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宗法师:信守内心的悲悯


   日期:2014/6/8 10: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企业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盈利机构。在“学习型企业”的理念中,企业需要像学校一样地精进与提升;需要像军队一样地服从和遵守;要像家庭一样地凝聚和温暖;需要像宗教一样地持久和永恒。

既然如此,不妨思考,为什么佛教能够历经多番变迁、兴衰,而传承至今呢?这种传承的持久性对于企业而言是不是一种有益的借鉴?佛教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即使是在历史上反佛、灭佛的时期,统治者依然无法阻止僧人们内持梵行,也无法完全消除一部《金刚经》在普通人心灵上的影响。这是因为,佛教深深地把佛法与佛格种在了人的心灵之中,人们知道这是好的,对他们身体、心灵有利,因此,便不能被打倒和消灭。

佛教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佛教的创始者因怎样的初衷而创立了它?释迦牟尼在世时,从没想过自己要创立一个宗教或一个组织,更不会想到自己的思想会持续到今天,影响遍及整个世界。他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要让生命得到究竟的解脱。释迦牟尼原本是一个要继承大统的王子,他父亲为了使他沉湎于人间生活,曾为他建造春夏秋冬四座宫殿,其中美女、美食、珍奇古玩无数。但是传说当释迦牟尼外出游玩时,曾出东南西北四门,见生老病死四苦,继而发愿要远离尘世,求得究竟的解脱。他离开皇宫以后,曾向当时的许多大德学习解脱的法门,结果发现他们的法门都不究竟,于是决定自己修行,经过一段时间苦修,终于在四月初八日得到大成。当他大彻大悟之后,想把自己悟到的无上妙法传授给更多人,使他们也获得解脱,他的第一次说法,就称作“初转法轮”。此后随着传法的影响越来越大,就需要有场所、制度、规范等,在这个基础上,渐渐形成了原始的寺庙和僧伽制度。

很多人觉得佛教的戒律非常严格,甚至不可理喻。但实际上,这些戒律在当时是简单而自然的。

佛教最基本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YIN邪、不饮酒。不杀生,最基本的就是不杀人,杀人必判刑;再如不偷盗,如果偷盗一定的财物,必然被法律制裁。这种达到受制裁程度的罪行就是犯了佛教的性戒,也就是根本戒。妄语,颠倒黑白、搬弄是非,久后必遭报应;YIN邪,有违伦常、破坏家庭,犯戒得恶果;而饮酒,则会损害人的性灵与夙慧,使人迷醉颠倒,猖狂乱语而惹祸上身。因此,佛教强调这五种基本戒律。

古代原来没有酒戒。传说有一个比丘,有一次喝了酒,因为没有下酒菜,就去村子里的一户人家偷了一只鸡,犯了偷盗戒;杀而食之,犯了杀生戒。第二天,村里的农妇过来问他有没有见过她所养的鸡。他说,没有。又犯了妄语戒。因为宿醉未醒,他被农妇的美貌所迷,起了色心,因此破了YIN邪戒。可见,酒戒一破,其他的戒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一破了。因此,佛教教人要守持酒戒。

佛教最初的戒律都是当时的僧人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保持慧命的方法,凡有害于生命和灵性的,就定为戒条,久而久之便传承了下来。佛教的思想,必有其缘起,它是非常人性的,而非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有人认为佛教守杀生戒,并且延伸到飞禽走兽、一草一木都不伤害,很迂腐。但是佛教正是以这种不杀生的态度,来信守内心的悲悯。比如水中莲花亭亭净植,如果我们一定要去采摘它们、破坏它们,就违背了悲悯之心。

佛教所有的理论和思想都来自于事物想要长久的规律。世间的一切事物想要长久地存在下去,就一定要受到某些规范的约束,如果没有这些约束就无法保全自己。企业管理也一样,所有使企业可能夭亡和衰败的举动,都必须远离,这样才能使企业发展壮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守内心       悲悯)(五明学佛网:信守内心       悲悯)  

 宽运法师:慈怀济世 悲悯苍生──缅怀一代高僧妙湛老和尚 

 传喜法师:悲悯众生结佛缘 

 信愿法师:弥陀放光悲悯劝信 

 黄柏霖警官:长官慈悲悯百姓,善报随身免灾祸 

 黄柏霖:悲悯街友,办办桌坚持二十六年 

 仁清法师:菩萨四十六轻戒之十一由具悲悯非为恶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和谐中的圆满之慈悲悯众 

 净慧法师:醒悟心语之平等悲悯行于一切众生 

 地藏菩萨感应录:菩萨慈悲悯众生,诸多眷顾深感恩 

 仁清法师:菩萨四十六轻戒之十一由具悲悯非为恶 

 洛桑陀美仁波切:心存悲悯,饶益有情 

 悲悯意味着一种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