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苏东坡与禅宗公案,每逢佳处辄参禅


   日期:2016/5/28 7: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苏轼的诗文中大概有三百处左右用到“禅”字,其中有些“禅”字并不一定都与佛学有关,但我们能肯定的是苏东坡十分喜欢禅,不仅诗文中是如此,生活中也是如此。

  对于禅宗,苏轼是心向往之的,他在多首诗中表现出对禅宗的皈依之情,如“在家学得忘家禅”“每逢佳处辄参禅”。在苏轼的生活中,几乎无事不可以入禅,禅也无处不在,如“野狐禅”“老婆禅”“醉后禅”等。又如“不知庚岭三年别,收得曹溪一滴无”。曹溪是六祖慧能的别号,因此曹溪又往往化用于禅宗六祖南禅。再如“南行万里亦何事,一酌曹溪知水味”,意思是说虽然风浪相阻,但只要像禅宗所说的那样以“无念为宗”,风浪也就会自然消失,“南行万里”也不会感到有艰难险阻。另如“水香知是曹溪口,眼净同看古佛衣。不向南华结香火,此生何处是真依?”又如参寥在《读东坡居士南迁诗》中写道:“往来惯酌曹溪水,一滴还应契祖师”。(《参寥子诗集》卷九)虽然不只是独钟于禅宗,但也表现出对禅宗的皈依之隋。

  苏东坡一生结识的禅僧很多,其中以东林常总、大觉怀琏、玉泉承皓和佛印了元禅师最为密切。苏轼学佛名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便是他与常总“论无隋话”,有感而发的诗偈,以此表明对禅学的见解。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听说荆南(今湖北江陵)玉泉寺承皓禅师(全称荆门军玉泉承皓禅师,乃青原下十世,北塔广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十五有传,传谓禅师姓王,眉州丹棱人,卒时年八十一)禅门高峻,机锋不可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便微服前往参谒,想要试一试承皓剃币的禅境如何?

  苏东坡参玉泉承皓禅师: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囚宿东林,与照觉论无情话,有省。黎明献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未几抵荆南,闻玉泉皓禅师机锋不可触,公拟抑之,即微服求见。泉问:“尊官高姓?”公曰:“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泉喝曰:“且道这一喝重多少?”公无对,于是尊礼之。

  后过金山,有写公照容者,公戏题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五灯会元》卷十七《内翰苏轼居士》P1146)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东坡任汝州团练副使离黄州,五月赴江西筠州,在经庐山途中,晤东林常总(广惠)并赠诗。东林常总亦作常聪,全称江州陈林兴龙寺常总照觉禅师,延平尤溪(剑州)施氏子,1l岁出家,属南岳下十一世,黄龙南禅师法嗣。熙宁三年(1070)住泐潭,元丰间赐号广惠禅师。《演山集》卷三十四有《照觉禅师行状》,《五灯会元》卷十七有传。《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八有《东林第一代广惠禅师真赞》,称常总为“僧中之龙”。苏轼作《赠东林总长老》《题西林壁》。苏东坡夜宿东林兴龙寺,曾与照觉禅师“论无情话”,有省而作的一首有名的参禅诗谒: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此诗偈以耳边眼前的溪声、山色譬喻佛法,绝妙贴切:禅机只可意会心悟,而无法用言语表达其妙处,所以说“他日如何举似人”。“他日”句出自《景德传灯录》卷十三《汝州首山省念禅师》“到处举似人”之句。此诗偈前两句是“无情说法”的化用。禅宗主张法遍一切境,故《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载南阳慧忠国师主张“无情有佛性”“无情说法”。(《大正藏》卷五十一册,页438上)无情说法即是山川草木等无情(无情识者)亦住于各自之本分而有说法之义,说法又不仅限于有情识之有情,即如无情识之无情亦能说法,以心耳即得听闻无隋说法。《景德灯录》卷十五《筠州洞山良价禅师》载:“师乃述偈呈云岩曰:‘也大奇,也大奇,无隋解说不思议。若将耳听声不现,眼处闻声方可知。,”(《大正藏》卷五十一册,页321下)《五灯会元》卷十七谓苏轼的“宿东林,与照觉论无情话,有省,黎明献偈。”以此表明对禅学的见解。《苏轼文集》卷六十一《与东林广惠禅师二首》其一云:“东林寺碑,既获结缘三宝,业障稍(消)除,可得托名大士,旨所深愿。”由此得之二人交往颇深。

  常总将苏轼等人带到玉泉皓禅师的禅房外,隔门轻声说道:“玉泉皓禅师,门外有人求见。”玉泉皓禅师问是何人。苏轼拱手答道:“一介小官。”

  玉泉皓禅师反问:“尊官高姓?”

