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学佛不可不知的正知见


   日期:2014/2/18 10: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佛说文殊师利行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尊者舍利弗准备给五百大阿罗汉宣讲佛法,即苦集灭道、生死轮回、布施禅定等修行福报,即积累资粮,为未来解脱修行,圆觉自性而打下基础。
此时文殊菩萨抢先给这一群人讲了无相大乘法,核心是人无我,法无我。
当下这一群人,目瞪口呆,纷纷离席,并且口出恶言,说我们再也不想见到文殊,任何地方也不愿意听闻文殊的讲道。
文殊听了,笑呵呵的说:“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无言无说。何以故?言说菩提,二俱空故。复次,舍利弗!汝问:‘云何名佛?云何观佛?’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观佛。”
此刻舍利弗很恼怒,斥责文殊说:大士,您怎么可以这样断人慧命?将这些渴望佛法的信众,因为不能受持大乘佛经,从而失去了修行解脱的机会.

这个时候,佛陀听到舍利弗的言语,就给他说:舍利弗,不要如此说,文殊菩萨所讲妙法,是对的。这些人虽然现在听不懂大乘无相法,可是他们的闻性未曾坏灭,大乘法我二空的种子,会因为今天听闻了文殊菩萨的教诲,从而种在阿赖耶识中,未来因此机缘,可以在转生中,再次听到佛陀、大菩萨讲解无上解脱密意,得此成佛。
就算是此刻,这些人因为心生恐惧,恼怒身心,诅咒佛法,谩骂尊者,未来因此果报会入地狱,偿还诽谤佛法的罪业,可是因为亲身听闻了无上大乘佛经的奥义,以此殊胜功德,可以瞬间从地狱中解脱出来。可是如果这些人未曾听闻大乘佛法,一直信受的是小乘佛法,着相修行,这些知见的种子,种在阿赖耶识中,会导致他生生世世的轮回,纵有修行的福报,终究不得解脱。

佛陀说:舍利弗!宁造五逆重罪,不可成就我人众寿阴界入见。不得以有所得心贪着持戒,着于持戒见。应知自性清净不生有所得心,即是持戒也。不得以有所得心贪着于定,着于定见。应知自性清净不生有所得心,即是禅定也。不得以有所得心依于佛,得于法,于僧断事成就身见。应知自性清净不生有所得心,即一体三宝也。

佛陀说,宁可犯下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造下无间地狱的重罪,也不能在知见上,产生“人、我、众生、寿者”四相的执着。为何?因为重罪可消灭,知见则难改。世界为众生心灵色尘之体现,生死聚合,命运起伏之觉受,是心灵习气所体验,而心灵体验与觉受,是随着思维知见而形成的,知见犹如轮船之舵,左右着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的方向。

给你们举个例子,我们从小就知道,要做一个利益别人的好孩子,要为他人考虑问题,要有爱心、同情心,要勇敢,要有责任心,不要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自私的孩子,没有人会喜欢,要做一个对于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在这种教育观念下长大的孩子,性格光明,心态积极,向上乐观,心灵抗压的能力会很强,遇到挫折、矛盾,能够很快化解,无论身处顺逆境界,心态依旧乐观健康。这就是知见左右了心理体验,从小形成的思维,渗透在潜意识中,左右着心灵觉知,影响着情感觉受。

如果我们小时候,妈妈告诉我们:孩子,你一定要警惕世界上所有人,这个世界是危险的,是黑暗的,很多人都是坏人,他们接近你,是为了残害你,他们无论给予你任何的帮助,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欺骗你,他们会利用你的善良与单纯,对你进行伤害,你不能够相信任何人,所有人皆是恶魔的化身。在这种教育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内心会充满紧张、恐惧、敌意,与社会格格不入,在一切环境中,抑郁孤独,身心冷酷。因为恐惧外界的一切,而身心极度敏感,稍有压力,如同世界末日来临,神经崩溃,歇斯底里,幼年时期的负面信息教育,直接导致成年后精神领域之阴暗,这又是知见改变身心的例子。

宇宙世界皆是众生心灵所幻化,生死命运本为因果轮回,身心世界皆是因缘聚合,妄念所现因果,一切因果核心,皆是心灵“取受”,自性幻现觉明,攀缘六根色尘,而现世间诸相,心灵深处觉明,被思维知见左右,而体验取受分别,所现善恶诸境,知见左右心灵分别,决定了世界诸相之性质,继而决定了相续因果之性质;心态是光明健康,积极向上,宽容祥和,则心灵在无始劫妄想习气相续而成的因果境界中,则能以心转物,相由心生,心转相性;心性淡漠宽仁,仁慈纯善,虽因果业障现于身心,因心善忍则皆为善缘;心灵动机转变了业境内涵,决定着因果相续未来发展的方向,心性境界之提升,根本上改变了业障轮报原有的性质,恶业因心转为善业,善业因舍转为道业,道业因空,转为觉悟,觉悟因无所得,转为自性圆觉,此为转识成智,离幻即觉;因正知见而观诸法性空,因离舍心而现身心幻灭,幻灭无所得故,寂灭现前,圆觉十方。

