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九集)


   日期:2010/7/15 8: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九集)  2006/12/20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09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这一次课程的主题,「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前面几节课我们所讲到的,人要能无怨於人生,首先要很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事实上在我们行善的过程当中也不应该抱一个求的心,因为孝顺父母,忠於团体、忠於国家、忠於夫妇,以至於尽心竭力帮助兄弟、帮助朋友,这本来就是我们为人应该尽的一分责任,不能在做的当下还在希求好的果报。其实那就变成拿著天性、人与人的这种天伦在做生意一样,那过起来好不痛快,感觉不痛畅。反而是我们做得都觉得心安理得,自然整个人与人当中都是互相敬爱,互相尊重。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怨,所谓怨天尤人,很可能是,奇怪,我行善了,我对他好,怎么都没得好报?怎么他都没有对我更好?从求的心就产生求不得,最后才会有怨气。所以有一句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做起来很可能我们常常会忘记。所以当我们有求的心,有了怨、有了烦恼,马上回光返照提醒自己这都是该做的,这时候怨跟烦恼慢慢就调伏下去。

  所以连圣贤人都有可能遇到一些境界的考验,但是他们并不怨,甚至於把每个逆境当作是自己提升道德、学问的机会,所以他们过的日子是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当我们念到这四句话的时候都相当羡慕,也相当向往。其实这样的日子应该是当下可以契入,只要我们把希求的心、把求好的果报的这种心放下来,把一切境界当作是老师,提醒我们还有哪些习气、哪些烦恼没有放下来。

  在孔夫子那个时候,楚国的国君想要见夫子,考虑要重用夫子,夫子跟著学生一行人在前往楚国的路上,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军队包围起来,因为他们怕假如夫子去了楚国,楚国一强盛,他们刚好又在楚国的旁边,很可能会危及他们的国家。其实他们这样想事情,这样推断事情,那确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假如楚国真正重用了孔夫子,夫子一定会非常强调敦亲睦邻,友善的对待旁边的国家、邻居,这是以和为贵的中国文化精神。所以他们不了解圣贤的存心,还迫害圣贤,这都是相当不应该的。结果夫子因为被困住了,没有办法去找一些吃的东西,后来整整饿了七天,历史上称为陈蔡绝粮。

  我们在看这些历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跟圣贤人道德、学问的差距,差距在哪?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一下,诸位朋友,假如我们饿了七天,我们的心情会怎么样?我们会不会想:我都奉行《弟子规》的教诲了,都认真做了,怎么还给我饿肚子?这样就是我们有希求的心,有求回报的心,这也是贪心。夫子饿了七天,当下慷慨讲诵,还是抓住每一时每一刻给学生教诲,他并没有唉声叹气丧失他的信心,而且还弦歌不断,在那里弹著古琴,陶冶自己的性情。

  夫子的定功比较强,但是学生忍不住了,所以子路就站出来,他说夫子,你看子路有怨气,他有不明白,就问夫子,为什么我们立身行道,都是为国为民的存心,但是却落得七天没饭吃的下场?夫子这时候也很冷静,对著自己的学生讲到,我们做这些事情都是应该做的,绝不希求好的结果。所以夫子对子路提到,因为子路说道,夫子曾经告诉我们,「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个道理在《书经》里面,在很多重要的经典都有提到。

  当我们看到这两句话,「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作善,降之百祥,我今天做了好事,明天就要给我好的果报,甚至於还有人做点好事,然后跑去赌博,说我今天就会赢钱,这都是完全错解圣贤的意思,绝对不会我们做坏事还帮助我们,那不可能。但是做好事,它就好像一颗种子种下去,种子还要有其他的条件配合,才会发芽,才会开花结果。其他的条件,有时候短时间就可以条件具足,有时候要很长的时间才可以具足。以大自然来讲,种子还要有土壤、有阳光、有水、有空气这些条件,它才能发芽,开花结果。相同的,我们这个善的种子种下去了,也要有其他的这些贵人,还有很多大环境的条件促成,我们好的果报才会现前。

