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58集)


   日期:2016/9/30 20: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午安。我们这几节课谈到「礼」的部分,在五伦关系当中都是礼,而君臣关系,一个上位者要尊贤、要礼贤下士,才能为团体、为国家,请到有德的贤士,来利益团体、利益百姓。我们讲到齐桓公,他不计管仲曾经要杀害他,他放下这个仇恨,进而还拜管仲为宰相,最后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所以尊贤对一个领导、上位者是太重要的礼了。我们刚好上一次讲到一半「管晏列传」,我们继续看四十五页。上一节课谈到我们在朋友关系当中最熟悉的「管鲍之交」,他们真的是知己,后来管仲为相,确实鲍叔牙没有看错人,管仲对於政治他是非常有见地、有方法,所以治理得很好。后面一段讲到:

  【管仲富拟於公室。】

  管仲的财富,『拟』就是媲美,他的财富跟这些诸侯人家比差不多,等於他跟这些国君的财富感觉起来差不多。从哪里看到?

  【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三归』有几个说法,一个是指他的封地,一个是指他娶了三个太太,三个不同姓氏的女子,归宁。一个人娶三个太太,等於是挺会花钱的,看起来好像家族很富裕。不过奉劝这种事别干,很多大企业家家庭会纷乱破碎,就是一个太太不懂得珍惜,外面还找,最后整个家庭的乱源就开始了。所以为人家长、领导要做好榜样。他娶了三个女子,当然假如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还是要慎重自己,因为是人民瞩目,一言一行都会带动社会风气。为什么在经典当中,像《孝经.诸侯章》,诸侯是一个国家最高的领导,特别强调不能傲慢,「在上不骄,高而不危」,要节制自己的欲望,要「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上位者最后会失败,会殃及团体、人民,都因为傲慢,然后纵欲造成的。经典真的是人一生幸福与否的护身符。而《孝经•诸侯章》里面最后引《诗经》结语,也是提醒所有的上位者,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第三个说法是他建了三归之台,建了三归之台等於是像很大的房子,这种情况都是看起来好像展现富裕的感觉。人其实有钱应该要不张扬,张扬反而会招来一些不好的缘分,有钱人教孩子应该要藏富教子。今天孩子从小就知道你很有钱,第一、他就不想努力,第二、他就开始想那些钱我怎么拿到手,甚至於从小他的心里都在想,爸爸以后那些钱就是我的,所以要藏富教子。再来,有钱张扬,很多这些小偷、盗贼看到了,他就起不好的念头。我自己高中时候认识一位同学,跟我同班,他们家当时好像是台湾十大首富之一。我什么时候知道的?好像是我大学的时候才知道,高中三年我不知道他们家这么有钱,看起来很朴素,也没穿金戴银,衣服都旧旧的。好可惜,那个时候我都不知道。我的意思是说,我要跟他学习这种精神,你们要理解我,别听歪。所以我后来了解到,他父母很懂得教育,很懂得守富之道,不可张扬。

  接著又举『反坫』。「反坫」是两国国君见面,本国国君招待来我国的国君,招待的时候,反坫就是安放酒杯的土垫。这个设备只有国君有,管仲家也有。所以一开始说「富拟於公室」,跟诸侯的家差不多。『齐人不以为侈』,可是齐国的人都没有批评管仲奢侈,为什么?因为他的功劳很大,老百姓念他的功劳,就没有批评他奢侈。虽然没有批评,其实还是有很大的流弊。不知道司马迁是不是很有深意,把管仲跟晏婴放在一起,都是齐国的宰相,但相隔很长一段时间,不在同一个时代。而晏子是非常的勤俭,一件外套穿三十多年都没有换。这个应该也是有深意,在提醒后世的人,虽然齐国的人并没有批评,但是一个人建功立业於国家社会,还有更重要一点,还要立德,德才能影响深远。

