还是谁稍有得罪我了就念念不忘,这个与人相处就会很多烦恼。假如遵循道义,与人相处都是浩然之气。

  而在「冯谖客孟尝君」这段文章当中,也提到孟尝君所管辖的是薛县,薛邑这个地方。其实他是一个领导者,他对於这个地方的人民,还是要尽心尽力照顾,这也是他应该尽的道义。结果冯谖提醒他,你不但没有尽道义,还给人民很大的赋税负担,很多人民都还欠他钱。其实应该多体恤这些老百姓才对。冯谖看到这一点,觉得孟尝君家什么都不缺,就缺义,所以把那些契约、借条全部一把火就把它烧掉了。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也冷静观察,现在的家庭缺什么、不缺什么?现在的家,好像不缺吃也不缺穿,还是缺义,缺亲人之间的情义、道义、恩义。真的这个社会,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的冲突,其实都跟利有关系,利就相争,能够重义轻利,很多家庭跟社会的冲突就不存在。

  大家有没有观察到很多公司之间互相诉讼,告对方。一了解,原来这两个人以前曾经一起合作过,而且还是在创业之初,两个人是胼手胝足,同甘共苦。结果反而事业成功了之后,为了一点利益,最后闹僵了,就告上法庭去了。所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患难当中的时候,人贪心没有起来,互相体恤。可是福报现前,有福气了,有钱财了,人很可能在这个因缘当中起贪念,就起计较了。因为一起贪念,什么都是利,一损害自己的利益,就开始计较,就开始对立,甚至开始责备损害对方。所以孔子讲:「放於利而行,多怨」。怨恨跟冲突从哪里来的?这个「放」就是做事的一个标准都是遵循自私自利去做,一定引来别人的怨恨。都为了自己,就不顾及别人,甚至损害别人,这个就会发生冲突了。所以《弟子规》当中说「与宜多,取宜少」、「己有能,勿自私」,不要跟人去计较,多给人方便,多布施给人家,这都是义的态度。

  上次的文章跟义是相当相应的。我们自己看到这个经文当中提的『德之宜也』,应该做的本分。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一生哪一些是我应该做的?我们这是古文课,不要最后上到只懂得背古文,不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是透过这些千古文章,让我们明白、贯通伦理道德,贯通所有做人的道理。我们看到这句德行应该尽的本分,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人与人相处,不会脱离五伦关系。真实的学问能够在五伦关系当中相处和谐,能够尽自己的本分,能够团结五伦,以至於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就是真实学问。我们看我们在父子关系当中有没有尽道义?「养不教,父之过」,这是做父母的本分。我们在教育孩子当中有没有生气?气死了,不教了;气死了,早知道就不生他了。那这个话出来,根源还是想自己多,不是想孩子。这个孩子现在要赶紧把他教好,不然他的人生怎么幸福?你看,为他著想,耐性就出来了;为自己著想,火气就来了。

  大家想一想,以前做父母辛苦,还是现在做父母辛苦?大家好像很快就回答,现在。为什么辛苦?想自己多,就辛苦!我好辛苦,辛苦的根在哪?我。你看三、五十年前,我们父母那一辈,听过自己的父母喊苦吗?我这一辈子还没听过,我相信也没机会听到,因为在父母他们的人生态度当中,他就是觉得该做的,他就任劳任怨。那个心境都是从这种道义当中延伸出来的。我那次遇到一位长者,她应该五十几岁了,一位女士。她在谈话当中不经意讲出了一句话,她说:生了就要好好把他养好!这位长者她也没说子曰、子曰,可是这个话实不实在?你要负责任,你自己生的当然要尽力把他教好。这个态度我感觉不见得学历高的人能提得起来,反而有些学历不是很高的父母。因为我那个时候在小学服务,当然自己班上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各行各业都有,有的学历也很高。而我在家庭访问当中,往往遇到父母教育程度初中、高中毕业,不高,但是我在跟他们交流孩子问题的时候,他们都会说:我没想说,我这个孩子以后要赚多少钱,学历要多高,但是我觉得不能让他危害这个社会,我要尽力,最起码要教他做人。我们听到了起鸡皮疙瘩,被他的这个态度感动!但是往往有时候学历比较高,很会跟老师计较,不见得懂教育孩子,甚至他会有点傲慢。所以懂不懂得道义,跟学历不见得有关系。

