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中华伏羲始祖教导中华儿女


   日期:2015/3/19 22: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华伏羲始祖

  孝就是百行之首,万善之源。所以为人之子女者,始终奉事父母必须尽其孝。故事亲至孝,乃为人子之道。但孝亲必须心存诚敬,否则,虽有三餐之养,亦非孝也。如家之饲养犬马,亦日以三餐,养亲若不致其诚敬,则无异于犬马之养也。无违亲心,尽其礼而尽其心。始终如一,不弃初志,以尽其诚,而承欢亲心。

  人乃受父精母血而孕育,母怀胎之后,行住坐卧均不能安舒。有时头晕目花,饮食无味,三餐难进。富家者,家有佣人,母则免受家事操作之苦。若贫家者,虽大腹便便,亦必须帮助家计,受尽风霜之苦。

  十月怀胎既满,在生产之时,腹中疼痛,可比刀割一样。有时痛得昏迷不醒,又恐孩儿难产而忧心,母之苦痛,实有口难言矣。

  俗语说:“生得过,烧酒香;生不过,四块板。”

  就是说,若是平安生产,就可得到鸡酒来补身的香味;若难产不幸的话,所得到的,仅是四块木材所做的棺木而已,犹言生产之危险也。及至安产后,方得放下心怀。

  十月怀胎已过,继之而来的三年乳哺,所食是吸收母亲之血液。现世虽以乳粉代替人乳,但儿若染病之时,父母之忧急更难以言状,寝食难安,处处看医生,不怕屎尿之秽臭,照顾其健康,不惜金钱,不怕辛劳,无微不至。

  可谓父母劬劳之恩,如天之高,似海之深也。儿女至七、八岁,则送入学校读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之劳心,可谓极矣。及至学业成就,步入社会,至婚嫁之期,父母又再为儿子劳心,求淑女为媳妇,求贤婿为东床,一旦男婚女嫁之后,父母年事已老矣。

  岂知儿子长大成人,不知孝敬父母者众,做事累及父母忧烦。不能奉养父母,只顾妻女,置父母于不顾。自己既有经济基础,住在都市高楼大厦,而将老迈之父母,放置于乡村之草茅小屋,日限制其生活费用,自己则奢华浪费,罔顾父母劬劳之恩。

  世有如是者,可谓不孝极矣。慈乌尚有反哺之义,羔羊有跪乳之德,人岂可不如禽兽乎。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善哉,斯言。劝为人之子者,当及时事亲尽孝,则不致追忏之憾。

  然而,世人竟有不念父母生育养育之恩,父母在生之日,不知奉养,刻薄以待,及至父母病亡,则大事铺张葬仪,用三牲五牲以拜祭,惟恐失其面子,出殡之日,花去十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者,亦所不惜。

  如此之敬奉,虽有佳肴美酒,一滴何曾到九泉。死后之厚礼,不如在生以菽水承欢也。

  愿世人应予了悟,为人子者,为人媳妇,应孝敬父母,孝敬翁姑(公婆)。你若知孝敬父母翁姑,则你子女媳妇定必孝敬你,此所谓孝恩不忘也。

  人生在世,虽然说是世传世,父母传我,我传子,子传孙,此乃上天造化之理,不是人人自作之孽。但养儿待老,积谷防饥,岂是无谓乎。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

  乃劝为人之子女者,应当及时事亲尽孝,则不致思欲孝养父母,而父母已亡,追忏已晚矣。

  孝应以和颜悦色,出其真诚以事其亲,始得谓孝。倘父母有过失,为人子女者,应以悦色柔顺的态度来劝解,冀使父母自行悔过,以免陷于罪之深,而遗憾终身。或见其亲,顽固不化,反而受亲之怒责。为人子女虽受苦于身心,亦应无怨无恨,不变颜色,婉转而劝之,至于改过而止。

  所以大孝至诚,可惊天地,可感鬼神。凡有大孝之子,天地神明必皆佑之。自古至今,孝者甚众,如昔有二十四孝,皆可作为楷模。

  以俗观道,道亦是俗;以道观俗,俗即是道。因为人生百年,有贫有富,有贵有贱,有荣有辱,有闲有苦,然若一息不来,则万事皆休,故若以道之角度观之,一切皆悉混然为一,何来贫富?何来贵贱?何来荣辱?何来长短?何来得失?何来生死?

