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选学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理由


   日期:2015/10/5 21: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中国历史上,一般熟知的净土就有十三位祖师,另外还有很多大德法师,乃至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都弘传净土法门,都有自己的净土思想。但是,这些净土思想彼此之间是有差别的。经过历史传承下来之后,往往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的信息和资料,初学的人会觉得难以抉择。最基本来讲,有一个契理契机的问题。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究竟阐明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真实义,最能契合我们这样通身业力凡夫的根机。

  比较起来,我们之所以要选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这么几点。

  (一)弥陀自说

  古今相传,普遍公认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既然是弥陀化身,他所说的等于是阿弥陀佛亲自宣说的。印光大师就

  说:“世传师是弥陀现,所说当作佛说看。”我们既然要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当然要以阿弥陀佛亲自化现、亲自解释的净土思想作为我们的依准。

  (二)楷定古今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楷定古今”的作用。

  “楷”是楷正,“定”是决定。就是古往今来,所有对往生弥陀净土的解释、说法,都要依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为标准,符合的就正确,不符合的就不正确。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主要体现在《观经四帖疏》当中。大师当时为什么要写这部《观经四帖疏》呢?是因为大师看到古今有不少法师对《观经》等净土教理的解释,没有显明佛的真实本义,甚至还有一些错解、误解和曲解,使得绝大多数的根机不堪修持。善导大师面对这个状况,很是忧心,悲心殷重,就说:“我要写这部《观经疏》,来楷定古今。”而大师写作时,每天晚上都有一位圣僧来指导要如何如何写,这位圣僧就是阿弥陀佛。而《观经疏》写完之后,连续三晚诸佛菩萨都显现在梦中为善导大师证明:此《观经疏》所释教义,深合弥陀愿意,深顺诸佛悲心,决定无误。所以善导大师的《观经疏》也就称为“楷定疏”,或“证定疏”。善导大师自己在书的最后说:“此义已请(弥陀、释迦、诸佛)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知。”

  其他历代祖师的注疏能有这种口吻,能有这种效果,说“楷定古今”的,还没有见到过。只有善导大师!而且“楷定古今”所楷定的,都是当时有名的高僧,不是一般人。当然今天这个时代,各种不同的说法,自然一并被楷定。我们就依善导大师思想为标准,符合的就听从奉行,不相符合的就舍而不行。

  (三)正宗传承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我们净土宗的正宗传承。

  法门传承很重要。一般人学习净土法门,传承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因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谁都会念,谁都可以念,净土法门好像也不必非要像禅宗那样以心印心、有严格的传承关系,似乎显得很松散。当然,这也说明它普及、易行、简单;但是,并不是说净土教法就没有规矩,就没有教理的组织结构——是有的。

  中国的净土宗,隋唐时代,也就是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思想,那是纯粹的净土法门。可是大约到唐末五代时候,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主要著作,因为法难战乱等原因,在中国就失传了。接下来宋、元、明、清这段时间,因为各宗的大德善知识都感觉到净土法门是释迦佛的出世本怀,都来弘传净土法门,引导修学各宗各派的人归入净土法门,形成了中国佛教历史上“诸宗汇归净土”的局面。这样,一方面使得净土法门极大的普及,另一方面也使得净土的宗义变得驳杂,杂有禅、台、贤各宗的思想。所以,我们现在一般所接受到的净土理念都比较杂。比如“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或者“教依贤首,行归净土”,也有的人“教宗般若,行归净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因为善导大师的完整传承断代了,后人对一代佛法的判教、认识,失去了净土宗的立场,理论上只能站在禅、天台、华严判教的立场。可是,在

  行持方面,他也觉得“靠天台的教观、靠华严的理事无碍观,我无法当生了生脱死,我最后还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

  样绕了一个弯过来,解门和行门之间不一致,不纯粹。

  这些理念,就对一般修学净土的人有了影响。所以,现在一提到净土法门,往往都有各宗各派的影子存在。

  善导大师的思想不一样,它很纯粹。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站在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以净土的教理解释净土的法门,完全不夹杂禅,或天台、华严的思想,是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标准的净土宗思想。

  总之,我们知道善导大师的思想是我们净土宗的正宗传承,其他就不是这样。我们学法要有传承。

  (四)大成净宗

  善导大师集净土宗之大成,他的净土思想最丰富,最圆满,不管是教理上的判释,还是行持、仪规方面的建立,都是最完备的。所以,善导大师是“集大成净土教者”,我们以善导大师作为整个净土教法的代表。