  我们也看到很多例子,到国外读博士,读完之后就不回来了。这个我们在台湾都有很多报纸当中真实报的例子。父母耕农,已经是尽所有的力量,拼了老命把孩子送美国读书,后来不愿意回来,就在美国成家了。最后父亲七十几岁,无依无靠,跑到美国,被他赶回来。所以我们看,这个义的教育太重要了。随著学历的不断提升,他增长的是自我,还是增长的是道义,这个我们父母、从事教育的人不能不关注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三、五十年前,那个时代生的孩子不少,而且生活比较困难,父亲一个人赚钱,母亲带五个、带八个孩子,省吃俭用,真是不容易。大家注意去看,以前一个人赚又不是赚很多,然后母亲很节省,还买了好几栋房子。现在两人赚,然后连贷款都付不完,有没有?有意思,看出个中的学问没有?勤俭为持家之本,只要很会花钱,两个一起赚也赚不够。

  所以上一代人他有道义的教育,他觉得应该做的,养育孩子这么辛苦,他从没喊苦。对家庭、对公公婆婆,您看那个时候,台湾流行一首歌曲:做人的媳妇得知道理,晚晚去睡,得早早起。做人家媳妇要知道媳妇道,很晚去睡觉,三、四点钟要起来,那二、三十个人住一起,赶紧煮饭。现在的太太,哪有说早上四点多起来煮饭的,有没有?但你看,那个时代没喊苦,现在一个礼拜煮一餐,「为什么要叫我煮?为什么不归先生煮?」你看,计较的心,抱怨就一大堆。道义的心,互相疼惜,互相感恩。所以幸不幸福关键不在外在的这些条件,在人内心当中有没有道德、有没有道义、有没有情义。刚刚我们反思,在五伦当中哪些是我们应该做的,包含夫妻。在整个古代婚礼过程当中,有喝一个交杯酒,葫芦瓜是苦的,盛的是甜酒,表的是同甘共苦。而且同一个葫芦瓜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不分彼此。同甘共苦跟不分彼此就是从道义的心流露出来的。假如是同甘共苦跟不分彼此会不会计较?所以计较都来自於太重自我的利益了。

  古人时时把义当作他为人处世的标准,包含我们到单位去工作,君臣的关系。领导可不可以抱怨下属?大家都沉默了。君臣也有本分,叫君仁臣忠。领导人的仁慈表现在哪里?表现在为他人生的幸福著想,为他的家庭著想,照顾他。当然为下属的幸福著想,一定首先要教他做人。我们一听,我老板管这么多,我这个老板管这么多事情!在同一个屋檐下工作就是有缘分,既然有缘,那能尽多少力就尽多少力。你说:那是他父母管的,怎么我老板管这个?这个时代伦理道德传统文化断了二、三代,何必去指责?现在指责,其实大部分都是受害者,也没什么好指责。你还跟你的下属讲:你爸怎么没教你?结果他当天很难过,回去问:爸,你怎么没教我做人?他爸说:好,找你爷爷去,父子两个去找爷爷。他爷爷说:我爸也没教我。那可能就要三个人立在坟墓面前。所以这几代人是民族的悲剧。要从我们开始,文化教育、伦理道德教育要把它振兴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要去责怪任何人。孔子讲,「忠恕之道」。恕,宽恕、包容;忠,能尽多少力,尽力去做。大家都为了整个人心的祥和,整个人心的转恶为善,我们都尽一些力量。随缘、随分、随力去做,有缘分尽力去做。可能说到这里,我都为他想,谁为我想?我出那么多力,他假如不好好给我工作怎么办?大家想,动念即乖,这个念头跟伦理道德相不相应?我们现在要观照,一个人会修身,就从念头当中修,念头一错,言行都错,讲出来的话也不在情理当中。当一个老板讲:我花那么多时间教育他们,帮助他们,他们假如不尽心尽力帮我做?这个念头是义还是利?现在人还没付出,脑子里都是在想我的利益,不能损害我的利益。那就变成什么?每一个人都是用利来相交往。结果是什么?争、抱怨、不讲情义。你看现在的男女关系,互相伤害,重利轻义的结果。

