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48集)


   日期:2016/9/20 20: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接著《说苑》这几段文章,刚刚我们讲到,引《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能慎其独也」。

  【谚曰。】

  当时候的谚语讲到:

  【诫无垢。思无辱。】

  我们看一个人懂得战兢惕厉,很警诫他的言行,这样他的言行就不会出轨,不会违背道德。这样子才不会产生他人生往后的诟病,这个『垢』就是诟病。比方人在顺境的时候,就比较容易贪著,甚至於是放纵。比方一个人老来的疾病,什么时候造成的?都是壮年做得来的。年轻的时候,反正我身体好,没关系,该加衣服没加,最后寒气都进去了,可能三、四十岁这些慢性病就产生了。衰后罪孽,一个人他的运气不好,结果祸不单行,人家都找他麻烦,那些麻烦什么时候造成的?就是他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对人家傲慢、不客气,最后自己现在气衰了,人家心里想「不是不报,时候终於到」。所以一个人看自己人生以前人际关系如何,什么时候看?看自己运势比较不好的时候,人家都来帮助你,你做人就成功;你运势不好,人家是落井下石,在旁边拍手叫好,那就是我们以前待人苛刻,或者傲慢所造成的。所以这个『诫无垢』,时时要警诫,佛门说「持戒」,孔子也说「君子有三戒」,这些教诲都非常重要,都是禁於未发,就是让他养成好习惯,不要染著这些坏的习性。

  所以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这个不戒,他的身体就完蛋了。这些道理现在人不懂,所以孩子纵欲,把身体搞坏了。西方人很多理论,它还没有经过几千年印证。所以我们看彭鑫博士,他是个中医师,很多年轻二十几岁的孩子去找他看病。才二十几岁,看起来像四十岁的人,那个就是纵欲太多,整个身体,甚至於是福分都折完了,所以相貌就很老。所以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谈戒色的问题。不只是孩子从小你要让他懂这个道理,不可放纵欲望,甚至於是夫妇之间都要懂得节制。有一本书很重要,叫《寿康宝鉴》,里面对於我们怎么样节制,所谓制欲,欲望不节制,铁定伤害自己。尤其老祖宗讲的,「百善孝为先,万恶YIN为首」,放纵欲望,身心都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已经成家的人,这本书一定要看,不然说实在的,怎么样爱护另一半、爱护下一代,我们不一定懂。比方人他的病没有完全好,假如还有行房的话,那他的病就会更严重。所以你说这些道理没有在这些书当中,我们根本不懂。

  大家看现在十个人寿命终了,几个人是寿终正寝?我看九个半都找不到,为什么?都不懂得这些养生之道,过度糟蹋自己的身心,感召来现在的文明病特别多。大家都想,「现在平均寿命变长了!」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很可悲在哪里?拿出来的统统是表面的东西。寿命延长,延长什么?躺在床上的时间延长了。再来是什么?出生死亡率减低了,孩子几岁以前死亡率减低了,并不是人的寿命长、健康的时间长,都是虚的。现在高血压,有一、二十岁的人就有高血压,还有十几岁就洗肾的,都有。你说什么是生命、健康延长?这个都是表象的东西,实质上人的寿命愈来愈短,身体愈来愈糟糕。

  再来,我们这个时代特别喜欢讲数字。你看现在我们的国家,教育普及率百分之九十八点九九,还是点多少,好看不?学历都这么高,那真是受圣贤教育吗?学历普及率这么高,初中毕业几乎百分之百。高中、大学,很多地方现在大学不用考,都可以进去,大学太多了。所以学历是空前的高,可是他懂得做儿女的本分吗?他懂得做人家下属的本分吗?这些做人最基本的他真的懂了吗?你看离婚率愈来愈高,种种迹象都显示不会做人,甚至高学历犯罪的人愈来愈多,这样的现象还值得我们拿著这个教育百分之九十八点九九在那里炫耀吗?那不是自欺欺人吗?一个家庭,孩子学历很高,却不孝,对外不敢讲,晚上自己流眼泪。人家说,「你孩子这么会读书」,还要忍著笑脸,是是是,里面在流血。我们要的是实质人生的幸福,不是打肿脸充胖子。

  可是以前的人没有高学历,纵使不识字都懂得怎么做人。请问大家,我们是要个个学历好,然后夫妻常打架,孩子教不好;还是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可是相敬相爱,家庭和乐,请问大家要哪一个?标准答案!可是大家看,理虽如此,人现在苦苦在追什么?追名逐利。甚至说坦白话,连学传统文化的人都很难放下,虽然读啊读啊,在学校教书,「你假如读个研究所,每个月薪水加几百」,去读了。当老师最重要的是薪水加几百吗?最重要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我们真懂做人的大道了吗?真可以传给孩子做人做事最重要的这些能力智慧了吗?能解他人生的迷惑了吗?这个最重要。所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是什么意思?是人那种欲望的魔太容易起来了。道德要慢慢的薰,所以为善终年不足,为恶一日有余。学坏学得很快,学好得要一段时间的薰习才行。所以这个时候环境就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让自己家里、社区都是有伦理道德的环境,孩子才好在其中潜移默化、受好的影响,不然社会是个大染缸。所以里仁为美,孟母三迁,好的环境,这个境教非常重要。所以希望我们诸位学长发心,在自己的社区把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弘扬开来,好不好!

