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学佛知识基本指导


   日期:2015/4/26 13: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问:“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答: 阿弥陀佛,十方诸佛之一佛名号,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金、胎二部五方佛之西方佛陀,表法身大日如来五智的妙观察智。

  2、问:西方极乐在哪里?那里有什么好?

  答: 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这一娑婆世界之西方过十万个三千大千世界处,也就是约一亿个银河系之外的化生世界。

  那里的好处一时难以说尽,在此仅列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1、极乐世界具足心灵安乐解脱的功德利益。

  2、极乐世界具足万物富足的功德利益。

  3、极乐世界具足事事如意的功德利益。

  4、极乐世界具足所求如愿的功德利益。

  5、极乐世界具足清凉无烦境界的功德利益。

  6、极乐世界具足广大圆满的功德利益。

  3、问:“供养三宝”-- “三宝”是指什么?“回向”是不是许愿的意思?

  答: 1、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

  佛宝者,一切智智尊!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是一切福之等流,善根无尽,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诸有情师,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妙智无量,辩才难思,语言清净,音声和美;观身无厌,身无与等。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解脱众苦,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实际。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法宝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佛之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八万四千法门,对治我们的八万四千烦恼;恒河沙数法门、对治我们恒河沙数的五明习气。

  僧宝者,谓: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应合掌恭敬者,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者。对于出家人依所受戒的不同又分为:比丘、比丘尼、正学女、沙弥、沙弥尼,称为出家五众,现前僧宝者是出家比丘、比丘尼清净持戒的和合团体,是如来家业、即佛法的担荷者。这种和合团体本身即是宝,因为他们是如来所说正法的实践者,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2、回向,是回小向大,是将善行的点滴功德放入佛之功德大海,令不枯竭故。回向与许愿的区别在于:许愿在行善之前,回向在善行之后。

  4、问:信佛是否能吃鸡蛋,喝牛奶?

  答:信佛、学佛以戒为师。作为一般的初步信众,没有任何吃喝的要求,自然能吃鸡蛋、喝牛奶。

  1、入佛门,仅仅三皈依者,也是基本上没有吃喝的要求,只是为了让皈依者的护法神能够就近守护皈依者,提倡不吃大蒜、葱等荤菜。求受五戒后,师父们会建议五戒信众在肉食上吃三净肉,也还是能吃鸡蛋、喝牛奶。

  2、受菩萨戒后才要求吃素,吃鸡蛋是要看情况而定,所以要有师父根据因缘为你开许。至于喝牛奶,还是可以的。

  总之,信佛受戒,也是信众们为了防护自己种下对自己的伤害之因,不必在吃喝上过于纠缠。

  5、问:吃鸡蛋算杀生吗?吃素者可以吃吗?

  答:吃鸡蛋不是杀不杀生的问题!鸡蛋是腥味的食物、不属于素食。

  从素食上说,吃素是指不食荤、腥,荤者:大蒜、葱、韭菜、洋葱、兴渠等五种植物蔬菜,又称五辛;腥者:动物的血肉、胎盘、子卵之类。

  在此,不管鸡蛋有没有生命,它总是腥味的。

  要是因缘使然,需要食用鸡蛋,得经善知识判别开许。

  6、问:信佛、学佛的人为何要受戒?为什么说不受戒不算真正的佛弟子?受戒、持戒的意义在哪里?

  答:许多人不敢皈依,怕皈依了不能吃肉;许多人只皈依,却不敢受戒,说是怕受戒后做不到......

  其实,皈依佛法僧三宝,不要求断肉食,只是建议不要食用大蒜、葱、韭菜等荤菜(恶香)之品。依佛教戒律,受五戒后也不要求断肉食,乃至求受比丘、比丘尼戒后,尚可食用五净肉,如南传的泰国缅甸、藏传的西藏、蒙古等地。或许是因为汉地授比丘、比丘尼戒时,同时授予菩萨戒,才有人们特别在意食肉问题以及相关误会。

  更何况,不受戒、不学戒又如何知道自己做不到?说到吃肉,如果你是关心自己、关心亲人将来健康之人,还是真诚地建议你不吃或尽可能少吃为好。因为,且不说肉食是否卫生,即使卫生的肉食,也已经是人类众多疾病的主源。

  好啦,我们还是来探讨一下戒是什么?然后就会明白为何要受戒、为何要持戒了。

  据经典记载,从前印度有个小国家有一位大臣,国王非常恭敬他。这位大臣想知道:“国王究竟哪一方面恭敬我,且试他一试,究竟是我的学问,还是我的才能,才受到国王的恭敬。”

  这位大臣利用进到皇宫的机会,偷了一个钱;守宫的人因为国王都尊重他,虽然看到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而没捕他。第二天,他又偷二个钱,守宫殿的人还是放过了他;第三天,他偷了五个钱,守宫的人即时捕著他,把绑他到国王面前。国王说:“你偷了国家的钱,犯了国法要处死。”这位大臣就说出来原意:“国王啊,我现在试出来了,我知道人人恭敬我的,不是学问才能,而是道德,现在我知道道德可贵,请国王让我出家吧!”国王答应他,允许他出家去了。