  然而人生并非“数点扁舟向斜阳”那般诗意、简单、直观。人生也无法避开风俗尘世,故所谓生活离凡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身若喻为藕根,则心就似莲花,根在泥中而花在虚空矣!故悟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也。

  天界所有圣、佛、仙、神,均是凡人修成正果,而逍遥于极乐之天堂也。

  总之,一分耕作,自有一分收获,道果越深者,其果位越高也。

  历代忠臣、孝子、义士、节妇,其归真后,在天界各有果位,享受极乐,或受敕命,莅任凡间神位等,享受人间之香祀,则上可荫祖先,下可荫子孙,代代显贵也。

  如在世不修,一味行恶,一旦坠入地狱,再受轮回为禽、为兽,或永不超生,不但其自身受苦,还累及祖先与子孙永不脱离苦境,此乃行善与为恶之别也。

  所以,在此短暂之人生,应予宝惜,多修善德,流芳千古,始不枉为人也。

  上古之人,心正无邪,性纯不杂,所以成真证圣者多。

  无如末世人心,习恶多端,逞强斗智,昧却天良,迷了世俗。

  失本来之面目,丧固有之精神;

  视荣华如性命,看道德若泥涂;

  不识寻真放假,焉知返本还原。

  日失此心,时迷斯性,朝来醉死,暮到偷生。

  孽海茫茫,无时得度。

  吾今悲悯众生,演说玄机妙理,期望人人开悟;

  勿恋红尘景色,莫贪浊世荣华;

  早舍情缘,速抛名利。

  富则施财济困,贫而俟命待时;

  依本分以修心,守己身而乐道;

  不作亏心之事,不为害理之条。

  家乐天伦,父慈子孝;

  身修圣道,性见心明;

  男效忠良,女慕节贞。

  勿杀生而图口福,勿纵欲以引身灾。

  常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百行以孝为原。

  应识精神气血,培乎性灵,毋容亏损,万恶以YIN为首。

  夫修身之道,莫大于寡欲;而养性之功,不外乎无贪。

  一举一动,不生邪念;

  养我灵台,时时清净;

  与月同明,与水同清。

  不为尘情蔽塞,不因俗事牵缠;

  静则存心养性,动而利物济人。

  累功积德,以感天神;

  勿乖行止,勿背伦常;

  居常处变,笃守道心。

  善养浩然正气,坚修伟矣真灵;

  见恶如履薄冰,见害如临深渊。

  心严四勿,道法三无。

  立世效圣贤之道,出尘学仙佛之风;

  作堂堂之丈夫,为谦谦之君子。

  清夜问心,仰不愧天;

  闲日省身,俯不怍人。

  品雅行优,乐我天真;

  身安命立,超人性德。

  更能希圣希天,言满天下无口过,道满心中无好恶。

  行不乱其所为,以至公而无私,以大我而无类。

  三心尽了,四相齐空。

  若如斯以行道,自然仙佛地位可期。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是因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可惜的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亟需我们在中华大地上恢复传承。

  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传统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落后,因为智慧、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每日常新,给万物生灵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寰宇,带给人类幸福和美满。

  老祖宗怎么教我们的?教我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个东西跟现代科学研究所发现的完全相同。这是什么?性德,这是人的本性,中国人所谓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什么?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就是善。你能够守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开这些,你身心健康,你家庭美满,你幸福快乐;你居住这个地方,社会安定,社会祥和,风调雨顺,什么灾难都没有。为什么?你随顺性德,性德是最美好的。性德,我们一般也称为大自然,大自然是美好的,大自然不会有灾害。

  儒教以恢复本性,利国利民(亲民),止于至善而成圣为教化目标。儒教之教义,就是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心的和谐相处之道。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圣人说:“我只转述古圣先贤的道理而不创作,深信而且爱好古道”。孔圣人集华夏先祖教育之大成,儒教继承和发扬了中华先圣的道德传统,是中华传统教育的核心。

  宗圣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圣人之道,可以概况为“忠恕”。

  【尽己之心谓之忠】心上有中,意指不偏不倚,中正无私,尽心尽力,无半点虚心假意,心专诚一。

  【推己及人谓之恕】如下有心,时时处处要从他人的角度去设想,人我一体,仁慈博爱,舍己利民。遇事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化凡心为圣心,化自私为大公,则恕道常在矣。

  忠恕,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一个保证,也是为人本具之良心!

