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善恶的基本特征


   日期:2015/1/26 12: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一不在忙忙碌碌,苦苦追寻着安乐,可是最终得到的无非是刻骨铭心的痛苦,原因何在呢?唯一原因就是不知因果、不解善恶。“不知因果”是指,不知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道理;而“不解善恶”是指,虽然知道“祸福是自心善恶所招感”的道理,但却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或者内心茫然无知,或者颠倒了知,认善为恶,认恶为善,或者虽有了知,但内心却犹豫不决,无力取舍善恶。

所以,如果内心不解善恶,虽忙忙碌碌、苦苦营求,最终得到的只能是痛苦。智者应当暂时停下手中的所谓“繁忙事务”,花时间仔细琢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只有深刻了知了善恶,并去取舍善恶,辛苦劳碌才有意义,离苦得乐才有可能。

我们知道,尽未来际,会给自他带来安乐的身口意三种心念,称为善;尽未来际,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身口意三种心念,称为恶。仅仅知道善恶的这个定义还远远不够,还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善恶。只有对善恶有了足够的了知,内心才能对善恶生起信心,有了信心之后才能真正取舍善恶。

什么样的心念会给自他带来痛苦呢?什么样的心念会给自他带来安乐呢?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心念是恶,什么样的心念是善呢?古往今来的圣者们一致认为,只为自己暂时的安乐着想的心念是恶;不为自己的暂时安乐着想,而是为他人暂时与究竟的安乐着想的心念就是善。例如,《菩提道次第摄颂》中说:“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意思是说,爱自己,只为自己的离苦得乐着想,就是恶,是一切痛苦的源头;而不为自己着想,为他人暂时与究竟的安乐着想,则是一切善的根本。

《了凡四训》中记载的一个公案说,过去有几个读书人去拜访中峰禅师,他们内心疑惑地问:“佛教中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但是我们看到:某某人很善良,子孙却不兴旺;而某某人很恶,却家门隆盛,看来佛说的‘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道理是靠不住的。”

当时中峰禅师回答他们说:“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意思是说,凡夫内心“我执烦恼”的情虑没有能够得到净除,所以观察事物堕在个人的偏执之中,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认善为恶,指恶为善,是常有的事情。你们为什么不去惭愧自己对善恶的认知是颠倒的,而去抱怨或怀疑因果报应有差错呢?

众人不服气地说:“为什么你说我们的善恶认知是颠倒的呢?”于是中峰禅师让他们说说他们心中所理解的善恶。一人说:“骂人打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禅师回答说:“未必如此。”意思是说,骂人打人未必是恶,敬人礼人未必是善,你还没有抓住善恶的本质。一人又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禅师也同样回答“未必如此”。这样,众人各自都发表了自己对善恶的看法,中峰禅师都回答说“未必如此”。

于是大家请教中峰禅师,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中峰禅师告诉大家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意思是说,为着利他的目的而有的身口意,是善;为着自私的利己动机而有的身口意,是恶。

在这个公案中,中峰禅师告诉我们,恶的基本特征就是自私,善的基本特征就是利他,对此我们不可不知。怀着利他的动机,以实事求是的方式观察,骂人打人对他人暂时与究竟的利益有帮助,则此时打人骂人也是善,例如玛尔巴上师为了忏除弟子米拉日巴的恶业,培养他内心的安忍,对他又是打又是骂,这实际上是大善;怀着自私自利的目的,去恭敬礼遇他人,这实际上就是讨好他人,以期自我获利,这是恶,例如现在社会上的有些人通过给领导送礼表达恭敬,但实际上是想利用领导手中的权利,让领导违背大家认可的规则,给自己谋私利,这实际上是大恶。所以,善恶不在外相,唯在内心的动机和目的是利他还是自利。

《了凡四训》中还说:“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意思是说,凡是想积累善行,决不可只是照顾别人的眼球与耳朵,也即做让人看上去或听起来外表漂亮的事情,而应该从自己内心深处,默默洗涤难以被自己与他人察觉的自私心。如果内心做事的动机纯粹是利益他人,就是真善;若有一丝一毫讨好他人、博取他人赞扬的沽名钓誉心,就是伪善。纯粹是爱人之心,就是真善;有一丝一毫对他人不满或怨恨之心,就是伪善。纯粹是敬人之心,就是真善;有一丝一毫玩弄他人之心,就是伪善。对于这些善恶的细微心相,应该仔细加以辨别。

有一次,有位师兄请教一位当代的高僧:“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位高僧风趣地回答他说:“别人对我好,我也对他好,这不是善;别人对我不好,我仍对他好,这是善。”实际上,这句话也道出了善恶的真谛。因为别人对我好,我才对他好,别人对我不好了,我就对他不好了,这实际上与世人的商品交换没有本质区别,其目的是用自己对他人的好,偿还或换取他人对自己的好,所以不是善;别人对我不好了,我仍对他好,这是真正不求自己利益地为他人好,是纯粹地利他,所以是善。

有人疑惑:“别人对我好,我对他也好,这不算善,难道我对他不好是善吗?”这是对这位高僧这句话的误解。对别人不好,也即危害他人,当然是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所有对他人好的身口意中,出于个人自利动机的那部分,也不能算作善;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亲疏,不计他人对自己有用无用,无条件地利益他人,才是真正的善。

有人内心不解:“为自己着想,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人生在世,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的安乐着想吗?”

从究竟的角度来看,我们心中的“我”,或者说“自己”,是自心的一种错觉。就像精神病患者坚固地执著并相信自己体内有异物,于是就真的感觉好像体内有异物存在一样,凡夫从无始以来,也坚固地执著并相信,在自己的身心之上有一个所谓的“我”存在,这样执著与相信之后,就错觉性地感觉有一个“自己”存在。在断除了“我执”的圣者看来,凡夫执著的所谓“自我”,与精神病患者所执著的存在于体内的异物,根本没有本质性的差别,所以这种“我执”在本质上是一种愚昧。如果一个人的起心动念是为了“自我”,那么这种“我执”就会更加坚固,愚昧就会加深;“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源头,“我执”愚昧加深之后,痛苦就会加深,快乐就会远离。

从暂时的角度看,也即站在承认凡夫有“我”的角度,要想真正利益到这个“我”,必须通过利他来实现。如《胜利道歌》中说:“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意思是说,利他是自利的最好方法。《二规教言论》中说:“若于他众勤饶益,此即自臻圆满因,广大财富胜妙德,皆从利他而出生。恒常希求自利者,初时虽能居高位,其后逐渐趋衰落,犹如陡山水下泻。恒时精进利他者,初时虽为贱奴仆,此后逐渐至高位,犹如苍龙腾空中。愚夫贪图自利益,唯有精勤谋自利,然难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智者虽亦贪自利,然其着重利他众,设若精进利他众,间接自利亦圆满。若欲今生或来世,成办广大自利者,精勤利他胜方便,此乃诸佛菩萨道。”由此可见,舍弃自我、利益他人,实际上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益自己。

总之,善的特征就是唯求利他,恶的特征就是唯求自利,智者对此应当深深思惟。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善恶)(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善恶)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四章 善恶并明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苏行三博士: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四章 善恶并明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8 传授三皈 善用其心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7 问答释疑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6 教导占察轮用法与占察忏法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5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4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3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2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1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