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五经一论的基本内容与宗趣


   日期:2015/11/2 8: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经一论大致围绕净土缘起、事理因果而展开,因释尊说法的时间与听法弟子的根机不同,故五经内容详略互异,侧重面有所不同。兹分别介绍如次。

  一、《佛说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现存五种原译本,虽有详略开合的差异,然内容大体相同。

  1.本经的缘起

  本经乃释尊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中宣说。尔时参与法会的有一万二千大比丘,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与会的大比丘悉是教团的中坚人物。又有普贤、文殊、弥勒、贤护等无量无边菩萨,皆来集会。释迦佛见到弟子们根机成熟,能够荷担出世大法,便放光现瑞,悦豫清净。尊者阿难见到佛现出从未曾见的希有瑞相,便从座起,长跪合掌,恭敬禀问:“何故威神光光乃尔?愿为宣说。”世尊对阿难的启问,非常赞叹:“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兴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阿难启问功德之所以如此之大,正是将净宗念佛大法问出来了,未来的含灵众生,皆因念佛法门而得度越生死苦海。本经的序分,通过世尊与当机者阿难的一段对白,构成本经的缘起。

  2.本经内容

  本经内容详赡,义理深邃,境界宏阔,自古以来,咸称净宗第一经。兹将本经主要内容略标为四:

  (1)因地发愿,圆成净土

  释尊追溯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与大愿圆满的经过。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五十三尊古佛应化之后,世自在王如来住世教化众生。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弃国捐王,出家修道,号曰法藏。高才勇哲,行愿超卓。取愿作佛,并令一切众生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所摄净土超胜无数诸佛国。在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下,法藏菩萨考察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状。思维五劫,称性发起四十八大愿。后经无数劫的积功累德,圆满大愿,成立西方极乐世界,自致成佛,号阿弥陀。阿弥陀佛正是在娑婆世界发心出家,启结大愿积功累德的,故与吾辈娑婆众生深有法缘。

  (2)西方胜境,最胜道场

  本经详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事事无碍之相,诸如宝地平直、河流妙声、楼观讲堂、德风华雨、妙香天乐、泉池林树、宝网灵禽、华光出佛,如是无量无边微妙奇丽不可思议之事相,悉因阿弥陀佛殊胜大愿之所成,妙明真心之所现,意在为十方世界往生者提供一个殊胜的道场,在此净土进德修业,圆断烦惑,圆证菩提。故而西方净土的往生者,举手抬足,闻声嗅香,视色触影,无一不在修证破无明显般若的无上佛道,故而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西方净土诸往生者,诸根寂静,慧照明了,不闻恶名,受用自然,神通自在,疾速证果。西方极乐世界诚为法界最胜安隐处,阿弥陀佛布施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恩德,无量无边。

  (3)三辈因行果报,总示净业纲宗

  本经详示西方极乐世界依正种种胜境,令人油生欣慕求生之心,于是,释尊便开示往生净土的因行以及往生彼土的品位,边地疑城因果相状。十方众生随顺佛语,随其发心的大小、修持的勤惰、功德的浅深,致令有三辈往生的不同。诸如往生时的景况有殊,或真佛来接引,或化佛来接引,往生后的功德证入亦有差异。另有一类往生边地疑城者。十方众生信愿持名一日一夜,中途后悔退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化现其身,于梦中令其见到。此人感悟,复续持名愿求往生,阿弥陀佛慈悲加持,令得往生。此人因疑心退悔故,生到边地疑城。最多不过五百年,亦得见阿弥陀佛。三辈往生中,因行虽有优劣,然均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根本前提。这两句话,总示净业修持之纲宗。

  (4)娑婆浊恶,令知厌离

  与西方净土严净乐善相对衬,本经痛示娑婆浊世的恶苦,历叙众生造三毒五恶之业,招辗转五痛五烧之报。五恶是杀盗YIN妄酒,于现世造此五恶,遭法律惩治之厄难名为五痛,于未来世堕三途之苦报名五烧。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瘖哑,愚痴弊恶。至有尫狂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指陈众生致苦得乐之原由,欲令众生深明因果,止恶行善,并从深层次认知娑婆世界剧恶极苦的真相,令知厌离,矢志求生西方净土。“何不弃众事,各遇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佛说无量寿经》),释尊殷勤诲勉,婆心切切。