  所以前面文章里面提到,「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后世的人非常赞叹鲍叔牙推荐这样的贤才,他让贤,他没有嫉妒,他以天下为重,这是德的表现。所以司马迁先生处处都在彰显立德的重要性。很多政治人物或者公众人物,虽然一生为社会国家做了不少事情,都有可能在晚年因为一个品德的玷污,都可能把他一生的价值怎么样?抹掉。所以人还是要非常爱惜、珍重自己的节操,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守好自己的品德,因为德行有损一生功业抵消,甚至於有辱自己的父母、祖先就更不好了。接著说到:

  【管仲卒。】

  管仲去世了,管仲做宰相做了四十年。

  【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侯。】

  管仲去世之后,齐国的政治遵循他的这些原理原则,这些做法,国家也经营得不错,在诸侯当中都是强盛的,『常强於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过了一百年左右,齐国出现了『晏子』。

  【晏平仲婴者。】

  『平仲』是晏子的字,『婴』是名,晏婴,字「平仲」。

  【莱之夷维人也。】

  『莱』是指莱州,『夷维』这个地方的人。在今天的山东高密这个地方,在山东省。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於齐。】

  晏子他侍奉过三朝的国君,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灵公』,他做了三年的大臣;『庄公』,六年;『景公』,四十八年。晏子在朝为官总共五十七年,真是一代老臣、忠臣,而且他是非常的节俭。『力行』是指竭尽心力办事,我们常听到鞠躬尽瘁、宵衣旰食,就是为公家的事做到很辛苦,甚至都皮包骨,不遗余力。而人要尽忠於团体,首先一定要勤俭的人生态度。一个人不勤劳,怎么可能尽忠?一个人不节俭,他办事一定浪费公帑,乱花,大手大脚把公家的钱乱花掉,他怎么尽忠?勤俭为服务之本,一个人勤劳,他会主动去付出、主动去帮忙,他做的事情愈多,他积累的感悟跟经验愈多,愈做效益还有他的能力都在提升。其实吃亏是福、多做是福,人有时候这些都想不明白,只想到眼前自己方不方便、舒不舒服。这是我们一个人在社会、团体要服务好他人,要有勤俭的美德。

  之前有没有跟大家谈过「青年十二守则」?讲过了,讲一半而已?幸好你们提醒我,不然我下辈子还得还另一半。我有一个方法,确实是切成两半来记的。有一半是八德,上一次是讲八德,我们复习一下,「孝顺为齐家之本,忠勇为爱国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和平为处世之本,礼节为治事之本」。好,这个应该之前有跟大家探讨过。我们看看这些都是很抓到本,一个人不尽忠、不有勇气,他怎么爱国?一个人没有信义,他的事业是绝对不可能有成就的。「信」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社会信用。「义」是他时时在经营事业当中,不是以他的利益为出发,而是尽道义,而是看到他服务人的需要,这才是每个行业的本,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现在好像改了,人生以赚钱为目的,见利就怎么?忘义。所以大家看,忘了义,为什么现在人的事业起伏这么快、这么大?因为他没有根,没有根本的事业,随时风一来就把它连根拔起。所以所有的结果,原因我们要找到,就是忘了根本。根扎得深、扎得牢,就长成千年大树,长长久久。

  好,诸位学长,您的孩子、学生以后出去做事业,你们有没有信心他们的信义会排在第一位?要有这样的信念跟信心,信义不排在第一位,这样的人的事业迟早都要垮下来,没有偶然的。假如我们的孩子见钱眼开,你不要太高兴,「他很想赚钱,以后事业会做的很好」,这不对。很想赚钱,看钱眼开,以后面对社会很多诱惑就麻烦了。我有一位朋友,他能力非常强,他在公司里做得很好,也很受领导的重用。有一年过年,合作的厂商送他东西,这东西一拿出来,里面厚厚的一个红包,放了不少钱。结果他看到那些钱,有点吓到了,因为数目还是不小,那等於是在贿赂他,额外给他的钱。后来他是没有任何怀疑,因为从小家教很好,他就赶紧把这个钱,你说送还给他,他一定会在那里跟你推来推去,所以后来他就拿给他的主管,然后就给主管交代说,我们公司非常爱护我们,所以这个钱我绝对不能收,主管您还是拿回去还给这个厂商。因为礼物是主管跟他同时收的,但是钱放在里面他不知道,所以就拿给主管处理。结果过没多久,过几天而已,公司的稽查组就下来查。你看有家教重不重要?他马上就把钱给退回去,结果他的主管两份都收了,他的主管贪恋,他就守不住了,他马上就被调到更高的位子上去了。所以信义重要!为立业之本。

