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由十回向所想到的


   日期:2010/3/2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华严经》第五会兜率天说法,自二十二卷至三十三卷,共十二卷,分为三品:一升兜率天品,二兜率偈赞品,三十回向品。继前面的十行品、十无尽藏品后,十回向品来了个大转弯,大升华,悲心切切地救护苦难众生。《合论纂要》卷中说:“十住所得诸佛之智十行所行出世之行,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智悲不二,而回向菩提实际,总通五位利被一切,是名回向。智断恩德由此具足,法报化身由此成就也。”《菩萨大乘藏经》中说“以少善根引无量果者,谓回向心。”

修学佛道的人每天都离不开回向。但是回向却有很深的内涵,如何回向才能“少善根引无量果”?是偏?是直?是缺?是圆?值得很好的研究和思维。

回向出世

很多人烧香、拜佛、供养等等善行,只为了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升官发财等现世的安乐,或者希求来世能够大富大贵、升天享福。这些都是和信佛、学佛的目标相违背的,因为和真正的解脱背道而驰,都是集谛所摄轮回的因。

佛经上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爬到了危险的山崖,看到一个很诱人的水果,于是他右手抓着一把草,左手开始吃水果,这时黑白老鼠爬了过来,一根一根的啃吃着他右手上草,他知道却不理会,仍然继续吃水果。这把草比喻我们的生命,黑白老鼠比喻白天和黑夜的12小时,吃水果比喻对现世的贪着。因为一时的快乐,却忘记掉落山崖的巨大痛苦。

正如《华严经•十回向品》上说的,菩萨深知世间五欲和三有之乐的过患,所以发大心,利益救拔一切众生。“世间之乐无非是苦。众魔境界,愚人所贪,诸佛所诃,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狱、饿鬼及以畜生、阎罗王处,忿恚鬪讼,更相毁辱。如是诸恶,皆因贪着五欲所致。耽着五欲,远离诸佛,障碍生天,何况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如是观诸世间贪少欲味受无量苦,终不为彼五欲乐故,求无上菩提,修菩萨行;但为安乐一切众生,发心修习,成满大愿,断截众生诸苦羂索,令得解脱。”

《德育古鉴》上讲到明朝一个叫邹子尹的人,平生勤行善果,救济别人、帮助别人的好事举不胜举。后来大病,梦到自己到了地狱被审问,他很不服气,冥吏打开善恶簿给他看,刚一打开就见到“名利”两个大字,原来他一生做的好事,都是为了名利,特别为利的最多,他很愧疚地承认了。醒过来以后,对身边的一个僧人说:“拜托您替我告诉我的亲朋好友,做善事的时候,心态一定要清净,不可为名图利。”过了五天就死了。

《憨山大师传》上讲到一个故事:一次大师在杭州,有很多信众来拜见,其中一位叫刘玉寿的居士说:“昨晚梦到一头猪向我求救,说它第二天就要被杀死了,跟我有缘,求我帮助。”凌晨刘居士听到一声猪叫就醒了,问大师这是什么因缘?大师说:“这头猪过去世做人时,听一位大法师讲了一座经,因为这个因缘下一生做了一位将军,造了很多杀业,一直在恶趣受苦。那位大法师就是你。”

因为没有回向或回向有漏的人天福报,变成了“三世怨”,堕落受苦,想想真的太可惜啊!

在学佛以前,自己也是这样子,追求财色等五欲,满足于感官的刺激,对现在的生活觉得蛮好的,吃喝不愁,整天潇洒快乐的过活。后来参加工作后,才发现真的错了。欲望的膨胀好像一个无底洞,即使你不想做的事,也不得不做。没钱的时候,苦;等有了钱,更苦。身心得不到平衡,迷茫、困惑、失落、感伤,整个人就象是一个机器一样,机械的不知道为什么而忙着。后来学了佛,生命才开始转变。学了《菩提道次第广论》以后,知道从自身去认识苦,从心上去努力。因为外在的种种再好,事相上再怎么成就,从长远的生命状态来看,毫无一点意义。

“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走哪里,总在棺材里。”没有真正的修行解脱,即使做了很多功德,升了天,也是苦。佛世的医生耆婆,命终往生天界,一次驾着马车去游玩时,见到了舍利弗,顾不上去问候顶礼,急忙忙地离开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太快乐了。但这些也都只是暂时的,轮回就像是被关在瓶子里的蜜蜂,无论你飞的高一点,低一点,苦性都是一样的。

所以经常会提醒自己,把目标放远一点,放弃现世,学菩萨行,把功德回向出世的究竟解脱。

回少向多

以前见过一个医生,他学佛十几年了,自己关在家里,每天都很精进地拜《华严经》,看《瑜伽师地论》等,偶尔也会为慕名登门的病人看看病。问他为什么不组织大家一起共学?他说能力不够,世间太苦,还是念佛往生了好。这又是一种状态,“少事、少业、少希愿处”,偏向于自己用功,求快解脱。实际上真的快吗?

