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古人教子读书两大秘诀:谈中国传统教育法


   日期:2014/9/28 17: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导读]中国传统教子法,肇始于先秦,至两宋程子、朱子而集大成。以我之浅见,其核心精神,可概括为两句话:一曰“习与性成”;二曰“涵养须用敬”。

古人教子读书两大秘诀:谈中国传统教育法

古人教子读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因这今几年投身于少儿国学教育的缘故,接触了不少儿童,对当下的少儿教育略有了解,并有所反思。我原以为父母亲学历高,孩子一定教得好。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我的朋友基本是高知,且多在高校或文教单位供职。按理说,这样的家庭背景教育出来的小孩子,各方面都应该很优秀,但从我所接触到的来看,偏偏是教出了不少“熊孩子”。某回参加朋友聚会,一桌子大人被一个“熊孩子”折腾得食不能咽,小朋友往大人的餐盘里倒净手的水,对大人拳打脚踢。又有朋友送孩子来雒诵堂读书,听家长的描述,孩子非常优秀,但试读的表现,却让我大为失望。孩子确实很聪明,但对人不友好,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结果其他小朋友纷纷向我告状,不愿意和他同学。类似的事件,遇到过不止一两次。这类小朋友的特点是个性极强,但不知礼貌为何物,不知世上还有应尊重他人之理。据我对这些小朋友家长的了解,都是极推崇西式教育的,言必称尊重儿童的个性。但我跟海外的一些朋友交流,他们告诉我说这是学西式教育学偏了。西式教育虽然以尊重儿童为本位,但是讲道理,以相互尊重为原则:儿童应当被尊重,但儿童亦须尊重他人,不得恃宠凌人。尊重儿童的天性,不等于放纵儿童,任其胡来。雒诵堂每年假期接待海外少年儿童访学,这些海外少年给我的感觉是性格开朗,且文明礼貌。于是乎,我愈发坚信高知家庭教出“熊孩子”,十有八九是西式教育跑偏的结果,误读了儿童本位,将放纵当成了尊重。

我未曾系统学习过西方的儿童本位教育理论,亦无意置一词。我略有所知的,是中国传统教育。中国传统教子法,肇始于先秦,至两宋程子、朱子而集大成。以我之浅见,其核心精神,可概括为两句话:一曰“习与性成”;二曰“涵养须用敬”。

“习与性成”,语出《尚书·太甲》篇。因曾被程子《四箴》引用,更加广为人知。“习与性成”的意思,即习惯成自然。两汉时期的贾谊《新书》、《汉书·贾谊传》及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都曾引用孔子之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习惯成自然”,虽被人们当作俗语,实则出自圣人之口,是孔门遗训。传统儒家的教育观,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让良好的习惯伴随孩子的成长,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一些朋友痛心于儿童从小就被学业压迫,呼吁减负,强调儿童应以游玩为主。窃以为,儿童固然可以以游玩为主,但父母师长尤不可以错失少儿人格养成的黄金时段。中国古话“三岁知老”,自有它深刻的道理。西方行为心理学派颇重视儿童期生活对人格的影响。中国传统教育,对儿童期人格养成则重视得无以复加。讨论教子法的,没有比《颜氏家训》说得更诚恳实在的。《颜氏家训·教子》篇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颜之推的意思是孩子得从幼小教起,让他从小知是非对错。如果什么都顺着小孩,做错了事也不及时纠正,放纵惯了,长大了再要他改,便是往死里打也没用。这就好比一棵树,如果小树苗时稍微长歪了,尚可以扶正;长大之后如果是歪的,你想让它变直,简直比登天还要难。积习难改,坏的习惯一旦养成,便难纠正。因此,中国传统教子法,最重视从小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古人教子读书两大秘诀:谈中国传统教育法

少儿国学(资料图 图源网络)

传统中国理解的好习惯,曰“正”、曰“敬”。传统诗教,一言蔽之曰“思无邪”;传统礼教,一言蔽之曰“毋不敬”。这两方面,对儿童人格教育尤其重要。中国古代,尤其重视太子的教育问题,自殷周时期即形成一整套保傅制度。贾谊《新书·保傅》篇说:“故太子初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故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是殷、周之所以长有道也。”保傅制度的核心思想,是让小孩子从小受“正能量”影响。从小所见、所闻、所习、所为,无一不正;长大了,自然是个正人。《论语·颜渊》篇记载孔子教诲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要求,皆是须“正”。北宋大儒伊川先生程颐发挥此一思想,写成《(视听言动)四箴》,反复叮咛,亦无非一个“正”字。如何“正”呢?儒家的办法是防患于未然。《近思录》卷十一记伊川先生之言曰:“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大学’之法,以豫为先。人之幼也,知(智)思未有所主,便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虽未晓知,且当薰聒,使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虽以他言惑之,不能入也。若为之不豫,及乎稍长,私意偏好生于内,众口辩言铄于外,欲其纯完,不可得也。”“豫”,即预防。好比先打免疫针,以免感染病毒之后患。从小根正苗红,长大了,就不怕邪魔外道。