  我刚刚才高兴,乐极会生悲。我自己是住大楼,我们家住的是二十七层楼的大楼,我们家住十二层。住大楼,尤其在地震的时候,特别知道地震的威力。我记得我那时候要准备,因为我已经辞掉工作准备要再考试,才能重新进入小学教师的行列。刚好我们家对面马路,五十公尺,对面就是一所小学。我在那里打如意算盘,我说让我考上这一间,我这辈子就在这里教到老。这很好,为什么?你带一个班,在台湾只能带两年,两年你怎么可以把一个孩子的德行完全扎根?把他的正知正见完全建立?这不是两年能达到的。既然有缘跟这个孩子相遇了,要尽心尽力。假如我就住在学校对面,我所教过的所有学生,都知道他老师住哪里,两年我们尽力爱护他,他知道老师很为我著想,他以后人生撞个包就回来找我擦药了。我就打那个算盘。然后想,平常礼拜六、礼拜天放假,我就在社区教《弟子规》,我们主动在社区里带动、付出。「人之初,性本善」,你付出多了,人家就响应了。这算盘打得不错。

  结果我真的去考,一百九十一个人参加考试,有二十一个人入复试,就是笔试,好像是五题笔试。结果二十一个人当中,进复试只有一个男的,其他二十个都是女的。大家从这里看到什么?女子笔杆子特别厉害,男的写不过女的,尤其女的字很工整,就占便宜了,所以只有我进复试是男的。我记得要口试,还要试教,在台湾当小学老师不容易,得要过五关斩六将,关关不好过。结果试教还可以,因为我自己都教几年书了。结果口试,坐了三个校长,我还没进去以前,已经对著上天、对著当地孩子的祖先,我跟他讲,「你们要保佑我,保佑我考上了,我一定尽心尽力在这里教你们的孩子、教你们的后代」。我觉得我讲完的时候头皮发麻,挺有感应的。结果我还没进考场,那个学校的老师看到我,「今天有男的进复试,我们学校最缺男老师了」,我在那里想十拿九稳,就进去了。

  结果一进去,坐在三位校长前面,他问我的第一个问题,他说:你有行政经验吗?有没有做学校的这些行政工作?我才进学校二、三年,都是带班,哪有行政?我说没有。你有带学生比赛得过奖吗?没有。你有代表学校出去比赛得过奖吗?我从小就没什么才华,说没有。他问我好几个问题,我都说没有,我说完了,没机会了。他问我这么多问题,就没有问我一个问题,你有没有爱心?教书最重要的是什么?爱的教育,你要有爱心!问了老半天,都没问有没有爱心,那学校要干嘛的?学校是要去拿奖杯的?是要去比赛的?学校是要去教孩子做人的!大家注意看,本末倒置在种种现象当中都呈现出来了,重利欲,不重道义,看什么事都先考虑功、利这些东西。所以就因为这样,我就伤心的离开了我的故乡。

  后来祖宗保佑,就跑到海口去了。所以大家要相信,只要自己还有一点爱心,希望为这个社会做点事,遇到的任何事都不要难过,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的福气是自己的心感召的,不要因为当前的一些际遇,就在那里丧志、抱怨,不行。而且那些境缘就是在考验自己的心性。你考不上,难不难过?抱不抱怨?假如难过、抱怨,那这个心态就跟传统文化不相应,我们就很难去跟大众交流传统文化,因为我们的心跟经典不相应。所以往往在遇到一些境界的时候,可能就是老天要称称我们的斤两。「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为假如我们去弘扬文化,自己烦恼一大堆,最后一定会影响别人。大家看,烦恼从哪里来的?从爱憎来的。喜欢这个人,讨厌那个人;喜欢这件事,讨厌那件事;喜欢这个工作,讨厌那个工作。一分别,一有好恶,就生贪著。一贪著,贪不到就生气、就骂人、就跟人结怨,这些瞋、痴都是从贪来的,贪又从分别来的。