  而且说实在的,当我们好的果报现前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要再把这个好的果报、好的福分再布施给大众,不然善报来了我们又生贪著不是又堕落了吗?所以我们希求好的果报绝对不是为自己的享受去求,更重要的是为众生,我们的福就是众生的福,我们要广修供养给大众。假如我们行善的时候还有希求的心,其实祸根就在其中,因为佛家有讲「三世怨」,这个我们修行人不可不知,第一世行善修福,来世享福,一享福他就忘了自己应尽的一些义务,恃才傲物,以至於是弄权一时,最后落得凄凉万古。这个万古不只是给后代的人抱怨、责骂,更重要的是自己堕到三恶道去受苦。所以我们冷静的来看看这五千年的历史当中所有弄权的人、所有欺压百姓的人,他都有很高的权位跟财富,而这些高权位跟财富的来源都是前世所修的福分,这些都是三世怨的例子。

  以至於我们近代的这些政治人物,以至於一些大商人,大家都可以冷静看看,那都不是修普通的福。但是他这一世,前世修福,这世享福,往往晚节不保的太多太多了。所以以大商人来看,在民国初年,曾国藩先生的外孙聂云台先生,他曾经会集很多富豪在短短几十年之间大富然后又大败的整个过程,写成了一本《保富法》。里面很多上海相当有钱的人,富不过一代就败下来,而且「衰时罪孽都是盛时作得」,你看他败下来那种凄惨样,不都是有钱的时候、有权的时候在那里耀武扬威造成的吗?所以当我们明白三世怨,绝对不希求果报来享受。做善事是本分,做善事是希望能有更好的福分能够供养给大众,所以得了一定要赶快舍,舍了又有得,得了之后又再舍。

  所以子路问夫子作善降之百祥,这个百祥也绝对不是今天种下去下午就结果或是隔天就结果,它有可能是下个月结果,它有可能是一年之后结果,或者十年、三十年,甚至於是下辈子才会结果,都有可能。但是当我们行善非常的认真、非常的积极,就好像种一棵树一样,你让它的土壤多施点肥,多给它浇水,当然它就会成长得比较快。所以当我们行善能够愈积极,改变命运的速度就愈快。所以我们今天抱怨命运不好,那是不对的。我们之前已经提过一个重点,「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当我们了解到这个道理,在受到一些逆境的时候,欢欢喜喜,那是还债,那是我们之前欠人家的债,俗话说无债一身轻,都还完了,愈来愈轻松自在。

  最好是赶快还完,绝对不要临终的时候再来跟我们要债,那就很冤枉了。几十年修行,结果他临终的时候来要债,乱了我们的道心,当生成就的机会给丧失掉了。所以都是该还的赶快还,人家欠我们的统统不计较,不要了,甚至於当人家来讨债,恶意对我们的时候,我们都要觉得很对不起他,假如我们不是之前对人家不好,也不会让他这辈子这样堕落下去,因为人要来讨债,他贪瞋痴都来了,我们害人家堕落,很不忍心。所以汤王说的「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任何人的过失都跟我们有关联性在,我们不跟人家结恶缘,他就不会以这个恶的行为对我们,所以他恶的行为也是我们造成的。当我们有这样思惟的时候,对一切逆缘欢喜接受,有了这分欢喜的态度,这个怨结会很快的化解,大化小,小化无,甚至於因为我们的这种心境让对方感觉你的修养很好,就把这个冤业转成了法缘。确实,当我们真正明白真相,所有一切的众生皆是我们过去的善友,众生皆是宿善友,众生与我们是一体的,这才是真相。所以当我们行善快,改变命运就快。