  「仁爱为接物之本」,待人接物时时都为他人著想。「和平为处世之本」,跟人相处,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平等对待。「礼节为治事之本」,就像《孝经》当中有告诉我们,「居家理」,以前是大家庭,房子四合院都是挺大的,几百口人住在一起,要处理整个家里的这些家务,包含几百个人吃喝、生活,需不需要办事的能力?需要。几百口人,总负责的长辈,管理能力强不强?很强。我们以前的经典都说齐家就能什么?治国。因为家这么大,他懂得去治理,人与人之间都能团结在一起,他就能把治家的经验用在去治理人民。所以「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这些治理的能力,可以很自然的转移到为人民服务。

  我们来冷静看看现在的孩子。假如他一早起来都是父母把他叫起来的,都是父母把早餐给他准备好的,你说他有什么办事能力?甚至於是客人来了,他在那看电视,动都不动,连接待都不会接待。然后吃饭的时候都是他第一个跳上桌去吃,也不会帮忙,看到喜欢吃的就吃一半。请问这样的人你敢用他吗?这题这么难吗?还是你们没做过老板?大家想一想,这样的人你用了,什么时候给你出纰漏,你都不知道。他连这些应对进退都不懂,连一些小事都不会处理,他只有一张文凭,你敢用他吗?

  我们曾经遇到一位企业家,他就说,大学毕业很不简单,他就请大学生来。结果有一次去接待客人,客人是湖南人,所以老板就特意点湖南菜。带了两个大学生去,是帮忙招呼客人的,结果这两个人都自己在那里讲话,也不会看脸色。闽南话说「不会看眼色」,很迟钝。然后,一开始吃的时候,两个人还在那里讨论,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后来上来辣的菜,专点给湖南客人的。他们两个喜欢吃辣,那个菜一上来,两个人抢著转那个盘子,把菜转到自己面前,然后先吃。这个老板那个时候修养也不错,没有当场发飙。老板没办法,很无奈,赶紧转到客人面前。结果转没一下子,他俩又把它转回来。所以连这些礼节都不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朱子治家格言》一开始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大家注意,有没有脑海里一个影像,一个五六岁、七八岁的孩子,从小就是这样在为家庭服务、付出,您说这个孩子有没有能力?他很有责任心,他很细心,每一次晚上要去睡觉,赶紧什么都去巡一巡,水有没有关好,插头有没有拔掉,哪些电不能浪费掉,他细腻、节俭都是从这些生活当中很深刻体会并养成了习惯。我们几千年的教育从小都是教这些生活教育,最后内化成他的习惯跟他的心性,长大以后纵使有钱,他绝不奢侈。我们父亲那一代,从小有家教的不少,虽然后来赚了钱,饭粒掉在地上,都是赶紧捡起来吃,不敢浪费。习惯成自然。

  我们接著看另外六句。「勤俭为服务之本,整洁为强身之本,服从为负责之本,学问为济世之本,助人为快乐之本,有恒为成功之本」。整洁,所谓病从口入,他爱整洁就不会乱吃,包含他生活的环境干净,身体一定好。环境非常肮脏,空气、灰尘种种,都会造成身体的伤害。我听说现在年轻人,有的吃完饭,妈妈不在,饭盒没吃完,就放在那里,最后都长虫了,他还能跟虫住在一起。所以他们的定力也不错,就懒到连这种情况了,他还是不动。这是很值得我们省思的地方。

