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世智辩聪并非开悟


   日期:2015/7/23 7: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教育,学习知识,进而探讨与创造种种新知,造成今日所谓的“知识爆炸”时代。西方的科学研究,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归纳,一是演绎。归纳是先观察外界现象变化,然后尝试发现其中变化的关系或原理。演绎就是利用这些原理,作种种应用,于是便发明创造了新的知识。其目的乃在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应用自然、造福人群。

  在此一知识探索的过程中间,所发现或发明的知识是否正确,姑且不论。然而,在应用此知识时,稍不谨慎,便会产生问题。帝国主义利用船坚炮利来建立殖民地,榨取资源。资本家利用科技知识与压迫劳工来创造最大利润,形成劳资对立。唯物科学家甚至否定了人类的心性,认为心理活动只是物质变化的结果。在这些偏差的思想下,人性的尊严没有受到尊重,人类的精神层面受到挤压,原来发展出来的知识,是要来利益人类,却被用来追求利润而伤害人类。其原因何在?

  在西方的教育中,有教导如何学习与创造知识,但却没有教导如何妥善运用这些知识来利益人类乃至一切众生。一般聪明才智之士,因其具有世智辩聪之力,很快便学会种种知识,与运用所学的知识。若由众生的贪瞋痴三毒出发,知识便成为危害人类的力量。知识懂得越多,危害的力量就越大。知识如同工具一样,原无善恶可言。善用工具,便可利益大众;恶用工具,便会伤害大众。运用工具,端在一心。

  东方文化除了知识的探讨外,更重视品德的涵养以善用知识。《尚书》中提及“正德、利用、厚生”的思想,要先端正品德,才能将大自然的资源利益一切生命。《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要将我们的心置于中庸之道,天地万物才能各安其所。儒家更强调人伦中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大家遵守这五种伦常,便能创造一个安详和谐的社会。“伦理、民主、科学”,以伦理为基础,才能将民主与科学利益人类。其精神皆是相通。此是世间圣人、贤人智慧的展现,也就是说,善于利用知识利益一切生命称为“智慧”。

  在佛法中,更提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的众生平等理念。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于兹开演禅宗“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门。佛法中云“一切万法,唯心所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此即明白告知:一切知识,一切智慧,都是唯心所现,此心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或称本心、本性、自心、自性、觉性、菩提心、本来面目等等),是一切智慧的泉源,称为“般若智慧”。经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无见,无所不见。”

  般若智慧能使我们了达因缘果报、缘起性空与中道实相的道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深切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必能时时反观自照自己的身口意业,断恶修善,利益众生。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就不会被诸法的表相所惑,而能安住于空性之中,得到解脱。明白了中道实相、佛性本具的道理,就不会住着于真、俗二谛,而能安住于本具的中道实相上。保持时时安住实相,待因缘具足,即能成就佛的果位。是故六祖大师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般若既是一切知识与智慧的泉源,要如何契悟般若智慧?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研究教理,建立正确知见。古人云:“只贵汝知见,不贵汝行履。”可见正知正见的确立,非常重要。一旦有了正知见,便可依经典中的文字义理,观心返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以智慧心照破自己的种种烦恼、执着。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当心渐渐清净下来了,烦恼、执着没有了,机缘成熟,便能契悟本具的心性,了达般若智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世智辩聪       教育)(五明学佛网:世智辩聪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