  所以现在很多的问题,其实就是人心能不能从利调回到义来。老板一有道义了,道义会相感应,慢慢底下的人就受感动。这整个社会人心就开始因为我们而转!不要计较,不要要求,从我心做起。《大学》里面讲:「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上位的人很仁慈,底下的人受到他的感化,道义就提起来了。人与人其实不复杂,相互感应,你用道义的心就感来他的道义,用自私自利的心就感来他也是自私自利。所以人与人的关系、互动不要怪对方,先观我们自己的心态很重要。所以老祖宗提醒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很有道理。因为所有我们人生遇到的情境、人与人的状况,都是相互交感的,根源在我们的心态。

  刚刚讲到当老板的人,还没付出就在想自己了,这还是利,还不是义。我曾经跟这些企业家谈的时候,他们又会说了,假如我一直教他都教不好,他又不好好学,然后又造成我团体的麻烦,我又学中华文化,那我可不可以把他辞掉?大家想一想,可不可以辞掉?这个老板讲的有没有道理?我学了传统文化,要有义,可是他教不会。其实他有一句话没有讲,损害到我的利益了。还有另外一个重点他也没提醒到,因为我们在做传统文化的事情,也不是做个像、样子给人家看的,应该是念念为对方著想。假如他真的教不会,必须当头棒喝他才会醒,那你把他辞掉是慈悲。因为他这一生到这一刻,从头到尾没有学会,可能得你敲他一棒他才会,他才开始有点懂事。那敲不敲?敲,你敲得准吗?假如哪一个老板,今天听完这一堂课,「好!痛快,礼拜一我非干掉他不可,而且是蔡老师说的」。那就麻烦了,那我以后也不敢讲话了。

  你看,核心在哪?在自己的这颗心。是真正疼惜他,纵使是把他辞退,那言语是非常恳切,是疼惜他的。他听懂不懂那是他的造化,我们讲的时候是真正的爱护他,苦口婆心,不是发脾气。而且,除了叮咛他之外,还给他希望,「你假如这些做人做事的态度,能够下功夫去提升,坏习惯改掉,我公司的大门随时欢迎你回来」,那也不失人情味。但是必须告诉他,「你以后走到任何一个因缘跟团体,你都要守规矩,不然你不能立足,你也没有办法立信於社会、立信於团体」。所以君仁,仁慈表现在爱护他、教他。老祖宗说君亲师,一个领导者,君,以身作则;亲,生活上的关怀、体恤;师,也是在工作、在处世的能力上能够指导他。

  再来臣子,我们是下属的,尽心尽力是我们的本分。我们之前读到「管晏列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我们当下属的是不是时时都是保持在这样的道义的心态,来尽我们的本分?还是今天给领导提个意见,领导没有采纳,每天晚上很生气在那里骂:这个建议这么好,领导都不采取,气死我了。抱怨本身也不是道义,还是来自这个我,怎么可以不接受我的意见?所以大家有没有体会到,人的烦恼、人的怨恨、人的脾气,这些烦恼的根在哪里?自我太重了。所以斩草要怎么样?要除根。大家除不除?因为我从大家的表情看起来,好像不是很想除,还想让它多生一点。这个根要除不难,只要在整个五伦关系当中,处处都是想著我应尽的道义,处处都是想仁义。