  「服从为负责之本」,他到一个团体去,懂得以大局为重,配合领导者的安排,做事情。当然在服从的过程当中,他也尽他的本分,觉得不妥的地方,他又懂得去提劝告,所以他应对进退都很有分寸。现在年轻人假如没有这些素养,他到团体去都不听上司的话,那就很容易把团体给搞乱了。甚至於是不服从之外,还讲领导的是是非非,还造成团体里面的一些不满、冲突就很麻烦。因为现在的孩子从小被宠坏了,他不顺眼的就怨、就恨。所以我们看一个年轻人值不值得栽培,都可以从这些地方看得很清楚。「学问为济世之本」。这个学问不是死的,不是纸上谈兵,是真的能够扭转乾坤。一个团体现在出了问题,怎么样真正从根本解决掉问题,这个他都懂,他是有真学问。就像现在天灾这么多,全世界博士这么多,读了很多书的人这么多,他们知道怎么来化解现在的天灾人祸吗?所以读书不是拿学历的,读书是要有学问智慧来利益家庭、利益社会国家的。

  日本这一次灾难非常大,有官员提出来,这么大的灾难,是不善业感召来的,是人的恶业感召来的。我们了解到这些讯息,对这些官员肃然起敬。他有学问,他知道根源问题,他知道《尚书》上讲的「作不善,降之百殃」。我们注意看,中国人也好,华人也好,日本、韩国人也好,统统都在接受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教诲,都有在学。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有没有拿出来反省?有没有拿出来真正来改善?这是勇气,没有这种勇气爱不了国。「忠勇为爱国之本」,他敢讲真话,敢引导人民、社会来面对问题。曾经我在拿到《了凡四训》这本书,上面打了一段话,「《了凡四训》是日本皇族奉为治国宝典」。我们老祖宗留的《了凡四训》,是日本皇族奉为治国宝典。所以一个人的命运可以改,一个家,以至於整个国家社会的命运都可以改,最重要的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些都是最重要的道德学问。但是诸位冷静,假如没有接受传统文化的薰陶,能认知这些道理吗?我们这几代偏重知识技能,道德伦理的教育太缺乏。

  那一天我遇到一个年轻人,她刚好看到我们在办活动,她也是华人,她不是很清楚我们办什么活动。她就问说:你们是中华文化中心,你们是办画画,还是办跳舞,还是泡茶?她就这么问我。可能在她的印象当中,中华文化都是办这些活动。然后我就说:是讲伦理道德。她一听说,马上就跑了。事后我反思,我真是糊涂,怎么可以跟她讲伦理道德?因为她已经太久没有接触,或者对这个东西她误解了,她觉得那是很死板的东西。我应该跟她说,就是教你怎么样找一个好男人。她可能就,现在人重利、重快乐,他要找这些他才有兴趣,找一些上课很快乐的、有利可图的。所以还要恒顺众生,你要先顺著他的兴趣需要去讲,不然我就断了她一个学习中华文化的机会。我现在非常忏悔,一句话这么重要。我这几天好好祈祷,希望她再来走过门前一次,我再跟她好好解释一下。所以我们这一代的成人要反思,从小忽略了伦理道德教育,害年轻人好像跟这些学问都绝缘了一样,遇到就会相排斥。假如我们从小教孩子,从小做给孩子看,他应该是生起仰慕才对,他从小就佩服父母。所以教育还得要靠身教。

  「助人为快乐之本」,这是找到快乐的根本。现在的人,他的目标不是助人,他把快乐误解成享乐是快乐,其实真正的乐,它就会一直乐下去。比方你今天真心帮助一个人,快乐多久?你们有没有遇过有一个人说,「我以前尽力帮助这个朋友,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我帮他了,他很感激我;可是三年以后,我觉得我很痛苦,我不想帮他了」,有没有?助人那种乐,因为你助人跟你的性德相应,所以你一想到,你就会觉得很有意义,这是真乐。乐假如会变成苦,那种乐就不是真乐,那种乐只是把苦暂时停止,就像抽鸦片一样,抽一下好舒服,接著更痛苦。所以现在的人都觉得乐要从外面来刺激,其实那种乐都是非常短暂,之后就变成苦了。比方说现在的人很会shopping,有没有?你看一买那么多钱,痛快!接著,钱花完了,吃泡面,就苦了。甚至於花得很痛快,家里的人都苦,这是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

