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18集)


   日期:2016/8/25 20: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接著看「师说」。这里提到: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因为好学,常常向人请教,所以他的道德学问就愈来愈高。不懂的人、愚昧的人,他又不肯去请教,那就愈来愈迷惑了。而且我们了解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会退的。韩愈先生讲到: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主要的就是在他有没有懂得好学的态度了。而在《尚书》当中有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态度,「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这是《尚书》里面提到,一个人能够主动的去向很有学问的人学习、请教,那他以后能够王天下。其实,古圣先贤的学问,「内圣外王」,内圣,是有智慧;外王,是他用智慧去爱人、去利益人,叫「内圣外王」的学问。我们看很多圣王都有这个态度。我们看周朝,周文王他道德学问已经很好了,他遇到姜太公,请姜太公当国师,所以他周朝的整个运势就兴盛起来了。能自得师,他自己去找到姜太公拜他为国师。后来他的儿子继承他的事业,尊称姜太公为尚父,姜太公名尚,所以称姜太公像他自己的父亲一样尊重,叫尚父。文王尊为国师,武王像父亲一样尊重他。所以这个是「用师者王」,把这些有德行的人尊为老师,更重要的,对他们教诲的都能够依教去奉行,那他的国家就要兴盛起来了。

  而且因为尊重这些有德行的人为老师,事实上,因为面对老师,他是有压力的,他不敢太嚣张。所以有一句格言讲到,「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商汤跟武王,这个谔谔就是他主要的一些股肱大臣都能直言不讳的指出他的问题,他也很愿意接受,所以他兴盛起来,这都是用师者王的态度。而桀纣,这个唯唯就是他们在的时候没有人敢讲话,谁讲话了他也听不进去,甚至於就杀头,杀了他们。所有的人都不敢讲话了,没有人可以提醒他、可以教诲他了,这个朝代就要亡掉了。所以兴跟衰关键都在有没有尊崇有道德的人,有没有能够听进这些劝谏,能够虚心受教,这个就很重要了。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四十七页,《读本》四十七页。最后这个故事,是在《说苑》这本书里面的为人君之道应该怎么做。「师经鼓琴」,师经是一个乐师。以前的乐师很不简单在哪里?他为了能够编出、弹出更好的乐曲,他把自己的眼睛弄瞎,这样他的耳朵就会更敏锐。为了能利益他人,他能牺牲自己。所以他在弹琴,「魏文侯起舞」,魏文侯是魏国的国君,国家的领导者。「赋曰」,音乐很美妙,魏文侯当下心情很好,就赋一首诗出来了,讲起话来了。「赋曰:使我言而无见违」,他说到,我所讲的话没有任何人违背,都要听我的,他就这么唱著这一句。结果这个乐师师经,「援琴」,抱著这个琴,「而撞文侯,不中」,这个乐师听到魏文侯讲这句话,抱著琴就冲撞过去了,非常的突然,没有撞中。当然,因为魏文侯也会闪,结果他一闪,因为太突然了,他自己一躲,也整个倒下去了。「中旒溃之」,这个字念「留」,中旒就是以前国君戴的那个帽子前面都有玉串,这是中旒。结果那个玉串被突如其来的冲撞,倒下去坏了,那个玉串的珠子都掉在地上了,溃之。

  结果魏文侯被吓了一大跳,然后应该是挺生气的,马上就说了,「文侯谓左右曰」,对著左右的人说,「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一个臣子冲撞他的国君,要撞死他的国君,这是什么罪?「左右曰:罪当烹」,应该把他煮死,那个时候的刑罚是这样。「提师经下堂一等」,左右的士兵就把师经抓起来了,要去行刑了,才往下走一阶。「师经曰:臣可一言而死乎?」大王,我可以讲句话再死吗?「文侯曰:可」,你讲吧。以前特别尊重要死的人,因为人都要死了,满他的愿。「师经曰:昔尧、舜之为君也」,尧舜当国君的时候,「唯恐言而人不违」,就怕底下的人不提一些不同的意见,就怕底下的人不能从其他的角度来补充他,甚至质疑他的一些思考跟决定,因为要集思才能广益。所以尧舜是很怕自己讲的话没有人反驳,没有人能提更宝贵的意见。所以圣人虽有智慧,他们还是很谦虚,很懂得集合大家的智慧。「桀、纣之为君也」,这个夏桀跟商纣他们当国君,就怕人家提不同的意见,违背他的意思,全都要听他的。所以他讲,「臣撞桀纣」,因为他是瞎子,我刚刚是以为听到了桀纣在讲话,不是要撞我的国君,「非撞吾君也」。