  仁就是为他好,怎么样做对他更好,这个方法不行,怎么再试另外的方法。很有耐性,善巧方便,这个就是仁义。这个时候无形当中,自己的自我就愈来愈淡、愈来愈淡,之后就不会再自私自利,不会再只为自己想,就放下了这个我,念念为人著想。这样的人生好不好?可能有人听到这里说:我都替人想,谁替我想?其实这一念心还是为自己想,动念即乖,刚刚我们才讨论念念为人著想,马上一谈论事情,又回来了,我都为人想,那谁替我想?所以有时候放下一个习惯,会有担心,会不习惯。可是真放的人就知道,念念为人想,是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孟子懂,孟子有契入。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仁义处世,他的人际是和谐的,他的人生会是幸福的。很多的冲突、摩擦、对立,其实都还是来自自我太重。自私自利、贪、发脾气,跟这个有关系。包含兄弟朋友之间,是讲道义还是讲利害,这个都是我们值得去观照自己的。现在兄弟朋友为什么冲突这么多?还是利摆前面造成的。所以这个社会问题也不复杂,真的能把自私自利转成道义,这个世界就和平了。接著《说文解字》里面讲到:

  【义。己之威仪也。】

  一个人,让人家看起来很有威仪、很庄严,主要诚於中形於外,因为他做的都是道义的事,他有养浩然之气。这样的人你一看,就觉得他令人尊重,他就有他的气质、威仪会出来。假如一个人都自私自利、鬼头鬼脑的,每天都在那里动脑筋为自己,他看起来会不会很庄严?我们看以前那些奸臣都在谋私利,长什么样子?你们看连续剧有没有看过奸臣跟弥勒佛长得很像的?没有!相由心生,心量小,眼睛也会小,五官就会慢慢缩起来了,因为他常皱眉头。心量大的,心广体胖,整个眉间就愈来愈宽。心量小,喜欢计较,眉间就愈来愈窄,两个眉毛就快连在一起。相貌是有它的原因的。今天回去照镜子:我爸妈怎么给我生成这样?这一念心不对,成年人要有一个态度,成年人的相貌不能怪父母,要自己负责。尤其四十岁以上,那是要完全自己负责。很多人说,好险,我才三十多岁。这些念头都是不负责任。刚刚这个四十岁是谁的标准?是没有学传统文化的。学了,哪怕你现在只有二十岁,都要改相貌才对,不然就是不老实听话,没依教奉行。而威仪,它也是从有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它体现出来的。所以:

  【古者书仪为义。书义为谊。】

  所以有『义』的,他表现出来的威仪不同。而这个「义」,其实就是这个『谊』。「谊」就是该不该做,适不适宜。做人的准绳、标准就在这个义当中。所以:

  【义之本训。谓礼容威仪出於己。故从我。】

  『义』本来的意义有讲到,『礼容威仪』,出於自己,所以它这个义字里面有个我。而且「礼容威仪」,其实就是一个人合宜的行为,合宜的道德行为。而且这个义当中有我还有一个羊字,古代羊有代表美善的意思,表美善。所以等於也是我内心的这种道德流露出来,展现在外的礼容威仪,这个就是道义的表现。当然一个人要成就自己的道德,也就是要循义,不断的提升自己,把自己、把我提升到美善的境界。所以接下来讲到:

  【董子曰。仁者。人也。】

  『仁』的精神,这个『人也』是能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

  【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

  仁慈,必想到他人。

  【义必由中断制也。】

  讲到『义』,必从自己的心来判断该不该做。不该做自己做了,这个我就堕落了,就不美了,就不善了。有时候违背道义,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一生就毁了,不能成就自己了。所以这个标准是不可须臾离也。该做的,再怎么困难,义无反顾去做。所以古人有句话叫「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这都是义的表现。面临财物,不应该拿的,绝不苟且。这样的教诲,其实在我们十几年的读书生涯当中,很少能薰习到。尤其社会又是功利思想,我们在这个大环境当中,自私自利也无形当中增长。假如从小都是受这些教诲,我们整个威仪很不同。

  有一个人做人做得不好,其实人生就是学习,学得好升级,学得不好留级,学得太差降级,这个仁兄他学得太差了,阎罗王就判他:你没有做人的资格,你五常都做不好,降级,你只能做畜生。他为什么五常做不好?他特别自私、贪心,所以他得降级。结果阎罗王判他降级做畜生,他还主动提出要求说:阎罗王能不能让我做母狗?阎罗王很纳闷:这么多畜生可以做,你为什么要做母狗?他说:我曾经看人家写过一句话,说临财母狗得,临难母狗免。所以你看人的习性难去掉,连到阎罗王面前还没有反省,还是自私。不过,他主要还有一个原因,是书读得不够多,字看错了,把「毋」看成「母」了。所以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很多启示,人有时候严重的习性,得要下功夫才行!

