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如何才能修身养性


   日期:2016/2/26 18: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修身为第一要。

  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

  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

  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则,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

  孔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这些情绪未发泄时,人的情绪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但有时因发生了事故,我们会有上述情绪的发泄,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

  中庸是天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平和是获得事物客观规律、道德和行为标准的道路。

  追求实现中庸平和,能使天和地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调和,天下万物就能生育成长。

  二、“随遇而安”是较好的修身方法。

  孔子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穷,行乎贫穷;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焉!”

  君子是根据他所处在的地位和环境泰然生活行事,不愿有非分的额外的要求和行为。

  当你富贵时,就要多行善事。取之于社会,用诸于社会。

  当你贫穷时,也不能挺而走险,做非法害人的事。

  当你处在未开发的部落时,就要入乡随俗。

  当你处于患难的境地时,要泰然忍受患难。

  这样的君子,没有人会生活的不自我满足和快乐。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养的文明人。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学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三、好学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础。

  好学的人是不讲究吃和穿的。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他还向鲁哀公推举颜回,说“不迁怒,不贰过”称颜回是最好学之人。当然也是修养最好之人。

  孔子要求他的弟子都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做到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帮别人出谋和做事都要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老师的传授要时常温习。

  这样才能很好地修身养性。

  孔子说的修身是以仁为本,以“于已所不欲,勿施之于人”为最高原则。

  孔子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的要求。

  孔子说,“其本乱,而末治否矣”。

  其意是说,人都不修身,没有教养、涵养。没有做好社会德行教育,社会就不能很好地安治。只有全社会都重视道德教育,有教无类,以修身为教育之本来达到国家的治安和强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