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如何能够修到四果呢?必须能够断掉了见惑、思惑。


   日期:2013/3/7 14: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何能够修到四果呢?必须能够断掉了见惑、思惑。

 如何能够修到四果呢?必须能够断掉了见惑、思惑。
  「见惑」有五个,是思想上,学问上,观念上的问题;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许多宗教家、哲学家、大学问家,都脱不了见惑的范围;或者落在身见,或者落在边见,思想学问愈高的人,这个五见愈厉害。邪见、戒禁取见,多数是属于宗教信仰方面的,认为非这样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则就犯戒了。有些教一定要吃什么东西才行,这些都属于戒禁取见。见取见是说自己的心得修养,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或者见光了,认为这个光才是道,你没有得到光就没有道,这就落在见取见上,都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思惑」也有五个,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也是人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什么是贪?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 

我们举一个佛门里的例子来说明,有一位法师一辈子做好事、做功德、盖庙子、讲经说法,自己虽没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太大。年纪大了,就看到两个小鬼来捉他,那个鬼在阎王那里拿了拘票,还带个刑具手铐。这个法师说:我们打个商量好不好?我出家一辈子,只做了功德,没有修持,你给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成功了,先度你们两个,再度你们老板,阎王我也去度他。那两个小鬼被他说动了,就答应了。这个法师以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万念放下了,庙子也不修了,什么也不干了,三天以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光明。这两个小鬼第七天来了,看见一片光明却找不到他了。完了,上当了!这两个小鬼说:大和尚你总要慈悲呀!说话要有信用,你说要度我们两个,不然我们回到地狱去要坐牢啊!法师大定了,没有听见,也不管。两个小鬼就商量,怎么办呢?只见这个光里还有一丝黑影。有办法了!这个和尚还有一点不了道,还有一点乌的,那是不了之处。
  因为这位和尚功德大,皇帝聘他为国师,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和金缕袈裟。这个法师什么都无所谓,但很喜欢这个紫金钵盂,连打坐也端在手上,万缘放下,只有钵盂还拿著。两个小鬼看出来了,他什么都没有了,只这一点贪还在。于是两个小鬼就变老鼠,去咬这个钵盂,卡啦卡啦一咬,和尚动念了,一动念光没有了,就现出身来,他俩立刻把手铐铐上。和尚很奇怪,以为自己没有得道,小鬼就说明经过,和尚听了,把紫金钵卡啦往地上一摔,好了!我跟你们一起见阎王去吧!这么一下子,两个小鬼也开悟了。就是这一件故事,说明除贪之难。
  有一位朋友来谈,他什么都不要,现在住在山上,最喜欢他那个茅蓬,那个清风明月。我说:你真了不起,快要证道了,当心啊!还要被老鼠咬。贪一个茅蓬也是贪,真修行是修这个,不要以为打坐气脉通了,眼睛放光,以为那个是道,那个不是的!道在心念!在这个「思」念里头,这个东西叫思惑,在思想观念里头,这一点解不开是不行的。知识份子喜欢看书,照样是这一念,贪恋于书也是贪,不要认为这个不是贪,没有那一点不是贪,贪是人性根本,范围是非常非常广泛的。
  有人自认不贪,什么都不要,年纪大了,功名富贵看通了。信不信?真来个功名富贵摆在他前面,他照样的去了。

谁不嗔 谁不痴慢疑
  再说「嗔」,嗔心嗔念,大家以为自己都没有,脾气大,当然是嗔念,恨人、杀人、怨天尤人,都是嗔,是非分明也是嗔。或者你说什么都不会生气,就是爱乾净,看到不乾净受不了,也是嗔,一念的嗔就是厌恶。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的再好,如果这个思惑,这个心理行为一点没有转变,免谈学佛。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参禅的、密宗的,随便你什么宗,你说天宗都没有用,必须要断这个思惑。
  「痴」就更不要说了,大家都痴,痴痴呆呆,每一个人都痴。我有两个好朋友,交往二十多年,都跟我在一起学佛。我告诉他说你差不多了,儿女都出国得博士了,也都结婚了,不过么,我对这位朋友太太讲,将来生了孙子你又去忙了。她说不会不会,老师啊!那个时候一定完全跟你学佛了。结果呢!两老在家里没有事,唉呀!把外孙从美国接过来玩玩吧!照样痴起来。这还算很普通的,痴心有很多很多种,红楼梦上林黛玉葬花,那个是痴到极点了,所以贪嗔痴,普通佛经上讲三毒,就是使我们不能悟道,不能超凡入圣的三毒。
  「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们大家检查一下,人最佩服的就是自己,每个人都佩服自己。至于阿Q精神,没有办法跟人家打,不要紧,自认还是老子。所以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这个叫慢。
  「疑」就更难了,佛学再研究下来,了解人性,人根本不会相信别人,因为有我,有我慢,所以人对一切真理都不信。譬如说,很多宗教徒,佛教的,基督教的,信什么教都不管,他跪下去拜拜,菩萨你保佑我,上帝你保佑我,你说他相信了没有?拜下去以后,心想,唉!不晓得灵不灵!都在疑。没有一个会真正绝对信的人。所以贪、嗔、痴、慢、疑这五样,是思惑,思想上根本障道,不能解脱。学佛是求解脱,能解脱一样已经是了不起了,五样都能解脱了,才能够证到四果罗汉。  前面讲到四果的证果,就是我们学佛的重点;学佛先不谈大乘,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的,小乘都做不到,大乘大不起来。

                          ---摘自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证果)(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证果)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一章 出家证果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明心见性与证果三者的区别 

 苏行三博士: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一章 出家证果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