因知见而改变生命,根本之原因,在于众生自性从未离舍诸幻,与身心幻垢,世界尘相中,随顺生灭,相伴因果,未曾离舍,刹那彰显,如如圆觉。

 ---------------------

十法界众生世界,皆源自于如来妙明真心。“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我们就是佛陀的知觉,这一点,人们现在可能很难体会。举个例子,你的面前放了一个杯子,杯子放在桌子上,桌子放杯子的这一块地方,就非虚空。当你把杯子拿走的瞬间,放杯子的这个空间,就显现出来了虚空。请问,这个虚空,是杯子产生的?还是虚空本有的?如果虚空是有自性的,是实体,那么杯子就不可能放在虚空中,能够明白吗?

如果虚空有自性,有实体,那么就如同海水一样,放进去一个杯子的同时,杯子的质量与体积,就会排出同等质量的水。虚空若是实有,则杯子拿掉后,虚空应该缺一块,为何虚空未曾生灭增减?虚空若是非有,因为杯子而现虚空,那么,当我们将杯子拿掉后,虚空也应当消散,为何虚空依旧不动? 

虚空非有自性,亦非无自性,而是众生自性所现;世界乃众生色尘妄念,因果聚合,妄念攀缘而现色尘诸境,彰显世界诸相;心意触灭,则见诸法空相,觉身心幻垢,则照诸相性空,性空不动,觉照世界为自心现量,世界众生,因缘诸相,如同空华,生于虚空,乱起乱灭,而虚空不动;众生世界,相续生死,因果轮回,而空性不动,众生性空本无生灭,于生灭中随类各应,因缘显发,应细微觉性,而体现“空性”不动;应觉空明幻,而现“识性”投射诸幻境界;应色尘因果聚合轮回,而现“见性”无染清净;以众生见闻觉知表现,在六根门头放光明,于行住坐卧间,恒常寂静。

于因缘色相业境中,无取无受,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自性如如圆觉,圆觉不动,则远离“空、有”二边见,不堕外道邪见。

 

这里,就是划分一切外道魔法,与正等正觉佛法的界限。

 

外道认为,宇宙是有自性的,或是无自性的。有自性的,说宇宙是基本元素,地水火风四大,与觉性的产物,觉性称为上梵,四大称为下梵,觉性如同魔术师,将四大聚合,变化成为宇宙万物一切存在,觉性称为摩耶,这是古印度婆罗门的精髓,上梵也称为大梵天,梵天之觉性造就宇宙万有,生出一切众生。 

还有一种无因论,认为宇宙无有自性,一切皆是空的,空无一物,就是终结,所以他们说,宇宙没有缘起,一切皆是自然产生,自然生灭,灭后无有相续,所以没有神灵以及鬼魂,一切事物皆没有存在的原因,空,就是最根本的真相与终极。这一点,就是佛教中,落入外道边见的顽空,断灭空。

佛说,一切物质皆是缘起性空,宇宙实相即是众生的心灵,宇宙中一切生命与物质,皆是妄念因缘,体现因果相续,物质即是妄念,众生妄想相续,聚合因果而现世界。物质世界的表现,皆是众生妄幻心灵的投射,妄念本质空性,因而世界诸相本质皆空,生死流转,因果轮回中,一切事物皆无自性,一切色相,本质虚妄,心即是相,相即是心,心物一元,皆是幻垢,本无实性,幻垢寂灭,犹如虚空中云彩消散,空性不动,即见自性如来。

举个例子,我们看到一棵树,我们的理性知道,这一棵树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土壤,没有阳光,没有空气,没有空间,没有水源,没有种子,就没有这一棵树,也就是说,这棵树,是诸种因缘相续聚合的结果。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理解到的,感受体验到的,皆是这棵树的相,也就是一系列因果的表现。

这棵树的实质,是性空的,实无有一棵树的自性存在,实无一棵不变、不动、有实性的、永恒不灭的树存在,这棵树,仅仅是因缘相续,因果所现,缘起性空,实为幻灭。树的本质是空性,这是一个实相,对吗?可是,是谁看到了这个实相?若无一个看到实相的“看”,实相从何发生?这就牵扯到了佛教的核心-----自心现量。