  这些大臣很有智慧,他们讲话都是引经据典,对历史都很清楚,然后也很含蓄,就是让听的人提起正念。其实人迷惑的时候他只要正念提起来,问题就解决了,「圣狂之分,在乎一念」。所以以前当臣子这个历史还要读得很通,各种不同的因缘,他都用那个最适合的案例来提醒。比方有一次,唐太宗有一匹心爱的马被他的下属给养死了,结果他就非常生气,就要处罚这一个下属。结果他的妻子长孙皇后就跟他讲了个故事。所以诸位太太,历史要多读一点,用故事跟先生讲,他很佩服,历史是一面镜子。她也没说唐太宗不对,她只跟唐太宗讲到,春秋时候,齐国的国王齐景公,有一天,他的宝马被下属给养死了,他很生气,判死刑,就要杀死这个下属。当时候齐国有一个贤臣叫晏子。大家听过晏子没有?身高不高,但是很有智慧,很聪明。他身高很矮,到楚国去的时候,那楚国人要羞辱他,开个狗洞给他,不开正门给他进。结果晏子说,到狗国才走狗门。人家门就开了。他反应非常的敏锐。

  结果他看到齐景公这么生气要杀臣子,然后还补一句,「谁有意见,跟他一样」,赶紧就要杀了这个臣子,谁都不敢讲话了。但是晏子就说了,「国君,这个人罪该万死,来,我来处理」,他就站出来要处罚这个下属。然后他就对这个下属讲,「你犯了三个最严重的罪,一定要处死你。第一,你把国君最心爱的马养死了,第一罪;第二罪,你让国君因为一个下属把他的马养死了而要处死他,让全国人民都知道,齐景公爱马不爱人,你这第二个重罪;第三,你让所有天下其他国家的人都知道齐景公为了一匹马杀人,杀了他的下属,所有的国家都看不起我齐国,第三重罪,你罪该死。」齐景公听了,「好了、好了,把他放了、把他放了。」你看他也没有去批评齐景公,他只是把国君的正念给提起来。人生气也是假的,是不?念头一转不就没事了!我们上次什么时候生气的?拿来看看。生气是假的还是真的?所以能让人提起正念,他很多错误的行为就可以避免了。

  所以文侯听了,「释之」,放了他吧。而且更不简单,「是寡人之过也」,是我错不是他错了,我还得感谢他的提醒。而且这个魏文侯怕自己忘了,「悬琴於城门」,把这个撞坏的琴放在城门。「以为寡人符」,就让我时时看著这个城门,都记得我今天的这个过失。而且放在城门,让老百姓都看著,来监督他,这个不简单。所以,诸葛孔明他能得到人民的爱戴,他就有「布所失於天下」的态度,把自己的过失都公布出来。而且还请下属「勤攻吾之缺」,把缺点公布出来,让下属能针对自己的问题、缺点都能够提出来。而且「集众思,广忠益」,集思广益,调动大家的参与,调动大家的智慧。所以常能多商量,少用命令。商量,把大家的智慧、经验都调动出来;命令,他只能接受,也不敢提意见,他的能力也上不来。甚至於命令错误的,他反而会觉得愈来愈不认同,愈来愈没信心了。诸葛孔明是很有智慧的,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还是非常谨慎,集大家的智慧。所以魏文侯这个国君不简单,魏国在他在位的时候还是很强盛。而且「不补旒,以为寡人戒」,就是他那个玉串,冠冕,坏了不用修了,他每天一看到断掉了,他就知道,我要多「集众思,广忠益」了,要能听取大家宝贵的意见。