  另外,本经还记载:参与法会的四众弟子,在两土世尊的加持下,皆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普令见者获益,闻者生信。释尊悬记,末法最后时期,佛经将渐次灭尽。释尊哀愍末法众生的剧苦,慈悲加持,令此经最后住世一百年,对刀兵劫的剧苦众生作最后的济度,弥显本经之殊胜。

  3.本经的宗趣

  宗是纲宗要旨,即依据经之体性所立的修行要径。趣是归趣,即纲宗行门结穴归根之所。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心,执持名号即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故本经之宗的核心内涵即是信愿行,常谓净土三资粮。

  本经以“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十方众生信愿持名,蒙阿弥陀佛愿力摄受,带业往生西方凡圣同居土,一经往生,便无退转,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土,亦是圆生上三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证位不退,即是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

  以上从三方面概括介绍《无量寿经》的基本内容与宗趣,后文还有详述,兹不赘。

  二、《佛说阿弥陀经》

  本经是一部最为普及的大乘经典。天下丛林寺院,晚课必念此经。宗门教下四众弟子,无一不归心净土。是知念佛法门实乃济度九界众生之神宝,圆顿上乘之妙法。本经言简意赅,无问自说,什公迻译,古今流通。

  1.本经内容

  释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参与法会的有长老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以及天龙八部等。释尊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示:娑婆世界的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接着略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妙果以启信,诸如栏网行树、池阁莲华、天乐雨华、化禽风树、饭食经行、寿命无量、六通具足等等,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为证明念佛往生的真实不虚,六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人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如教信愿持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所示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欢喜信受如教奉行者,乃多善根福德因缘。

  2.本经宗趣

  《阿弥陀经》的宗趣,亦有着深广多层面的界说,于中可分为总宗趣与别宗趣两个层面。总宗趣是:以依正清净为宗,以信愿往生为趣。释迦本师无问自说本经,首先详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清净庄严。西方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悉由阿弥陀佛愿心德业成就,亦是吾人本具的性德。

  释迦本师以大慈悲宣演极乐净土依正庄严,意在激扬生死凡夫冥顽之心,俾令生起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吾辈生死凡夫迷昧本心,无明妄动,舍父逃逸,客走他乡,竛竮六道,甘心忍受,曾无一念省觉出离之心。哀哉众生!犹如井底之蛙,不知道天空之辽阔,大海之浩淼。吾人受业力幻身的拘碍,只能认知目前同分共业所感的根身器界,对地外文明,乃至法界无量佛刹的存在状况,梦都无由梦到。是故吾人对所处的生存苦乐真相,无法洞悉,嬉戏于三界朽宅,不知危在眉睫。诸佛如来等视众生,犹如一子,惊入火宅之门,拯救群萌速离轮回险难至无忧恼处,是知一大事因缘即是大畅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

  面对沉迷颠倒的众生,释尊由悲智开出以苦折伏与以乐摄受二种度门,描述西方净土至极真善美慧乐的状况,显现出一种全新而理想的参照坐标。狭劣众生听闻之,眼界心量豁然洞开。啊!竟能有这么一个美妙的世界:大同世界的雍穆,桃花源的清逸,洞天福地的奇境,远不及极乐世界的百千万亿分之一。真是旷劫未闻,惊心动魄。吾人听闻之后,自然会透过西方净土这面棱镜,反观吾人所处的娑婆世界,哦,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恒久混迹泥途,今日方始嫌恶污秽;乍闻极乐世界清净妙严,深心仰慕愿往。释尊度化众生极具善巧方便,不可思议。众生耽恋娑婆,佛则极言娑婆世界的五恶五痛五烧,用以折伏其飞蛾赴火式的妄欲,冲激其深重顽迷,令起厌离秽土之心;众生全然不知净土,佛则极言净土胜妙之乐以摄受其趋乐避苦之心。于是,吾人在佛光庇护中,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思维与价值参照系。以净土之极乐,回观娑婆之剧苦,厌离自然深切,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炎烧,遥观安养之清凉,欣乐法尔诚挚,如归故乡,如奔宝所。厌欣心生,其信愿持名,归投弥陀愿海,如决江河,沛然莫御。释尊方便度生,恩德何极。

  由是,本经的宗旨与归趣兼备交资而成就往生净业。以极乐世界依正清净来资启信愿,以信愿持名得遂往生,以资亲证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纲宗与归趣相即互资,亦皆不出自心。