  包含大家看,吃饭是不是乐?好,你吃完了,待会儿两个小时你不就又饿了吗?它只是这个饿暂时不饿了。再来,你吃一碗很乐,吃两碗也很乐,吃二十碗?所以大家注意,这都是欲望暂时满足,它不是长久的乐。你说人去跳舞,Happy!Happy!他跳半个小时很乐,你叫他跳三个小时,他就昏倒了。所以乐会变成苦,都不是真乐,长长久久的才是真乐。所以助人才是人生真正的快乐。还有孔子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的心灵提升了,你的烦恼放下了,一生都乐。为善最乐,而且做的事跟自己的性德相应的,孝顺最乐,友爱兄弟最乐。你看我们上一辈的人,在谈到兄弟的情谊,共患难,一谈起来,全家都是非常的喜乐和睦。你看,马上就打雷了,要呼应,我们人生要找到真乐。孟子讲,「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内心里统统没有任何的亏心事,从没有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这是大乐,这是良心的快乐。还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也是人生快乐。其实这也是助人为乐,因为教育英才他会让我们社会有好的下一代,他会让团体有好的接班人,这是真正的忠心於社会团体,都想到以后的人,为国举才,为团体举才。

  最后,「有恒为成功之本」。好,诸位学长,大家每一个礼拜背一篇古文,已经快要满一年了,真不容易。现在是三月十八号,快要接近五月八号,就满一年了。真正有恒心,厚积薄发,滴水穿石,水到就渠成。只要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做任何事都有恒心,他以后一定有成就。当然我们首先要把恒心、毅力,自己身教做到。所以这里从文章当中提到的,我们可以看出晏子节俭、勤奋、忠勇、爱国。他因为有这些美德,节俭力行,为国君所看重,也为天下的人民所看重他的德行。

  【既相齐。】

  他后来当到宰相。

  【食不重肉。】

  这个『重』就是多,我们说多重多重,「重」是指多。他吃的时候,不超过一道肉菜,就没有两道的,最多是一道肉菜。

  【妾不衣帛。】

  他的妻子不穿丝绸、绸缎的衣服,绸缎就比较高级,所以非常的简朴、节俭。晏子很节俭,有一次刚好他上朝,是国君找他来。结果当时身边有一个大臣,叫田桓子。晏子来的时候,田桓子就给齐景公讲:景公,您看晏子是宰相,受国家这么多的俸禄,结果你看他的车这么破,那匹马这么老,国家给他这么多俸禄,结果他这么表现,不是隐藏了国君给他的恩德吗?其他人看到了会不会说,国君怎么这么对待晏子,这么寒酸,国君你看他这样是在隐藏你的恩德,所以他待会儿来,罚他喝酒。景公一听,有道理。所以这个国君智慧也不高,国君听话要有智慧,不然这耳边风一煽,谗言就怎么样?就进去了。

  结果晏子来了,田桓就把这个话讲了一遍。晏子就说:古圣先贤的这些教诲当中有说到,一个人位居高位,假如这些朝廷内的官员没有照顾好,就是宰相的过失,高位者的过失;在外的官员没有照顾好,也是宰相的过失;军队里面这些军备没有准备好,那是宰相的过失;然后他自己的家族没有照顾好,那也是宰相的过失。这些才是我的过失,不是我坐了一台车子破破的,是过失。而且我父亲的家族统统都有车坐,我母亲的家族统统吃得饱,我太太的家族没有一个饿死的,还有几百个读书人没钱生活,都是靠我的薪水支持他们读书,然后维持生计。所以我的钱都用在这些地方,我是要把国君给我的爱护,去利益更多的人民、更多的家人,这是要让他们感觉到国君的恩德,我怎么是在隐藏国君的恩德?晏子讲完,齐桓公说:该罚的是你。所以田桓本来要设计晏子,讲他的谗言,最后害了自己,所以人不要做坏事。曾子有一句话叫「出乎尔者,反乎尔者」,我们一个不好的念头、不好的话出去了,最后会回到谁的身上?自己。本来想要讲人坏话,最后还是回到自己身上。