  好,我们看下一个故事。刚好提到「用师者王」。「文王问於吕望曰」,就是向姜太公请教。「为天下若何?」治理天下应该怎么做?「对曰:王国富民」,强盛的国家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霸国富士」,这个霸国应该就像春秋五霸,国家比较强盛,士是指一般的读书人,能够有好的生活。「仅存之国」,就是能生存下去,但是也不怎么样的国家,只能生存而已,「富大夫」,让他的高官都有好日子,都有富贵。「亡道之国」,一个国家要灭亡了是什么状况?「富仓府」,就是只有他国王的家很有财富。「是谓上溢而下漏」,就是国君很有钱,但是底下的老百姓很穷困,这个国家就要灭了。积财伤道!所以所有要亡国的国君都积累很多钱财为自己私用,最后人民就推翻他了。「文王曰:善。」文王说,讲得太好了!姜太公马上接话,讲得太好了,接著姜太公说,「宿善不祥」,既然是好的道理,赶紧去做,不做了就不吉祥。这个宿善,一个善的事情听了,隔天才要去做,这不吉祥,马上去做。文王不简单,听了以后,「好!」当天就干了。「是日也,发其仓府」,把他的仓库打开,「以赈鳏、寡、孤、独」。对於有德行的人的话从善如流,用师者就王了。

  所以,「凡为天下国家」,治理天下国家有九个不变的原则。第一个是「修身」。因为「有德此有人」,一个人没有德行的时候,他没有办法凝聚有志之士,所以「德者本也」。而有德之后,再来就是很重要的,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尊贤也」,尊重贤德之人,在历代兴盛的朝代都是这样。商汤用伊尹这么贤德的人,天下人一看,贤德的人都能有所发挥,为国为民,马上很多有志之士都涌过来了。所以在《论语》里面说,「汤有天下」,「举伊尹」,用了伊尹这样的贤相,「不仁者远矣」,没德行的人知道没法混了,就赶紧走了。「有这样的贤相在,我们不可以在这里打混摸鱼,不可以贪赃枉法了」,就走了,贤德的人就来了。所以这个尊贤很重要。

  「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把这些贤德的人就当作是很好的兄弟朋友一样,他还能完成他的国家的霸业。这个在汉朝刘邦对待萧何、张良就是这个态度,包含刘备对待诸葛孔明,这都是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把贤德之人看作一般的人,甚至还糟蹋他、还伤害他,就像夏桀跟商纣,那这个就要亡了。

  我们接著看「师说」的原文。刚刚举这些例子,就是也让我们体会到,为什么「圣益圣,愚益愚」,在於他们能不能尊重有道德之人,进而听取他们的谏言,接受他们的教诲。这对於他自身、对於他的国家就有很不同的影响,听了,就有好的影响;不听,糟蹋了,就有坏的影响。接著我们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就是父母爱他的孩子,所以择好的老师来教导孩童。一个孩子要教得好,第一个基础是家庭教育。再来就是父母为孩子找一个真学问、真道德的老师。所以古代很注重择师,所谓千里寻师都有。而他帮孩子找老师来教了,但是他自己『於其身也,则耻师焉』,他自己却觉得跟老师学习是很丢脸、很可耻的事情。『惑矣』,这样的做法是不是有点颠倒了?自己为孩子找老师,然后自己不学,自己也没老师。那孩子会想了,你都要我跟老师学,那你自己都没有老师,你也不学。所以教育不能达到好的效果,主要的还是父母、长者自己有没有把身教做出来。希望孩子好学,那我们自己要先好学;希望孩子尊重经典、尊重圣贤,那我们自己要先做。所以现在都变成,只要孩子做,自己不做。所以韩愈先生这里讲,这样是很迷惑的,这样是达不到好的效果的。