  我们净土宗,不管是研究佛教史的也好,还是净土宗的行人也好,教内、教外公认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

  “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有什么含义呢?即所谓开宗立教的祖师,他就是这一宗,这一法门的旗帜。

  比如说天台宗,是智者大师所创。如果要修学天台宗的话,智者大师的思想就是标准,离开智者大师,谈不上天台宗。

  净土宗,善导大师所说就是标准,离开善导大师谈不上净土宗。凡是与善导大师所说不一样的,统统弃而不依。

  (五)必定往生

  我们依据善导大师的教法,得到的利益不一样——那就是必定往生,没有任何不确定性。

  如果依据其他的大德善知识,未必能达到必定往生,因为他们所摄受的根机不一样。他们或许是以能够达到禅定一心的人作为宣说的对象,有两句话,“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我们一听,心一下就冰凉了,我们喉咙也没有喊破,那更加枉然了——这是相对于禅定根机的人。很明显,这两句话是受到禅的影响,这就不是引导我们这样妄想纷飞的凡夫,不是站在我们的立场所讲的,我们就得不到利益了。如果你听信了,你往生就不定了,就打退堂鼓了。

  现在也有很多弘扬净土的法师、居士,他们对往生净土也往往自设一些条件和标准:“你念佛如果达不到一心不乱,至少要达到工夫成片;达不到工夫成片,至少要达到工夫成串;达不到工夫成串,至少要达到工夫成线。总之,达不到标准不能往生!”有一百零八个“不能往生”,“你不能这样,不能往生;不能那样,不能往生……” 对照我们自己,很少人能做得到。按照他的思想来修行,必须达到他的标准,关键是我们达不到怎么办?

  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没有这些障碍,没有这些恐惧和担心。在《无量寿经》里,法藏菩萨发愿说: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我成佛的时候,我要消除众生的一切恐惧,为众生作大安心。”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我烦恼这么多怎么办?我贪嗔这么重怎么办?临终没法保持正念怎么办?”我们有很多恐惧、担心。那么,这些还是要找到源头——阿弥陀佛(法藏菩萨)为我们安心。

  善导大师把法藏菩萨的愿心、阿弥陀佛的誓愿功德完全展现出来。我们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念佛必定往生!他告诉我们:称名念佛是“正定之业”,没有任何不确定性。善导大师的话听起来令人信心倍增,他经常讲:“易得往生”“皆得往生”“必得往生”“容易往生”……没有一个遗漏。

  (六)普契时机

  由于各宗立场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角不同,效果就不一样,描述也不一样。比如说,站在天台的立场,就判西方净土有所谓“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夫只能往生最

  低的凡圣同居土。

  可是,善导大师站在阿弥陀佛本愿急救造罪凡夫的立场,判极乐唯是报土,凡夫乘佛愿力与大菩萨平等往生极乐报土。

  这两种判释,可说天壤之别。

  学习净土宗,要把握两点:

  第一,脚跟要站稳。

  脚跟怎么站稳?你是什么人,你是什么根机,你要看清楚看明白:“我本身是一个造罪凡夫”——站在这个立场上。

  第二,目标要明确。

  我们盯住阿弥陀佛不会有错。

  不然,你晃来晃去,“我是一个妄想纷飞的人,一辈子修行,就是为了克服妄想。可好多年也没有克服得了。”克服不了,又起一个担心、疑惑:“哎呀!我用了这么多年的工夫,还是妄想杂念,这岂不是完了?”这样就产生了障碍。

  站在我们本来就是妄想凡夫的立场,这样的凡夫、当下的面貌,有没有得救之法?如果有,我就不必那么担心害怕了;没有,打破头也得去找。

  那么,现在就有。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就是。所以,站在我们这样的时代、根机的立场,我们就来选修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善导大师       净土思想)(五明学佛网:善导大师       净土思想)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 

 李志夫教授:从印度传统论甘地之人间净土思想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净界法师:什么叫真实心呢?善导大师说:不求名闻利养之心 

 杨曾文教授: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蔡惠明居士: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 

 陈永革博士:论晚明弥陀净土思想的诠释取向及其效应 

 其它法师: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心行法师) 

 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五章 天台佛学研究 三、天台佛学 

 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二章 天台宗与其他佛教宗派关系研 

 伍先林博士:善导净土思想之特色 

 弘学居士:净土探微 第二章 净土思想在佛法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