  而这两句,其实就是凸显了我们古圣先贤处世,面对再大的诱惑,甚至再大的威势、威胁,绝不动摇做人的标准、做人的道义。所以孟子讲:「富贵不能YIN」,就是临财毋苟得;「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临难毋苟免,这个才叫大丈夫。而人像大丈夫,这一生道德学问就能成就。就像文天祥先生,他尽心尽力复国,虽然失败了,他也是不畏生死,从容就义。他在赴刑场的时候,在他的衣带上面写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从今以后,我毫无愧对任何的人,因为他已经尽力了,为了整个国家,他已经仁至义尽了。所以义是我们判断任何事情的标准。

  【从羊。与善美同意。】

  而『善美』最重要的,成就自己的本善明德。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是我想要的。一般生命都会希望能活,没有生命说希望去死的,都是比较怕死,要生的。但是,『义,亦我所欲也』,「义」也是我所追求的。

  【二者不可得兼。】

  假如生命跟道义不能同时获得。

  【舍生而取义者也。】

  为了道义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古人在面对五伦当中都能做到。我们看在《德育故事》里面,有的女子救自己的父亲,奋不顾身。有的父亲被老虎咬到了,她一下子冲过去就把老虎抓起来。她有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没有,她只想到她父亲的生命。包含缇萦救父,缇萦救父她是要通过那个板子,而且那板子上面都有钉子,她得要夹著,然后走一段路,才能够帮她父亲伸冤。所以这些女子她在面临这种情况,都可能连命都没有了,但是她为了救父亲,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这是在孝道当中舍生取义。其他像甚至於朋友关系都有舍生取义的。我们在《德育故事》里面看到荀巨伯,他的朋友生病,没法动了,盗贼来了,他不愿意舍弃朋友,抛弃他於危难当中,他觉得这样我良心不安,我这一生活著不坦荡。宁可去求盗贼饶了他,要伤害,对他就好了。义能感通,反而把盗贼的良心给唤醒,「这么有道义的地方,我们这些人不能来这里做这些不义的事」,都回去了。一个义行,感化盗贼,救了一个地方的人。

  包含师生关系,老师被陷害了,然后没有人敢去为老师收尸,只有云敞他一个人不畏权贵、不畏生死,去帮他的老师吴章收尸。那是在王莽时代。这都是杀身成仁,这么多学生当中,只有他一个人敢这么做。其他人顾忌,我读了那么多书,假如因为这一件事,以后没办法考功名。想到自己的命,或者想到自己的前途,就很难做出这种道义的义行出来。其实义是贯在五伦关系当中。

  【是故见得思义。】

  获得任何的东西要跟道义符合才行。这句话是在「子张」,《论语.子张第十九》,提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人有这样的态度,才算是有成就的人。见危致命,就是面对国家有危难的时候奋不顾身。见得能思义,其实都跟这两句教诲很相应,「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的精神。也跟孟子讲的「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祭思敬,祭祀的时候要至诚恭敬。丧思哀,因为以前人孝顺,往往在父母离去的时候,他孝思会整个流露出来,会很哀痛。假如我们更深入儒道释的教诲,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更明白,落实孝道可以有更好的一个方式。比方了解到,其实人没有死,这个肉体就跟一个工具一样,是给人的灵魂住的。坏了他还要再去换,换一个,并不是真正死掉,他只是这个工具不能用了。当我们人对於生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个时候面对亲人生命的结束,反而会更考虑到他往后生命我能帮到什么,就能把这分孝思、这分情义,完全转成利益去世的人,那就更积极了。接著:

  【见利思义。】

  这跟「见得思义」一样的意义。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符合义的标准取,人家不会讨厌。假如是为了自私自利而取,一定招来人家的埋怨、不满。