树的本质是性空,我们所看到的树,仅仅是因缘聚合之色尘之相。好了,世界万物,山川大地,花鸟鱼虫,微尘苍穹,一切诸相,皆与此树性质相同,皆是因缘和合,缘起性空,包括我们现有的身心,我执,思维,感受,以及体验,本质皆空,皆为幻垢。

犹如空花生于虚空,空花虽灭,虚空不动,虚空如同众生本性,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一切妄想因缘皆因本觉妙明真心中升起,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我们“看”到世界,因为有眼睛,有光线,有空间,有被看到物体表面所折射的光线,反射到眼睛中,在大脑皮层光信号转化形成电信号,传递给脑中的松果体,在松果体中,电信号转化成为光信号,再一次成相,我们所谓的看到,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因缘和合体现出的看,却实无看与所看之自性存在!好了,将看到,这一系列因缘聚合的条件,拿掉任何一个环节,关闭光线,或者阻塞虚空,或者闭上眼睛,将任何一个因素去掉,“看到”这个所谓的状态,就无法聚合。 

可是,你闭上眼睛,看不到光明,却依旧“看到”了黑暗!关闭光线,阻塞虚空,虽然睁着眼睛,也“看不到”景象,但是你依旧“看到”黑暗!所谓的看到与非看到,不受眼睛与光线的限制,而是心灵深处,觉照诸相之“见性”所用,并非情感、思维、身体,以及世界外界,诸种条件所形成;见性随顺缘起生灭,以因果聚合而现不动,在内心深处显现色尘诸相,却无取无受;因众生幻想聚合色尘之程度不同,从而在心灵深处体现诸种境界的不同,却在任何境界,一切色尘诸相因缘表现中,清净无染,相续生灭中,周遍圆觉,如如不动。

你从黑暗处,进入家门,开灯后,眼前一片光明,此刻是谁看到了光明,光明因何起?你们会说,是眼睛看到光明,是灯泡带来光明,是空间没有阻隔而现光明,其实你们都错了,你什么都没有看到!是你的妄念相续,记忆看到了色尘,是你的习气聚合,心灵体验觉受了色相。若心灵对于光明没有取受,则六根不受光明相,若你从未认识光明,就算眼根见到光明,也不会识别,而心灵取受光明相的体验深处,空照体验却无染体验的“性空”即是见性;在意识分别光明相,黑暗相之前,离意识分别,明照意识而性空不动的,即是见性,见性即是如来藏中妙明真如,以阿赖耶识现于身心而无所证,于识性中蕴含觉性空明,体现自性无生无挂。

什么是识性?心灵的本体即是识性,何为心灵?见性攀缘六根色尘,色尘相续形成体验境界即是心灵,当我们静心净化六根,离舍欲望攀缘,心灵色尘诸境诸相即能分解,离相的心,则现内在清静觉明,此名见性。识因色有,色因识生,所以万法唯识,三界唯心,觉因明现,明因空生,空因觉妄,觉即妄尘,非实有;所以如来所言一切法,皆无自性,离幻即觉,离思维言说,言语道断,如如不动。

见性,实无自性,无染无挂,于诸法生灭,如如不动,于诸相轮转,清净无染。见性本空,本无生灭,因众生妄想相续,聚合成境,而现见性不动,见性因众生幻垢妄想蒙蔽,即是“识性”,则显三界六道世界万有,众生轮回生死诸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见性,即是圆觉自性之展现,也是如来圆觉自性之彰显,因为见性本空,离生灭幻境,于诸相诸色相续而现,所以,佛陀又说,形成世界的因素有七种,地,水,火,风,见,识,空。

觉明为咎,妄为明觉,见性本空,性空觉明,空明觉照。觉性即妄,妄觉成空,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众生世界本为幻垢,实无众生世界,皆由无始劫妄念习气而生,源于如来妙明真心。如来藏中本无菩提与涅槃,本无生死与轮回,皆因妄想尘劳而现世界。众生国土皆因幻垢,世界万物皆是色尘,众生身心本为妄念,因缘相续而现世界。但是,如来藏中,本性妙明,未曾更改。随顺众生因缘和合,随类各应,周遍世界色尘因果,清净无染,以色尘因果众生见闻觉知体现,以众生行住坐卧彰显,却无取无证。

