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中国文化的根本


   日期:2014/8/20 13: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国有句老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全世界几十亿人,同样都是眼睛、鼻子、嘴巴,但没有两个人完全相同,即使双胞胎,面貌、思想、个性,各不相同,这两句话就是人性问题,非常奇妙。”南怀瑾先生说。

中国文化的中心

人类的文化,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主要中心都是一个心性问题,它包含了一切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儒道佛三家,唐宋以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叫存心养性,道家叫修心炼性,所以,心性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所以,不要看到庙子就拜拜烧香,那只是宗教仪式,这个东西背后,是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学问,追寻的都是人性的问题。你们现在看到有佛教的庙子,是中国人搞的,我常说释迦牟尼佛是印度的孔子,他提倡不崇拜偶像,反对宗教。可是他这个教化到中国来,就变成了中国的佛教,这是另一个问题,很有意思。

那么,什么是这三家文化主要的中心?佛家提出来的明心见性,以这个为宗旨。学佛的为什么要剃光了头出家?不是去玩的,是去追究生命的问题,人的本性的问题。什么是明心呢?我们人怎么有感觉知觉,怎么有情绪,有思想,它们是怎么来的?这个生命有没有过去,现在,未来?

现在西方文化从生理、医学上认为知觉感觉是脑的问题,可是这个研究方向,快走到尽头了,这个问题很大。将来西方人,研究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恐怕又走到我们的老路,就是佛家提出的明心见性。

生命的本性如何去知道呢?这靠知识,在哲学里头。我们晓得文化里有唯心哲学和唯物哲学。在唯心、唯物之外,还有一个学问很大,在中国佛学叫唯识。人为什么有知觉,情绪思想,他们是怎么来的?生命有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明心见性。心怎么去明,性怎么去见?

中国禅宗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是唐朝的时候禅宗刚开始兴盛发展,譬如说庙子上和尚敲木鱼、吃斋、念经,这些都是形式,不谈,我们谈它的内容中心。禅宗的文化在中国叫“教外别传”四个字,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学理之外,另外走一条路,直接指向明心见性,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换句话,禅宗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接轨,产生的新的东方文明,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

禅宗讲传承,到了中国初唐,禅宗第五代弘忍禅师在湖北黄梅住持。五祖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北派讲渐修,慢慢一步一步做功夫,做学问,达到明心见性。南宗是讲顿悟的,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可以是圣人,都可以得道,众生平等。

讲到这个心性的本体,是中国文化禅宗所标榜的。人性的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可是现在中国文化刚好把这个丢掉了。中国现在要恢复这个文化,才能和西方新的科学文化接轨。怎么把善恶的思想、感觉,烦恼的行为,心理的状态,统统研究清楚了,是中国文化教育最高目的之一,也是一切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伦理道德、行为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的核心基础。做好这方面的研究,中国文化很有希望复兴起来。

修行初步

《大学》在中国文化中是内圣外用之学,由一个普通人变成圣人、超人,超人就是神仙,就是佛了嘛。但儒家不加宗教的花样,只说如何做一个人。

大家有个错误观念,以为“南怀瑾”是个学佛打坐搞修道的人,跟他学一点修身养性,就算不能成仙成佛,至少可以祛病延年。不过,这个观念错了,不是这样一回事。我知道之后,自己反省,是我太马虎了。大家要学(修身养性),就千万不要认为这一套是长生不老之学,什么健康长寿,成仙成佛,不要存这个动机。我活到九十岁,一辈子都在找,也没有看到过你们想象中的仙佛。

现在流行一个名词叫“粉丝”,据说外面有我很多粉丝,其实都是假的,他们自欺欺人,我也自欺欺人,他们连我的《论语别裁》都没有看懂,先读懂了《论语别裁》才知道什么叫修行。《论语》真正讲的是圣贤做人做事的修养之道,也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另外一本书是《原本大学微言》,要问打坐修行修养之道,这本书开宗明义都讲到了。

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在印度讲就是佛菩萨,在西方就叫作先知,在中国道家叫作神仙。可是儒家的传统上,把孔子看作是个人,不必加上乱七八糟的神秘外衣,他就是一个人。所有仙佛修行之路,都是要从人道做起。

