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15句来自《道德经》的成语,字字都是真智慧


   日期:2016/3/25 12: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涵天盖地、尽说人道,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辟,随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为至理格言和人们的座右铭。而更为精华的则是其中那些老子独创的成语,可谓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从中完全可以洞见《道德经》的真谛。我们从这些成语中,再次精挑细选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个。这15个成语,可以说字字都是真智慧,个个都是大境界,值得认真品读领悟。

  1、自知之明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语含义】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智慧精髓】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没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头脑,他说:“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一个严于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要求别人易,要求自己难。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时,也正是进步的开始。

  2、慎终如始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64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成语含义】谨慎地做到最终,就像开始时一样,就不会有失败和差错。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智慧精髓】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为人处事不能善始善终,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于两个方面。

  首先,虎头蛇尾,开端和过程都很重视、谨慎,而到结尾处却放松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于求成,开头和过程都很认真,眼看将要大功告成,杂念、欲望、贪念便起来了,患得患失,最终前功尽弃。

  “慎终如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严于律己,老老实实地将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后,又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始终保持平和、“虚静”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成功三要素:勤奋、坚持加心态。

  3、和光同尘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56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成语含义】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智慧精髓】

  和光同尘,就是要含敛光耀,混同尘世,不要标新立异,不要过分张扬自己的特殊之处,融入社会,融入周围的环境。要不在前也不在后,这样就能远离纷争和耻辱。

  “和光同尘”既是对外的处世,也是对内的修身。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洁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气,不愿与人和同,于是流于狂狷。狂者过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圣人处世,要的则是虽然怀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过去却十分朴实,穿着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虽然有光芒,但是却不会那么耀眼,不会过于招摇。这既是处世远祸的智慧,其实又何尝不是修行的一种境界呢?  

  4、知雄守雌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成语含义】知刚守柔,比喻胸有主见而与人无争。

  【智慧精髓】

  知雄守雌,是最为恰切、稳妥地对全面情况进行把握。老子不仅提倡“守雌”,关键更在于“知雄”。“知雄”不是仗势欺人或“得理不让人”,而是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守雌”不是被动地“任人欺凌”,而是处后、守柔、含藏、内敛。假装不知,实际上清楚;假装不行动,实际上是因还不能行动,或需要待机而动。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5、多藏厚亡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4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成语含义】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智慧精髓】

  在老子看来,寻求声誉、财物与顾全性命是相对不相容的。过于爱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积藏必遭受越大的损失。

  多藏,就是指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一个片面追求物质好处的人,一定会采用各种手腕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因不义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将招致反噬。

  “多藏必厚亡”,并不仅仅指物资方面的损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损失。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欲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6、祸福相依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成语含义】祸能够生福,而福也能够生祸。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智慧精髓】

  祸能生福的原因,是当一个人处在危险或灾难的时刻,很认真地想求平安,并且能够深入地体会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够心存畏惧恭敬,谨慎自己的言行。

  而福能生祸的原因,就是当人在居安的时候,不能够思危,而且还放纵自己奢侈逸乐的念头,言行举止骄傲懈怠,尤其多有处事轻率、态度傲慢,甚至欺侮别人的情形发生。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祸福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减变化,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到的。  

  7、天道好还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成语含义】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智慧精髓】

  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网络语: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就是天道好还。

  事物发展到非常强力的状态之后,势必逆反,因为物极必反,所以不管不顾地将强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为,这种“不道”的行为就一定会很快衰亡、灭亡。

  暴力必然引来暴力,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暴力。不要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对人要做到仁至义尽,不要逞强好胜,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做过头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为本,以和为贵。

  8、知足不辱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成语含义】懂得满足,才不会遭受屈辱。表示不要贪心。

  【智慧精髓】

  老子所说的知足,不是满足现状,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对烦恼的麻木和对矛盾的逃避,而是承认人的时间、精力、智慧和机遇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欲望,也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所以,人的要求和行为应该把握好度,适可而止,不要超越可能与应该的范围。如果一味贪求得不到或无须得到的东西,无休止地奔波忙碌,不仅活得痛苦,还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9、知止不殆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成语含义】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

  【智慧精髓】

  知止需要智慧,要知道何时应该停止、何地必须停止,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出现危险。

  现代生活中,有人坦然面对人生,懂得知止不殆,因而终生如意。也有一些人生性耿直,不会转弯,不知知止不殆,虽然才华横溢,却常常遭人嫉妒,往往无辜受敌。也有一些人,炫耀富贵,喜欢显摆,结果招来祸患。

  人的一生中,经常听到的教导和鼓励是“不断进取,奋斗不止”,很少有人劝告人们“结合实际,适可而止”。进是勇气,是方向;止是智慧,也是一种方向。汉张良就是因为懂得审时度势,在刘邦为帝后主动请辞,只求封留侯,才保全了性命。相反,自负的韩信不知何时该止,才最终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10、大巧若拙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成语含义】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智慧精髓】

  这一章还很有意思,如果反过来呢?看上去能力特强的人,一定不是最强的;看上去特满的,一定不是最充实的;看上去特别正直的,一定不是最正直的;看上去技巧最多的,一定不是最聪明的;看上去最能说的,一定不是口才最好的。