  苏轼答道:“姓秤,乃称天下长老的秤!”

  玉泉皓禅师大喝一声:“咄!且道这一喝重多少?”

  参寥与佛印面面相觑。苏轼也答不上来,只好黯然退出来。常总禅师愕然不己,也只好将众人带出禅房。

  苏轼四人走出西林寺,对着寺门一面石壁发呆。这时禅房门忽然打开,身形奇异的玉泉皓禅师走了出来。苏轼见了,不由得一惊,赶忙屈身施礼。

  玉泉皓禅师合十说道:“施主称得天下,何必要称一喝!”那声音如洪钟震响,回荡山谷。

  苏轼愈觉惊讶,深作一揖。玉泉皓禅师再也不说什么,退回禅房,把门关上了。

  《宋稗类钞》卷七亦有记这一公案。禅本不可道,“说似一物即不中”,更不可斗量斤秤,禅自然也不可斗量斤秤,又怎能秤出禅师的一喝?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门高峻,对你大喝一声时,即嗔目结舌,哑口无言了。这—喝,就是探竿影草的作用。

  苏轼眺望着秀丽奇峭的庐山,默念着禅师的那几句话,忽然开悟似的对常总禅师说:“长老,借笔墨一用。”身边的小和尚捧着笔墨上来。苏轼挽袖蘸墨,就在石壁上欣然写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近乎奇遇似的庐山一游,禅悟的刹那问激动,己令苏轼感到不虚此行,也就不必再去游赏西林的风光了。苏轼朝寺门拜了两拜,就下山去了。

  “心似己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苏轼一生踏遍宋朝杭、密、徐、湖、黄、颍、扬、定、惠、儋等州与汴京、凤翔等地,历览大半个中国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苏轼自22岁中进士以来,一直在宦海中沉浮。在王安石新法之初他上书反对,结果被谪至密州。密州之迁是他在仕途上的第一次挫折。密州是他被谪贬的第一站,对此意外的失落,苏轼并没有颓废不振:相反,他把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力求在生活中寻找情趣,但就连出猎这一件小事,苏轼也并没有忘记报效国家,还依然把着眼点落在“射天狼”上。可以说苏轼的一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在44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五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苏东坡遇赦北归,途经镇江,写下了总结自己一生的《自题金山画像》(《金山志》载:李龙眠画子瞻照,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自题云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虽然是其对政治事业的自嘲,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坎坷的仕途生涯。《宋史》卷三百三十八本传评述其一生说:“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排挤,不得安于朝廷之上。”寥寥数语,概括出了苏轼的仕官生涯和高尚人格。王水照先生将苏轼的主要人生经历做了形象的概括:“两次在朝任职(熙宁初、元佑初)、两次在外地做官(熙宁、元丰在杭、密、徐、湖;元佑、绍圣在杭、颍、扬、定)、两次被贬(黄州、儋耳),就其主要经历而言,正好经历两次‘在朝一外任一贬居’的过程。”(王水照《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苏轼研究》P18,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苏轼出仕之后,人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贬谪中度过的,黄州、惠州、儋州,地点越来越远,环境越来越险恶,年龄也越来越大。但苏轼能在贬谪生涯中应对自如、安然处之,应得益于晚年对佛禅的修炼。正如参寥在《读东坡居士南迁诗》中写道:“居士胸中真旷夷,南行万里尚能诗。牢宠天地词方壮,弹压山川气未衰。忠义凛然刚不负,瘴烟虽苦力何施。往来惯酌曹溪水,一滴还应契祖师。”(《参寥子诗集》卷九)他借助佛教思想进行心理抚慰,并克服常人难以逾越的身心磨难,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一切的坎坷不平,一切的艰难辛苦,都消磨在内心,化解于无形,这是精神世界战胜物质世界的力量,这正是宗教的意义和作用所在。(文/达亮)

  ——摘自《广东佛教》2016年第1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禅宗       公案)(五明学佛网:禅宗       公案)  

 吴言生教授:经典颂古 第四章 公案颂古与禅悟境界 三、圆 

 吴言生教授:经典颂古 第四章 公案颂古与禅悟境界 二、能 

 吴言生教授:经典颂古 第四章 公案颂古与禅悟境界 一、一 

 吴言生教授:经典颂古 第三章 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 四、批 

 吴言生教授:经典颂古 第三章 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 三、激 

 吴言生教授:经典颂古 第三章 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 二、赞 

 吴言生教授:经典颂古 第三章 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 一、击 

 吴言生教授: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七、圆 

 吴言生教授: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六、打 

 吴言生教授: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五、融 

 吴言生教授: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四、消 

 吴言生教授: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三、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