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亲友书》讲解(五)


   日期:2016/6/22 21: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6年6月13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龙树菩萨的《亲友书》,讲戒律的违品。昨天给大家讲的是《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是在家修行人行持的戒律,对在家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戒是净,持戒让自己的相续变清净,若是相续没有变清净,表面上受持的戒条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真正让自己的相续变得清净,要如理如法的受持戒条,断除这些违品是非常重要的。

  戒律的违品主要讲的是一些内在的烦恼。今天在此处讲八种烦恼,这些都是心里的一些杂念。当这些杂念生起的时候,我们的相续就会变得不清净,这样,我们在表面上受持的戒律、戒条再多,再严格也没有多大意义。以下讲戒律的违品——八种烦恼。

  悭吝谄诳贪懈怠,贪欲嗔恨增上慢,

  及以种貌闻韶华,权势而骄视如敌。

  一、悭吝。主要是指舍不得自己的受用和财富,不上供下施,连自己都不舍得用。就像世间人说的:“爱财如命,一毛不拔。”其实这些财富和受用没有任何的实质性和可靠性,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这些实在没有意义。若是能把它用在该用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若是没有把它用在该用的地方,就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样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这些受用和财富有没有意义?可以说有意义,也可以说没有意义,若是把它用在了该用的地方,就有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拼命地赚啊、赚啊,然后用生命来守护、保护这些财富,当你真正面临一些灾难或事情的时候,比如得绝症或大病了,都要花出去,到那个时候不花也不行。

  现在有些人得了绝症,要面临死亡了,还舍不得花,就这样等死,最后真死了。我比较了解医院,很多病人为了少花钱,想占点便宜,结果病情恶化了,无法救治了,只能离开这个世界,这个时候连一分钱也带不走,所有的钱都不是你的了。所以,当遇到灾难的时候,可能所有的财富一下子都没有了;当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分钱也带不走,一辈子积累的财富都变成了遗产,都是别人的了。人还没到火葬场的时候,儿女们就开始争夺了。你知道了这个情况,心里肯定会很烦恼,很痛苦,这样就影响你解脱了。

  如果你有这种心胸,把财富用在该用的地方,最好上供下施、以施为乐,如果没有这样的心胸,就自己花,花个痛快也行,把所有的钱都花了就OK了,否则,有再多的财富和受用也没有意义。

  有的人越有财富和受用越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什么时候放下了,什么时候欲望才会停止,甚至消失。没有放下,欲望没有消失之前,只会越来越膨胀。现在社会上很多犯错、犯法的人都是有权有钱的人,都是因为贪得无厌!他们的钱和东西都不敢放在别的地方,怕被人发现,只能放在家里,自己穿得破破烂烂的,吃得简简单单的,这都没有意义,这叫悭吝。

  龙树菩萨讲:“积财失财守财都是苦。”积累财富、保护财富是痛苦的,失去财富也是痛苦的。华智仁波切讲:“有一块茶叶就有一块茶叶的痛苦。”我们这里的出家人,刚开始时几个人住在很小很小的房间里,很不方便,现在单独有一间屋子了,却不满足,还嫌太小了,那就盖一栋楼。有单独的空间就应该满足了。

  刚才说了,最好上供下施,若没有这个心胸,也可以自己吃、穿、花。但是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怕没有。不可能没有,做上供下施,越做越多,越花越有,不可能花没有了,对此我有亲身体会。刚开始建实修中心时,没有多少钱,只有几十万,现在不但实修中心建成了,连佛学院也建好了。

  刚开始我身边的人还担心说几十万不够,我跟他们讲,不要为钱操心,钱一定会有的,现在仍然是。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钱,我是发自内心的不是为了钱。虽然需要钱,但钱是不会缺的,我一点都不担心。所以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但是这个道理很多人都不懂,也不相信。

  二、谄。覆藏自己的过患。自己有过患和毛病却藏着、掖着,忏悔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犯的错误不应该隐瞒和覆藏,要不覆不藏,但是我们都有这种隐瞒的心。

  比如讲戒律的时候讲过,虽然犯了根本戒,但是一刹那也没有隐瞒和覆藏,这样还有再受戒的机会。若是有一刹那想隐瞒和覆藏,再也没有受戒的机会了,因为这个罪过特别严重。所以,在佛面前,尤其在上师面前发露忏悔的时候,应该不覆不藏,这样才能把业障清净掉,才能弥补错误,否则这种罪过非常严重。