  莲祖将本经总宗趣概述为依正清净(宗),信愿往生(趣),并进而具体辗转推寻本经更为深广的宗旨归趣。慧心妙运,于中衍生出五对别宗趣。何者为五:(1)教义一对;(2)事理一对;(3)境行一对;(4)行寂一对;(5)寂用一对。此五对宗趣范畴,内具深切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领会《阿弥陀经》深层次、多方位的意趣启迪甚大。兹分述如下:

  (1)教义一对

  本经以言教为宗,俾令通达义理为趣。《阿弥陀经》崇尚此念佛往生之言教,其目的正是开发晓谕净土宝藏,欲令众生领会由弥陀愿心流现的安泰净境,信之愿之,得生彼国。净业行人随文解义,消归自性,生信启愿,蒙弥陀光明照摄,得获横超生死之大利,不是仅仅流连观赏语言文字而已。

  (2)事理一对

  以指方立相为宗,藉托事相显示理体为趣。言崇尚此极乐依正清净庄严信愿持名往生净土等事相,其意云何?正是为了通过事相诠显事中所具之至理,不仅仅是描摹事相,滞留行迹而已。

  (3)境行一对

  以名号真境为宗,令起执持之观行为趣。名号真境即是所观之理,名号即是法界,即是当人自心。自心一念,即空即假即中。能观之智即是当人称念之心,灵灵不昧。言崇尚此名号真境,其意云何?令知离我心性别无名号净土,离此名号净土别无心性。弥陀自性,净土唯心。正欲即此名号以为真境而起观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其归趣,不徒为仅仅晓达此理而已。

  (4)行寂一对

  以行持为宗,令契证空寂体性为趣。言崇尚此专称佛名的行持,其意云何?良由心体虽本自空寂,然多劫无明染习厚重,随逐五欲六尘,起惑造业,轮转不休。若不精修念佛一行,以弥陀名号之摩尼宝珠,澄浊还清,转迷为觉,纵令勉强抑制妄心,终非定慧等持。今执持名号,以幻修幻,以楔出楔,至于一心,则回归空寂之性体,不仅仅是滞留在有为造作层次,虚妄分别执著而已。

  (5)寂用一对

  以空寂为宗,令发妙用为趣。言崇尚此空寂,其意云何?良由众生无始劫来,妄想执著,缠缚不休,如油入面,解脱无期。今仰仗万德洪名,显发自性,洗濯尘垢,显明清白。信愿持名,感通弥陀愿力加持,往生极乐世界,得无生法忍已,以大慈悲,观察十方一切苦恼众生,因顺机缘,示现种种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种种善巧方便,导引众生信愿求生净土,离生死苦,得究竟乐。大作梦中佛事,度脱幻化众生,妙用恒沙,不徒为耽著空寂之体,不起利生之二乘有余涅槃而已。

  本经总宗趣与五对别宗趣,极论本经内具的邃理宏功,俾令众生发起真信切愿,成办往生大事。有人怀疑《阿弥陀经》文义粗浅,教义一对宗趣足以破之;愚者多执事而迷理,事理一对宗趣足以破之;狂者多执理而废事,境行一对宗趣足以破之;有人怀疑念佛有为住相,行寂一对宗趣足以破之;有人怀疑念佛往生缺大悲心是小乘自了汉,寂用一对宗趣足以破之。一总五别的宗趣界说,亦只是应病发药。若总说《阿弥陀经》深广宗趣,穷劫难尽。此一总五别的宗趣同样可视为《无量寿经》的宗趣,二经同部故。

  三、《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本经境相胜妙,义理渊深,理事圆融。《观经》为利根与钝机二类众生,平分胜劣两门。利根者修前十二观,咸三辈往生。钝机者唯修十三观(杂想观)亦分三辈九品。指杂垢心即是阿弥陀佛不思议身土。又特开散善三福九品,指归称念佛名,忏悔往生,用作普度一切众生之慈航。兹简介如次。

  1.本经的缘起

  本经的缘起颇有戏剧性。王舍城阿阇世太子,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离间唆使,囚禁父亲频婆娑罗王,断绝饮食。国太夫人韦提希深恐夫王饿死,乃用小麦粉和酥蜜,涂满身上,于宝冠璎珞中盛满蒲萄浆,秘密带给夫王食用。阿阇世太子知情后,心生恶怒,执剑欲杀其母。时有月光、耆婆二大臣犯颜直谏:“慎莫害母!”阿阇世太子惊恐之余,未敢杀母,但将母亲幽禁在深宫。