超凡入圣三纲

《大学》之道是大人之学。中国古代的传统,周朝以前的教育是六岁入小学,到了十八岁,由童子变成大人了,开始教“大学”,教你如何做一个人。中国几千年来有多少人解释《大学》这本书,它在中国文化中是内圣外用之学,由一个普通人变成圣人,就是超人,超人就是神仙,就是佛了嘛,但儒家不加宗教的花样,只说如何做一个人。

第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德”、“亲民”、“至善”,是《大学》的三个纲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悟道;“明德”之后去修行,起行,做济世救人的事就是“亲民”;“止于至善”是超凡入圣,变超人,天人合一了。这是一个凡人成为知道生命来源的圣人的三个纲要。

有人说要学佛,请问,什么叫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叫做“佛”。自觉,就是自己觉悟了,所谓证得菩提,就是觉悟了,找到了生命的根本;觉他,是度一切众生。这跟《大学》相通的,“明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自己悟了,证得菩提,行为、功德,做到度一切众生,利益大众,这些都完成了,“止于至善”,这样就叫作觉行圆满,就是佛。换句话说,自利利他,功德智慧圆满。所以,佛学跟《大学》所讲的原则一样。如果没有中国文化这个修养的基础,只想搞打坐成仙成佛,自误误人罢了。

不过反过来讲,学打坐也对。既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那么德怎么明呢?道怎么得呢?怎么明白生命的根本意义呢?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不是都讲得明明白白吗?

你看《大学》的方法,也就是打坐的方法。“知、止、定、静、安、虑、得”,一共七步功夫,七政。所以后来佛学说修禅定,这个禅定的翻译就是“知止而后能定”来的,所以禅定,也叫作“静虑”。

一切音声皆是咒语

跟着三纲,还有八目,八个方向。怎样能达到打坐功夫的境界,达到圣人的学问和修养的程度呢?“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叫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大项目、大方向的外用之学。这一段内容你可以当成咒语来念,是真的哦。

我书上提到过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我年轻的时候,跟大家一样,到处求师,求神仙,拜菩萨求佛,要修行,找门路。当时去大后方,经过长江湖南的边缘地带,有一派修道的人,里面有个神仙,徒弟很多,据说有神通,本事很大,很多人生了病找他,他会画符念咒,拿一杯水,嘴里念,手在水上画,喝了病就好了。真厉害,好像小病就喝好了。我心里想,这是什么咒啊?还是出家人都画得大悲咒水啊?所以我非求这个法门不可,磕头花钱,向他求了半天,花多少钱都要学。他说“六耳不同传啊”。什么叫“六耳不同传”?你磕了头,花了钱,过来跪在旁边,只对着你一个人的耳朵讲。

先传你五个字的口诀。当时我规规矩矩跪着,听他说五个字的诀是“观世音菩萨”,连“南无”都不要念了。哎呦,我一听,这个我祖母、我妈妈都会念,还等你教我吗?至于咒语,他就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这一套。我一听,整个心都凉了,我八岁就会了,还等你传我这个咒?当时我年轻,学了以后笑一笑,也磕头谢师,但心里不理这一套,拿现在的讲法,这玩意儿骗人的。

不过,我错了,学佛以后明白他没有骗人,为什么?佛法说“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咒语)”,《大学》也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我的意已经不诚恳了,所以不灵。如果意识一旦诚恳,就是精神起了作用,所以《大学》这段话也是咒语,真话!

你拿一杯水这样放好,先念观世音菩萨,写中国字,然后念这一段,要很诚恳哦,三次一口气念完,好了,跟大悲咒一样灵。这是我年轻时经历的一段故事。所以念咒子啊,找这个仁波切,那个活佛,拜那个师父,统统都是形式。只要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就可以做到“格物”。大家打坐,这里酸那里痛,心里根本没有诚意在打坐啊!你是在管自己的身体,想练出一个什么功夫来,意不诚呀!

我太太九十多岁去世的,她一生到临终,都念我教她的一句“嗡嘛呢呗咪吽”,最后安然放心而去了。致知、诚意,就是学习静坐,乃至健康长寿,成仙成佛,一切修养功夫的基础。修行,不只是出家学佛才能做到,道家、儒家也能做到。

找我的多半是看佛经的,所以这一本《原本大学微言》出版以后,没有人提出来向我讨论,出书到现在几十年了,没有一个人问过我,你就可想而知了。这是文化的根本啊,很可怜吧!问我的都是怎么样打坐啊,前面看到光啊,下面放个屁啊,都是这一套问题。