  而事实就是如此,否则“深藏不露”“真人不露相”这些说法就不会那么深入人心。金庸武侠小说里很多角色都是如此,越牛的人,越不显山露水;而且越厉害的功夫,也都越显得笨拙;比如神一般的扫地僧,比如独孤求败的重剑无锋。

  一力破十会,一白遮百丑。高手之所以若拙,是因为他们实力足够强大,所以才有底气。需要技巧么?需要。但在实力面前,技巧的作用就显得非常渺小了。老老实实积累自己的实力,比什么都重要。

  11、被褐怀玉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70章: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成语含义】身上披的是粗布衣服,胸前却揣着宝玉。比喻怀抱大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贫寒而怀有真才实学。

  【智慧精髓】

  一个人的真实价值,终归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体现,时间不会蚀去珍宝的光华,而只会把它打磨得更加璀璨。

  因此,真正的智者和圣人不会介意世俗外物,更没有兴趣用自身的宝物换取浮名。我就在这里,不管你承认,或者不承认。圣人是寂寞的,因为他能够体味到生命中那挥之不去的孤独,并且在坚守当中完成价值的沉淀。

  平庸的人往往会在随波逐流中沉沦和迷失,我们很难有勇气为了保有那一份真实自我,而去抵抗寂寞蚀骨的滋味,因而也就没有机会去领略圣人的境界。

  12、见素抱朴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成语含义】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表示不为外物所牵。

  【智慧精髓】

  明末崇祯年间,有个人画了一幅画,画上一棵松树,松树下面一块大石,大石之上,摆着一个棋盘,棋盘上面几颗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意境深远。

  后来有个人拿着这幅画,去请当时的高僧苍雪大师题字。苍雪大师一看,马上提起笔来写下: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

  世事变化不尽,输赢没个尽头,神仙尚且如此,所以就应该选择“见素抱朴”的心态,面对复杂,始终守持单纯和淡然的心态,存心淳朴,将欲望和恩怨都看得轻一些。问题和困难来了,先别急着解决,缓缓神,静观其变,或许就会悄然而退,总比苦思攻破之法或执意迎难而让人轻松。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  

  13、虚怀若谷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15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成语含义】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智慧精髓】

  《易经》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全吉的卦,正是谦卦。所以《菜根谭》中有语: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意思是说,古来建立功业成就功勋的全都是谦虚圆融的人士,那些执拗固执、骄傲自满的人往往与成功无缘。文王谦虚,渭河之滨访太公,最终成就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刘备谦虚,三顾茅庐请卧龙,最终天下三分一分归刘。

  谦虚的人懂得怎样尊敬别人,包容别人。做人如果太骄傲太自满,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最终灾祸临头,只能悔之晚矣。山谷因为胸怀空阔而罗纳万物,万物生长其间,不受排斥,不受拘禁,自由生长;同时,山谷间的万物也装饰和点缀了山谷,使山谷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所谓谦虚礼让、敬人敬己,就是这个道理。

  14、大器晚成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成语含义】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

  【智慧精髓】

  担当大事的人的确要经过长期磨练,最著名的便是姜子牙,72岁才出山辅助文王武王父子完成灭商立周大业。有年少成名者,除了天赋高,也往往因为他们所做的事还不够大。

  成功是日趋丰盈、等待蓄势后的绚丽震撼。唐代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8年,曹雪芹写红楼“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先贤的智慧不是体现在顷刻间闪现的灵感与笔下流淌的华丽,而是他们的谦逊与艰苦,以及对于知识虔诚而持久的吸纳。他们等待骨骼的完整、血肉的丰满,他们等待时机。

  朱自清说:“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成功没有捷径。用拼搏的血汗与顽强的韧性换来的成果,才是历久弥香。

  15、知足常乐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6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成语含义】知道满足,就能长久快乐。

  【智慧精髓】

  知足常乐不是安于现状、故步自封,这样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也是不能长久的。老子要告诉我们的,是警惕无止尽的欲望,以及追逐欲望所可能带来的祸患。如何应对呢?那就是“知足”。

  当然,无论知足还是不知足,都不能改变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处境,所以由“知足”带来的“常乐”就不是现实上的,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对名与利的超越。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就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目的,了解自己的能力,把握自己的机遇。不是自己的别想的太多,是自己的要从容享受,以此来平复自己不切实际的妄想。

  烦恼多与“不知足”有关,知足也许不能改变现状,却能消除烦恼,而这不正是人无论追求什么,都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吗?如此才能获得长久的平安、富足和快乐。用一个“淡”字观照世间千情百态,才能懂得动静相宜、取舍有法的道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道德经       精髓)(五明学佛网:道德经       精髓)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二、大手印乃九乘佛法 

 其它法师:略论正法之精髓── 四念住 

 刘先和居士:《金刚经》的精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觉明法师:浅释老子《道德经》的三句话 

 高振农教授:菩提达摩禅法是少林寺禅文化的精髓 

 传喜法师:大圆满之精髓 

 传喜法师:朝佛圣地汲取精髓 

 传喜法师:东方文明的精髓 

 一句“过年好”融贯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净土法门法师:只要记得这六个字,大般若经的精髓你就得到了 

 《金刚经》之精髓,四句偈,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 

 节欲断YIN、不动欲心、不泄精髓,身体强健、事业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