  说到改变命运,最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了凡先生。了凡先生在十多岁的时候遇到了孔先生,孔先生是邵子皇极数的传人,他算命算得很准。那时候刚好跟了凡先生遇上的时候,就提到你是仕路中人,明年即进学,明年就可以考上秀才,怎么现在还在这里采草药,没有回去读书?原来袁了凡先生的父亲希望他学中医,可以养身又可以帮人看病,然后养活自己的家。所以他本来是准备遵照父亲的遗志,后来遇到孔先生劝他,你应该是可以走功名的路,回去报告母亲,母亲说你好好观察一下,让他先算一算,看准不准。后来孔先生算他县考童生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结果他去读书,那一年考试居然三个地方考的名次完全没有偏差。所以孔先生绝对不是江湖术士,是真正懂得数学、数理,推算得非常精准。

  袁了凡先生因为孔先生算得这么准,就请他帮他算一生的命数,结果算下来之后说他只能当到四川一大尹,没有办法考上进士,当了三年半赶快回来,命活到五十三岁,八月十四号丑时,这个时间他就会去世,当寿终正寝,而且命中没有儿子。所以他相信以后,往后的人生就变得漫不在意,悠悠放任,反正命都已经被算准了,还有什么好担心,有什么好努力的?

  不过袁了凡先生他还是很有善根,跟佛门很有缘分。他曾经有一年到北京(燕都)去读书,后来要回南京的时候路过栖霞山,因为栖霞山有一位高僧云谷禅师,他去拜见云谷禅师,《弟子规》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这都是一代高僧,难得的因缘,我们有一颗受教的心,就有相当大的福分。所以「富在知足」,谁是最富贵的人?知足者。「贵在知退」,贵是值得人家尊敬,进退得宜,人家很尊敬我们。包含我们有很高的权位,这时候都要战战兢兢,提拔后进,绝对不能占有这个权力打击后进、打击部属,这个反而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甚至於是被人埋怨。所以真正的贵人,绝对不是位置很高的人,而是知道进退,懂得提拔后进的人、栽培后进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要功成身退的人,这样才是贵人。所以我们对於这些道理要从实质的精神当中去契入,绝对不要误解富贵就是有钱又有权的人叫富贵,这是表相的东西。

  「福在受谏」,人生最大的福分在能接受别人中肯、正直的劝告,当接受劝告了,很可能命运就改变了,很可能一个很大的劫难就化解过去了。所以了凡先生见到云谷禅师,刚好禅师在打坐,他就跟禅师对坐了三天三夜都没有睡觉。三天过后云谷禅师就对著他说,因为看他三天三夜坐下来都没有起妄念,就问他你为什么都没有妄念?结果了凡先生说人生命运都注定了,没什么好想的,结果云谷禅师就哈哈笑了,然后接著说我本来以为你是英雄豪杰,都没有妄想,原来你是凡夫,完全不了解命运的真相,完全不了解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要很冷静,我们学习佛法、学习圣贤的教诲,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信心,对於圣贤每句教诲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不可以怀疑,不可以这一句相信,另外一句就不信。假如是这种态度,那不是跟圣贤人学,还是跟自己的烦恼习气学。所以面对任何一句,都想著如何做到,绝对不想著这个我做不到。假如想著这个我做不到,那就绝对已经不是跟圣贤人在学习,都还是跟自己的分别执著在打转。所以这个态度我们要时时提得起来,怎么做到。《诗经》当中明明就写著「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那怎么命运会被算定了就没有办法改?所以云谷禅师就给了凡先生说了这些圣贤的教诲,包含我们佛家讲的,释迦佛特别强调的,求富贵可以得富贵,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但最重要的,要如理如法去求,只要能多行善事就可以改变命运。

  云谷禅师相当有智慧,他在引导了凡先生的过程,因为了凡先生有说到他的命中考不上进士、没有功名又没有儿子。云谷禅师反问他,你觉得你应该有功名吗?诸位朋友,我们现在好像在听故事,现在不是在问了凡先生,现在云谷禅师在问我们,回光返照,我们觉得我们应该有富贵吗?我们觉得我们应该有这些好的果报吗?假如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好的果报,原因在哪里?原因一定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因为依报随著正报转,一定是我们的心出了问题,这些境界才会不圆满、不如意。