  所以每一个人都会有境界考试,考我们要放下分别、放下好恶、放下执著,对人要平等慈悲。好恶心放不下,给我们一当领导就麻烦,铁定底下的人分党分派。这是皇帝党,这是太子党,这是皇后党,就分一大堆派。为什么?「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我们一有好恶,底下的人就察言观色,就开始分党分派。所以要把私心打掉、把好恶打掉,才能真正和睦团体,然后去服务社会大众。所以我们第一篇学的「礼运大同篇」,开篇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要去私、去好恶,这样才能选贤举能。好恶心重的人,选不了真正好的人才,他心已经不正了,怎么可能看人会准?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

  所以刚刚也是跟大家共勉,环境重要,境教重要。这个时代从自己做起,和谐社会,从我心、从我社区开始做起。一月五号,我们邀请台湾耕心莲苑创办人陈瑞珠老师,她们做这个社区,到明年是十四年,做得非常好。我有没有跟你们分享我上次到她们社区去?让我非常感动。一个社区的委员,我跟他坐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两百多个孩子在那里学习,每一个孩子走过来给他「叔叔好」。他马上叫出这个孩子的名字,然后还说到这个孩子家里的情况是怎么样,他妈妈工作到九点多,都是跟著我们一起,我们看著他读书,陪伴他,感觉整个社区就是一个大家族。突然过来一个孩子,一百九十公分,太高了,他跟他站著,那个主委已经很高了,还小他一个头。他站在那个孩子面前很开心,又跟我讲,这个孩子叫什么名字,他说这个孩子十年前是什么状况,十年前他都还记得这么清楚。他跟这些孩子没有血缘关系,非亲非故,可是整个社区的氛围,所有的晚辈就是他们的晚辈,都要关心、都要照顾。

  他们还提到,一开始的时候,很多妇女反对让她们在社区里办学。反对好事还是坏事?好事,真金不怕火炼。告诉大家,闽南话有句话叫「嫌货才是买货人」。就是你今天做生意,他在那里给你挑毛病,这个还不够好,那个不够完美,给你挑半天,挑得你有点不高兴,算了,不买就算了,挑这么多。其实挑得愈苛刻的,反而就是一定要买的人。反而看一下、看一下,他不会买。所以反对得愈强烈的,可能她对社区就是愈有使命的人。她有担心,会不会进来会让这个社区不安宁?可是你的真诚真的让她明了了,那个主委讲,现在一大早起来帮忙洗菜、煮饭的,就是那些刚开始反对最强烈的人。因为他们现在社区有一个餐厅是他们整个社区共有的餐厅。所以没有坏事,牛顿先生说,「作用力跟反作用力是相同的」。你们现在身边亲朋好友最反对《弟子规》的,只要你的德行现前,以后他是最支持《弟子规》的。其实没有反对,只有还没有了解,真了解了老祖宗这些法宝,哪有人不喜欢的!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已,皆思己之德未修,感未至。

  我们刚刚讲到「诫无垢」,血气未定是戒之在色,「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这个斗就是好胜心太强,见不得人好。所以从小要教育孩子成人之美,懂得见人善即思齐。因为一个人好胜,就容易嫉妒别人好,这个时候他在团体当中会嫉贤妒能,甚至暗中破坏事情,这个造的孽太大了。尤其嫉妒贤德之人,让国家、团体不能用到这么好的人,他影响的面就非常大。所以有句话讲到,「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没讲过吗?没讲过二十一次。为国家、团体推荐贤德之人,受君上,甚至於受老天最大的封赏。我们看到春秋鲍叔牙推荐管仲,鲍叔牙把管仲从监狱里推荐出来,当自己的上司,当宰相,他不嫉妒,只要为国家好,他都欢喜。而鲍叔牙的后代,十几世都是齐国的名大夫,他后代享很厚的福,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可是嫉妒,秦国时候的宰相是李斯,当到宰相福报大不大?才华又高,李斯好像是编纂小篆的,这么高的才华,可是嫉妒心没去掉。他的师弟韩非子,道德比他好,他嫉妒,把自己的师弟害死在监狱里面,让这个国家就用不到这么好的人。最后李斯跟他的儿子,被腰斩东市,他绝后了。蔽贤蒙显戮,很明显,没多久、没几年就遭很惨烈的果报。所以一定要去孩子的好斗、嫉妒心,不然他人生往后会遇到非常多的障碍跟境界。而一个人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去贪欲,不只是贪这些物质,包含贪名、贪权位,都要去掉。我们只问自己有没有德行、能力能够去担任那个工作,绝不去贪求一个位置。贪欲要去掉,嫉妒心要去掉,贡高我慢这个傲慢一定要去掉。嫉妒、贡高不去除,这个道业、德行要上去太难了。每天看到不如自己的傲慢,看到比自己好的嫉妒,统统就被这些习气牵著鼻子走了,那还在弘扬正法吗?那就在弘扬里面造罪孽了。所以格物修身是根本,才能真正利益得了他人。

