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善心与菩提心


   日期:2014/2/21 10: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广西玉林狗肉节一年一度,仅这一天,就有上万条狗被杀掉吃了。现场那血腥残忍的场面确实令人侧目。不少民间动物保护人士前去抗议,于是引发了吃狗和爱狗的争议对峙。杀狗的一方理直气壮:“你吃猪肉为什么不禁止杀猪?”更多的网友也来嘲讽:“所谓慈悲,就是泪意涟涟地拿着火腿肠去喂狗吧。”

对此我的思考是:如果你的行为是有漏洞的,爱心不够彻底,就会被人抓住把柄,反倒处于被攻击的下风了。

不够彻底圆满,是世俗之善的特质,而佛法里的菩提心以及相应的行持,可以避免这个缺漏。

菩提心和世俗善心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是否缘到所有众生。善心,是关注关爱某一类众生,而对另一类众生则不管不顾。比如只关爱人,对动物则任意杀随便吃,就像某些宗教,认为动物是教主送来的礼物,可以任意享用;而爱动物的人,又把动物分类,如果杀狗,就极端不能容忍,而对红烧猪肉、水煮鱼等仍大块朵颐,好像鸡、鸭、鱼、猪之类跟狗是不一样的物类,不会有痛的神经,杀了无妨,可以尽情吃它的肉、喝它的血、啃它的骨头。这时,爱心早已荡然无存。

即使对人的关爱,也是区别对待。有些宗教教义即使对杀害自己亲人的凶手也能包容怜悯,但如果你是异教徒,那就诅咒你永下地狱,这是在信仰上把人分成对立的双方;雷锋说:“对待朋友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这是在政治上把人分成敌我两个阵营;还有分成穷富的,只关注穷人,而面对生活水准远超自己的人就开始仇富;再细化,只关注穷人中讲理的人,而对刁民,就是横眉冷对。有则新闻报道,湖北某市女企业家协会捐助了一批贫困大学生,但因为有些大学生没有写回信表示感恩,企业家们就停止了对他们的捐助,并公开对学生表达不满甚至批评。这就是世俗之善的本质了:它是有条件的、有要求的、是容易变化的。满足这个条件,就对你奉献爱心,不满足,就不奉献。世俗之善是“你先满足我,我再满足你”。而菩提心呢?是无条件的,是坚固的,是永恒的,“永远帮助你,永远对你好,直到你成佛”。哪怕你辱我、欺骗我,甚至杀害我,我对你的发心绝不改变。当年忍辱仙人被残暴的歌利王割截肢体,仙人不但没起一丝怨恨,甚至还发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这就是标准的圆满的菩提心。

可见,是否有前提条件,是否是永恒的,是善心与菩提心的又一个区别。

正因为短暂而不稳定,世俗的善心很容易变质,乃至走向反面。比如上文提到的女企业家们,开始时是满怀着爱心,可后来因为外境的波澜,当初的爱心变成了埋怨,变成了指责。男女之间的情爱,从最初的海誓山盟,爱你一万年,而不过十几年乃至几年之后,有的就已经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当初的爱有几分,后来的恨就有几分。情识之爱就是如此的不靠谱。

人间的好事,都是无常的。你买彩票中了大奖,是件好事,但随后你开始无限制地享受,而这也开始了快速堕落的旅程;为过世的亲人大办丧事,看似是孝顺,可其铺张浪费以及为此杀害并吃掉的动物生命,这笔账都会记在所祭祀的人身上,福没得到,业债先来了。

我的家乡以前有位赵老太太,会点医术,一辈子给人看病没收过钱,这件善事可谓大了。善有善报,她的两位外孙如今都发达了,一个经商,一个从政,都是我们那地界儿响当当的人物。可我挺为他们担心。经商的偷税漏税算是小菜就不提了;那位从政的,在财与色上犯的事儿是足够判个无期的了。也不是没人告过,但最后总是不了了之。后来原职实在呆不住了,就调入更高一级,保起来了。周围的人一直感叹,这位只是个中学毕业,考不上大学就没上高中的主儿,怎么后来就成了当地的头号人物了呢?!学了佛之后才明白,这是靠他家那位祖上的老太太的福荫呀。可后代这么造恶业,下世就惨了。

那么现在想想,正是因为这两兄弟有权有势又有钱,才有条件有资本造大量的恶业,最终会因此堕落受苦。而他们还不是因为那位老太太行善积下的福。这么一推,反倒是行善的不对了?善因难道结了恶果?