  所以师长曾经有一段话教诲我们,「诸恶莫作,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你看我们只是念著岁岁平安,事事如意,这是果报,你没种因,怎么得果?所以诸恶莫作才能岁岁平安,众善奉行,不断的行善,你种下去的都是善的种子,你往后的人生开的都是善果,所以年年如意。云谷禅师这么反问,了凡先生毕竟也读过古书,都知道要多多反省自己,他思考了一下回答,他说我本来福气就比较薄,又不懂得积功累德,个性又很急躁,度量又不大,甚至於还拿著自己的才华去轻视别人、去欺负别人,甚至於去揶揄他人。所以从这里我们就了解到,人的福分在哪里流得最厉害?口业。所以《无量寿经》才说「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所以口为祸福之门,可以造很大的福,这个口可以时时随喜功德,称赞如来,修普贤行,这个口也可以破人家的和谐家庭,甚至於破僧团,造极重的罪业。所以为什么儒家孔夫子的教诲当中四门学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言语会摆在第二位?显得它有多么的重要!

  大家再冷静看看《弟子规》,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内容统统讲的是学习如何跟人应对谈话。「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你看,见未真勿轻言,我们都没有看到真相,乱去讲,到时候损害了人家的名节,很可能人家想不开去自杀,那我们的罪业都很难说。甚至於这个口业造下去了,让人家家庭一辈子都不和,那个都是太折福了。「知未的,勿轻传」,这个道理我们都不了解,轻易就跟人家讲,害人家对宇宙人生误解了,断了人家、坏了人家的法身慧命,这个造业都不轻。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现在这个时代一定是团体一起做事,所谓众志成城,才能把事情办好,我们在弘扬正法的过程当中都要有一大批的人一条心弘护正法,而团队最怕的就是是非人我,流言蜚语。曾经子贡就问夫子,「君子亦有恶乎?」君子有没有非常厌恶的事情?有没有厌恶的人事物?夫子说有。当然这个厌恶决不是圣人跟人家对立、跟人家矛盾,不是,是当有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出现,对整个社会团体影响特别不好,产生很大的流弊,所以君子、圣人非常的戒慎恐惧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孔夫子接著就说,「有恶,恶称人之恶者」,就是处处拿著别人的过失到处讲,那是不对的。拿著别人的过失到处讲,那是破坏人家的形象,甚至於断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然后又让其他的人对他有看法,团体之间的芥蒂、嫌隙愈来愈多,那就失和了。所以应该是当他人有过失的时候,我们应该是「善相劝,德皆建」、「扬善於公堂,规过於私室」,要私底下跟他讲。

  所以我想起师公李炳南老师有一段很好的教诲,提到「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不只不能嫉妒,要随喜,甚至於要帮助他、成就他,要请佛住世。所以在《论语》里面也讲「君子成人之美」,这个成人之美就是随喜,就是协助他,绝对「不成人之恶」。所以君子跟小人就在我们一念之间,随喜就是君子,嫉妒就是小人。而且一嫉妒,对方不会有损失,很可能是障碍整个法缘,那这个不得了,影响的是一大群人闻法的机会,果报在三恶道了。所以师长曾经讲过《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就是告诉我们在修学的正法团体当中,绝对不能障碍他人的法缘。

  「见人有恶,不批评」,因为我们一味的批评只会让他情绪化,闹得都不愉快。当初我们在正法团体当中绝对不是要来搞破坏的、要来跟人起冲突的,这不是我们的初发心。所以人要保持冷静,要提醒自己时时不忘初心。我们到僧团、到正法团体来,就是为了自行化他,跟自行化他无关的事不干。相同的,我们成立自己的家庭是为了追求幸福美满,绝对不是结婚的时候就想著我就是要来跟我先生或跟我太太吵架的。有没有人要结婚的时候说我就是要来吵架所以来结婚的?绝对没有。所以不忘初心能让人保持冷静。相同的,比方君臣关系,跟领导之间起了一些冲突,我们绝对不发脾气,因为那也不是我们的初心,我们是来尽心尽力回报公司、回报领导对我们的恩德,这叫「恩欲报,怨欲忘」。甚至於是朋友,有没有我们交朋友的时候说我就是要跟这个朋友过不去的?绝对没有这种心,所以应该是珍惜这段朋友的缘分。