  韦提希夫人悲恸欲绝,从幽禁处遥拜释尊,哀请释尊遣目连与阿难前来救助。释尊在灵鹫山即时了知韦提希心之所念,便亲自带着大目犍连与阿难从空而来,现身在韦提希前。韦提希号泣禀佛:厌恶这个秽浊的世界,愿往生到没有忧恼的佛国。尔时,释尊放眉间光,遍照十方无量世界,光明又旋住佛顶,化为金色的光台(犹如屏幕)。十方无量诸佛国土皆在光台中显现。韦提希在佛力加持下,一一明见,从无量的佛刹中,选取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归境,并恳请释尊开示往生彼土的方法,由是释尊便敷演出这部经典。王宫说法终了,释尊便返回灵鹫山,尊者阿难又将此王宫佛所说法向灵鹫山的诸比丘、菩萨众复讲一遍。如是本经便有王宫会与耆阇会前后两次的说法,可称一经二会。

  2.本经内容

  本经的主要内容是定散二善、净业三福与十六妙观。

  净业三福是净业修持的基础,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修持净业的正因。三福的内容是: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属人天福(世善);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属二乘福(戒善);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属大乘福(行善)。此三福具有从浅到深,从低到高的次第。三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均可往生。

  十六观门的次第是:(1)日观(落日状如悬鼓,破妄心暗宅,知业障浅深处,修日观送想西方);(2)水观(次第观水、冰、琉璃,显自性湛然);(3)地观(观净土地下与地面庄严);

  (4)树观(观七宝林树);(5)宝池观(观七宝池八功德水);(6)宝楼观(观地面与虚空的宝楼宫阁);(7)华座观(观阿弥陀佛的莲华宝座);(8)像观(观西方三圣坐像);(9)真身观(观阿弥陀佛的报身);(10)观音观(观观世音菩萨色相);(11)势至观(观大势至菩萨色相);(12)普观(观自己生于极乐世界莲华中);(13)杂想观(观阿弥陀佛丈六八尺的应化身);(14)上辈观(大乘凡夫上辈三品往生观);(15)中辈观(小乘凡夫中辈三品往生观);(16)下辈观(五逆十恶凡夫下辈三品往生观)。

  其中第八像观,约心观佛,开示念佛观佛的最高理则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极显阿弥陀佛与吾辈众生同体交感之密因,以及真善美慧内在关联。妙因妙果,功德难思。

  《观经》阐述圆顿究竟之理事,圆发三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下品下生章中,十念功成,彰显阿弥陀佛之悲智神力。经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十六观中,分为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观。定善十三观(从日观到杂想观)是释尊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说(又称“随他意”之说)。散善三观(即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是释尊为未来世一切罪浊凡夫而开设(又称“随自意”之说)。从修持方法来看,前十二观为上根人开示观想念佛,第十三观为中根人开示观像念佛,后三观为下根业重恶人开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境相现前之时,善友教他称念佛名,即得往生。临终十念往生,体现出阿弥陀佛救拔众生的彻底悲心与究竟方便。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乃末法常没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的唯一慈航。

  3.本经宗趣

  本经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经二宗,其他大乘经典大多一经一宗。诸如《 维摩诘经 》以不思议解脱为宗,《 大品般若经 》以定慧为宗。观佛三昧主要指称前十三观,念佛三昧主要指称后三观散善九品往生。一经二宗实则最后归结一宗。诚如善导大师所示:“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本经以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趣。定善十三观为应韦提希夫人所请而说,妙观成就即得往生。净业三福与散善三观乃释尊为末法众生慈悲宣说,最称佛的度世本怀。展示持名念佛,既至简易稳妥,又至圆至顿。并以此付嘱阿难,为未来世凡夫众生而流通。

  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是八十卷《华严经》的别行经,置于末后,总成八十一卷《华严经》。此卷经全名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者证入,解脱境界即佛境界。普贤行为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为所入。西域相传云:普贤行愿赞(偈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贤首大师赞誉本卷经“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兹将本经内容与宗趣介绍如次。

  1.本经内容

  本经主要内容,略标有三:

  (1)欲入如来性海,应修十大行愿

  《华严经》展示毗卢遮那如来无限深广的性德境界。《 入法界品 》三十九卷中,普贤菩萨广赞佛德,末后结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佛的境界功德冲深浩博,令人神往,佛子如何也能成就佛的功德呢?本卷经中,普贤菩萨首先告诉大众,若欲成就佛的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以上十种行愿,一一均有造至佛境的殊胜功效(每愿内涵,容待后面净业助行章详述)。十大行愿为因行,如来境界为果觉,修因证果,同构对应。