  偷国家的钱财,就是犯戒,犯了戒就没道德,无论我们的学问及才能多么好,若破了戒,就没有道德、就伤害了道德,就不受人尊重。

  因此,戒就是道德,不论你有多大的才能,多大的学问,戒体一破,没有道德就没人恭敬,别人恭敬我们,是恭敬我们的道德,不是恭敬我们的外表。

  首先,戒律是道德轨范,人人都要持戒。世界上最为人尊重者是“道德”这两个字,离开道德也就无戒可言,离开了戒律也就没有了道德。我们佛弟子首先要学戒、持戒,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佛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毗尼(即戒律)住世,正法久住。

  第二,戒律是我们的清净心。璎珞经云:“一切凡圣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持戒,心则清净,在清净心中建立万德,建立万行。心清净可以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一切功德都成就。

  第三,戒律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只要持戒者成为社会主流,道德才能振兴。无论是家庭、企业、党派或国家,只有尊重道德、护持戒律(即正法住世),家庭风貌、党团作风、社会风气、国家风尚,才能正信、正心、正行,才能朝气蓬勃。

  7、问:学佛几年了,业障还没消除,应该怎么办?

  答:应该检讨一下你的学佛方法,是否有皈依、受戒、亲近善知识?

  一般地消除业障,尚未满意的状况,主要有:

  1、未受戒。不受戒不通忏悔,如何能消除业障?

  2、皈依、受戒了,但未学戒,不能在生活中实践持戒;或者未能亲近善知识,未求得忏悔方法。

  3、忏悔不得力。

  因此,“业障消不除”时,应该:在皈依、受戒的前提下,寻求善知识,求受能对治你的业障的忏悔法,着力忏悔。

  另外,社会上有一颠倒的观念:“我怕持不好戒,等我能做到了,再来受戒”,要是不受戒,你都能做到,还要受什么戒?就是因为我们凡夫不知防护,佛陀才为我们制戒,让我们知道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情况下可为、什么情况不可为。也只有受了戒,才会有多方助缘帮助我们持戒,步步趋向清净。

  8、问:请问,佛教的经文都有哪些?

  答: 佛教的经文,古时在印度是梵文,后来传播开来后,有巴利文、汉文、藏文、英文等等,后人依不同的文字加以汇集,成为不同的《大藏经》,汉文大藏经又有不同版本,如嘉兴版《大藏经》共有12600卷,约一亿字数,包括:阿含部(中阿含、长阿含、增壹阿含和杂阿含等)、方等部、般若部、法华部、涅盘部、密教部、经集部、律部等等。

  9、问:初触佛门,想先学《地藏经》,再学《楞严经》,接着学《心经》、《金刚经》和《普贤行愿品》,最后专攻《无量寿经》。末学不知这几部经是否基本上已经概括了佛经的大旨?

  答:你很是急功近利呀!想以几部经典替代全部佛经?

  初触佛门,建议你:

  1、先读《随念三宝经》,了解三宝是什么;

  2、读诵《业报差别经》,了解因果业报;

  3、读诵《父母恩重难报经》了解为人子女者应尽之责,加强孝心和知恩、感恩、报恩之心;

  4、读诵《吉祥经》,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处世;

  5、读诵《善生经》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6、如果你已求受五戒,更应读《优婆塞戒经》,受戒、学戒、方能真正做到以戒为师,学会在生活中持戒。

  以上经典等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地在现实中受用佛法的教理,转变不正确的观念,减少烦恼,趋向心灵安乐。

  当以上经典有了自身安定的基础后,再学《地藏经》,了解三恶道、尤其是地狱道之苦,在知恩、报恩心的促动下,生起悲悯之心和自身的出离心,才能为此后学习《普贤行愿品》等打好基础。

  佛经大意,可概括为三十七道品,也可概括为四念处,更可浓缩为缘起与性空两方面,一部《法华经》就概括了。

  10、问:心是由什么组成的?死后就没有“我”了,是因为业力未灭才有所谓我的心吗?如何理解心与生死的关系?

  答:1、心是由受、想、行、识四大心王所组成的。

  2、人和一切有情众生皆因“神识”受业力牵引而流转生死。

  3、业力能牵引“神识”的根本即在于:人们在任何起心动念或造作之时,均将种种感“受”、加以分别(即“想”)、传递(即“行”)、储存到阿赖耶识;从起心动念、分别妄想、到阿赖耶识的过程,也即在深埋业力种子,无论经历多少世、多少劫,这一业力种子在因果相续的过程中成熟,由于计有我执,而相续生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知识       基本指导)(五明学佛网:学佛知识       基本指导)  

 班迪达尊者:禅修的基本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