  以前有个修行人,在山上修行,生活很困难,一天他到一个朋友家里,那家人都出去了,这时他想偷点糌粑。手已经伸到袋子里去了,他想到自己正在犯错误,就立即跑到外面,大声说:“我在偷东西,我在偷糌粑。”这样他消除了很多的业障。

  刚开始他想偷糌粑,这特别不如法,尤其是对出家人来说。但是他一下子就想起来了,就跟人大声说自己的过失,这样业障就消掉了。一个修行人不应该有覆藏之心,尤其是忏悔时要发露忏悔,发露忏悔就是不覆不藏。有这种覆藏之心,有这种烦恼习气特别不好。

  三、诳。装腔作势,显出一副有功德的模样。没有功德装有功德,没有成就装有成就,就是为了欺惑众生。在家居士里有这样人,出家人里也有这样的人。很多出家人一下山,一些居士很恭敬自己,就装清净,装慈悲,装智慧。为了让众生生欢喜心,为了增长众生的信心,也可以装一装。但是为了自己想得到点供养,想得到点利益而装,这是虚伪。一个是有过患装没有过患,一个是没有功德装有功德,有这两种烦恼。

  四、贪。贪受用和财富。尤其是末法时期欲界的众生,贪心特别重。贪心是那种慢热性的,慢慢让人犯戒,落入陷井;嗔恨心是爆发性的,突然生起来了,无法控制,然后就骂人打人。但贪心不是这样,这是对受用和财富的贪。

  五、懈怠。它有两种解释:一种懈怠是爱吃东西,爱睡觉,吃完了睡;另一种懈怠是经常做一些,忙一些没有用,没有意义的琐事,虚度光阴。

  六、贪欲。对异性的欲望。欲界的众生贪欲非常强,这种烦恼习气非常重,佛法里专门有一种对治法:观白骨。观想把皮肉都去掉,只剩下骨骼。不要说异性的身体,所有的身体都可以观成白骨、骷髅。这样贪心就生不起来了。但是在大乘佛法,尤其是在密宗里有更殊胜的对治方法,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对治对异性的贪着。

  现在社会风气特别差,比如邪YIN,这是以前一般的在家修行人也不能犯的戒,现在邪YIN非常严重,宣扬所谓的性开放,人不应该学这个,应该心开放,不应该性开放。人就是喜欢这种东西,所以就找借口,这就是贪欲,其实若是仔细思维观察,有什么可贪的,这有什么意义啊?

  我们说这个身体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没有一处值钱的地方。密宗里有这样一些修法,需要人的头盖骨,那你一定觉得脏,碰都不敢碰。其实那都是洒过净的,加持过的。仪轨里有要求用头盖骨,也是为了断除我们对肉身的执着。

  有的人一说天葬台更害怕,都不敢听。我们太执着这个肉体了,所以一说天葬台就觉得恐怖,其实没有什么。

  头盖骨也没什么,已经洒过净的,已经成为了法器,但有些人还是害怕,碰都不敢碰,这说明在我们身上没有值得喜欢的东西。头发、皮肤、血肉、骨骼、内脏,看看有什么?没有什么可贪着的,没有什么可喜欢的。还有从内心来讲,一个凡夫都是烦恼习气,有什么可喜欢的?有什么值得执着的?真的没有。我们自己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净袋,然后不净袋旁边又多了一个不净袋,有什么好的?我们自己的烦恼已经够多了的了,凡夫身边又多了一个凡夫,有什么好的啊!把苦当成乐,把假当成真,还说没有事,生活就是这样。是,生活就是这样,但是你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这种生活是烦恼痛苦的,但是你应该从烦恼痛苦当中摆脱出来,佛讲的是这个意思。

  肉体没有一处是干净的,没有一处值得我们喜欢,内心也是烦恼习气重重,有些人太颠倒了,还说什么:我喜欢,太有性格了,真是颠倒到极点了。但是没办法,有些人就喜欢做烦恼的奴才,按事实真相来说,非常不值得。

