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幸福人生 -->育儿教育

 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日期:2015/10/30 11: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小时候听过一个“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说的是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付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野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宝石抠下来变卖完,最后不得不手端银碗讨饭吃。爱招摇的儿子失去了招摇的资本,每天从金马车上剥一小片金子,换点粮食辛苦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酒有肉有穿有吃。

  这个朴素的民间故事其寓意是深刻的,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时代发展到今天,金银的概念还基本停留在物质财富的层面,没有本质变化,而“弓箭”的概念则需要重新定义。那么,在当下,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礼物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样东西。

  首先是阅读。

  我相信,现在家长们对孩子的具体期望是各不相同的,但所有人的第一期望和终极期望都差不多,即希望孩子一生健康、幸福——这样的大目标,通过“教育”的功能所能实现的就是,第一给孩子良好的智力,第二给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人和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的差异,就像人和人在身高长相方面先天会有些差异一样;但智力的塑造,其空间比身体相貌的塑造大得多。而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就是阅读,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

  其原理,第一,人是用语言来思维的。而获得良好语言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就是阅读;第二,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知识背景。任何阅读都可拓宽一个人的见识,让他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他的阅读量一定是呈正相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这是他在教学一线多年研究和观察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的结论。

  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部书,只要它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核心价值观也一定是正面的。这些东西都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的思想会更成熟,价值观会更完善,他的境界会更美好。哪怕是一本科普书,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形成良好影响。因为很多道德和意识问题,根本地讲,其实是智力问题。智力不足的人,智慧也很难饱满,有智力才有思考和反思的能力。由此也可以得出阅读的第三层功效——阅读可以修复心理创伤。

  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带着某种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长大的,区别只是轻重程度不一样。父母和老师可能会无意中伤害我们,生活和命运有可能对我们不公。有的人能战胜这些伤害,有的人则在伤害的阴影中伤痛一生。一个从小建立了阅读兴趣的人,会有更好的自我救赎和自我成全能力。这一点,也是基于前面提及的阅读带来的智力和心理两方面良好的基础。

  当然,阅读的功能不可能强大到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拆一座房子只需一把镐头,而要盖一座房子则需要动用许多工具和手段。教育孩子也一样,阅读非常重要,还必须要其它要素来配合。

  家长和教师能送给孩子的第二件宝物就是“自由”。

  “自由”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教育中还没成为共识,公众对它还有太多的误解。每当我在不同的场合谈到给儿童自由的问题时,总会遭遇质疑,而质疑者总会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它显示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多么幼稚的阶段。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指点一番,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尝试失败了就大加指责和批评,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其实就变成一句空话。哲学家弗洛姆说,“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失去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机会,也失去了自我认识和调整的信心。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自由的同义词不是放纵,而是一种选择力和判断力。孩子有能力去选择自己需要的、健康的东西,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虚假和脆弱,所以它是一种力量。那些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们似乎天然地知道行为的界限在什么地方。

  而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他的行为只是放纵,不是自由。他的放纵正是压抑的后果,是选择功能的失效,所以是反自由的。这样的孩子,他内心软弱无力,他其实是恐惧地活着,因为他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力。

  能否给孩子自由,是家长和教师能否有分寸地表达关爱,有质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块试金石。只有成人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态,重新理解自由,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何等有价值,才能把“自由”这个无价之宝送给孩子。

  第三份礼物是“表率作用”。

  如果说我们送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阅读”,它完全体现在孩子自己身上;第二份礼物“自由”,它出现在成人和孩子的关系之中;第三份礼物则表现在成人自己身上。

  我经常收到家长们这样一些来信,说自己的孩子跟小朋友玩时,老打别人,讲道理没用,揍一顿也没用,问我怎么办。还有人说,“孩子脾气不好,我知道这和我脾气不好有关。请问如何改掉孩子的坏脾气?”持有这种强盗逻辑的家长非常多,他们的眼中只看到了孩子的不是,看不到自己给了孩子一个生气就打人、爱发脾气的坏榜样。而家长用行动告诉孩子的,远比言语告诉得多。

  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三种方法在当下恰恰是被许多家长和教师最热衷运用的。我们的古人说得多好,“言传不如身教”,这六个字无人不晓,但有多少人会依此为镜,来反观自己,并谨慎践行呢?

  一个活在虚荣中的家长不可能教给孩子踏实,一个刻薄的教师也不可能教会孩子宽容,而一个真正尊重孩子、给孩子以健康的爱的长辈,他哪里需要向孩子讲“尊敬长辈”的道理呢?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在外人面前你可能谨慎,可能伪装,孩子一般也看不到;而和孩子如何相处,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种关系,我们愿意把世上最好的东西送给孩子。现在大家基本已形成共识,给孩子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最可靠的财富。但在“教育” 的概念之下,到底我们给孩子的是什么,这方面家长和家长的差别经常是巨大的。这个差别,主要地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别。手段的不同,区分出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一副良弓。

  所以,无论你置身都市还是乡村,是贫穷还是富有,是高官还是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为孩子做出良好的表率——这就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发脾气       教育方法)(五明学佛网:发脾气       教育方法)  

 正如法师:最近老莫名发脾气怎么办? 

 如悟法师:从大乘经看佛陀的教育方法与精神 

 不发脾气是功德,受些委屈是消灾 

 净土法门法师:你发脾气受害的是自己,与别人不相干 

 经常冲子女发脾气,会毁掉孩子一生的福报 

 发脾气是毒,女人在怀孕期间发脾气,就是在给胎儿种下病根 

 净土法门法师:学不发脾气 

 宣化上人:好发脾气的人,会有什么果报? 

 宣化上人:好发脾气、好发火怎么办?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 

 宣化上人:这七情都是漏发脾气是最大的漏 

 呷绒多吉上师:别人对你发脾气时,你正好可以修安忍、发菩提 

 宣化上人:从你的哭与不哭,发不发脾气,就能证明有没有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