修行,不只是出家学佛才能做到,道家、儒家也能做到。最怕是似通不通,尤其现代人受的教育,似是而非,知识很渊博,欲望也很多。儒家怎么做到?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格物致知方得定

什么叫“致知”呢?“知”就是知性。诸位如果带过婴儿,就明白,我们自己也做过婴儿,只是当时的情况忘记了,但现在应该可以回想得起来。我们生来就有个知性,做婴儿的时候,肚子饿了、冷了都晓得哭,这个知性本来存在,这个

知是思想的来源。这个知,普通话叫天性,没有一个人没有的,当我们入娘胎,变成胎儿的时候已经有了。

那么,怎么叫“格物”呢?不要被外界的物质、境界、感觉引诱牵走叫格物。我们的知性很容易被外界的东西所引诱,譬如我们的身体打起坐来酸痛难受,身体也是个外界的物啊!“物格而后知至”,把一切外物的引诱推开,会发现,我们那个知性本来存在的嘛,所以先把这个知性认清楚了,再讲打坐。

“为什么要打坐呢?知性要打坐,我想打坐;为什么来学这个呢?因为我追求一个东西。”你这样想,已经上当了,被物格了,不是格物,是物把你格起来了。所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把一切的感觉、外境都推开,你那个知性清清楚楚地在这里,姑且可以叫作像一个得定的境界了。

“知止而后有定”,这时候,那个“知道一念清净的”,就是知性,一念清净就是意诚,念念清净,知性随时清清明明,不被身体障碍所困扰,不被外界一切境界所困扰,也不被自己的妄想纷飞所困扰;“意诚而后心正”。一切境界都不沾,这个就是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这样我们身体的病痛、障碍、衰老,就会慢慢转变过来。打坐当然有反应,但如果拼命管身体的

反应,就没有格物,又被物格了。“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些都是功夫啊,要修多少时间呢?看个人情况不一定的。

达摩格物之道

“致知在格物”就是《楞严经》上讲,“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一样的道理。修行上的“致知在格物”,就是达摩祖师告诉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外息诸缘”,把外面物质世界的一切引诱,一切情绪、思想都潇洒地放下,就是格物。“内心无喘”,不是不喘气的意思,是心念知止而后有定,到诚意就是无喘了,呼吸也跟着自然近乎静止。“心如墙壁”,到此时好像内外分离,外物影响不了内心,就是初步的格物。“可以入道”,如此打坐修行,慢慢深入进步就可以入道了。但是,即使得了灌顶,也没什么了不起。达摩祖师有一段话很重要:“诸佛无上妙道”,佛法是无上的大法,“旷劫精勤”,不是这一生修的,

多生多世累积起来的功德。“旷劫”是很多生很多世。

“精勤”精进勤奋的修持,这才跳出了世间法,成佛。达摩祖师这样对二祖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他是骂二祖,你说你跪在这里,吃了多少年素,修行了多少年了,做了多少好事,来求大法,你这是小忠小信,轻心慢心,把佛法看成这么容易啊,自己认为了不起,岂能成功?

我劝大家不要搞这些,拜了几天佛,吃了三天素,就想上西天,又想回来买股票,发不了财,又说阿弥陀佛不帮忙,又埋怨,这是干什么呀?慢慢修吧。

内圣外用天人之道

《大学》讲“修身”、“正心”、“诚意”,后世的儒家称之为天人之道,天人合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同佛法一样,把上自天子皇帝,下至庶人,普通百姓,都看作是一个人,都要先以这个文化作根本。这就叫内养之学,佛家称之为内明。

下面的一句是:“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没有做到这个根本学养,只求外面的知识,是舍本逐末。换句话说,人们没有内圣的修养,却想齐家治国,达到天下太平,没有可能的。所以这些内容,大家必须仔细参究,它本身就是一个大悲咒。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知,就是知性,有人问我生死问题,我说世界上有些修行人,未死前,自己预先知道死的时间,这叫做预知时至,这就是知性问题。知性修养好了,打坐功夫有定力了,知性就清明。知性清明诚意,意诚了,一念专一就会有神明而通之。所以儒家“中庸”也告诉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达到诚意正心,可以预先知道的。

今天我们反省下来,要回转来走自己文化的旧路,就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大学》是孔子传给学生曾子,曾子总结下来的,是四书五经之一。我们当年受教育,八九岁就读这几部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是讲内圣外用的修养之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中国文化的根本)(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中国文化的根本)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七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五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