犹如空花幻生虚空,空花生灭空性不动,妄爱空花则生取舍,生死轮回沉沦苦海;如来明灯,以幻修幻以指标月,拈花微笑禅宗传千古,一部华严庄严佛净土,弥勒唯识开创中观论,文殊深观昌盛密教宗,阿弥陀佛接引无量众,精勤戒律是为律宗门,一切法门皆是渡河筏,众生见性世界皆空,无心即名道,无证即法门。

你是凡夫时,他就是神佛;你是物质精神实有体时,他就是空性灵觉;你是修行者时,他就是出离心;你是有成就者时,他就是清静布施心,无求无得,寂静轻安;你是得道者时,他就是心意深处无生不动,空明觉照;你是觉悟者时,他即是你,你却无我,因你无我故,而无人相,无众生寿者相,寂灭普照,妙明轻安,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随顺色尘因缘,于因缘相续应缘显发,于成住坏空如如不动,圆觉周遍;在三界众生生死幻灭,因缘聚合,因果轮回,见闻觉知中,以“见性”不动体现,见性本空,空性与佛无二同体,见诸法空性即见自性,这即是“奢摩他”,止观修行可以直达如来实地。

在法界觉性光明,众生觉空一性,法性明空,觉照诸幻,以“空照”体现自性寂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性空离觉,觉空而照,是故觉空皆幻,身心本妄,不随幻故,性空不动,此名“三摩地”,观幻,证无生法忍,修行此大观幻,可以直达如来实地,寂静涅槃。 

在十地菩萨法云地,圆成自性以空所空灭,体现自性圆觉,觉性实无可得,实无光明可得,空十方界,觉满十方,光明周遍苍穹微尘,即是一念妄想,世界生于虚空,虚空藏于觉性中,犹如沧海一微泡,犹如片云点太清,此空性为始觉,幻境世界之原始,觉尘妄想之源头,自性圆成,寂灭无生,性空无所得故,生灭寂灭,寂灭现前;包藏虚空之空性,刹那间,犹如雨滴落入大海,恰似微尘回归苍穹,犹如乳儿奔向母亲的怀抱,空明觉性汇入无量大觉中,始觉与本觉相汇,寂照圆觉。突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寂灭随顺,圆觉普照,无生周遍,此为圆觉自性,如来实地,众生本性,诸法实相,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如来寂灭海,众生饮此海水,当下即得解脱,圆证菩提,如来妙明,常乐我净。

众生若想登如来寂灭实地,必从因地起行,何为因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如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流转生死。”无生法忍,离相寂灭,以正知见的种子,种于思维意识深处,得到正法善因的循环,勤苦修行,不堕二乘佛法善恶果报,明心见性一世解脱,就算是此生未能圆证菩提,因为今生听闻大乘佛法的因缘,形成解脱无明黑暗的种性,未来不久,必定因此因缘,而获得正法,受十方三世无量如来灌顶加持,见证自性,圆觉菩提,超脱生灭轮回,这就是正知见的意义。

文殊师利说:无闻、无见,一切心灭:闻而未闻,见而未见,一切妄想计着心灭,离一切言说章句,方能了达佛法不二真如境地,内外所有相其实都性空不可得;故而为因缘和合,性本空,故而一相。一切万法相本自清净,不落内外,高下,有无,空有二见中,虽然不二但也不是相同,所谓不同不异。修行人能如是这般观万法万有,就会心不动如山,信心不退转,见证不生不灭得诸法实相,就是法忍;若不内观虚空自性,攀缘经书的文字相去修行,皆会被众生自心贪欲,习气因果,扭曲佛经文字,堕落入外道修行,一生勤苦修行仅仅是获得福报资粮,若想彻底解脱轮回死苦,终无出期。

知见要比天空高,而心地修行,取舍善恶要比面粉细,若行者空谈自性,以空性作为修行的目标,则是入魔,因为空性不在外界,不在思维,不在情感,不在禅定,不在经书,空性,就在众生心灵深处。离舍我,人,众生,寿者诸相,空心净意,你能够切实放弃多少我执,自性圆觉,即会在心灵清净体验中,自然升起,修行不在口头禅,不在思辨,在于动机取舍,以正知见的指导,去引领心灵,心意处灭时,身心如幻,不辨真实处,如如圆觉,即见诸佛。

 

问:自性无实,却可见之妙,求见自性,于妄中得见乎?

答:见因妄想起,妄想本无生,见妄想生灭而不动,即证自性之见,妄想空灭,则见性无生,无见周遍,空照无照,则觉遍十方。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正知见       学佛)(五明学佛网:正知见       学佛)  

 唐仲容居士:谈学佛要点 

 唐仲容居士:长期学佛实践形成的定见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