是的,这就是世俗善的局限,它很容易朝相反的方向转化。就好像一位妈妈爱孩子,可如果是爱得过头了成了溺爱宠爱,那最终就是一个个李天一、王天一……可见,善与爱如果没有了智慧,就有可能走上邪路。古德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实在是谆谆教导呀。

而在般若智慧引导下的善与爱,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也就是最究竟最彻底、永远不会变质、不会有任何后遗症的善心。如果当年那位赵老太太发愿:愿以自己行善之德,回向给后世子孙归向三宝,修行佛法,造福大众。那哥俩儿今天或许就是大德高僧或居士,正在做着弘法利生的事业呢!

在对爱狗人士的攻击中,还有一条是:“我觉得这帮人有空儿有钱多去关注下中西部的失学儿童吧。”关注弱势人群就是真的善了吗?

一个人缺衣少食,你送给他一些食品衣物;一个贫困山区的学子考上了大学,你捐助一笔生活费;乃至建希望小学,办慈善基金会,这些都算是世俗的善心、慈悲心。你必须承认这种慈善行为有个局限:可以帮助他一时,而不是永远。因为他吃完还会饿,花完还会穷。就算你能一直捐助他,直到他死,那么他还有下世呢,你管得了?一位得到一笔善款从而得以进入到大学的贫困生,似乎人生轨迹开始改变,但其实并非如此。读过《了凡四训》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人皆有命数,而命运轨迹的改变,须有两种前提:大恶或者大善。那么你捐助一个贫困生,是自己在行善,对方只是接受者,接受的行为与善和恶都无关。既然如此,他的命运其实并没有改变。说白了:即使你不捐,他也会从其他人或以其他方式得到同等的帮助——这就是他的轨迹;即使他没能上大学,他命中的福报也不会因此而减少。以此类推,所有世间的慈善,不管做得多么辉煌,其实都是同一个性质——施与者不能改变接受者的业力。

既然没能改变对方的业,所以也没能真正拯救到对方,他们依然在轮回中沉浮不已,随业风飘荡,这无疑是世俗善心的一个天然局限。而这个局限也正好是菩提心开始的地方。菩提心,是不仅送给他食物,还要改变他自己的人生业力,继而得到最终的解脱,获得究竟圆满的安乐。说句令爱狗人士沮丧的话:即使你从屠刀下暂时救出了一只狗,但如果狗本身的恶业没能消除,那么下回它的转世仍然会遭到屠杀,甚至会更残忍,因为恶业的力量会辗转增上。只有佛法可以彻底消除这种沮丧和无奈,因为三宝可以拯救一位有情,直到它成佛。

于是可知,是否能真正转变对方的业果,从而获得最终的安乐幸福,是菩提心和善心的又一个根本区别。

菩提心和善心在表层行为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关键是在如何发心。送给乞丐一块饼,只是善心。但如果同时在心里发愿说:愿他接受我的饼,从而与我结下法缘,愿他因此早一天皈依三宝,修行正法,得到究竟安乐。这个布施食物的发心就是菩提心了。我们的每一件世间之善若都能如此发心,顿时就可让受助的有情种下解脱之因。

我们在此讨论善心与菩提心的区别,是在强调菩提心的究竟意义,并非在否定世间善心。因为每个人善根因缘不同,呈现出来的修行次第、修行程度也不同。比如对于很多爱狗者来说,在他的生命阶段里能对比自己低级的某一类生命生起爱护慈悲之心也是值得赞叹的。并且若以真诚心行善也能从中培养自己的慈悲心,累积善根,逐渐成就菩提心的因。

菩提心所到之处,就是三宝的力量所加之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菩提心       戒杀)(五明学佛网:菩提心       戒杀)  

 法宣法师:劝发菩提心文白话浅译 

 吴润江上师:发菩提心义诀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1.如何读诵阿弥陀经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30~3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20~2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0~1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9)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