  忠恕为孔圣人立教之真旨,人伦以忠恕为根本。

  人伦就是五伦,五伦大道是人伦之根本,也是做人之基础。人伦道德源自于中华始祖三皇,是治国安天下的纲领,人人当知,人人当行,如此才能圆满人道而达圣道。

  人伦道德,就是人道之根本,也是为人最根本的道德。能守人道,则是君子,才堪做人。人伦不缺,就是善人。道德是人之根本,也是人所应行的正道。 

  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君臣有义:居上位者(君)要以礼对人,下位者(臣)要奉上以忠以敬,君仁而臣忠,则君安而臣乐也。

  父子有亲:父母教化子女当仁爱教导;孩子侍奉父母要孝顺恭敬,父慈子孝,则父子有亲也。

  夫妇有别:夫敬爱贤妻,妻敬爱夫君,相敬如宾,家有诸事商议而行,家和万事兴,自然白头偕老也。所谓夫妇有别者,即非自己之夫,或非自己之妻,即不可犯YIN乱,而破坏人伦道德。虽是自己之夫或妻,身为夫者应待其妻如待友,为妻者须事其夫如事宾客。

  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年长者,须尽其责务,以教爱幼辈;年幼者,安其身份,以恭敬长辈。长幼各守其道,而不乱纲常,则一团和气,尽享天伦之乐也。

  朋友有信:朋友之间,善事助而成之,恶事劝而改之,以信义相往来,不论贫富,一视同仁。君子之交淡如水,但逢有事,则能尽心竭力相顾相助,此即是仁义道德之益友也。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纲者,纲领也。何谓之纲领,即上领导下,而归向光明之善路,于遵奉道德,服从人伦也。

  1.君为臣纲:居上位者(长官领导),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无有偏私之情,领导爱护下属,若有疏失过错,则虚心接受部下劝谏。身为下位之人,须顺承上位之领导,有差错则急速改正,才合于君臣之道。

  2.父为子纲:长辈做好模范,晚辈自然会明理而知孝敬。若有疏失,也要谦虚听取晚辈之劝解。晚辈之人,须要遵从上辈之教导,若有过错,则听劝改悔。

  3.夫为妻纲:丈夫要作道德模范,妻子要助夫成德,夫妻二人要克尽孝道,教养子女,有事商议,家庭自会美满幸福。夫妇要能欢喜接受对方之劝谏,多为对方着想,同时互助互爱,体谅对方,一家人相处必会安乐祥和。

  五常: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之德,乃人道之纲领,为圣为贤,全得五常之道,世人若失弃五常之道,则为恶,就无仁、无义、无礼、无智、无信实,已成愚痴之人矣。

  仁:孟子曰:“仁者人也,亲亲(敬爱父母)为大。”仁爱之心,天生俱来,仁爱即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正道。仁心就是圣人之心,众生本是一体所化,同是兄弟姐妹,要慈悲为怀,济人之困,利乐有情,救度众生。

  义:符合道义,履行义务的意思。知恩则报,见善则行,于心无愧。

  礼:表达真诚恭敬之心,卑己而尊人。礼节是天地间自然之顺序,也是人与人相处的规范,重视礼节的人,必能远离一切YIN乱背德之行为。

  智:本性无恶,有过必改,有善必行,学习圣贤,济世救人。

  信:人言为信,诚实无欺,为修道之准绳。若人守信,则是正人君子。

  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人先天至善本性所赋,故称为性德。

  孝:父母深恩昊天罔极,行孝尚不能报答于万一。鸟兽尚知孝亲,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人为万物之灵,更应该尽孝道。不孝父母之人,虽有行善之功,亦不能赎其不孝父母之罪。

  悌:长辈当关爱晚辈,年幼者要敬顺年长者,这样家庭就不会失和。对于晚辈来说,礼敬长兄是人道之所在。

  忠:真诚心就是忠,爱心就是恕,能忠心待人则为君子,恕就是入圣之道,对自己良心无亏就是忠。

  信:处世的原则就是真诚之心,诚信便是真心,有信才能受人尊重。

  礼:谦卑之心就是礼貌,心谦有礼就可以现出真心。

  义:人若有感恩心,就是有义。

  廉:没有贪求就是廉。

  耻:羞恶改过之心就是耻。

  伦理道德,又叫人道,人能遵守人伦,就是走向圣贤的大道。

  儒教不立门户,以正心诚意修身为本,五伦八德为归,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用。为了泽及苍生,儒教不限门墙,不拘信仰,志在化天下为大同,育万民成圣贤。只要平时落实先圣教诲,力行忠恕之道,落实三纲五常、五伦八德,在家作孝子贤孙,工作中尽职尽责,心行造作不违反礼教,则不愧为贤人君子。更能乐善好施,立身行道,宣扬圣贤之理,则今生成就完美之人生,将来还可以安享大同之幸福。故可以说儒教乃是先天至善之教育,人人需要此理,教教皆需依此而修。可见儒教乃是根本之教,万世开太平之纲纪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