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首愚法师:莫将尘念污山水 一轮心月寄人间


   日期:2009/8/2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真正一个学佛修道的人没有星期天放假休息,他天天从精进中得到法喜,那法喜才是最好的休息处,跟佛法相应。你修行精进的愈多,由之达到放下的休息的成分就愈大。佛法要讲休息,叫大休息,要怎么大休息?《楞严经》告诉我们:“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我们在人生中想这个、要那个,欲望一直不停的那个念头停放下来了,那个放下,正是大休息,也就是大菩提。歇在闽南语的意思就是休困,休困就是歇,歇脚之意。在这个世间中,究竟有几人找到佛法的歇脚处呢?这需真正的懂得用功的人才行。一般人假日不是大吃大喝大玩,要不然就是大睡觉,这是纵欲或者懈怠放逸,那里是在度假呢?真正要度假,请到佛门中来,佛门的教法可以让大家的狂劳之心好好歇息下来,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这样一个度假村,却将尘念到处沾染天下的好山好水!

2修行所面对的基本上不离三方面,一个是我们的身体,一个是我们的心情,一个是我们的人事。在身体上叫六根,在包括观念、思想的心情上叫六识,在人事一切外境上叫六尘。身体六根就是一口气,这一口气要调得好,身体就安。只是这相当不容易,因为这个身体是我们的果报体,它是从我们多生累劫的起心动念累积而来的,这起心动念一直念动气动地影响着这一口气,而我们起心动念形成的妄想执着可以说已根深蒂固,抓得很紧,因此这一口气很难调得柔顺,由之而得身心轻安。准提法门的修法在调气的效能上非常明显,你若由字起观,或以金刚念诵持准提咒,很容易可得到法喜,在观持中气息流顺而念头清明。当我们气不顺时,心就不会安宁,然后在人事上稍一遇到压力就起烦恼,把事情弄得更糟。所以要念咒,每一个人都会念,但你是否能念得气息顺畅,念头清明,法喜绵绵,那就要看你的功夫了。你专修时,每一支香都念得很平顺,身心轻安,那已经算不错了。可是我们整个修行,所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因果人生,真正的身心轻安要在自己的起心动念观察得很清楚,使自己于人事上处理得当,随缘消旧业,不更造新殃。大家稍用心去观察,人人念念都在三世因果中,没有一念是不横跨三世的。我们现在身心状况当然承袭过去,这是过去世,现在的感受是现在世,它会影响下一秒钟。下一秒钟还没有到,但却是尽未来际的,可以说这一念刹那刹那在变化,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来,重要的是当下眼前的这一下有没有能够照顾得好?照顾得好,过去不好的都消融掉了,而未来就在我们当下这一念的清净无染中果报不一样了。当下这一念是因也是果,果是承袭过去的,但这一念不清楚或有染,不清楚或有染会变成因,以招引恶缘形成恶果。简言之,我们当下一念是因,也是缘、也是果,因缘果报全在一念之中,大家说可怕不可怕?对自己当下一念观察入微的人,正因自己的念头观察得那么清楚,因此丝毫不敢有一念不好的念头,这便是菩萨畏因的佛法正修之起处了。所以,修行并不在你用的是什么方法,禅宗的、密宗的、净土的都没有关系,问题是我们对自己起心动念清楚了没有?六根六识六尘有没有在一念清净中?

3不管在世间法上或是佛法上,这句话都行得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先不要谈自己受用怎么样?自己的功夫如何?所谓耕耘就是在努力创造自己的因缘,一切成果便在其中逐渐成形。在修行上,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把念头这因地看清楚了,老老实实去修,先不要着急你现在在一般凡夫的果地是如何不好。这不用多问的,业不重不生娑婆,来到这娑婆世界,当然每一个人身心都有些问题的,大问题跟小问题之别而已。你不要看别人身体不错,生活好过,一样的,他各方面的问题也不少的。这里是佛所说的堪忍的娑婆世界,只不过有的人嘴巴比较会叫苦,有的人不会叫或暗地里叫而已。我们修行要从自己的果来探因,不需要羡慕别人,也不要怨自己不如别人,只该问自己有没有看清当下这一念,这一念看得清,你便是这世上第一等难得之人。

4念佛就要见佛,念佛见不到佛,你就没有得到利益。那么,念佛要见佛,佛是什么?你要把这个弄清楚了才行。我们一般人念佛就想出一个佛的形象来念,那是方便,把佛具体化,把佛人像化,真正的佛,不在内外,不在中间,没有形相。我们一般修行人喜欢讲:“我昨天晚上梦到佛了。”那往往是痴人说梦话。佛,那里是用眼睛看的?你要用眼睛看可以,但这眼须是慧眼,这眼须是法眼,才可以见到佛。一般我们在自己的意识光影门头上,所谓看到了佛像,既然是佛像,这只是个像而已,终究还不是佛。所以大家参看看什么是佛?佛在那里?坦白说,我们要见佛之前,要先见法,对法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法上佛称为空王,什么是空?不是你意识上空空的感觉便是空。真正的空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修行要修行这样才有一点见到佛的味道。能够这样见到佛,你就见到解脱相,见到你生命的本来,这样叫见佛,也叫念佛,或念佛的境界,念佛的功德,念佛的智慧。  

5修行能不能解脱,除了功夫之外,功德也蛮重要;所谓功德不够,换句话说,是在指我们整个心胸气量打不开来。你功夫跟功德够了,全身的神经细胞就慢慢松放,气脉的现象才会呈现。密宗所讲的三脉七轮。三脉,中脉、左脉、右脉;七轮从底下开始,海底轮、脐轮、心脉轮、喉轮、眉间轮、顶轮、梵穴轮,这三脉七轮的总关键在心脉轮。心脉轮的上下,上是喉轮,下是脐轮,脐轮就是风轮,心脉轮是火轮,火轮包括我们身心情绪的状况,它会不断地给我们信息。你在心窝的膻中穴这里观想心月轮,一边念诵咒语,可以说是使风轮融于火轮中,而风火之轮则在心月的清净洁白中转为水轮的清凉透明,这样喉咙便慢慢松开来了。只要你自己实际在法门上用功,三脉七轮便可由这样的转化过程而打通。你三脉七轮一打通,那全身筋络这些松开来了,自然没有身体的感觉。所谓忘我方才谈得上,而无我也就由之比较能够体会得来了。再说功德,什么叫功德?内功和外德。内功,见性是内功,智慧通透是内功;外德,做人处事方面能够中规中矩的,能够如法如仪的,这叫外德。你平常生活讲话不对,态度也不对,那外德错了。外德没有,内功你说你会有吗?外德等于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操守。我们一般人都是自己在绑自己,内在的观念本身就是绳子,把自己捆得动弹不得,然后在做人做事的操守上损人损己,所以我们修行一定先要将自己的心胸气量打开来,这样外德可以累积,然后凭内功与外德做到忘我,最后证悟到无我而得解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首愚法师       修行)(五明学佛网:首愚法师       修行)  

 耕云先生:唱禅歌就是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