  七、嗔恨。嗔恨是爆发性的,嗔恨生起时,要么就骂人,要么就打人。还有人总想报复,要报复就报复自己。有的人让他人家破人亡,最后自己也家破人亡了,凡夫就是这样颠倒。佛法里讲,嗔恨心一生起来,自己所积累的善根福德,会受到彻底的毁坏。因为嗔恨心一生起来,相续一下子就变得不清净了,就像本来很平静的水面,被棍棒击打,就会波澜起伏。同一个道理,有的人嗔恨心一生起来,杀人、放火什么都干,很难控制。烦恼的程度已经到了极点,这对相续的染污,对相续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为什么说功德和善根一下子就会毁坏,并且是彻底性的毁坏,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自己也有亲身体会,嗔恨心一生起来就是这样,医学也能说明嗔恨心对人身体的损害是非常大的。爱生气的人,嗔恨心特别重的人,寿命都很短。

  所以佛说,嗔恨心生起来时,所积累的功德善根一下子就会毁坏。有人说:我嗔恨心很重,我很难控制。那你应该这样想:我不能嗔恨……有人骂你打你,甚至伤害你,你心里不接受,好像没有发生一样,这样谁都不能伤害你。不要总想有人保护自己,别人无法保护你,只有你自己可以保护自己!你生气,身体就会受到伤害;你生气,就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如果不生气,这些事都没有了。

  有时候我们是站在众生的角度讲,有些人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忍,还要对他好?那我们就站在自己的角度讲,这是在保护自己,这样你才不会受到伤害,你不拿这些当回事,就像没发生过一样,即使再强大的敌人,也没有办法把你怎样。

  一定要把握住不生气。生气了,自己的善根就没有了;生气了,自己就受到伤害了;生气了,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灾难。佛法里讲,嗔恨心生起时,一百种障碍同时出现。一百种障碍是种形容词,形容很多障碍。按世间的角度讲,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灾难。若是为自己,就不要嗔恨他人。

  站在众生的角度讲也是如此,我们要把众生当作佛,当作父母。如同《入行论》里讲的一样,众生的的确确是我们宿世的父母。他们也在受烦恼的控制,受业力的牵引,也是不自由的,我们更应该可怜他们,更应该发慈悲心。如果我们把众生都当做佛,也是调服自己的一种方法,都是在帮我们消业,这样我们更不敢生气了。对治的方法有很多,自己看应该用哪种方法对治嗔恨心。

  八、增上慢。有些人没有功德,没有成就,却觉得有功德,有成就,觉得了不起。傲气冲天,目中无人。有一种叫傲慢声闻,他不是真正的成就者,可是他觉得自己成就了,这是种烦恼。之前也讲过,“傲慢的铁球上不沾功德水。”有傲慢的人不会产生真实的功德。

  一、种姓骄。一种是种姓傲慢。以前印度有国王种姓、婆罗门种姓。古印度特别重视种姓,那时不用选举,国王种姓子子孙孙都是国王。婆罗门种姓,世世代代都是婆罗门,国王种姓与婆罗门种姓都是比较高贵的种姓。当时没有佛法,但是婆罗门也是苦修者,以苦修得到别人的尊重,成为比较尊贵的种族。国王就不用说了。

  现在也有一些所谓的富二代,都是领导家的孩子,富人家的孩子,都非常傲慢。我觉得这些富二代也没有什么,可能前世修点福报,要什么有什么,但他们不是以自己的本事得到的,都是父母挣的,给他们留下的。他们觉得自己挺能花钱,挺会玩,有条件谁都会玩,谁都会花,这里所有的人都会。也有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财富的,不要父母的钱,不要父母的帮助,自己创业,自己的江山自己打。其实江山不是跟父母要来的,而是自己打出来的。现在的富二代都向父母要,自己没本事还很傲慢。现在不讲究种姓,所谓的富二代都是很典型的。

  二、相貌骄。骄傲自己有美丽的容貌。我们不说社会上的明星,模特也很傲慢啊,她们靠的是容貌,靠容貌也就能维持十多年吧,还要天天化妆。有些名星卸了妆象鬼一样,自己心里清楚这是画出来的。有些甚至是通过医学手段整容出来的,并不是生下来就是那样的。但是众生颠倒,只要好看就行,不管是天生的还是整容的,而且要多看一眼。