  (2)读诵本经,利益殊胜

  若人以深信心,于此经文书写供养,读诵受持,当获殊胜法益。一者世间利益:速灭五无间业,消除现世身心病苦与无数劫一切恶业,远离魔障,得佛菩萨称赞,诸多人天礼敬供养,速得成就微妙色身;二者出世间法益:临命终时,世间一切悉皆舍离,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蒙佛授记,分身十方化导众生,直至究竟成佛。读诵本经的力用如此殊胜,一则是《华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法力所致,二则缘于普贤菩萨大悲愿力的加被。

  (3)回向求生西方净土

  普贤十大行愿行门广大,功德无量,得三世诸佛的称叹。普贤菩萨为华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作懿范,以所修善根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自誓:“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不仅自己愿生净土,并且以十大行愿无边胜福回向法界众生,“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导归极乐世界的举措昭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一法,乃《 华严 》一生成佛之末后一著,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胜异方便。

  以上从三方面略示本经主要内容。十大愿王的具体内容将在后文详作讨论,兹仅粗陈概况。

  2.本经宗趣

  本经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法界缘起即所入,普贤行愿为能入。

  本经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疾速成佛为趣。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 华严 》一经归宗结顶之法。普贤菩萨以修持十大愿王的功德,不求生华藏世界,而期生西方极乐世界,义味深远,略标有五:一者阿弥陀佛悲愿深重,偏重接引娑婆众生故;二者欲使众生系心一境,方便接引故;三者极乐世界去此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而华藏世界中所有佛刹皆微尘数,极乐不离华藏故;四者卢舍那佛即是阿弥陀佛故;五者菩萨大心人虽妙悟本明,顿同诸圣,然犹力用未充,未及如来出现,普利众生,所以暂依净土,亲近弥陀海众,直至成佛。故偈云:“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华严 》明一生成佛之法,而最后归宗于求生净土。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

  五、《 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是《 首楞严经 》中二十五圆通中一章,仅二百四十四个字,却将净宗修持心要和盘托出。《 首楞严经 》中二十五圆通章中,有两个圆通法门被特选,一是观音的耳根圆通,二是势至的根大圆通。这二大圆通特别地排在最后,未按常规次序排列。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圆通中,观音的耳根圆通抽出放在最后;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圆通中,势至的根大(见)圆通抽出放在倒数第二。这二大圆通特别地选出放在最后,表明观音耳根圆通契合娑婆众生的根机(此方真教体,清静在音闻),而势至念佛圆通则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究竟了生脱死之胜异方便,弥契十方众生的根机。所以楞严选佛场上,观音耳根圆通被明选,势至根大圆通被暗选。二者互为表里显密,相得益彰。印祖将本品经文列为净宗根本经典,实属手眼不凡。

  1.本经内容

  大势至菩萨是专修念佛三昧的祖师,堪称法界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为十方世界念佛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即因地专修念佛法门,成就圆通,果上大悲普济净业行人,今于娑婆世界,专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本经义理甚深,略标有三:

  (1)心佛众生同体,亲友母子相忆

  恒河沙劫前,大势至菩萨接受超日月光佛教示的念佛三昧。首先,经文用两种比喻表明佛与众生的连体关系。其一,亲友喻:一方专心忆念此亲友,一人旁骛忘其亲友,比喻佛念众生而众生不念佛。佛以大悲愿力,常念众生,游化娑婆,乃令众生若逢或见。众生不念佛,佛虽现在众生前,亦视而不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自可相见相亲,不相舍离,比喻众生念佛,如同佛念众生,久忆不忘,不但今生常得见佛,乃至多生多劫之后,均能常随佛学,如影之随形,不违不离。

  其二,母子喻:十方如来见到众生受诸苦痛,如箭入心,如慈母见子受苦,忆念之心,无有疲厌。而六道众生不念佛,佛念众生,单忆无用。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自可心心相契,比喻众生若能忆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一样,则感应相交,互摄互融,生生世世不相违远。