如何是“正”?符合礼的要求,是外在判断。内心起敬,则是自省功夫。所敬者,天理也。天理正大光明。儒家的传统里,说“敬”,便是含了“正”的意思在里头。至于文明礼貌,则更是“敬”字题中应有之意。中国传统,尤其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近思录》卷十一记横渠先生之言曰:“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如何教小孩子文明礼貌?儒家的方法是从细节做起。譬如长辈用手来牵自己,家长要教小孩子用两只手捧住长辈的手才是正确的礼仪;如不如此,便是失礼。若事事如此引导,小孩子自然养成安详恭敬之性格。如何让小孩子养正起敬,儒家的方法是熏陶和引导。“涵养须用敬”,是程朱派修身的不二法门。程朱派将此一思想贯彻到少儿教育法中,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置于识字之先。朱子《大学章句·序》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此一指导思想,为数百年传统中国所坚持。即使是经过文革劫难,此一传统在乡土中国亦未尝中断。我家乡皖南乡下,七八十年代仍是如此教育孩子。我小时候,每日早起,便是在父母指导下洒扫庭院;家里来了客人,要给客人打水洗脸、递毛巾、斟茶倒水,凡与长辈交接,必须用双手,用敬辞。但这一传统,随着乡村生活的被破坏,渐渐消失殆尽。窃以为,传统中国教育的终结,不在于清民之际新式学校取代旧式学校,而在上世纪末乡土生活的彻底消亡。

以“习与性成”与“涵养须用敬”为指导思想的中国传统教育法,重视在规矩之下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规矩的要义,不在打骂,而在规范和引导,使孩子明理、懂礼。西方的社会心理学派,尤其是行为学派,重视“习得”一词,即强调孩子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学会各种行为规范。这一观念,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我们如何强调儿童的主体性,但儿童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教育的意义,是使儿童更好地成为社会人。人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存在。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过程,首要之义便是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因此,礼仪教育,在少儿教育中必不可少。小孩子终究要融进各种各样的集体,固然不必迎合他人,但要学会接受他人并让他人接受自己,过度自我中心会带来各种交往障碍。礼仪的要义是尊重别人,说到底是恕道,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先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约可以成为人与人交往的普遍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即便是儿童,也不能过于自我中心,全凭自己的喜好来行事,而要更多地考虑如何与人相处,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约束。

如果我们将教育视为帮助少年人社会化的一个环节,则不难理解规范和引导的重要性。放纵不是教育,规范和引导才是。而如何规范和引导,是教育研究的重点所在。伊川先生回忆幼年时期所受其母教育时,提及自己三四岁的时候喜欢跑动,有时候不小心跌倒,母亲必定要让他反思为什么会摔倒,教导他若是好好走路必不至于跌倒。伊川先生后来做年幼的宋哲宗的师傅,有一次听说宋哲宗盥洗时刻意避免水伤蚂蚁,便及时引导哲宗要将此爱心推及天下百姓。母亲对幼年程子的教育,以及程子对年幼哲宗的教育,都是很及时的针对性引导。而这引导的方向,则是正确的价值观。

不断有朋友问我雒诵堂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我总是答复说雒诵堂的教育理念来自程朱二子,无外乎“习与性成”与“涵养须用敬”两句话。雒诵堂重规矩,注意引导小孩子养成“思无邪”与“毋不敬”的君子人格。来雒诵堂面试的家中总是关心面试考什么,我总是答复说不做任何知识性考察,只看孩子的心性和教养。因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相比于人格的养成,容易许多,也次要许多。雒诵堂入学教育第一课,我总是告诫孩子们对人要友好,要学会尊重他人,凡是想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雒诵堂课堂内,无论何种活动,都遵循长幼有序原则。久而久之,即使是去公园雅集春游,哪怕几十人一起划船,也都井然有序。平时上课,我总是要求孩子坐端正。告诫他们坐不端正,便是心有懈怠。写字,我总是要求他们一笔一画写端正,告诉他们此亦是持敬功夫。两三年的教育实践,我从孩子们身上确实看到了变化气质的效果。这也使我更加坚信中国传统教育法有可取之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孩子       传统教育法)(五明学佛网:孩子       传统教育法)  

 感恩菩萨满愿,孩子金榜提名 

 观世音菩萨满愿孩子如愿被录取 

 仁清法师:如何解决小孩子夜哭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第四篇 孩子的心理卫生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第二篇 激发孩子的潜能 

 寂静法师:如何培养孩子 

 寂静法师:怎样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学会反省自己唤醒孩子的良知 

 蔡礼旭老师:教会孩子勤俭 

 蔡礼旭老师:正确引导孩子面对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