  我没有到汉地之前,不知道有化妆这种事,觉得汉人怎么都长得这么好看呢?后来才知道都是化了妆的。还有我刚到汉地的时候觉得很好奇,五十多岁、六十多岁甚至七十多岁的人头发怎么都很黑很亮的,以前不知道还可以染头发。有个居士年龄有六十多岁吧,平时头发很黑很亮,我想她可能就是这样的吧,老了也没有白头发。后来她开始不染头发了,可能是不想染了,没有多长时间都是白发。我不知道,心想她头发怎么白的这么快啊,后来才知道她的头发是染的。

  这都是后装扮出来的,只要好看就行。可能汉地人多,如果不特殊一点可能没有人看。我刚开始不知道有“回头率”这个词,不知道什么叫回头率,后来明白了。有一次我们出去逛街,有人说:“上师,你的回头率挺高。”我不明白,后来一问才知道,就是回头看的人多。不是我好看,而是我的衣服比较显眼,看的人就多一些。有的人自己看自己,还沾沾自喜呢。

  三、广闻骄。有所谓的学识也挺傲气,傲慢心特别重。谁都看不起,互相不低头,这种是骄傲自己广闻博学。有些学佛人明白了一点道理,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就觉得自己很精通了,很多居士都夸他“老居士,大菩萨”,自己皈依三十年了,也觉得自己是老菩萨。学佛的人里有都这样的人,世间人就更不用说了,有一点知识,有一点学问,心里就很傲慢。

  四、韶华骄。骄傲自己青春少年。年轻人跟老年人肯定不一样,仗着自己年轻就看不起老年人,老年人也年轻过啊,再过十年、二十年你也会跟他们一样老。有些年轻人觉得自己年轻,身体比较健康,就不把老年人放在眼里,这也是一种傲慢。

  五、权势骄。有的人有显赫的权势,更是骄傲自满,趾高气扬,想到自己的拥有的这些而自我陶醉,这些也是傲慢。

  共讲了八种烦恼。若是你的相续中有这些烦恼,甚至很严重,戒律是不会清净的,戒律和功德也不会圆满的,这都是戒律的违品。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些烦恼断掉。

  对治的方法有很多,小乘里有,大乘里也有,显宗里有,密宗里也有,通过这些方法去对治烦恼,对治习气,这就是学佛,这就是修行。

  受持戒律也需要助缘,不放逸就不容易犯戒,放逸就容易犯戒,比如说喝酒就容易犯戒。龙树菩萨对乐行王说:不能放逸,放逸就会犯戒,不放逸能对治这些违品,对治烦恼,这样戒律自然就清净了。

  最后讲不放逸。

  佛说不放逸甘露,放逸乃为死亡处,

  是故汝为增善法,当恒敬具不放逸。

  什么是不放逸?不放逸是特别小心谨慎。比如,有一个人身上有一个很大的脓包,快要破了,一碰就会破开。他肯定会很注意,不去碰任何东西——不碰人,不碰墙,不碰柱子等。这是比喻。

  时时刻刻怕自己犯戒,怕相续中产生这些戒律的违品,所以很小心,很谨慎,这就是不放逸。如果能这样谨慎,这些违品也不容易产生,所以不会轻易犯戒的。不放逸是很重要的。

  不放逸如甘露。甘露可以解除障碍。我们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如果不放逸,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放逸乃为死亡处”:放逸的人处在死亡的状态。从世间的角度讲,放逸的人是快要死,快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人。放逸的人有一天一定会犯错误,一定会犯法,把自己置于死地。学佛的人如果特别放逸,就是即将堕落的人。放逸是堕落的征兆,等着下地狱,等着堕落恶趣。为了自己能增长善法,增长功德,应该恒时修持不放逸,小心谨慎。这是通过比喻来说明不放逸的功德和利益,

  何者昔日极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

  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见乐同。

  以前放逸,曾经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意思是放逸的人,身口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心里想想什么就想什么。现在有些人心里什么都想,一会儿到藏地了,一会儿到汉地了,一会儿想儿女了,一会儿想家人了,一会儿想仇人了,一会儿想恩人了,就像疯子。一点都不去管这颗心,也没有断妄念,妄念特别多。