  所以,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老师觉得孩子不好教,领导觉得下属不好带,都应该回到这个身教当中来思考。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长辈、父母能够自己先做得好,没有要求孩子,孩子的善心被榜样的力量给带动了,不令而行,不用命令他,他自己就做了。我们有一个企业家到马来西亚来参与进修班四十五天,回去之后,当天就给他父亲、母亲洗脚。他有两个女儿,他夫妻在做的时候,他两个小女儿连叫都不用叫,就一起参与了,洗得不亦乐乎。所以这个身教的力量还是很大的。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彼童子之师』,就是所谓的孩子的老师,他主要的是教授读书,就是以前孩子参与私塾他就是读经、读诵。『而习其句读』,这个字跟逗点的逗是相通的。除了让他们读诵经典以外,还要学会怎么在经典的原文能有正确的句读,这样也才能把书念对。但是这样的老师他所传授的只是这些知识能力而已,并不是我所谓的『传其道』,传习大道,传承道德,然后能解人家疑惑,这样的老师。接著说到: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这个句子它的意思是,句读不会的时候,『或师焉』,就是遇到这个句读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请教。『惑之不解』,有疑惑的时候,『或不焉』,这个「不」就是没有去问,不去请教。就是面对这些小的知识技能都很主动的赶紧去问这个句读怎么下,但是反而人生的疑惑都不去请教。这个是只学到小的知识,『小学而大遗』,把最重要的道德学问给忽略掉了。这个「大遗」就是,师者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人不向老师学习什么是大道,什么是经营人生的家业、事业,怎么样解决人生的疑惑,都不去请教这些问题了。我们念到这里也反思,我们读书也读了十几年了,好像也没有去思考过什么是人生的大道,怎么解决人生的疑惑,好像一天过一天,得过且过就这样过来了。所以『吾未见其明也』,就是像这样子的人,确实他的人生是不可能会明白的。而且他这么做,已经很没有见识了。人生的轻重缓急、本末,什么才是人的根本?德才是本,知识技能是末,是为德所用。但是问题是,道德学问都不学,只学这些技能。所以,假如是这样子来教孩子,第一个,他自己不会明白;第二个,他的孩子也不可能明理,「吾未见其明也」。

  刚刚这一段,事实上也是父母本身他的见地够不够。因为说实在的,现在世间一讲到学习,学弹琴、学心算,学很多这一些东西,大家有没有去看过哪一个补习班叫「学做人」?有一个父亲,他的孩子要念幼儿园,他到一些幼儿园去了解情况。结果刚好到了一个幼儿园,他就问了,你们这个幼儿园的特色是什么?这个幼儿园的老师说,我们很强调做人。结果这个爸爸说,做人谁不会?就走了。反而强调做人的人家不一定能接受。反而说,三岁、四岁就可以speak English,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大家要了解,先有才的人,而没有德的基础,他是很难不傲慢的。所以,《礼记》这一本经「曲礼」一开头就讲,「傲不可长,欲不可纵」。我们一开始讲到的,他假如以享受为人生的目标,他就很难不纵欲了。所以这个傲慢很不容易对治。所以很多人人生的灾祸从哪里来?有才华没有德行,他就傲慢了,另一半都受不了。然后因为傲慢,就会有很多的障碍出现,最后就得要吃亏了。

  所以,有见识的人在教导自己的孩子、学生的时候,读书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知所先后。读书人最重要的,首先这个器就是扩宽心量,还要很有智慧,很有远识,然后才是发展他的文学这些技能。这个顺序一倒了,一有才华的人,他就傲慢起来了。那孔子又提醒,「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他傲慢了,「其余不足观也已」,这个人不会有大的成就了。那我们现在看,哪一个父母说,我的孩子先要有肚量,先要有见识?您看过哪个父母是这么讲的,有没有?有的话告诉我们一下,他儿子以后是弘法的人才,从小他父母就给他打好基础了。

  我们在历史当中看,范仲淹先生的肚量,胸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智慧见识,周公,制礼作乐,编出的《周礼》,方东美先生说的,最好的宪法,全世界最好的宪法,也开了中华民族最悠久的朝代,八百多年。所以范仲淹、周公,都是先有器识,然后再配合上他的才华能力,造福於人。但是假如没有肚量、没有见识,很有才华,就很惨了。比方曹操,曹操有没有才华?很有才华,可是他肚量不大。他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肚量太小。量大福大,量小福就小,所以他传到第三代就完了,而且还被诛三族。你们有没有遇过曹操的后代?没有吧?没了,绝后了。那他的才华变成灾难。没有远识、见识,比方秦国,他用法家,用杀戮统一天下,有没有见识?没有。所以朝代才十五年就亡国了。跟制礼作乐、以德化民八百多年比起来,不能比。所以这个次第很重要。