  其实,整个大自然就是一个循环,你给人善言,最后这个善的磁场也会回到自己身上。所以有一句俗话叫「打人就是打自己,骂人就是骂自己」。今天我们打了这个人,打的事情好像已经过了,可是你打人,人家把这个恨记在心上。君子报仇,你们的功夫比较高,可以忍到十年。最后时节因缘成熟了,恶的因缘不就又回来了吗?所以傻的人才跟人家有过节,那真是愚昧不明理。要跟人广结善缘,最后护荫后代,这些善的力量、因缘,最后都回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后代身上。所以晏子的节俭,应该是当时,不只齐国,天下人都仰慕。

  【其在朝。】

  晏子在朝廷当中,上朝之后:

  【君语及之。】

  国君问他话,问他一些重要的决策:

  【即危言。】

  『危言』是指非常正直的陈述意见。这个正直来自什么?来自无欲则刚,他绝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利、私情在里面,都是为天下著想,天下为公。

  【语不及之。即危行。】

  就是君王没有请教他意见,可能意思不想听他说了,但是他还是非常公正的去做他的本分,去尽他能尽的力量。有时候时节因缘不成熟,也不可强求,不然到时候君王嫌烦了,反而适得其反。所以孔子有提醒我们,「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国君一时不能接受,要悦复谏,找到比较适合的时间点,他比较放松、比较高兴了,再说。不要一直劝,劝到最后可能自取其辱,皇帝大发雷霆,训你一顿,还是判你罪,就麻烦了。朋友也是这样,劝的时候要掌握、拿捏分寸,劝得太急切,可能这个朋友以后就不来找你了。

  【国有道。即顺命。】

  整个国家的政治上了轨道,政通人和,他顺著整个政令去办事情。『顺命』就是按著政令去办事情,命令。

  【无道。即衡命。】

  假如政治没上轨道,国君没有道德,当下的状况也不好,只能权衡政令。比方说国君的命令不对,他怎么善巧方便来转化掉这个危机。就有一次,刚好饥荒,齐景公接到晏子给他的劝谏,说要赶紧放粮仓救济人民。结果齐景公当时候在路寝这个地方,盖路寝之台他自己要用。大兴建筑,还是要自己享受,而且齐景公很坚持,晏子没办法。结果他非常善巧,他把工人的薪资提高,把工人的人数扩大。比方说本来五百人来做,他把它用成一千人,薪水又提高,人数又增加,很多饥民都有工作机会。然后本来两年完成的,他可能把它改成三年,这很有机智。最后路寝也盖好了,老百姓也没饿死。所以要懂得变通,这是晏子的权变。

  再来,晏子也非常懂得善谏,善於劝谏。有一次刚好齐景公了解到晏子的房子很潮湿,在比较低洼的地方,又旧。齐景公说:「我帮你重盖一个房子,到比较高、比较舒服的地方去住。」结果晏子就说:「国君,使不得,这个房子是历代坐我这个位子的高官住的,宰相住的,我的德行跟所做的功业都比不上他们,他们都能住,我怎么可以搬走?」大家看,这个晏子非常谦退,而且时时讲话都非常圆融,而且很自省,很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住在这里又接近市场,我买东西也方便」,要婉拒国君的好意。所以连婉拒也要有艺术、有智慧,要让国君听了舒服,能接受。结果后面这句话引出了齐景公的问话。因为晏子说,「我住在离市场比较近,买东西方便」。齐景公接著问:「你住在市场旁边,现在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顺便问了一下。晏子为什么会有机智?告诉大家,机智都是从慈悲来的,都是念念为国君,念念为人民来的。晏子马上说:「君王,那个义肢,就是假的脚,很贵,鞋子很便宜。」脚都切掉了就没人穿鞋,大家想一想,人民的脚为什么断了?被国家判刑的,就代表刑法太严苛。晏子就顺著景公这句话,只讲了假脚很贵,国君你看著办。齐景公也不是笨的人,这么一听,就把这个刑法减去了。你看,晏子这么一提醒、一规劝,多少人民得福。