  所以「诫无垢」,『思无辱』,慎思才不会招感来耻辱。我们看到这个「思」,大家想到什么?懂得反思,懂得沉思,冷静思考,在人生的每一个境界,当前要思考,过后要反思。而我们前一篇文章「谏太宗十思疏」,一个领导者他时时都要慎思在哪里?在每一个境缘当中自己有没有起贪。「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你看,这个都是要伏自己的贪欲。「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不然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他不能傲慢,所以「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有没有海纳百川的度量?懈怠懒惰出现了,「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要慎始慎终,不可以懈怠,行百里路半九十。还要伏得了自己发脾气、太高兴,太高兴也不行。太高兴了,「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今天太高兴了,这个人没有这么大的功劳,封他一大堆,人心就不平。这么小的功劳,就封那么多,人心不平。脾气起来了,「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不要因为生气了,判那个罪太重了,可能就杀了无辜的人都有可能。

  所以我们看,从「十思」当中再回到这篇文章,讲得太好了,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存亡祸福」,其要在什么?修身格物的功夫。伏不住贪瞋痴慢疑,怎么可能会没有灾祸?甚至怎么可能不带灾祸给他人?你看多少大忠臣,都是因为皇帝的怀疑,错杀了这些人。接著讲:

  【夫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

  一个人处世的态度,不能够时时警诫、时时慎思,而能够保全自己、家庭,甚至於是保全国家的,那几乎是不可能。所以这一点也告诉我们,人生要经营好家庭、事业,是没有侥幸可言的,是不能放纵的,是要生於忧患,死於安乐。一放松,顺境就淘汰人,贪、习气就染上了。所以:

  【《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

  这段话也出现在《孝经》里面,「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守住富贵,要去骄傲、去奢侈,才有可能。诸侯,一个国家的人民是受他领导,所以他一个领导者做不对了,整个国家的危害就非常大。所以我们注意看历史,每一个朝代,它开国的那几个皇帝很重要。比方汉朝文景之治,而文、景这两位皇帝最突显的就是他的孝道。《弟子规》讲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是汉文帝自己做到的。而大家回去翻二十四孝里面,第一册《德育故事》,孝最多的就是汉朝,因为他领导人做得好,上行下效。大家看忠臣最多的,在历史当中留名的,哪个朝代?宋朝。你看岳飞、文天祥、范仲淹、司马光,这些大忠臣,宋朝出特别多,因为宋朝开国的赵匡胤,宋太祖、宋太宗都非常尊重读书人,他不污辱读书人,他感激读书人。你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宋太祖、宋太宗,他们也很尊重学问,常常边骑马,一停下来有空就看书,很好学。尊重读书人是因,感得读书人效忠是果,带头的人重要!

  明朝不尊重读书人,开国的皇帝还有在文武大臣当中,把大臣的裤子脱下来打屁股。当众!把读书人的心都打掉了,不愿意出来了。所以明朝后期,很多皇帝都没怎么读书,读书人不愿意出来了。到后面还有一点学问都没有的就当皇帝了,很糟糕,后面就乱了。所以「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又是教导我们要恭敬、谨慎的行为来利益,这个生在家庭当中就是我们的后代子孙,这样家道才能传之久远。我们要齐家,得有好的家规、家道、家学、家业,才能传。我们自己现在扪心自问,我们现在的德行能传多久?《了凡四训》讲「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孔子他做到了。「圣与贤,可驯致」,诸位学长,你们立好目标没有?要传多久?立好了,待会走路都不一样,都要有君子之风。这个再延伸到我们的企业团体,我们现在这个企业的商道、这个企业的文化,能让这个企业传多久?这个就是我们领导者的目标。像同仁堂,传了三百多年,我记得是康熙那个时候就成立了,比美国建国多一百多年。三百多年的企业,他靠什么?靠德义!思国家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三百多年来,国家有难的时候,他倾家荡产都要尽一分,他一个老百姓的职责,是这样才传三百多年!

  所以诸位学长,学管理要去哪里学?要找三百多年这些精神来学。告诉大家再找一家企业去学最好,这个企业的名字叫「中华民族」,这个企业已经五千年了,从那里去学好!开玩笑,这也是企业,他现在企业里面的人有十几亿人,够大!包含我们现在有这个机会机缘,跟大众推展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我们所做、所行,对后面的人影响也非常大,我们不能不谨慎对待。所以一定要期许自己给家族、给社会民族带一个好头,有这样的态度,就能够敬慎的去处世待人。我们接著看下一篇:

  【孔子观於周庙。】

  他到了周天子管辖的地方。『周庙』,祭祀周朝这些历代先王。刚好「周庙」里面:

  【而有欹器焉。孔子问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对曰。盖为右坐之器。】

  这个『右坐之器』就是人君,这个君王,他放在他坐的右边的一个器具,主要是来提醒自己的。

  【孔子曰。吾闻右坐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

  孔子讲到,我听说这个「右坐之器」,这个欹器,它太满了就会翻覆,很少了它会倾斜,装得适中它才会保持中正,不偏不倚,是这样子吗?