  【君子义以为上。】

  这句是在《论语》当中子路问了一个问题。其实大家留心去看这个《论语》,问话的人他会问这个问题,也是他心境的流露,而孔子答都是因材施教,就很有味道。我们看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君子崇尚勇猛、勇敢吗?子路本身就是特别勇猛,所以他请教孔子。而这个君子主要是指在上位者,他拥有政治权力。孔子接著回答:「君子义以为上。」。赶紧藉这个机会引导子路,君子不是只有勇猛而已,更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道义。他有了这个道义的基础,才会把他的勇敢、勇猛用到正确的方向上去。所以我们一般提义都是跟正一起讲,叫正义、正义,没有了正,这个义就会出问题。记得我自己成长的过程,男同学相处在一起,都特别强调够意思、讲道义。其实现在回头想一想,念初中、高中根本就不叫道义,那叫乱搞。都是叫哥们义气,都不是遵循正,那时候没有读到《论语》这句话,不然就会少干很多坏事。孔子说: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他一个上位者很勇猛,但是不懂得义,不懂得做人做事的标准,他可能会作乱,会造成社会的祸患。因为他有权力,他假如无义,造成的乱就比较严重。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这个『小人』是指一般的人民,他没有地位的。而他假如有勇而没有义,他就可能做偷盗的事情。很多偷盗的人,他们也讲道义,有没有?但他没有经典做标准,所以他的勇就会用得造成社会的损害。一般这些做坏事他没勇气还不敢做,他无胆还不敢做。所以从这里我们就看,这个义的教育很重要,没有这个义,纵使是一个勇敢的特质,都可能人生会偏掉。所以学什么最重要?学做人的常道,仁义礼智信,这个比什么都重要,他才不会偏离正道。所以接下来引了孟子的教诲:

  【义。人之正路也。】

  道义是人应该遵循正确的人生道路。孟子讲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古圣先贤他教育我们,都很善於譬喻。安宅不住,正路不走,那这个人生就很可悲了。人符合仁义去做事,良心安,才有真正的快乐幸福,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而且都走在正路当中。

  【行义以达其道。】

  处世待人遵循义的标准,然后来尽整个伦常大道。

  【则无往而不咸宜矣。】

  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跟人家相处得好,不会有什么冲突对立。所以这个仁义,做人的准绳。我们之前提到礼义,做人的准绳,「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是礼。这里义也是一样。其实我们人与人相处,谁不愿意跟讲道义的人在一起?虽然很多地区它受功利主义影响,就比较自私自利,但是自私自利的人看到讲道义的人,他还是会佩服他,还是会羡慕。我记得我的二姐,她是在美国留学,美国算是功利主义很强的。我们在台湾成长,也是满幸运的,台湾整个社会它对中华传统文化是比较重视的。我记得我那时候读书都会读到,一九六八年台湾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特别重视保留中华传统。

  我二姐她处世受到中华文化影响,所以对朋友特别好,朋友有什么需要,就尽心尽力帮他,甚至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都在所不辞。结果很多美国的同学就会过来问她:你怎么对朋友这么好?大家从这句话听出什么没有?他们虽然可能做不到,可是看你这么讲情义、道义,他看了心里也是感佩,也是很想跟你交朋友。所以真理它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你说美国不强调孝道,除非是他宗教里面,一般他教科书里面没有强调孝道。可是美国人看到孝子他高不高兴?当父母的人希不希望:我儿子就像这样?也希望!人同此心。所以八德它是真理,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八德能呈现出来,不管他是哪个种族、哪个宗教,看了都生欢喜,甚至效法。所以这里讲的,『无往而不咸宜』,是真的。

  接著我们看下一段文,「绪余」。这几段「绪余」都是引不同经典对义的诠释,我们看完对义整个深度、广度的理解就会提升。

  【孔子曰。君子喻於义。】

  下一句是「小人喻於利」。君子真正明白、通晓做人的道义、大义,而且做为他处世的标准。小人精打细算,还是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但是说实在的,其实当他只想著自己的利益,他的智慧就有限了。所谓「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他纵使再怎么会算,人算不如天算。都是为自己斤斤计较、自私自利,他人和最后一定没有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一个家庭自私自利,最后众叛亲离;一个国君自私自利,最后一定被推翻。所以这个小人说到底,还是不明白的人。

