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介绍

 主持翻译百万经典佛教中国化第一人


   日期:2014/12/7 14: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编者按: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的真正奠基者、开拓者,又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佛教弘法者和组织者,而且也是两晋之际佛教界的中心人物,他上承佛图澄大师,下启慧远大师,对奠定晋代佛教兴盛的基础发挥重要作用,对佛教的发展也具有长远的影响,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他一生有多方面的成就,尤其对印度西域佛教全方位中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奠基作用。翻开佛教史籍,随意摘录几条:第一,编注经典,搜集译经,整理经录。道安大师一生,先后注解诸多佛经,后又撰成《综理众经目录》,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目录,开创译经史著目录先例,也为后代撰写《经录》提供范例。第二,推重戒律,确立僧规,统一僧姓。道安大师认为,在佛教戒定慧三学之中,戒是基础,是修学佛法的基本保证,因此尽心翻译戒本以外,还为僧团法会制定规范。他又提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倡议中国僧人统一姓“释”,其后获《增一阿含经》全本,经中有“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第三,主持译经,完善译论。道安大师总结以往佛典翻译历史教训,认为将佛典翻译成汉语,始终存在“文”“质”两种风格,两派各有得失,总结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第四,道安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倡导弥勒净土信仰,为后世净土信仰开展树立了典范。总之,道安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高僧。

开创经录统一僧姓,中国佛教的奠基者。

  道安大师,是东晋时代杰出的高僧,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圆寂于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州境)。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十五岁时,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转而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等作“年十二出家”)。因为北方战乱,南下襄阳,居十五载。后入长安,居七载后圆寂。因出生时手臂多长一块皮肉,时人即称之为“印手菩萨”。

  道安大师著述、译经很多,对佛教贡献很大。弟子甚多,遍布南北,慧远法师、慧持法师等名僧皆出其门下。

  自汉以来,佛学有两大系,一为禅法,一为般若,道安大师是二系佛学之集大成者。

  道安大师提倡“本无”(即性空)之学,为般若学六家之一。他重视般若学,一生研讲此系经典最力;重视戒律,搜求戒本,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为姓,为后世所遵行;又很注意禅法,对安世高所译禅籍注释甚多。由于他综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禅法、戒律等系佛学,遂使原本零散的佛学思想以较完整的面目呈现于世,因此被视为汉晋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

  道安大师是当时译经的主持者,在他的监译下,译出了《四阿含》《阿毗昙》等经共百余万言。他对以前的译本作了校订和整理工作,并编出目录,他提出的翻译文体问题和“五失本”、“三不易”翻译原则,对后世影响颇大。他博学多识,以才辩文学著称,文章为当世文人所重。

  道安大师的修行生涯充满传奇色彩,他先依止佛图澄大师修禅而有成就,后又栖心般若,以大乘空性为所宗,虽然生年早于僧肇大师,而不及于早年通阅《肇论》完整之般若纲要,只是游心于“心无宗”的般若见地,但依于禅观证达无为而“开物成务”,使天下皆忘我而化育万物。他并不推崇禅修之后的超自然神力,而是认明禅乃通达无我之路经。他的主张其实就是相对质朴的“二无我同时修”,而由先修人无我而透脱二无我,是由先遮能知的“但无能知即遮知”,与印度月称论师“但遮所知即遮知”的原理,相辅相成而又并行不悖。虽然同样起行于“安那般那”,但与否认大乘的后世“安那般那”内观学人的路线完全相反。

  道安大师的禅观理念虽然受到佛图澄大师的影响,认为安般禅观达至高深境界时雷霆不能骇其念、火焦不能伤其虑,甚至生发种种神变,但这些绝非禅观的真正目的。禅观真正目的乃在于契入“本无”,无为而开物成务,开物方能天下皆忘我,无物始可无事而不适。也即是说,要依禅观修静,达成人我尽空,而获此成就的同时,法无我空同时呈现,即依安般禅观证获二种无我。以心物浑然的修行成就,非但超越个人精神及一切自然力量中的奇迹,乃至周乎万行而无碍、统乎万方而不留。显然,这不仅是小乘禅观的目标,而是以般若为宗,将《般若经》中的第一义谛圆满彻证于世俗谛中,不离世俗,现证胜义,依安般禅挽合般若,是道安大师迥然有别于小乘禅观之处。

  他在《安般注序》中说:“安般者,出入也,道之所寄……德之所寓……是故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也……阶差者,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级别者,忘之又忘之,以至于无欲也。无为,故无形而不因;无欲,故无事而不适。无形而不因,故能开物;无事而不适,故能成务。成务者,即万有而自彼;开物者,使天下兼忘我也。彼我双废者,守于唯守也,故《修行经》以斯二法而成寂。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舞,斯皆乘四禅之妙止、御六息之大辩者也。夫执寂以御有,策本以动末,有何难也?”

  拿现代的语言理解,也就是说:“安那般那,即入息出息,是道之所寄、德之所寓。故安般寄出入息而成意守,四禅寓于形骸而达心定。安般的六个阶差,应损之又损,以达至无为之地;禅定的四个级别,当忘之又忘,以至于无欲之境。无为,故无物不以其为因;无欲,故无事不可顺适。无形而不因,故能化育万物;无事而不适,故能成就诸事。成务,即万物而自成;开物,使天下皆忘我。物我双忘,唯一心守意,故《道地修行经》以安般、四禅二法而得寂灭。得此寂灭,一举足则大千震动,一挥手则日月可攀,猛然吹气则铁围飞散,微微吐息则须弥动摇。这都是乘四禅之妙止而驾驭六气之大变。持空寂来驾驭万有,执根本以动枝末,又有何难?”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道安法师       译经)(五明学佛网:道安法师       译经)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二(译经大随)(费长房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一(译经齐梁周)(费长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历代三宝纪卷第十(译经宋)(费长房)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历代三宝纪卷第九(译经西秦北凉元魏高齐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历代三宝纪卷第八(译经苻秦姚秦)(费长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历代三宝纪卷第七(译经东晋)(费长房)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历代三宝纪卷第六(译经西晋)(费长房)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历代三宝纪卷第五(译经魏吴)(费长房)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历代三宝纪卷第四(译经后汉)(费长房) 

 韩廷杰教授:道安对译经事业的贡献 

 池田大作:续·我的佛教观 三 鸠摩罗什及其译经事业 

 中国佛教译经事业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