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生死随缘


   日期:2014/10/7 21: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宗里有则机锋逼人的公案: 洞山因僧问:“寒暑到来时,如何回避?”师曰:“何不向无寒无暑处去?”曰:“如何是无寒无暑处?”师曰:“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 在这则公案里,“寒暑”是禅家对生死、烦恼一类的譬喻。佛教徒追求的是对生死烦恼的超越,但是这样的净土到底在哪里呢?洞山禅师的答复是“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热时让它热,冷时尽它冷,只要你随缘自适,便无处不可逍遥自在。 

  珍惜生命、顺应自然,该来的终归会来,该去的终归会去。我们无法挽留,也无法驱散,平心对待,一切随缘——这就是洞山禅师的观点。而这种面对生死,随缘应对的态度在禅者之中比比皆是: 后唐保福禅师将要辞世示寂时,向大众说道:“我近来气力不继,想大概世缘时限已快到了。” 门徒弟子们听后,纷纷说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弟子们仍需师父指导”,“要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种种劝慰不一而论。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 

  这里,弟子所问的不光是禅师的生死的去留,还是一个直接面对生死的态度问题。且看保福如何作答。 

  保福禅师非常安详,他以一种非常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么样才好呢?” 

  这个弟子毫不考虑,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 

  看来这个弟子也是有些悟性的,他的答不落两边,而是直取其切要:管它生死呢,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哪个来就随哪个去! 

  所以保福禅师听到如此答复,很是高兴,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言讫跏趺示寂。 

  说到生死,在一般世人看来,生之可喜,死之可悲,但在悟道者的眼中,生固非可喜,死亦非可悲。生死是一体两面,生死循环,本是自然之理。不少禅者都说生死两者与他们都不相干。如宗衍禅师曰:“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道楷禅师示寂时更说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禅者生死,有先祭而灭,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总之,生不贪求,死不畏惧,禅者视生死均为解脱。 

  北宋大将军曹翰率部下渡过长江,进入圆通寺,禅僧们惊恐奔逃,而缘德禅师却跟往常一般平静地坐着,曹翰走到禅师跟前,禅师不站立不拜揖。曹翰大怒,呵斥道:“长老没听说过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吗?”禅师看了他很久,回答说:“你哪里知道有不怕死的和尚呢!”曹翰极为惊奇,对禅师产生了敬意,问:“禅僧们为什么走散了呢?”禅师回答:“敲起鼓来自会集合。”曹翰让手下去击鼓,并无禅僧到来。曹翰问:“为什么不来?”禅师答:“因为你有杀人之心。”说着自己起身击鼓,禅僧们就来集合了。曹翰向禅师礼拜,请教取胜的策略,禅师从容答到:“这不是禅僧所了解的事。” 

  缘德禅师不惧生死,从心理上击败了大将军曹翰,使圆通寺化险为夷。这种良好的心态是禅师智慧的表现,是在长期的修炼过程中养成的。人生一世,什么情况都会遇到,天灾人祸时时难免,只有炼就不惧生死的良好心态,才能镇定自若,冷静处理,走出险境。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能做些有意义的事,为后人留下点有意义的东西,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正道。 

  禅宗经典《正法眼藏》对人生的提示是:生及生,灭及灭,正视这轮回往复,均属自然。而了解生命的本质与永恒的真理的人才会无所畏惧,也不会为任何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在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中才能笑谈生死,超越生死。看透了生死的本质,即使面对死亡,也不会悲观,毋须惊骇,顺其自然,处之泰然。看淡生死才能更潇洒地度过人生。 

  宋代的此庵守净禅师有偈云:“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流水潺潺,白云冉冉,这些本是自然无心的流布。同样道理,阴阳消长,成住坏空,亦是天道之循环,自然之法则,不是你我可以改变的。无情如此,有情亦是,万物如此,人事亦同。人生在世,如果能像这些自然造化之物一样无心而逍遥自在,脱去名枷利锁的束缚,随遇而安,随缘生死,那将是多么洒脱自在啊! 

  所谓无心道人即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吃饭穿衣无别事,见山见水总皆然。《人天眼目》卷二有语:“无圣可求,无凡可舍。内外平怀,泯然自和。”禅家认为世间的一切,无论生死,无论烦恼,总是“触目菩提”,一切都在处处显现着真如实性,正是“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 

  那生死本就是古来有之,生与死是不相分的,生中有死,死中有生,生死本就一体,任何人都无可逃避。因此,禅家也把参破生死当作一件大事,常把:“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挂在心头,以此提醒自己勘破世事如梦。而一旦开悟,则无论是生还是死,都可以不怨天,也不尤人。 

  其实,百年也不过弹指。每个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都无非就那一副血肉之躯。既然生在人间,就应该一切随缘,生的时候不忧虑生,死的时候不畏惧死,对一切都安之若素。这也是一种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生存之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生死       随缘)(五明学佛网:生死       随缘)  

 吴言生教授: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五、融 

 智谕法师:缘起法泛谈 五、生死与缘起 

 智谕法师:缘起法泛谈 四、一心具随缘大用 

 普献法师:随缘?还是消极? 

 圣轮法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息诸生死门─ 当下解脱说「佛法 

 圣轮法师:看透人世间 欢喜生活禅─谈「随缘自在」的欢喜人 

 唐思鹏居士:佛教的生死观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三、在一座中经历轮回生死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让心自在于生死 

 圣严法师:欢喜看生死 

 惟觉法师:如何看待生死的奥秘? 

 王雷泉教授:随缘销旧业 任运着衣裳——王雷泉教授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