  还有口,完全处在放逸中。有些人特别爱说话,站着说,坐着说,躺着说。不懂装懂,说这说那。参加百日共修的人里也有这样的人,不停地说,什么都说,一点也不管这张嘴,特别容易造口业。这种人特别爱说绮语,说绮语是他的本质。有时候在人与人之间挑拨,说怎么怎么不好;没有上座说上座了,吃饭了说没吃饭等等,这都是说假话,说妄语。

  口业特别重,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话多不如话少”,现在很多人都不会说好话,所以要少说话。如果会说好话多说也行,一些能利益他人的佛法的真理是好话。

  身恶业。杀盗YIN等什么都干。首先是杀生,现在有些人,早上一醒过来就想今天吃什么,琢磨这件事,特别爱吃。吃肉也行,但吃的都是活的。还说哪个活,哪个新鲜。行,现在你就挑新鲜的吃吧,来世你就会变成新鲜的,让那些众生吃你。

  偷盗。有的人虽然不直接偷,但是通过各种欺骗手段,将他人的财富据为己有,这都是偷。我到汉地听到的,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坑蒙拐骗是本事,什么都是骗来的,这就是偷盗。

  YIN邪就更不用说了。现在人生活条件好,内心却越来越空虚,其他办法无法操纵内心,然后吸毒、赌博等,什么都做,根本不管身口意,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爱怎么干就怎么干,这都是放逸。

  以前很放逸,是很不好的人,后来改过了。若是能忏悔、能改过,一样可以解脱,可以变得清净。佛说忏悔就是改过的意思。有些人说:我以前造的业太多了,怎么办啊?有些人说:我学佛有点晚了,再早一点遇到佛法就好了,就不会造那么多业了等等。只要你遇到了佛法,真正对佛法生起了信心,什么时候遇到佛法都不晚。

  现在有些出家人,抛弃大家出家了,然后到庙里,到山上建了个小家。今天要这个,明天又要那个,这样修行就难了。有些居士虽然遇到佛法了,可以精进学修佛法了,但是搞世间八法,这样能否解脱也不好说。

  有一句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意思是你真正能改邪归正,真正能忏悔,什么时候学都不是问题。之前身口意再放逸,造的业再多也不要紧。就像月亮拨云而出一样。月亮没有走到云彩里时很明亮,从云彩里出来了,跟没有走到云彩里一样明亮。下面通过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公案来说明。

  第一个难陀的公案。难陀是佛祖释迦牟尼佛同父异母的弟弟,贪心特别重,不愿意出家,佛想尽办法让他出家了。他特别贪恋自己的妻子,虽然出家了,但心里依然放不下妻子。佛想办法把他带到了天界(通过他人的神通,可以去另外一个世界,当时无著菩萨通过弥勒的神通去了兜率天,那时他没有修出神通自己不能到兜率天。难陀也没有修出神通,但是佛通过神通把他带到了天界。)佛对他说,你去转转吧,我在这等你。难陀看到了很多无量宫殿,里面有天子被很多天女围绕着。他特别羡慕:天界的生活太好了,这些天人也太享受了。但是有一个无量宫殿里只有五百个天女,没有天子。他很好奇,就问是怎么回事。天女告诉他说:人间有个释迦牟尼佛,有个弟弟叫难陀,他现在出家修行,等他死了以后要到这里来,我们等着伺候他。后来佛问他,是天界的无量宫殿好还是自己家里好?难陀说,肯定是无量宫殿好啊!佛又问,是你妻子漂亮还是天女漂亮?难陀说,当然是天女漂亮了!佛告诉他,你好好受持戒律,就可以上天享受天界的安乐。从此难陀非常精进。

  佛告诉他的弟子,不要理难陀,因为他是为了生天而受持戒律的。没人理自己,难陀很难过。佛又通过神通把他带到了地狱,让他去转转。他看见地狱里有很多油锅沸腾着,众多众生都被煮着。有一个很大的油锅,里面却没有众生。他很好奇,就问那些狱卒是怎么回事。狱卒告诉他说,世间有个释迦牟尼佛,他有个弟弟叫难陀,他为了生天而出家受戒,等天界的福报穷尽后就要到这里来,我们等着他呢。他害怕的不得了,回到人间更加精进了,后来成就了罗汉。

