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宁静方致远


   日期:2015/10/4 14: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静自神闲,灵空蕴意沉;

  淡眸天下物,大道始归真。

  气,不是等待,而是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是冷静观察刻苦思索的过程,是镇定自如沉着应对的意志,是从容不迫永不言败的信念。

  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强烈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一些人的心态浮躁,得宛若汤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着躁气,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归根结底就是缺少静气。

  宁静才能致远,平心才能静气;

  静气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

  胸怀静气,才能保持清醒头脑,深谋远虑,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胸怀静气,才能真正淡泊名利,心态平衡,不为进退滋扰,宠辱泰然不惊;

  胸怀静气,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心忧天下,不为成绩骄傲,不为挫折沮丧;

  胸怀静气,才能把握心理健康,明白事理,可以知荣明辱,可以心无旁骛;

  胸怀静气,才能勇于不计名利,追求卓越,高不孤芳自赏,低不自抱自弃。

  静气,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在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是为别人的评价而生活,在被动中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有的人则不然,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走自己选择的路,这样的人则最能成功。

  诸葛亮给他儿子写信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细细品味,"静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句子, 原是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和的一幅对联。 这幅对联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 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静气是一种应急的态度。 也就是说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不是紧张慌乱,自乱阵脚,而是情急智生或从容应对。

  所以说,静气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态度。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是为别人的评价而生活,在被动中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有的人则不然,依然我行我素,走自己选择的路,这样的人则最能成功。

  一位著名画家说:″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抒″。这就是一种处世态度所产生的人生境界了,虽然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但是,在失意和迷茫时细细品味,会豁然开朗的。-

  凡大事面前有静气者,反映出他修炼道行的深邃, 大事且能以静制动,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静气决不是柔弱,比如韩信胯下之辱,看客们无不哈哈大笑,或为之鸣不平,而韩信却无所谓,这是多么大的气度。--

  "静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爱恶憎, 在一定的环境中某种情绪总是要表露出来的,这就是人的本色。

  "静气"不可强求,静气源之于定力。我国的佛道儒,都特别强调修身先修心,佛之禅定,道之身定,儒之心定,都强调的是定力。

  "静气"需要修养,需要自己去历练和积累,"静气"不是与生俱来的。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养一点静气,给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

  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宁静方致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万物       宁静)(五明学佛网:万物       宁静)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万物皆是同一体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如何与万物同一体 

 万行法师:万物同体息息相关 

 戒法法师:宁静与明智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8 万物本一体 

 慧光法师:万物无常,会归磨灭 

 陈大惠居士:厚德载物,厚德才能承载万物——德不配位,必有 

 宽运法师:上天好生 怜悯万物──略述中国佛教放生的起源 

 其它法师:何妨万物常围绕(远尘法师) 

 心道法师·灵鹫山佛教教团:心道法师谈宁静--全球宁静运动 

 传喜法师:宁静蕴伟大 朴承重任 

 法清法师:万物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