  所以孔子提到,人在五种情况是不吉祥的,五不祥,「夫损人自益,身之不祥;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这是五不祥。我们刚好提到「小人喻於利」,他只是斤斤计较自己的利益,事实上他的心胸太小了,福也跟著折损。所以量大福才会大,小人毕竟眼光短浅,他还是没有明白通达人生的大道理。您有没有看过哪一个人斤斤计较,最后人生很好的,有没有?没有看过。现在的人很奇怪,都有他自己一套一套的道理,然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面也没有人说,因为统统是计较,然后很幸福的,一个都没有,五千年历史连一个都没有,然后他就偏要这么做。结果人算不如天算,他很斤斤计较,有一句话等著他,叫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他的孩子比他还会算,最后他就完蛋了。

  曾国藩先生的外孙聂云台先生写了一本书叫《保富法》,怎么永保一个家族的财富。里面就提到一个周姓的富翁,真的非常有钱,自私自利。他死的时候,那个时候是民国时期,他的财产是三千万大元。那吓死人,那应该是大的银行家。他说他一生拥有财富的方法,就是只要进来了,很难把它拿出去。所以那时候发生很严重的水灾,他有一个掌柜的,一个钱庄的主管,捐了五百两,被他骂得狗血淋头。他自己还洋洋得意,他致富的关键秘诀,就是进来就不让它出去。结果他去世之后没多长的时间,因为他把财产分给十个子孙,他这些子孙最后钱财都全部败光,有的沦为乞丐。这个叫「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变成殃及子孙,所以绝对不能自私自利。

  【见义不为。无勇也。】

  见到道义不去做,那就没有勇气。成语常讲的,见义要勇为。我们来看一则见义勇为的故事,我们刚刚讲的,「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看《德育古鉴》一百六十一页,这是见义勇为。「杨少师荣,建宁人,先世以济渡为生」,他们家世代以济渡为生,应该是住在河边,摆渡来谋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大雨造成溪水暴涨,民居都被冲掉了。「溺者顺流而下」,这个溺者有的是已经淹死的,有的还活著在奄奄一息当中。「他舟皆捞取货物」,其他的船都想趁这个时候多捞一些金银财宝。而杨少师的「曾祖及祖」,这个祖是指爷爷,曾祖就是指爷爷的父亲。「惟救人」,您看,一心一意只想著赶紧把人救起来,这都是仁慈的表现、仁义的表现。因为你把一个人救活,把一个男人救起来,可能他的父母妻小,她往后的日子才过得下去。感同身受,这个时候就尽心尽力。「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他同乡的人,这个嗤就是笑他,真笨,这么好的机会也不多赚一些财物。

  「逮少师父生」,这个逮是等到,杨少师的父亲出生,「家已裕」,家庭渐渐富裕起来。「有神人化为道者」,有神仙化成道人。「语之曰」,告诉他。「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你的祖父积累了很厚的阴德,以后他的子孙会富贵显达。「宜葬某地」,适宜把他葬在某个地方。「即今白兔坟」。这些都是明朝的故事,现在这些地方大家有机会都可以去看看。「生少师」,后来少师出生。「封三代皆一品,累世贵盛」。他当到了少师,这个少师应该是太子的老师。太子以后当皇帝了,他就是皇帝的老师。而这么高的官也是对国家奉献很大,就追封他三代的祖上都是一品官,就是他父亲、他祖父、他曾祖父。您看他曾祖跟祖父积了这么多阴功,后来还是被皇帝封一品官。