  所以我们这里看到,韩愈讲的这一段,「小学而大遗」,人把重点、把学问的根本给忘记了,只在这些小的能力当中下功夫而已了。所以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我们这个时代培养不培养得出范仲淹?你说那大学毕业,你去访问一下,「你终於大学毕业,国家培养你十六年,你现在的想法是什么?是不是觉得可以出来报效国家了?」大学生,「我昨天没睡饱,我昨天打电脑还打到半夜三点,我没时间回答,我要回去睡觉了。」很多现在大学毕业哪想什么回馈家庭、回馈社会,他赶紧赚到钱可以花。这一些现象都是因为忽略了德行这个根本,你培养不出真正的忧国忧民的人才出来,培养不出忠臣,也培养不出孝子。「大遗」,忠孝忘记了,廉耻忘记了,孝悌忠信忘记了,礼义廉耻忘记了。所以之前也跟大家讲过「百善孝为先」,孝心开,百善、百德皆开,他整个人生对家、对社会,因为他有了道德,一定能够贡献家庭跟社会。接著我们看下一段: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就在那个时代,这个『巫』是巫师,是为人降神、祈祷这样的工作。『医』是医生。『乐师』。『百工之人』就是各种工匠、各种行业,都是用他的技能来服务大众。他们这些行业的人『不耻相师』,不以拜老师而感到羞耻。因为各个行业要学到真的本事,还得要手把手这样跟、这样教,这个才内行人看门道,才看得到学问。韩愈举了人家各行各业都懂得好好的向老师学习各种技能,但是却是读书人,士大夫之族,反而不愿意向人学习。所以: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就是这些读书人、当官的人,假如有互相以老师、弟子来称呼的,旁边的人听到了,旁边的这些士大夫、读书人听到了,『群聚』,就是一起笑他,聚在一起取笑。

  【问之。】

  就问他,你笑什么?这样很好笑吗?结果这些读书人就回答了: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你们之间,你们两个年龄相差不多。

  【道相似也。】

  你们的学识也差不了多少,干嘛用这个「弟子」跟「师」这样来称呼?接著说到:

  【位卑则足羞。】

  比方称这个人是「师」,然后他的地位,社会的地位,不是很高,这样他自己就会觉得很丢脸。就是他假如向这个人学习,这个人没什么地位,他就觉得很丢脸。

  【官盛则近谀。】

  假如向这个人学习,他的官做得很大,又怕人家觉得,你是不是要谄媚这个大官?念到这里都感觉,这样做人累不累?挺累的。做什么事都很在乎别人的看法,问题是别人的看法对不对?都是不对的看法,我们还这么在意,不就随波逐流了?而且在这个社会的洪流当中,做对的事情往往是会被人家不认同,甚至是取笑的。这个时候得不能顾及这些面子。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因为这个时代能做对的事情那是有见识的人。有这个见识才能有远大的一个目标、理想,人家不理解都不为所动。所以在修道的路上,首先要把这个面子要先放下。因为,我回想起来自己也曾经到书局里面,看到一些经典,好像就有一种冲动拿回去看。结果,看这些经典的书,假如被同学看到了,他就会把我的头按一下,你别假了!真的是你很向往圣贤的经典教诲,一般的人不理解,甚至还泼你冷水,给你泄气。好,所以一定要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要放下虚荣,人家讲就讲,我们不罣碍这些事,要放下面子,对的事情坚持去做。

  好,今天刚好我们请了一台垃圾车来。好,垃圾车已经来了,大家的垃圾打包好了没有?面子打包好了没有?要把它扔掉才好修道。好,我们数到三把它扔出去,one、two、three。有没有感觉身心比较轻松了?你们没有扔出去。扔出去就会有感觉的。所以这个文章里面也是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很多罣碍都是来自於面子。人家觉得我们谄媚,我们自己心安理得就好了。人家取笑,我们自己做的觉得对,觉得能够学到学问,觉得能够承传文化,就好。他们怎么取笑、怎么批评,我们都当作是一种历事炼心,历炼自己,是不是还有这一些面子、这些牵挂。接著韩愈讲: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向人求学问的这个风气退失得很严重,从这一些现象当中可以看得出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就是各行各业的人,他们都懂得去向老师学习能力。这些人:

  【君子不齿。】

  就是读书人,这个『君子』是指那时候读书的人,都还瞧不起这些人,这个『不齿』就是鄙视、不屑与之同列。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读书人瞧不起这些各行各业的人,可是人家还懂得向老师学习能力。而这些所谓的读书人却耻於找老师学习,那显然这个读书的人的智慧还远不如这些行业的人了。所以人一好面子,人一傲慢,学问就上不去了。而且,我们看这里说到「君子不齿」,其实一个人假如觉得鄙视别人,「你们都比不上我,我才不要跟你们站在一起」,请问这个人是不是君子?他的学问有问题了。所以「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学问愈好,他应该是愈平和、愈平等,绝不是傲慢。但问题来了,好像多读些书,不知不觉就好为人师了,傲慢就起来了。其实傲慢了就不尊重人了,学问最重要的就是从真诚恭敬他人当中提升。所以我们是效法孔子,孔子不傲慢,所以君子应该是效法孔子的温、良、恭、俭、让。

  刚刚我们提到《礼记》开篇是「曲礼」,第一句话就说,「曲礼曰:毋不敬」,没有任何人、任何事物不恭敬,毋不敬,对人、对事、对物都恭敬,这才是学问。所以一个人求学问,诚敬二字最重要。一个人从事教育工作,那就仁爱心最重要。尊敬老师、尊敬经典、尊敬他人,「德日进,过日少」。接著讲到:

  【其可怪也欤。】

  这不是很奇怪吗?读书应该是明理,怎么智慧反比不上各行各业的人?所以刚刚这一段就是在强调一般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学习,懂得找老师提升,但却反而是读书人不愿意找老师学习了,所以觉得这个情况确实是挺奇怪的。而这几段都强调,读书人好面子,然后觉得去向人家请教是羞耻的事情。所以有一句成语提醒我们,「不耻下问」。孔子,我们刚刚念的那一段,《三字经》,其实都在提醒我们这些重要的态度。「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讲到这里,接著韩愈先生举圣人来给大家启示。

  【圣人无常师。】

  孔子是圣人,只要有学习的机会,孔子都就教於他们。

  【孔子师郯子。】

  这个『郯子』是指郯国的国君,这个「子」是他的爵位。以前的国君,他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这个是子爵。这个郯国的国君,因为知道少昊氏曾经以鸟名,以鸟的名,「以鸟名官」,这个典故,少昊帝曾经「以鸟名官」,郯子他知道这个典故,去告诉鲁昭公。孔子一知道,「他知道这个事」,孔子一听到他自己不知道的,他赶紧就去向他请教。孔子的好学从这里就看得出来。而这个少昊帝,我们常说「三皇五帝」,三皇,在《帝王世纪》,三皇是指伏羲氏、神农氏,还有黄帝。五帝就是指少昊氏、颛顼帝、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位先王,这是五帝。孔子曾向他请教这件事。

  【苌弘。】

  他是精通鼓乐,孔子也向他请教。

  【师襄。】

  师襄弹古琴。还有向老子:

  【老聃。】

  请教,向老聃问礼。所以孔子只要认识他觉得比他在学识或者在各个方面能力要高的,孔子都主动的向他们请教。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就是刚刚提到的郯子、苌弘,孔子曾经就教的人,他们的学问,『其贤不及孔子』,道德不一定比孔子好。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这个原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下面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话翻成《弟子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我们看这个话当中可以感受到,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他心是非常的平和。「见人恶」,是「即内省」,「择其不善而改之」,面对恶人、做错事的人,当作一面镜子反省自己。有这样的心境,会不会跟人对立?会不会跟人冲突?会不会把人家的过失放在心上,每天闷闷不乐,半夜作梦还骂人?学问深时应该是意气平。而且有学问是仁爱心,见人家不对,自己先做好,看以后有没有机会能够帮助他,「正己化人」,这样才对。看人家不顺眼,这个都已经不在道中。