《道次纲要》上讲到这样的一个公案:一次迦叶尊者跑到佛那里,埋怨文殊师利菩萨,说有六十个初发心向道的人,本来让他摄授,都能证果,但文殊师利菩萨却给他们讲了大乘的菩提心和空正见的甚深道理,结果他们听后产生了邪执,全部堕落地狱。这时候佛告诉迦叶尊者说:迦叶啊,你不要这么说文殊师利菩萨,他没有错,即使他们六十个人堕落地狱,因为相续中已经播下大乘道的种子,从地狱出来,也远比证果要先成佛的。《法华经》上,佛告舍利弗说,曾经于二万亿佛所教化他令入无上道,但是舍利弗却都忘记了,以为自己已得灭度。后来佛为他受记:“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多么漫长的时间啊!还要从头再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未免有些太冤枉了!

另外就是对治习气的痛苦,这一点自己很有体会,事情多了就嫌烦,喜欢一个人看书用功,做事时也总是马马虎虎、拖拖拉拉、软软踏踏、如蜻蜓点水般的无坚实力,敷衍了事,喜欢推卸责任,躲避现实的问题,不敢出头,不愿意承担等等,都是过去的二乘习气。这其实比人天乘的懒惰、懈怠、放逸、贪乐还要可怕。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教授:故于最初即入大乘。

菩萨的功德

《宝箧经》上说:“文殊师利,譬如林木枝叶繁茂,皆因四大而得生长。文殊师利,如是菩萨以种种门集诸善根,一切皆摄在菩提心,于一切智回向菩提以为增长。”

《华严经•十回向品》中说:“若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众生,不名回向。随一善根普以众生而为所缘,乃名回向。”

佛在《修行本起经》上说:“宿命无数劫时,本为凡人,初求佛道以来,精神受形,周遍五道,一身死坏,复受一身,生死无量,譬喻尽天下草木,斩以为筹,计吾故身,不能数矣!夫极天地之始终,谓之一劫,而我更天地成坏者,不可称载也!所以感伤世间贪意,长流没于爱欲之海,吾独欲反其原故,自勉而特出,是以世世勤苦,不以为劳,虚心乐静,无为无欲,损己布施,至诚守戒,谦卑忍辱,勇猛精进,一心思微,学圣智慧,仁活天下,悲穷伤厄,慰沃忧戚,育养众生,救济苦人,承事诸佛,别觉真人,功勋累积,不可得记。”

所以菩萨发了真实的菩提心以后,就慢慢的由只缘自己的“爱自执”转变成“爱他执”,勇猛精进地行六度万行及一切难行苦行,回向善根“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究竟皆令得一切智”,乃至于发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不为自身而求解脱,但为救济一切众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脱众苦。复作是念,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众苦大壑,我当普为一切众生,于一切世界一切恶趣中,尽未来劫受一切苦,然常为众生勤修善根。何以故?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于地狱,我当于彼地狱畜生阎罗王等险难之处,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

虽然每天也有念诵皈依发心偈,但内心真正与之相应多少,只有自己最清楚。以前听或看了一些菩提心的教授,很兴奋,就开始喊口号,而且喊得很大,久了以后,别人虽然不说,但是明显地对你有看法。因为说的跟做的差距太大,生活中,面对境界升起的,都是观过、抱怨、比较、轻毁……

这次读《华严经•十回向品》,觉得很殊胜,对菩萨的功德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觉得修行不能急求果报,关键是种子要下对,经中的“百万亿庄严……”,都是回向心广大所致。“建百万亿幢,悬百万亿幡,垂百万亿带,然百万亿香,布百万亿鬘,持百万亿扇,执百万亿拂,有百万亿三贤菩萨二十八天八部众等,皆从回向起。 ”

追慕菩萨的无量大心,也让我想到了师父的功德,在无限生命中,师父一定也是这样,无量劫来勤苦努力,饶益我们。“度脱众生,常无休息”。

常常发愿说要和师父同心同愿同行,自己真的太愚痴太渺小了,犹如一滴水,只有融入到师父的大愿海里,才不会枯竭!未来的路希望能够跟随师父的脚步,踏踏实实的一步步走下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十回向       华严经)(五明学佛网:十回向       华严经)  

 会性法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 

 普献法师:读华严经的方法 

 惟觉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三讲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二讲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一讲 

 魏道儒教授: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 

 潘桂明教授:李通玄的东方智慧论──《新华严经论》札记 

 明一法师:《华严经》中“不可说” 

 杨维中教授:论《华严经·十地品》的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学 

 杨维中教授:《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 

 杨维中教授:《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