  第二个指蔓王的公案。他依止了一个婆罗门学法,婆罗门的妻子对他生起了贪心,被他拒绝后,反诬告指蔓王侮辱她。婆罗门很生气(婆罗门很厉害,有法力),但是他知道指蔓王也很厉害,不好对付,就想办法捉弄他。告诉他如果在七天之内能杀一千个人,并把一千个人的手指都穿上挂在脖子上,就可以获得梵天王的果位。然后念咒,给了他一把刀。之后指蔓王像发了疯一样见人就杀,七天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人们都知道指蔓王疯狂地杀人,都不敢出现。指蔓王找不到人杀,就想杀自己的母亲。这时一个比丘出现了,他是佛陀化现的。指蔓王看到了这个比丘,就放弃了杀母,开始追杀比丘。本来他跑得非常快,比丘走的很慢很慢,但他却追不上。他觉得奇怪,然后就喊:“你给我站住!”佛陀说:“我一直在安住没有走啊?”他心里更奇怪了。这个时候,佛给他讲法,他生起了信心,出家修行,最后成为了阿罗汉。

  第三个具见的公案,具见也叫未生怨王。具见的父亲是国王,而且父亲寿命非常长,他着急当国王,就把父亲关在一个空屋里,让他活活地死去,这样杀害了父亲。但是后来他对佛法生起了信心,一心忏悔,最后成为了菩萨。

  我们从一些连续剧中也能看出来,皇宫里的人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就是为了争夺王位。皇帝的儿子之间斗得你死我活,皇帝身边的大臣也够狠的。事实上皇宫就是这样的。具见为什么要杀父亲?就是为了王位,因为只有父亲死了,他才能继承王位,他着急继承王位就把父亲杀了。

  第四个能乐的公案。他跟一个女人关系好,母亲阻拦他,他就把母亲杀了。后来他后悔了,进入佛门出家了,后来大家知道了他做的事情,佛也不收他,他只好离开了僧团,到了一个佛法不兴盛的边鄙地。他很聪明,精通佛理,然后天天给那里的众生讲法,后来聚集了很多人,有成千上万的弟子。这些弟子当中有很多是大罗汉,都有大神通,因为依止上师后不应该再观察上师,所以这些阿罗汉都没有观察过自己的上师。后来能乐圆寂了,弟子们要供奉他的遗体,其中有一位长老,是弟子里面年龄最大的阿罗汉。他要清洗上师的遗体,去洗手的时候,想通过神通看看上师在哪个清净刹土,结果没看到,后来发现上师在地狱里,因为杀了亲生母亲,造了五无间罪。这位长老召集了所有的同修道友,给上师做超度。能乐就脱离了地狱升到了天界,同时见谛了,现量见到了诸法的实相。

  他是一个犯五无间罪的人,不是一个合格的出家人,但是他给很多人讲法,有很大的功德;他培养了很多的成就者,大阿罗汉,也有功德。虽然下地狱了,但是很快就出来了。

  这些人之前都放逸过,杀过自己的父母亲,杀过很多众生,但是他们忏悔了,通过精进修行,最后都成就了阿罗汉。这些公案说明,虽然我们以前造过很多恶业,犯过很多错误,但是如果真正从心里忏悔,真正能放下,都能清净,都能成就。

  《入行论》里有个比喻,一个千年的黑屋,经阳光的照耀,黑暗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因为是千年的黑暗,虽然阳光照进来了,但是还需要等一段时间,甚至需要很多劫黑暗才会消失。这是比喻。当你发出了菩提心,当你把心态放下的时候,一切业障都会清净。

  佛经里讲,两种人都会成为法器,可以解脱,可以成佛。一种人是不放逸,——不犯戒,不犯错误的人(这种人肯定能圆满,但是这种人很少)。另一种人虽然放逸但通过忏悔,能清净业障的人。

  大家对佛法生起了信心,而且很精进,末法时期能有这样的机缘,能有这样的福报,也是非常值得随喜和赞叹的。但是以前你们在社会上犯过很多错误,造过很多恶业,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从小出家,想造业、犯错也没有机会。你们应该好好忏悔,不要认为穿个法衣,剃个头,就可以在空中飞了!多忏悔才有希望。这都是很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 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从不退意乐之加持 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 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亲友书)(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亲友书)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