  所以在《左传》里面,左丘明先生引了《诗经》的一段话赞叹晏子,「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大家有没有注意,我们很多经典,在引经据典的时候引《诗经》,「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的言语温柔敦厚,所以《诗经》里面所提到的这些伦理道德的思想学问,影响著我们整个民族。所以《诗经》这些教诲,在这些大学问家都非常熟悉,常常引这些来呼应圣贤人的行持,完全跟经典相应。君子,这个「祉」有善行,或者福祉的意思,君子如果行善,国家的灾难,差不多,这个「庶」是差不多,「遄」是快,差不多很快就能制止了。或者是说,君子就像福祉一样,是人民的福,会让乱赶紧制止,因为他们有慈悲、有智慧。

  我们刚刚举了晏子他懂得机智权变,虽然国君无道,他也化解了饥荒。第二是善谏,善於劝谏,国君刑罚太严苛,他善巧的提醒君王,善巧的让国君转念,提起正念。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印象,有一次齐景公一匹爱马被属下给养死了,结果齐景公就很生气,马上就要杀这个下属。「谁敢拦我,跟他同罪!」结果晏子马上就说:「这个人太可恶了,让我来」,然后就拿著刀要去处罚他,让我来。「你真是罪该万死,我让你死得明白一点,你犯了三个严重的罪恶。第一,你居然把国君最心爱的马养死了;第二,你让全国的人民都知道国君为了一匹马杀人,你看你的罪有多大;第三,你让其他的国家、天下的人,都知道我们国君因为一匹马杀了人,你有三大罪!」讲完,齐景公说:「好了,放了他,放了他。」这个善谏,但是这还有一点最可贵的是什么?让国君、领导者知道,我是疼惜你,我希望你做一个仁君、圣君,有这样的心境。

  再来,晏子也很能观察整个政治的形势,他还是很冷静的进退。当时晏子在侍奉齐庄公,侍奉庄公是六年。有一次晏子来见庄公,结果庄公就安排奏乐的人唱著歌,然后歌的大意,意思「我看到你很不高兴,你怎么还不走,你怎么还不走」,晏子一听就懂庄公的意思。结果晏子马上从位子移开,然后坐在地上。庄公就很纳闷,你怎么椅子不坐,突然移开坐在地上?晏子说:「一个人要申诉的时候,都要坐在地上,今天我要和国君评评理」。接著晏子就说:「我从古书当中了解到一个道理,众而无义,强而无礼,好勇而恶贤者,祸必及其身」。他人马众多,没有道义;他的位置很高,很有势力,但是不懂礼,不懂得礼敬他人;然后好逞强斗狠,又嫌弃厌恶贤德之人,这样的领导者,灾祸很快就要到他的身上。其实这个不只是国家领导者,一个企业、一个团体的高位者,假如有这个情况,灾祸也很快就会到他的身边。因为这样的处世态度,一定会跟很多人结对立冤仇,这是很不吉祥的一个处世态度。所以古人他明白这些道理,其实都很厉害,都可以洞察到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灾难快到了。

  在《左传》里面很多这样的一个情况,看一个军队经过周天子的地方,光看他这些士兵走路的样子,就断言必败无疑。真的败,因为那些士兵都不守礼,经过周天子的地方没有遵礼,很傲慢,骄兵必败,最后就败得很惨。所以一个人的吉凶祸福,往往都在自己一言一行当中就已经有徵兆了。所以晏子对庄公讲到这个重点,你还讨厌有贤德之人给你意见,既然你不听我的劝,我也不能白受国家的俸禄,他就自己走了,离开了。离开之后,读书人有志气,马上把房子、很多财物就还给庄公。既然我没有在这个位置,也没有为人民做什么,那我不能享受这个俸禄。过没有几年,庄公就被底下的人给杀死了,崔杼杀了齐庄公。你说这样的人格特质,旁边围的一定都是那些巴结谄媚要谋权的下属。所以晏子在国家无道的情况之下,他也懂得善巧权变。

  【以此三世显名於诸侯。】

  晏子在不同的三个朝代,名声都很显著,甚至於在其他的国家,人们都很佩服他。接著下一段讲到:

  【越石父贤。】

  『越石父』这个人很贤德:

  【在缧絏中。】

  他被关在监狱牢中。这个『缧』是指黑绳,黑色的绳子。『絏』是系,绑起来,系起来,系的意思。所以就是象徵一个人被这些刑具捆绑起来在牢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晏子外出,刚好在路途当中遇到了越石父。看到他的遭遇,他很不忍心,马上把他驾车的马,驾马车的马左边那一匹叫『左骖』,把它解下来替他赎罪,马上解救了越石父。所以古代贤人都是重义轻利,一匹马当时候不便宜,不会去想到物质的这些东西,赶紧解救这个贤人,顺便就把他载回家里来照顾。

  【弗谢。入闺。】

  『谢』是告辞。就是晏子没有打声招呼就告辞,就先进他的内室去了。『闺』是内室。

  【久之。越石父请绝。】

  这个『久之』,过了一段时间,晏子才从自己内室出来,越石父请求跟他绝交。

  【晏子惧然。】

  『惧然』就是很吃惊。

  【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於缌。何子求绝之速也。】

  这个『缌』是指灾难,缌难。当越石父请求绝交,晏子马上非常恐慌、惊讶。大家注意看,一个人的修养都在这些突如其来的境缘当中看出来。我们换成晏子的角色,您今天把一匹马拿去给一个人赎罪,那一匹马可能是你好几年的俸禄。请问大家现在买一台车子要付贷款付多久?会不会舍不得?这半台BMW就出去了。而且过没有多久的时间,马上对方就说,我要跟你绝交。假如是一般的人,帮了人有落印象的话,他马上的反应是什么?你这个人真不识好歹,我才救你一命,你这什么态度。他把帮有没有放心上?放心上了脾气就上来了。但是晏子,你看完全没有在心地上留下一个他帮人的痕迹,反而是马上自己很恐慌,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你看修养多好,任何境界突如其来,反求诸己。而且甚至於是觉得,这是一个贤德之人,我没有好好的对待他,让国家损失了一个人才,不得了!从这些地方我们都看得出来,一个贤德之人都是道义,都是公益的存心。而且很惊恐,马上『摄衣冠』,就是把自己的衣服好好的整理一下,表示恭敬。『谢曰』,就是道歉。对不起,我晏婴虽然无德,『不仁』,就是没有德。『免子於缌』,让您免於这个缌难,『何子求绝之速也』,您最少念在这分情上,您为什么求绝交这么快速?当然当下晏子「摄衣冠」的态度,也能让对方感觉到他的恭敬。

  【石父曰。不然。】

  话不能这么讲。

  【吾闻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

  我听说君子遇到不理解他的人、误解他的人,而他受到冤屈、困穷,『诎』是这个意思。他不会难过,因为他们不理解我。而能够得伸展、得益於信任自己的人,能解开这个危难是因为有知己的帮忙。这个伸里面也等於是说能够得志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吾方在缧絏中。】

  我刚刚被关在牢里。

  【彼不知我也。】

  是他们不了解我,他不是我的知己,我不怪他。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

  你已经,『感寤』就是很理解我,赎我的罪,是我的知己。

  【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絏之中。】

  既然是知己还对我这么无礼,要入门也没有先跟我打个招呼就进去了,那我不如还是关在牢里,心里还好受一点。读这一段话,这些古风我们体会,很感动。您看,越石父很直率,直言对晏子,当然也是对晏子的测试。这么直言,晏子的态度完全没有不高兴,反而马上检讨自己。俗话有讲说,「不打不相识」,当然这个没有打,就是说在一件事情当中,彼此都是直心相对,最后被劝的人还能接受、理解,更尊重对方,那就是惺惺相惜。所以晏子:

  【於是延入为上客。】

  把越石父以上等宾客来照顾。这里讲到「知己而无礼」,这句话值得我们思考。人有时候会因为熟了而无礼,因为忙而无礼,事实上还是内在的恭敬不够。所以晏子跟人交往,在书上的赞叹,孔子也是赞叹,「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子交朋友,愈久的朋友他愈恭敬,等於是把朋友的德行他佩服,朋友对他的恩德他都记在心上,愈来愈恭敬,不会因为熟而失礼。好,这一节课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