  【对曰。然。】

  是这样的。

  【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试之。】

  孔子叫子路拿水来装,来试试看。果然:

  【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

  这是机会教育,刚好到周庙看到这个右坐之器。

  【孔子喟然叹曰。呜呼。】

  叹了一口气。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这个『恶』就是哪里有,自满了、太满了、太骄傲了而不翻覆的道理?所以荀子讲,「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这傲慢没有不失败的。我们刚刚一直提到的「十思疏」,「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就是傲慢,「则骨肉为行路」,所以傲不可长。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的才能高到跟周公差不多,可是他有傲慢、吝啬,那这个人不可能有大作为了。傲慢一起,自满一起,道德学问就出现瓶颈,上不去了。所以这里特别强调不可自满。

  【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

  子路也很会学习,抓住这个机会,夫子才说没有满了而不翻覆的。子路马上接著说,那有没有满了一直保持的方法、道理?

  【孔子曰。持满之道。挹而损之。】

  这个『挹』,也是压抑的抑,相通的字。就是懂得贬损、减损自己,人家赞叹来了,马上谦虚对应,人家赞叹来了,马上让功於众,他就不会自满起来。所以『挹而损之』的方法才能持满。

  【子路曰。损之有道乎。】

  怎么来减损而不自满?这个方法道理怎么做?孔子接下来这个话,对我们人生提醒非常大,每个人都希望富贵、智慧,种种人间好的福分都能保持,如何保持?接下来就是关键的教诲。

  【孔子曰。高而能下。】

  自己地位很高,懂得卑下,懂得低下头来,战战兢兢。大家有没有想起我们上次最后的那篇文章,楚国的令尹,大家忘了吗?孙叔敖,那个老人穿著丧服去找他,给他的教诲,都跟这些是完全相应的。『高而能下』:

  【满而能虚。】

  一个人不管在方方面面,比较充满了,都能够懂得虚心、谦卑下来。

  【富而能俭。】

  有钱了,但不离节俭。只要有钱一奢侈,不孝子孙就会出现,而且他会比我们更奢侈,「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贵而能卑。】

  尊贵了,却能够卑下。其实人懂得卑下,才是真正显得他高贵。我们看许哲女士,没有什么所谓社会的名位,可是你说谁不尊重她?人敬者真是真贵之人,不是说有了地位就是贵人。有地位了,没有好好的在这个身分当中去爱人,表面对我们很尊敬,我们一走过去,人家在后面吐口水都有,在那边骂,那哪是真正的贵人?所以知足者富,人敬者贵。「富而能俭,贵而能卑」:

  【智而能愚。】

  有智慧,懂得收敛,不要太张扬,懂得大智若愚。在历史当中有一些人很聪明,他可以看到事情会怎么发展,然后他就给他自己的君王讲,你以后一定会怎么样怎么样,讲得很肯定,果然那个君王以后就吃了这个亏。可是因为他很早就给他的君王讲,而且讲得好像觉得他是神机妙算,后来他的君王就愈看他愈不顺眼,每次我什么坏都被他讲中,最后就被君王找机会给杀了。那个就是太聪明,锋芒毕露,有时候又不给人台阶下,最后君王就请你下了。所以『智而能愚』,大智若愚。

  【勇而能怯。】

  这个『怯』,不是胆怯的意思,这个「怯」是懂得慎重、懂得谨慎以对,小心谨慎。有一句格言讲的,「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这个话也是很有人生哲理,这至行,行是指德行。什么样的人是真正他的德行达到很高的?如何去观察?从他,庸是指平常,最平常、最细微的事情去观察,就像刚刚讲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记得看我们师公,李炳南老师,他的学生对老人家行持的一些叙述。其中他的学生吃糖果,吃糖果包装上面有一些字他很珍惜,很惜字,把字剪下来,爱惜字纸。结果剪下来之外,还怕这个纸上还会甜,因为他剪下来以后是要烧的,怕糖果纸上面有甜味,会有蚂蚁去吃,这样可能就会在烧纸的时候把蚂蚁给烧死,所以连这个纸都要先去洗干净,不要招感来蚂蚁。所以那慈悲的心,细腻到这么小的细节,这个叫「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这个大人是德行好,而且能扛大任的人。君子可以大受,可以授予他重要的工作,他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谨慎,不是说大话的人。