  上面二喻所示的义理是修行念佛三昧的基本理念。从理体上说,母子一源,生佛同体。一念无始无明妄动,专忘与逃逝导致同体一源的裂变与异化。因病投药,超日月光佛传授的念佛法门,仍从病根上下手,旋回众生颠倒的忆念,转到随顺法性的忆念。不走世间忆念五欲六尘的路子,而以至诚的出世本怀忆佛念佛,达到就路还家,母子会合的目的,亲证生佛一体的自性。

  (2)念佛纲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大势至菩萨契证圆通的奥诀。大势至菩萨直接从根修证,不在六根的相用上分别选择。外不择眼耳鼻舌等六根之相,内不择见闻觉知等六根之用,唯全心专注佛号,不令六根攀缘六尘。识一精既摄,六根之用不行。六根摄住归一,心地渐臻清净。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

  (3)香光庄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以浪子思念慈母的恳切心态忆佛念佛,根机利者,用功精纯,现生得念佛三昧,定中见佛;根机钝者,未遑精修,亦能以信愿持名之力,于临命终时,得见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带业往生西方净土,华开见佛,契证自性如来。

  念佛法门以佛之果觉作行人修持的因心。阿弥陀佛的法身功德智慧如同香光。念佛人至心称念佛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以阿弥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如同世间衣服,实无有香气,若蒙栴檀香久久熏染,则不期然染上香气。又如一块普通铁,放置在大磁场中,久久渐成磁铁。念佛人通身沐浴在阿弥陀佛的香光中,以佛的香光庄严自心,转垢为净,锻凡成圣,诚为不可思议之力用。

  2.本经宗趣

  本经以忆佛念佛为宗,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为趣。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发起我等忆佛念佛之行。吾人在佛光照摄中,至诚恳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用功精勤,契入念佛三昧,即可现生见佛;如或不能,亦可带业往生彼土,华开见佛。无论是现前还是当来,必定能见到阿弥陀佛。

  经文向吾人传达出这样的消息,一专为忆,一专为忘,阿弥陀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以证阿弥陀佛十劫以来,倚门望子,垂手深渊,救拔我等之恩德,昊天罔及。吾辈浪子,在身心憔悴时,忽闻故乡慈母的书信,当撩衣便行,忆佛念佛,回归故乡。

  六、《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本论简称《往生论》,或称《净土论》,天亲菩萨依据以《无量寿经》为主的众多净宗经典义理为宗要,加以归纳摄要说明,属于宗经论。本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总说分,即五言偈颂是;二、解义分,即后面长行文是。

  1.本论内容

  本论文约义丰,备陈净业修行方法,果德相状,以及西方净土种种庄严功德,理事圆融,净土与瑜伽二大信仰,相互补益。兹概述主要内容如次。

  (1)五念行门与五功德门

  天亲菩萨首先发愿往生安乐国:“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继而阐述往生西方净土,应修五念门(五因):一者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佛,愿生彼国),二者赞叹门(口业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光明智相),三者作愿门(心常作愿,毕竟往生彼国),四者观察门(智慧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功德),五者回向门(将自己功德回向众生,同生极乐国,成就大悲心)。上述五念门中,前四种属于入门(进入西方净土之门),第五回向门属于出门(由极乐国出,分身他方世界救度众生)。

  此五念门渐次修行,能令净业行人成就自利利他的五功德门(五果)。何者为五功德门?一者近门(初到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与诸上善人,近于无上正等正觉),二者大会众门(既生净土,即是阿弥陀佛法眷,与诸上善人把手同行),三者宅门(登极乐华丽之堂,安心于法界真如),四者屋门(登堂入室,得清净处,受用种种法乐),五者园林游戏门(不违本愿,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济度众生)。以上五功德门中,前四种成就入门功德(自利),第五门成就出门功德(利他),先入而后出,由自度而度人,法尔如是。

  五念门(与之相关的五功德门)是净宗修行的重要方法,深契圣心,吾人宜应顶戴遵奉。

  (2)二十九种庄严功德入一法句

  本论在阐述第四观察门时,依据《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详陈所应观察的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凡十七种),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凡八种),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凡四种)(详见第五编)。此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即是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大愿的愿心庄严成就。是故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境相即是悟解佛心,感知净土不思议功德即是体会阿弥陀佛不思议的果地功德,亦是观照自性功德。