  一百一十七页,我们看另外一个见义勇为。「建州章太傅」,建州这个地方,这个张太傅,太傅是官。张太傅,「妻练氏」,他的妻子姓练。「素有贤德」,向来就很有德行。「智识过人」,她的智慧、见识超过一般的人。「太傅出兵,有二人违令,欲斩之,练氏密使亡去」。这两个人犯了军法,本来要斩首,这个练氏仁慈,有智又有仁,悲智双运,赶紧秘密安排人让他们逃亡,逃走。「二人奔南唐为将」,这两个人到南唐都当了将军。「后攻建州,州破」,他们来犯建州,结果建州被攻破。「时太傅已死」,那个时候太傅已经过世了。「二将重以金帛遗练氏」,这两个因为被练氏救过命,所以给她财物,送给练氏。「且以二白旗授曰」,还拿了两支白旗给练氏,「吾将屠此城」,这两个将军说要屠城,「夫人植旗於门」,植旗就是把两个白旗插在门口,「吾戒士卒勿犯」,我交代我的士兵绝对不可以侵犯。

  「练氏返金帛」,把金帛,黄金、丝绸都退回去,「并旗不受」,连旗她也不接受。「曰:君幸念旧恩」,君是对他们两个人的尊称,很感念你们念过去的这分恩情,但是我「愿全此城之人」,希望你们能保全这整个城人的生命,这也是我的愿望。「必欲屠之」,假如你们真的一定要屠城,「吾家与众俱死耳」,那我不会偷生,我会跟全城一起死。而且因为这个太傅负责这个建州,应该已经很长的时间了,是这个地方的父母官,所以他们夫妻也是跟人民都不分彼此,她绝对不愿意抛下子民偷生。所以假如一定要屠,我们家就跟老百姓一起死,「不愿独生也」。「二将恐亡练氏」,这两个将军恐杀害了练氏,「又感其言」,也被她的这番话所感动,「遂止」,就没有这么做了。「夫人所生八子,皆登第」,这是大福!见义勇为福报很大,八个儿子统统考上进士,这个很不简单。我们再看回来「绪余」:

  【闻义不能徙。】

  听到道义的行为、道理,不能够赶快迁移,这个『徙』是迁移,就是赶快去奉行。像圣贤人他们闻善马上就赶紧去做、去实践。「闻义不能徙」,也是夫子对自我的一种要求。夫子有讲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而人闻义而不能去奉行,这等於是良心比较被欲望所蒙蔽了。『不善不能改』,这是羞耻心也比较提不起来,不然应该知道自己不善,会觉得很丢脸,赶紧去改正过来。所以人要保持廉耻心,保持良知,就能改过行善。

  【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没有遵循道义的做人原则,而让自己富贵,这样的行为,圣贤人是绝对不齿的。不齿就更不可能去羡慕,绝对在人生的境界当中,只要不符合道义的绝对不会动心,再多都不会动心,『於我如浮云』。其实人生也像浮云一样,像做一场梦,什么也带不走,干嘛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让自己的良知、灵性堕落?孟子也有一段话,跟孔子这句话相呼应:「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做一件不道义的事情,伤害一个无辜的生命,而得到天下,圣贤人都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很多人说,让我得了天下之后,我一定好好爱人民,让我有这个权力了,我一定好好爱人民。这样人的话绝对不要相信,他当下就不能守仁义了,还指望他以后守仁义吗?

  【君子之於天下也。】

  君子在天地之间,在跟所有的人相处的时候:

  【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这个『适』跟『莫』有可不可的意思,就是无可或者无不可做。以什么为标准?『义之於比』,这个「比」就是遵从和符合义的就做。无可或无不可,只要跟义相应的就应该去做。不是随著他个人的喜好,想做不想做,可做不可做,不是这样的。或者是不是说,这个人关系跟我很好我就做,那个人关系跟我很疏远我就不做,不是这样。应该做的,有生命危险都做;不应该做的,哪怕获得天下都不做。我们看这一次日本核能电厂出意外,很多人奋不顾身进入现场减少核灾的污染,那些人都是见义勇为不顾身命去做这些事情,他们也是「义之於比」。日本人也是从一、二千年前,尤其是唐朝的时候,大量留学生到中国读书,也把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带回去成为他国家的一个文化思想。也是在这些危难的当下,他们也表现出这个义。这个义当中有为国家、为人民,还有也是要为世界负责任。

  这节课就跟大家先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