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贤法师:佛身如金,清净无漏


   日期:2014/6/11 23: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释迦牟尼佛见解脱等身像

  不了解佛教的人,通常会将佛陀当成基督教上帝一样的“神”来看待,也因此将佛教信仰看成是对一位称为“佛”的“神”的崇拜。事实上,佛陀既有不同于凡人之处,也非一般意义上的“人格神”。

  佛陀降生在我们的世界,在人间修行成道,原始佛教对佛陀的认识便是基于这一由凡转圣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一理解中的佛陀是“大觉者”、“修行人”,作为一位完满的人出现在世人面前,更有着超越常人的品格。佛陀曾说:

  诸比丘,像荷花生长在水中,立于水面之上,不被水所淹没,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生长在世间,住于世间之上,不与世间同。

  佛身如金不受尘

  南传佛教《梵摩经》记载,佛世时有位梵摩婆罗门对佛陀的盛名颇为怀疑,便派弟子优多罗到佛那里,看释尊是否真的“名副其实”。他们的经典认为:具备三十二相的人如果出家就必定会成为等正觉者,度化世间。梵摩婆罗门就让弟子去观察佛是否具备这三十二相。

  优多罗来到佛弘法的地方,形影不离地观察了七个月。他对佛的相好与威仪叹为观止,发现佛不仅圆满具备三十二相,就连行住坐卧的生活细节也都极具威仪。优多罗把这些情况告诉了老师。后来,释尊游化至梵摩驻地时,梵摩婆罗门带领众弟子拜见佛,闻佛说法而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后来还证得了三果。

  当时,优多罗对其师描述释尊的相好时,其中之一便是“佛身如金不受尘”:

  彼尊者瞿昙为金色。彼尊者瞿昙有拟似黄色之皮肤,肌理甚细。肌理细则尘埃不着身。

  在佛法中,“威仪”乃入道方便,藉由观照行为和语言的威仪,使内心日渐清明微细。优多罗描述佛陀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正是佛陀内在证悟的显发于外。优多罗还说,佛的威仪远非自己的能力所能描述:

  佛行走时,迈的步子既不会过长也不会过短,既不过快也不过慢,也从不会出现身体摇晃或双腿磕绊等情况。

  佛就坐时,手脚永远摆在最合适的位置,神情泰然,绝不会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佛也从不“跷二郎腿”,用手撑着身体或支头而坐。

  佛用钵盛水或饭时,量总是恰到好处,吃完饭后也会感谢施主,并为大众开示,令众人普尝法喜。

  佛的法衣在身上总是不高不低,不松不紧,风吹过来时不能把法衣吹乱,灰尘也不会染到佛身上。

  佛的声音有八个特点——玲珑、明了、美妙、和雅、充满、分明、甚深、广博,对众人讲法时声音不会传到会众以外,总是令弟子得到教导、激励与欢喜……

  佛身清净无漏

  佛教使用“有漏”描述六道众生。“漏”在梵语里是“流失、漏泄”的意思,在佛教中特指烦恼。众生的烦恼如流水般,日夜由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漏泄,流注不止,所以用“漏”来称呼非常形象。“有漏”在大小乘佛教的解释不尽相同,简言之,与烦恼相关的便属于“有漏”,反之则是“无漏”。如《杂阿含经》云:

  天龙乾闼婆,紧那罗夜叉,无善阿修罗,诸摩喉罗伽,人与非人等,悉由烦恼生。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我虽生世间,不为世间着……究竟生死除,故名为佛陀。

  凡夫皆因烦恼而陷六道轮回,历经无数生死大苦,并无真正的快乐可言。但佛诸漏已尽,生于世间而不执着于世间,就像莲花长于水中却不被水所缠缚。断除了所有的妄惑,离开烦恼的染污,了生脱死,证得圆满正果,所以称为“佛”。又说:

  如来诸漏已尽……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身如金       清净无漏)(五明学佛网:佛身如金       清净无漏)  

 明贤法师:凡夫轮回皆因烦恼佛身如金降服外道 

 明贤法师:凡夫轮回皆因烦恼,佛身如金降服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