  所以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这个求学的态度很值得我们效法。『必有我师』,就是求学问的路上只有一个人是学生,谁是学生?自己。善者效法他,恶者反省自己,都是老师。就像看一出戏一样,正面的角色,看到岳飞,效法他的精忠报国;看到秦桧?「做人不能做成这样,遗臭万年」,是不?那秦桧是不是我们人生的老师?他也在启发我们。人有这种心境,每天遇到任何人都在学习、都在提升,都是我们的良师。人能保持这样的心境,每天一定能提升。我们感觉到最近没怎么提升了,一定是这个心境不对了,没有这种向一切人学习的心境了,可能看人家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上不去了。

  【是故。】

  举了孔子的榜样。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句话是这篇文章相当精彩的一句,一个人修道、闻道有他的先后。所以刚刚提到的,人家先闻道、先明道,哪怕年龄比我们轻,我们也可以向他请教,『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个「术业」包含儒家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技能,书法、数学、驾车、射箭这些能力,人家很懂得处世的礼仪,懂得这些音乐、鼓乐,这个都可以向他请教。人家开车开得好,也可以向他请教。

  开车也是修养。我们一开车,车上的人吓得半死;或者开了没多久,「停车!停车!」在旁边吐了。那就是在开车的时候只有自己,体恤不到别人的感受。学问就在处处替人著想,这个时候连踩刹车都是有节奏的,都能缓缓的下来,人家坐我们的车就很平稳。开车都很守规矩,又不乱骂人。这个都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开车是修为人著想、布施,开车守规矩,开车都不骂人、不发脾气,忍得住,愈开愈好是精进,开的时候心很定,不散乱,开的时候明明白白,「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开车也是学问,这个叫智慧。好,人家会开车是有他的学问的,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

  你包含煮饭,他能煮得很好,让大家吃得高高兴兴,然后一煮完,厨房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也是功夫,他在做事情当中都是很有条理的。他厨房能做得好,能管理得当,你让他去带个军队,或许还能带,只要他能把这些原理原则都用上,这可以相通的。好,「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所以这个『如是而已』,也是阐述,只要人家有学问,有好的能力,我们都能够去向他请教、学习,就很单纯的这种好学、向人请教的态度,就不要再搞得很复杂,如此而已,就是这么单纯,别搞得复杂。还要去问他几岁,还要去看他是几品官,这个就很复杂了。还要看他帅不帅,还要看他父母是什么行业,这个很复杂了。接著说到:

  【李氏子蟠,年十七。】

  就是有一个年轻人李蟠,十七岁。

  【好古文。】

  这个『古文』就是指周朝、秦、西汉。我们一开始讲到从东汉到隋朝这个八代,整个文章都偏向於辞藻华丽了,都不是文以载道、文以贯道的这个精神了。所以,韩愈强调的文以贯道,整个文章是融入了古圣先贤这些立身处世的智慧。而这一位年轻人特别喜好这些古文。好学的人,尤其是好这些古文、古圣先贤教诲的,真有这种心,一定会感来很好的因缘,来成就自己的学习机会。人生的际遇、缘分不是别人决定的,是自己的心去感来的。至诚心可以感通,就像《中庸》讲的,「至诚如神」。我们在学校从事小学教育,感觉到道德太重要了,再忽略掉,那以后的孩子不知道会变成怎么样,就想学古文了。真的,很多长者、老人看到我们年轻人肯学,和盘托出,尽心尽力教我们。所以,好学的人、有使命的人一定会有机缘、有福报。所以你看这个年轻人就得到韩愈这么好的老师给他指导。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这里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我们的整个道统就是以这六经为主。对这些六经的学问『皆通习之』,「通」是通晓,「习」是熟悉,非常的熟练,而这个习字就是学了之后肯去做。《论语》开头讲的「学而时习之」,这个习就是实践、落实。