  春秋时候的晏子,晏婴是个贤者,人家就肯定他交朋友的态度,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子很会交朋友,当这个朋友跟他交往得愈久,他是愈来愈尊重这个朋友。我们反观现在的情况,朋友交得愈久很可能我们愈随便,我们都什么交情了,就变得有时候打电话,都已经十点半了,可能人家都在睡觉了,然后打过去吵到人家睡觉,自己都觉得反正我们那么熟了,没关系。不对!愈熟应该要愈恭敬对方,愈熟应该要想著对方对我这么多的爱护、照顾,恩德要时时记在心上,那分对他的恭敬自然就会出来。

  所以愈熟的朋友,甚至於自己最亲近的先生、太太,都应该要互相恭敬,都应该要「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甚至於是用对方比较隐私的东西,都应该要尊重一下,「用人物,须明求」,不然有时候他找不到东西已经担忧半天了,我们才漫不经心说那是我拿去的。一次、二次可能脾气还不会爆发起来,往往几次之后,当我们没有这分恭敬心对人,迟早起冲突。所以人跟人发生情绪冲突了,我们都要反观自己,一定是我的恭敬心不够。

  「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我们在规劝的时候不要说我这个人就是比较正直,然后就在大庭广众之下把他的问题讲给他听,你说我都没有批评你,我是直接规劝你,然后对方已经气得牙痒痒,自己还了然不知。人还是要柔软、还是要敏锐一点,所以应该是在私底下劝他,因为人情不可拂,人都比较顾面子,你不要把他的面子给硬撕下来,这样会撕破脸,所以规劝也要是没有人的时候私底下规劝。甚至於当我们要规劝他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对方对我们的信任,假如信任不够,能不能劝?我们不能只是拍著胸脯:你能认识我这个朋友太难得了,因为我就是正直。人情世故还是要懂得。很多人很善良,但是没什么朋友,就是这种分寸不知道。所以师公教我们要规劝或守默,信任不够的时候不轻易开口,所以规劝别人还要有时节因缘。所以讲话是个大学问,要学。

  《论语》里面就告诉我们,君子「信而后谏」,相信以后才劝谏,信而后谏,「未信」,还没有信任的时候你就在劝谏他人,「则以为谤己也」,他会觉得你这个人是不是特别看我不顺眼?他会误会你是要毁谤他。真正信任,他觉得你是真正为我好,这个劝就没有问题。而且说实在的,纵使劝,能不能一次把十大罪状都列出来?不行,要循序渐进。甚至於要劝以前,还要说你最近有哪些真的做得比我还要好,「先美其长」,还要先夸个几句,让人家高兴。你不要今天一大早,人家好像都还没有睡醒的时候,「我今天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告诉你」,然后他就很紧绷,你说你昨天哪里做错了你知道吗?这都不够柔软。应该是「先美其长」,先肯定他的付出,你先美其长,「盖人喜」,他生欢喜了,我做好事人家都有看到,他心情好了,则善言易入,你劝他的话就比较容易听进去。

  所以当我们了解这些道理的时候,要伤害一个人很简单,你打下去就害他受伤了,但是要帮一个人很不容易,真是要煞费苦心。所以今天我们冷静来看看,身旁有很多好朋友都是苦口婆心在劝我们、在帮我们,那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要珍惜。当他们要来劝我们,我们可不能又摆了一张臭脸给人家看,福在受谏。现在很多年轻人旁边还是有很多好的长辈,但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比较不受教,人家批评个一、二句嘴巴就翘起来,所以长辈只好敬而远之,看我们什么时候比较肯受教了再来提携我们。所以人生不要怨自己没有贵人,根源还是在我们谦卑、恭敬的态度不足。所以这是师公讲的,「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你看,这都跟口业有关系。