  天亲菩萨从缘起性空,广略相入的圆教理念申言:以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为代表的西方净土无尽庄严功德(广),略说可以入于一法句。一法句即清净一心;清净一心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亦即是实相真如。真实智慧是净心之相用(生灭门——无量光),无为法身是净心之理体(真如门——无量寿)。一心二门,生灭门是广,真如门是略,相依相成,不一不异。所谓广者,即方便法身,随缘起用,能生万法;所谓略者,即法性法身,清净本然,一味空寂。此广略相入,即是缘起而性空,性空故缘起。若能悟入一心二门,缘起性空,便证得无为法身,具有真实智慧,也就能成就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进而论之,阿弥陀佛名号即是一心二门,无量寿即无为法身,无量光即真实智慧,故而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即是执持一清净句,万德洪名含摄一切清净功德与庄严。阿弥陀佛名号乃实相身,含摄着法界深广的奥藏密髓,与九法界众生的一念心性同构对应。名号性具阿弥陀佛全体的自证功德。由阿弥陀佛一切为度众生的悲愿故,阿弥陀佛全体果德当下便成为饶益九界众生的威神妙用。是故吾人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时,当下即成就佛身净土,心作心是,直截了当,至极圆顿。吾人应于斯深加体会。

  (3)违菩提门与顺菩提门

  本论提示修行五念法门的纲要,主要是智慧、慈悲、方便,三者缺一不可。净业行人修行五念门,悲智具足,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同生西方净土,成就巧方便回向,便得远离与悲、智、愿三种大乘菩提心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

  何为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何为顺菩提门?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欲得毕竟常乐,唯有往生西方净土。若不发愿与诸众生同生安乐国,便是违背大乘菩提门。

  (4)缘佛愿力,速证菩提

  净土法门是横超的捷径法门。凡是往生彼安乐土,及彼土菩萨人天披弘誓铠,分身他方世界上求下化之诸大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得以成就。令十方众生速往净土,令净土诸往生者疾成佛道,此乃阿弥陀佛因地大愿之纲宗。诸如十念皆生我国愿,表明十方众生,信愿持名,缘佛愿力,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回之事。由不再轮转三界之缘故,所以能得速疾成道。正定必至涅槃愿,诠显生到安养佛国,得弥陀愿力加持,即入大乘正定聚,直趋大乘佛果,中间无有退转、滞抑,以及取证偏真涅槃之陷阱,所以得速。菩萨一生补处愿,表证净土人天中,即下凡带业往生者,一生彼国,缘佛愿力,圆证三不退,于念不退中,即能超尽四十一因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一生必补佛职,非凡非圣,即凡即圣,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

  由上三愿例证可知:净宗圆超速证的胜妙,全赖阿弥陀佛愿力为增上缘,这与通途自力法门有着本质的不同。通途法门的自力相是:如人畏惧恶道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能修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自力,又称竖出法门。净宗法门的他力相乃是:如劣夫跨驴不上,然搭上转轮圣王的轮宝而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又名横超法门。吾辈众生,由俱生我执我慢故,每常高推自力,轻慢他力。须知生在五浊恶世的末法时代,悉是烦惑厚重、福薄慧浅之人。此时欲于当生了办生死大事,舍净土他力果觉法门,将何以堪?!吾等净业行人,闻阿弥陀佛大愿船可乘,应当生庆幸难遭之想,当仁不让,贾勇争先,归投弥陀愿海,直入极乐故乡。他年净土华开处,记取娑婆念佛时。娑婆世界这一期的业报身,乃是生命升华的跳板。往生净土便是转凡成圣,佛果非遥。吾人切勿封拙怀迷,画地自牢,唐丧往生之大利。

  从上述四点证知,天亲菩萨将净宗心要彻底圆彰,和盘托出,深契圣心。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又进一步将天亲菩萨的净土思想加以敷陈,使净土奥义如中天杲日,普辉东土。

  2.本论宗趣

  本论以修五念门为宗,以成就自他往生净土为趣。

  上面概述了净宗五经一论的基本内容与宗趣,亦只是勾勒出净宗理念与方法的大致轮廓,详细内容将在下面各章次第展开。净业行人应精熟五经一论,以五经一论的理念、思维方式、精神境界全面渗透到吾人的心行与生活中去,俾令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净宗行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宗       生死苦海)(五明学佛网:净土宗       生死苦海)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净界法师:圆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行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谈谈净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二章 

 温金玉教授: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蔡惠明居士:明代的净土宗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净土宗大意 

 贾题韬居士:密宗与净土宗——学佛的思悟 

 贾题韬居士: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 

 明奘法师:禅宗、净土宗、律宗……宗派各不相同,我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