  【不拘於时。】

  他不拘泥当时候的这个风俗,就是觉得去向人请教太丢脸了,他不受这个影响,不随波逐流。

  【学於余。】

  他来向我学习。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非常赞许他能效法古人,刚刚讲的「圣人无常师」,效法古圣先贤的好学这样的态度。这个『古道』,我们现在常说「人心不古」,就是我们现在的心态跟古人比起来不同,甚至差别太大。比方,古人是勤俭,现在是虚荣;古人以前是重德,现在是重色;以前的人是觉得不能像古圣先贤一样是很羞耻的,现在的人是没有穿名牌很羞耻。我们看那整个心境就偏得很厉害。礼义廉耻,礼是节度,现在是奢侈,不奢侈、不摆阔好像没面子。我们不冷静来思考,真的很容易被世俗的风气给带走了,就不能行「古道」了。

  所以有一段话让我们也对这个羞耻能有更深的体会。君子的羞耻,「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现在人的羞耻心都偏到虚荣心去了,「好丢脸,好没面子」。这没面子是虚荣心,怎么是羞耻心?我们很多烦恼、不愉快,其实都不是羞耻心作用,而是虚荣心作用。我们看到君子,他是羞耻自己不修,没有真实的修养,不羞耻人家侮辱他、毁谤他。「人不知而不愠」,很有修养了,人家还侮辱,他也不计较,他很有肚量。我们现在是觉得,人家骂我们几句,批评我们,我们就很难过,受不了,睡不著觉,这个就是「耻见污」了,应该是「耻不修」。

  「耻不信」,羞耻自己没有做出让人家信任的事情,做得让人家值得信赖。人家不信任我们,我们马上觉得,我做得不够好,不能够让人家信赖,「反求诸己」,我一定还有哪些不足。「不耻不见信」,就是人家不相信他,他不难过。我们现在往往难过什么?「他骂我了,他不相信我了」,是不?就可以让我们痛苦好几天了,这都不是君子的风范了。不是君子的风范是什么的行为?就是小人的行为,心胸太狭隘了,不开阔了。

  「耻不能」,羞耻自己没有能力。有了能力,人家不愿意重用我,他也没有罣碍,这个叫「穷则独善其身」,他也不会罣碍,不会怨天尤人。「不耻不见用」,人家不用,他不觉得很丢脸、羞耻。而我们现在是就怕人家不用我,但是不会考虑到底我能力够不够,这就反过来了。君子是有能力人家不用,不难过。我们可能能力还不够,就想要去发挥,人家不用了,我们就很难过,背后还骂他,「有眼不识泰山」,是不?所以这些句子,经句、格言,都让我们省思一下,圣贤跟我们的差别就在这颗心境上,「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人家是怎么心境来处世待人的?这值得我们去体会、去效法。

  所以,我非常赞许这个十七岁的年轻人,能够效法古圣先贤这个好学的态度,所以做了这篇「师说」来『贻』,就是送给这个年轻人。

  好,这一篇文章阐述了人要好学,要懂得向明白的人、明白的老师来学习古圣先王这些道德。而事实上,我们在这个时代确实传统文化断层得比较厉害,所以纵使我们现在有机会在讲台上跟大众分享传统文化,而自己自身的道德学问还差得非常远。所以,反而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要当好一个好的老师,首先一定要是一个好学生;要当好一个好爸爸,首先一定要是一个好儿子;要当好一个好领导,首先一定要是一个好下属。自己都当不好好儿子,还能够当好爸爸?那怎么教孩子做好儿子?这个身教就做不出来了。所以我们往后要从事教育工作,要弘扬传统文化,首先我们得下功夫,自己是一个好学生。那怎么样学习才是好学生?我们学儒就学孔子。

  我们下一节课大家一起来向孔子学习,在《论语》里面,孔子他是怎么学习的?他是怎么教他的弟子学习的?我们下一次就一起来探讨这第七页《论学习》,都是从《论语》当中选出来的经句,可以比较方方面面让我们体会孔子的学习态度,以至於他这些好的弟子的榜样,我们都能学习到。所以,下一次我们再一起来研讨《论语》论学习这个部分。这里跟大家交流完,我们再接著一起来研讨《礼记.学记》。

  好,那下一次我们背哪一篇?背诸葛亮《诫子书》,这一篇太短了,还有这个《诫兄子严敦书》,这篇也不长,好,就这两篇文章。祝大家身体健康,睡得愉快,夜梦吉祥,不要背得睡不著觉。好,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