  「见人错事」,这个事情错了,比方他端个东西走路有点急,把盘子、碗给摔破了,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或者办理一些事情出状况了,我们当下又在那里「哎呀,你怎么搞的?乱七八糟,你知道你这样造多少业吗?」又在那里批评半天,然后你愈讲他愈紧张,那个不对。要先把情况妥善做最后的补救工作,都做好了,对方会感觉你非常替他著想,都是尽心尽力的在帮助他。由於这分信任,这时候我们再针对他做错的部分给他一些规劝、给他一些方法,他会一辈子记住这件事,他会一辈子感谢你给他的这个方法。所以人情练达皆文章。我们在团队当中都是为了来成就团队,绝对不能因为嘴巴的过失恼害了众生,甚至於破坏了团队的和谐跟工作就不好了。

  我们刚刚是讲到袁了凡先生,他说「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这都是口业的部分。所以人要积功累德首先要从言语的过失开始治起。我们刚刚提到孔夫子说君子有恶,第一个我们刚刚已经强调,「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其实这些都是人际关系当中的忌讳。孟夫子有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对一个团队推展它的事业那是最关键的一个地方,而破坏人和这四个地方就很危险。

  第二个「居下流而讪上者」,就是他是部属,他会公然批评,讪上就是公然批评长官,君臣关系就颠倒了。其实我们冷静来看看,父子也好,君臣也好,今天一个儿子在外面骂自己的父亲,会得到人家的尊重吗?那根本就是让人更瞧不起自己而已。相同的,一个部属在那里骂自己的长官,不只不会赢得别人的认同,甚至人家根本就轻视这个人。假如诸位朋友,你也是老板,你也是一个企业领导者,刚好看到一个人在骂他的老板,你敢用他吗?你绝对不敢用他。而且当下属不断批评、不断毁谤自己的上司的时候,整个伦常就颠倒了,没有秩序这个团体完全就乱掉了,所以劝上也是要规过於私室,绝对不能在背后批评。而且假如这个批评的人他本身职位也不低,那就又影响他底下的人,整个团队就完蛋了。

  我们也常常冷静的思考,我们常常念「上报四重恩」,父母恩,包含累世的父母,所以我们这一辈子一定要成就,不能再造罪业。所谓「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我们要帮助父母脱离六道之苦,轮回之苦,那才是真正尽了孝道。问题是我们自己要能够自觉才能够觉他,我们自己要能自度才能度他,不然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所以这生一定是要勇猛精进修学,这样才能够报父母恩。我们要是精进修学了,怎么还有时间搞是非人我?所以能时时念四重恩,绝对不容易堕落,也不容易退步。还有师长恩,我们念著佛菩萨的恩、念著师父的恩德,时时都是想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

  再来,国家民族的恩,你看,几千年圣哲人的智慧帮我们把做人的根基能够扎得好,只要我们肯受教。最后众生恩,所有物质的提供都是非常多看得到、看不到的至诚心的人拿到团体来供养的。我们在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时候,有一对夫妻都已经六十多岁了,他们早上到了,已经坐了一夜的车子过来,到的时候把当季的这些谷类都帮我们送来,希望我们能够吃到最新鲜的食物,接著他又拿了几百块钱,而那几百块钱当中还有五角的、一块钱的,他统统都拿出来,我们能感受到他是倾其所有给我们支持,那个倾其所有的至诚心我们又拿什么心来回报?那只是一个众生这样赤诚,还有很多,像东北有个老太太,固定一、二个月她就寄二千块钱来,而她每天就是吃稀饭配咸菜,其他的钱都省下来护持正法。所以多少人用这种至诚心,我们假如念念记在心上,绝对不敢懈怠,绝对不敢破坏整个正法团体的工作,深怕自己障碍了这个因缘。对於整个正法弘传的因缘就像保护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一样,如保赤子。这是众生恩难报。我们能时时想得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我们这节课就先到这边,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