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心地功夫(第五集)


   日期:2015/5/10 11: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处理复杂的事情要从宽,熟思而缓处,冷静面对

  与难处之人相处要仁厚,有知而无言,避免结怨

  愈紧急的事情愈要能缓,心定而气平,就能生慧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七十三集)  2012/7/2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73】

  有一句《格言》对处世的提醒,非常重要,处难处之事,大家要注意看,这些句子本身都是他的仁慈心,是非常柔软的、细腻去体会他人,甚至是体会整个大局的。「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我们在处理一个比较不容易的事情要从宽,你这个时候苛刻,人心会受伤。尤其这个时代,师长常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大家做人做事的基础,都不是很牢固,这个时候你很严苛指责犯错的人,可能大家就很沮丧,积极性就提不起来。这个事确实不好做,可是更重要的是要守住这颗心,我们真的真诚、仁慈,慢慢的很多问题可以化解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感受,曾经在亲戚朋友当中发生误会、冲突,甚至於别人恶意的伤害毁谤,难处之事。你一点都不计较,还为他想,还要在人前说他的好话,从宽,这个事情慢慢就化解了。但是假如对方不对了,你也情绪回应,这个事情就愈来愈复杂。而且我们往往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很容易听一面之词,为什么听一面之词?他跟我交情比较好,这个要慎重。

  这个朋友跟我交情好,代表他讲的话就很公平、公正吗?不一定。其实人要达到公平、公正,那也不是一般的功夫,讲话一般还是会偏向自己的感受、认知比较多。实实在在讲他讲得很公平,这个事情就冲突不起来了。一般都是偏在自己的认知,都是觉得对方错,最后就对立起来。所以听话要保持冷静,你不能听一边的,马上就去骂人,事后就更难处理!你看那领导真偏心,明明那个人不对了还袒护他,愈搅愈复杂。处理事情四个字很重要,「熟思缓处」,不只是公家的事,在整个家庭里面处理事情,家人之间有些误会摩擦那是在所难免,你怎么去把它化解很重要。熟思,你不要听一面之言,都要了解清楚,熟思你就很客观了解情况,你就可以针对每个人的问题,去提起他的理智,他一反省就没事;你责怪错人可能怨就来了,他不能接受。「熟思则得其情」,就是真正的情况,你判断准确;缓处,你不要很急著去下判断,急著去处理,你要了解清楚以后,很柔软的去解决问题。「缓处则得其当」,你用的方法、方式就会比较适当。我们看汉武帝发生巫蛊之祸,他自己杀了自己亲生的骨肉很多很多,那都是听一面之词,之后所产生的恶果,你没有熟思缓处,最后就后悔莫及。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大家想想,这个人性格不好,是他不明理;你读经典的人,是明理之人,去跟不明理的人计较,那我们不是不仁道了,我们不是有点颠倒了!Hello,诸位学长,我们想想这个逻辑对不对?你是读经典的人,跟一个不明理的人计较,那我们白读了,师父老人家不白教我们了。你看人家师父,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你看跟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境界里面,什么都是感恩心,什么都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我们什么事都可以生闷气,就是师父这个法宝,我们没学到、没受用。不讲别人,师父教我们,我们都不好好用,那我们都对不起师父了,还能去说谁?所以学的人不能跟没学的人计较,愈宜厚。而且你想想,不好处的人他都在造业,你要怜悯他,你还跟他生气。可能有朋友要讲,他学得比我久,我学两年,他都学八年了。那你更要可怜他,他学八年还学成这样,那他不是造的业更大?他知法犯法更可怜。所以我们人生不起怜悯心,往往还是自己的瞋恨心作祟。你能够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你怜悯心就不难提起来的。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事情愈紧急,这个缓是什么?你得先定下神来,不然到时候就愈搅愈乱。自己能定下来才能处理事情,自己都定不下来焉能去帮得了别人?处至大之事愈宜平,你所做的这是正大光明、大公无私的事情,你都要很平心静气,很沉稳去做。这个平当中很重要的,要平等心去做事情,不能偏失、偏爱。处理大事一定是公心,没有公心很可能就有人恃宠而骄,有人心里就难受了,不被爱护重视,所以这平字很重要。不平则鸣,不平则怨,你再大的事最后人事纷争这么多也成就不了。处疑难之际,就是在团体当中,遇到一些困难、一些疑惑,可能有些说法某某人怎么样了,这个时候愈宜无意,这无意就是不要放在心上,就是不要对人有成见。你听了这些不确定的言语,你马上心理上就有一些判断,就有一些成见,我们就没有办法真诚去面对人事物。一不真诚,只能让情况愈来愈恶化,因为人都是敏感的,他一看你对他有成见,要不就是跟你对著干。要不就是有修养的人,他就退了:算了,不要强求。你可能就失去一个人才!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二八卷)  2001/12/1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528】

  我们自己年轻初学的时候,这些毛病都有,有一些人来劝导我们,我们不但不能接受,还怨恨他。谁敢在我面前说我过失?没人敢讲。有智慧的人都学乖了,不与人结冤仇。老师示现做样子给我们看,所以跟在他身边,时时刻刻你都学到东西,你看他怎么待人?善良的人他怎么对待?恶人他怎么对待?那是大学问。自己学生里面,有乐意接受教诲的,老师怎么对待;有不能接受批评指责的,老师就不同的方式对待。所以难处之人,要格外的宽厚,避免结怨。冤家宜解不宜结,要知道人与人结怨,都是在不知不觉很小事物之间,起那么一点点分别执著。彼此双方都没有留意到,但是什么?这是种子,那个怨结真正的因在这个地方。就像害病肿瘤一样,原来芝麻粒一点点大,慢慢逐渐它长大,麻烦就来了!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建立理智的人生观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八集)  2006/11/5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77-0008】

  「处难处之人」,跟人相处,他心量狭小脾气很大,处难处之人怎么办?「要有知而无言」,话少,尽量不讲,为什么?当讲了以后又被对方听到,这一辈子没完没了了,「话说多,不如少」,「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弘一大师的《格言别录》,真是人情练达的功夫。大家有机会,常常像口袋书一样,一天看一句,那有高度的人生智慧。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五集)  2014/10/23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0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心地功夫       学佛)(五明学佛网:心地功夫       学佛)  

 唐仲容居士:谈学佛要点 

 唐仲容居士:长期学佛实践形成的定见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