  所以有一次,刚好孔子跟学生在一起,孔子对著颜回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假如有国家愿意用我们,我们一定会尽力的去推行圣贤的大道,治理好这个国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都没有人用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很安心自在的学习圣贤之学,也不会觉得怀才不遇,在那里叹息,不会,我们还是很自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这样。孔子也是说,「饭疏食饮水」,吃粗茶淡饭,「曲肱而枕之」,连枕头都买不起,直接拿手当枕头,「乐亦在其中矣」,他们有道义之乐。所以有机会尽心尽力,没机会,也是自在,也是享受法乐。结果讲到这里的时候,子路在旁边听了,夫子说他跟颜回做得到这种人生的境界。结果子路就说,夫子,假如你带领三军去打仗,你会找谁跟著你一起去?大家听懂没有?子路很勇猛,武艺高强,所以给老师撒娇一下,老师,这个时候你会带谁去?孔子很有智慧,抓住这个机会点教育子路。孔子讲,「暴虎冯河」,一个人空手打老虎,空手游过很深的大河,这样的人,我不会找他跟我一起。「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这样的人面对事情戒慎恐惧、不敢马虎,方方面面考虑各个因素,慎重去做,深谋远虑。这样的人是运筹於帷幄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勇,那个勇不是匹夫之勇。所以这里讲到的『勇而能怯』。接著讲:

  【辩而能讷。】

  很有辩才,但是,这个『讷』就是言语比较迟缓,不是那种口才滔滔不绝的,他虽然很有辩才,但是他不轻易显露。孔子在《论语》当中的叙述,就很能体会到夫子这样的修养。夫子平常在家里,因为住的附近,很多是他从小长大过程的长辈,或者是亲属,所以在尊长前,勿见能。孔子在家里面的时候,一般不认识他的人,不会觉得他这个人有什么特别,因为他也不多话。可是夫子假如到了朝廷去,那就是辩才无碍。因为到了朝廷,每一个决策影响的是整个国家的命运,这个时候夫子一定要把很多利弊得失都分析得清清楚楚,这个时候是辩才无碍。但回到家里看到长辈,话很少。假如我们什么时候话都很多,铁定有问题;我们什么时候话都很少,也有问题。这个叫该讲的时候不讲,不该讲的时候又讲,那问题就大了。所以现在很多团体开会,开会的时候没人讲,开完会好多人讲,这个都是不符合规矩。该充分沟通的时候,那个时候该讲都要讲,为团体好,对事不对人。假如说我们在开会的时候讲,都是人身攻击,那也不对,对事不对人。大家讲清楚,建立共识,有任何意见赶紧反映出来。反映完了,领导者有权力决策,决策了大家就配合,这个叫为人下属之道。假如决策了以后出去还在放马后炮,还在后面掣肘、搞破坏,这个都不妥当。所以这些处世的分寸,这个还是我们要好好的来体会、来学习。

  【博而能浅。】

  学识很广博,但内心里面都觉得自己很浅薄。其实愈学他愈有觉照力,发现自己很多问题,甚至於见识愈广,他愈体会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博而能浅』。

  【明而能暗。】

  很多事情,看得很明白,但是在该装糊涂的时候可以装糊涂。因为假如该装糊涂而不糊涂,就会显得刻薄、苛刻,这样人家一接触我们就很害怕,「这个人又要过来挑毛病了,赶快先去上个化妆室再说」。所以这样的态度就是:

  【是谓损而不极。】

  其实这所有的态度都跟谦虚是相应的,所以谦卦六爻皆吉,在这里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懂得『损』了之后,才不会到『极』,物极就会反,它才能持满,才不会翻掉,不会太满。所以:

  【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

  这个『至德』就是德行要到很好,才做得到这些功夫。

  【《易》曰。】

  这是《易经》损卦里面的内容:

  【不损而益之。】

  它已经一直满了,你不损它,还一直给它添加:

  【故损。】

  为什么?愈多了,自满了,他就招来灾祸了,所以反而受损。大家看,一个人傲慢了,旁边的这些下属,还给他煽风点火,他的灾难来得愈快。所以一个人事事争胜者,事事争先的人,一定有人把他挤下去,一定有人会挫他的锐气。好像有句成语叫做,是闽南话的,叫「恶马恶人骑,赤兔马遇到关老爷」。你看那个马,赤兔马是不是很厉害?遇到关公就把它制住了;你恶人,最后遇到比你恶的人,给你下马威。「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自己不好的心念会感来恶缘,善就感善缘。

  【自损而终。】

  自己懂得谦虚、懂得谦退,自己减损自己:

  【故益。】

  反而得到什么益处?可以持满。他的富贵、德行都不会往后退,而且他能够始终如一保持这样谦退的态度,那就终身受益。

  我们看下一段讲到:

  【桓公曰。金刚则折。】

  金属太坚硬,容易折断。这个也是提醒我们,人个性太刚强,就很容易遇到一些障碍。我们看牙齿跟舌头,牙齿特别刚硬,舌头柔软,请问牙齿的寿命长还是舌头的寿命长?舌头。老子的师父,曾经要走以前,就教育老子,其中就把舌头伸出来。因为老子的老师年龄很大了,所以牙齿都没了,舌头伸出来你看,我是舌头在还是牙齿在?舌头还在,柔弱胜刚强,『金刚则折』。

  【革刚则裂。】

  皮革太硬反而容易裂掉。

  【人君刚则国家灭。】

  『人君』太刚强,国家灭亡。这个刚强表现可能错杀忠臣,可能穷兵黩武,跟其他国家打仗。

  【人臣刚则交友绝。】

  人有时候太刚直,不通人情,不懂得体恤,最后可能身边都没有朋友。

  【夫刚则不和。】

  太刚强就不和顺。

  【不和则不可用。】

  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跟人和不了,能力再强,也很难利益团体。团体常常就得处理他人事纷争,今天又跟谁过不去了,这样的话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是故四马不和。取道不长。】

  马车,四匹马不能很和顺,配合得好,这个路也走不长远。

  【父子不和。其世破亡。】

  这个家道可能就要破亡,传不下去了。

  【兄弟不和。不能久同。】

  『不和』,兄弟就可能要分家,不可能长久住在一起。所以要戒刚强,要懂得柔和。

  【夫妻不和。家室大凶。】

  我们看到现在离婚率这么高,『夫妻不和』,而且毁掉的是下一代。下一代从小看父母不和,内心非常难过,冲突很多。而且父母都不和,他这一辈子要再相信人与人能和,就很不容易了。所以夫妇要为大局著想,为孩子一生健康的人格著想。以前为人父母、为人长辈都懂,几乎所有的人都懂,都知道不要在孩子面前冲突、吵架。

  【《易》曰。二人同心。】

  两人同心:

  【其利断金。】

  团结的力量非常大,这个两人,夫妇同心,这个家就要旺了;兄弟同心,门前泥土也要化黄金。

  【由不刚也。】

  能够同心,就是不刚强,能够柔和,能够设身处地,不强势,不自我,不刚愎自用,才能达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接下来:

  【《老子》曰。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

  这个就是很谨慎的态度,面对事情,不能只看到它的利,还要先审它的害处大不大。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所做的事情,很多都是求眼前利,未来的祸患大得没法想像。比方我们工业发展这么快,好像眼前大家都得利了,其实那个利也是假的。比方说现在物质这么发达,我们要吃什么有什么,大家尝到甜头没有?可是现在癌症一大堆,慢性病一大堆,从哪里来的?吃来的。虽然科技很发达,但它缺乏一个仁慈的心。科技的东西没有仁慈做基础,出来的东西伤害人的身体、伤害人的心灵。你看现在这么多电脑游戏,不是从仁慈出来的,杀的东西一大堆,小孩子从小看,每个人暴戾之气都很强。美国有一个好像是十几岁的,也是大男孩,把他家里的人统统都杀害了,因为他从小就是玩杀人游戏。结果到警察局去,他一点那种惶恐都没有,情绪都没有,警察很惊讶,他说:你犯了这么大的错你都不知道吗?他说:哪有什么错,待会他们就活过来了。就是他时间太长了,那种游戏的刺激已经让他整个身心状况不是一个正常的状况,完全活在一个虚拟的环境里面。所以人现在都很短浅,只看眼前,我赚到钱就好了,都不知道他做的事可能会害了多少人。

  【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

  一个人假如有成就了就开始沾沾自喜,他败相也出来了。为什么说少年得志大不幸?因为他『乐其所成』,觉得自己了不起,傲慢一起来,败就要来了。所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守成不易,这个态度重要。

  【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祸也。】

  老子这段话也很重要,提醒人,谨慎自己任何一个言动,都会招感来福和祸。他真明白因果报应,这个人就谨慎,不敢乱来。所以了解伦理道德,耻於作恶;明白因缘果报,明白因果教育,不敢作恶。

  【故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一个人在面对祸的时候,能够沉稳、能够反省自己,他的福就要来了。因为在他处理这个祸的过程当中,他身边的人会佩服他的德行。由於他又反省自己,那会带动大家都反省,积累了这次错误的经验,成为他往后成功的垫脚石,所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享福了、纵欲了,躲在后面的祸,紧跟著就来了。所以:

  【戒之慎之。】

  要警诫、谨慎。

  【君子不务。何以备之。】

  『君子』,这个『不务』就是不致力於谨慎、恭敬、小心这样的态度,『何以备之』,他就很难防备人生的灾祸。

  【夫上知天则不失时。】

  上知天道就不失天时。比方农夫,他就懂得春耕夏长,这些天时。

  【下知地则不失财。】

  知道大地在这个地方的性质,种什么好,他就能获得财货。

  【日夜慎之。则无害灾。】

  日夜能诫慎恐惧,不掉以轻心,就不会有灾祸。因为祸患往往起在很细微的这些地方。什么地方?起心动念上。贪念起来了,它很细微,可是没有警觉到,往后就会愈来愈严重,这个洞就会愈破愈大。所以俗话讲,「小时偷针,大时偷金」。闽南话讲的,「小洞不补,大洞你就很辛苦」。小的问题你都没察觉,它会愈来愈严重。就像黄河的堤防,你一疏忽了,那一个小洞,最后就溃堤了。

  我们看下一段:

  【曾子有疾。】

  曾子生病了。

  【曾元抱首。曾华抱足。】

  两个儿子在旁边守候他。

  【曾子曰。吾无颜氏之才。何以告汝。】

  曾子也很谦虚,他说我没有我的同学颜子的才能和智慧,『何以告汝』,我拿什么告诉你们?

  【虽无能。】

  我虽没有很高的才能:

  【君子务益。】

  君子务必要利益人,利益身边有缘的人。

  【夫华多实少者。天也。】

  就是开花开得很多,反而它结的果实会很少。这个就是话说得很满的人,往往不能实现的多。这个『天』就是自然的道理。

  【言多行少者。人也。】

  说多做少的是一般的人。这个都是提醒做人的态度要务实,不可虚华,讲大话。

  【夫飞鸟以山为卑而层巢其巅。】

  鸟可以飞得很高,它觉得山比它矮,它把自己的巢建筑在山顶上。虽然它有这么高的能力,可以把巢建在山顶上,可是它后面败在哪?下面会提到。

  【鱼鳖以渊为浅而穿穴其中。】

  鱼鳖做它自己的洞穴,是在渊底,它还往下钻,它们都有这些本事。

  【然所以得者。】

  它们既然有可以上山下海这么高的能力,却会被抓走,被这些猎人给捕获,问题在哪?

  【饵也。】

  贪吃饵食。所以:

  【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

  就是不贪这些欲望,就不会自取其辱了。诸位学长,我们还有贪什么东西没有?还有放不下的,还有贪的,就会陷进去。就好像那个鸟被什么骗去了?被饵骗去了。虽有在山顶上做巢的能力,还是陷入这个灾祸。所以我们虽有明德本善,可是假如不革除欲望,这一生还是会堕落得很惨,所以恭敬谨慎重要!接下来这四点,对我们的提醒很重要。

  【官怠於宦成。】

  当官的人,往往因为有点成就了,反而他就有点自满、懈怠了。或者是达到某种职位,就开始享福了,就没有真正为人民在谋福祉,叫『怠於宦成』。

  【病加於少愈。】

  这个病会愈严重在什么时候?稍微好一点,人就开始松懈,反而病更加重。而这个时候一松懈、一马虎,反而病会病得更重,因为他还没恢复又有这些病因进来了。

  【祸生於懈惰。】

  刚刚讲的『病加於少愈』,大家要好好看一下《寿康宝鉴》,这样才懂得夫妻相处,怎么照顾对方。祸从哪里生?人一懈怠,一懒惰了,祸就容易生起来。

  【孝衰於妻子。】

  人孝心往往有了妻子,在大陆有一句话叫「娶了媳妇,忘了娘」。说实在的,假如他真的娶了媳妇忘了娘,他也不是真孝子,他孝的深度还不够。其实这个就是衰於自己的情欲了。我们在这些境缘当中能不能不随顺习气,能保住自己的德行、保住自己的成就?

  【察此四者。】

  细心体察这四个方面的道理。

  【慎终如始。】

  谨慎的态度一直保持到最后,有这种态度的人才能办得了大事,他稳重。只要有点功劳、有点成就就不可一世,一有钱就开始放纵自己,这个都是无法成大事的表现。所以: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人都很可能有好的开始,但很少能够到最后都是善终。就像我们修道一样,一开始都很猛,但是能常保持,甚至是什么?精进,每一年比前一年更用功,这个就非常难得,这个就一定能成得了事。好,这是几篇敬慎的教诲,对於我们自身道德的保持、德行的保持很关键。因为一不谨慎,立名於一生,一个人保持他的名节一生,一不谨慎失之只倾刻之间,所以叫「一失足成千古恨」,就不好了。所以一个人要有敬慎,成就一个家道也要敬慎,谨慎为保家之本。而位置愈高,所做的决策影响的面愈大,愈要敬慎。所以公门好修行,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做对了一件事,功德无量,做错了一件事,造的孽也就很大了。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