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求福求财如何有求必应?


   日期:2013/2/15 10: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目录:

1、菩萨不赐予众生财富的缘故
2、世间贫穷的原因
3、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持戒的无比重要
4、有三类因果成熟最快,基本上都是现世成熟现世会报
5、《瑜伽师地论》《成实论》中开示哪些业会现世就成熟果报
6、如何造作善业能将所修福业变成定业
7、对于求世间福报如何去做才能有求必应呢

1、菩萨不赐予众生财富的缘故


摘自:《摄大乘论释》卷八 / 无性菩萨造 /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论曰。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增上尸罗。增上质多。增上般若。功德圆满。于诸财位得大自在。何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此中有颂:

见业障现前  积集损恼故
现有诸有情  不感菩萨施


释曰。今当显说。由是因缘菩萨虽有财位自在而不施他。

“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于其财位。有重业障故不施与。勿令惠施空无有果。设复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为。如有颂言。

如母乳婴儿  一经月无倦
婴儿喉若闭  乳母欲何为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虽于财位无重业障。而彼若得财位圆满便多放逸不起善法。作是思惟。宁彼现法少时贫贱。勿彼来生多时贫贱。故不施彼所有财位。

“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生死心便现在前。求欲出离。若得富贵即生骄逸。故不施彼所有财位。作是思惟。宁彼贫贱厌离生死心常现前。勿彼富贵受乐放逸。不厌生死不起善法。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若当施彼满足财位。即便放逸积集种种恶不善业。故不施彼所有财位。如有颂言。

宁使贫乏于财位  远离恶趣诸恶行
勿彼富贵乱诸根  令感当来众苦器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若得富贵。即便损恼无量有情故。不施彼所有财位。作是念言。宁彼一身受贫贱苦。勿令损恼余多有情。

复以伽他摄如是义故说见业障现前等。其文易了无烦重释。」

摘自:《摄大乘论释》卷九 / 世亲菩萨造 /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论曰: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增上尸罗、增上质多、增上般若、功德圆满,于诸财位得大自在,何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此中有颂:

见业障现前  积集损恼故
现有诸有情  不感菩萨施


释曰。此中显示。由是因缘。菩萨虽得财位自在具足大悲。而不施与有情财位。

“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者。谓诸有情有障菩萨神力恶业。由彼恶业障碍菩萨无障碍智。由见此故。虽有堪能虽彼匮乏而便弃舍。此中应引饿鬼江喻。如江有水。无障饮者。然诸饿鬼由自业过不能得饮。此亦如是。江喻菩萨。财位喻水。鬼喻有情。如彼饿鬼不合饮用江中净水。如是有情不合受用菩萨财位。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虽无业障。菩萨见彼于相续中当生善法。若施财位。受富乐故障彼生善。作是思惟。宁彼贫贱顺生善法。勿彼富贵障善法生。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

“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菩萨见彼由贫贱故厌离现前。作是思惟。宁彼贫贱厌离现前随顺善法。勿彼富贵不生厌离。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菩萨见彼乃至贫穷常不积集诸不善法。作是思惟。宁彼贫穷不造诸恶。勿彼富贵集诸不善。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者。谓复有余补特伽罗。菩萨见彼得大财位即便苦恼无量有情。作是思惟。宁彼一身独受贫贱。勿彼富贵损恼其余无量有情。由此道理。虽得自在不施财位。

为显此义复说伽他。谓见有情有业障故。障生善故。厌现前故。积集恶故。损恼他故。不感菩萨施彼财位。是故现有匮乏有情。此略显义。余广易了。」

2、世间贫穷的原因

摘自:《解深密经》

观自在菩萨白佛言。 世尊。若诸菩萨具足一切无尽财宝成就大悲。何缘世间现有众生贫穷可得?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是诸众生自业过失。若不尔者。菩萨常怀饶益他心。又常具足无尽财宝。若诸众生无自恶业能为障碍。何有世间贫穷可得?

譬如饿鬼为大热渴逼迫其身。见大海水悉皆涸竭。非大海过是诸饿鬼自业过耳。

如是菩萨所施财宝。犹如大海无有过失。是诸众生自业过耳。犹如饿鬼自恶业力令无有果!


3、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持戒的无比重要

转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

…………

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一者乐杀。二者乐盗。三者邪YIN。四者妄语。五者饮酒。

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秏减眷属分离。贤圣呵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罗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秏减眷属分离。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贤圣之所呵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堕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恶名饥渴苦恼寿命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于妄语。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实人不信受。众皆憎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舍此身已入于地狱。受大苦楚饥渴热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报。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说虽实人不信受。见者不乐。虽说正法人不乐闻。是一恶人因缘力故。外物一切资产减少。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多病常乐斗诤。恶名远闻丧失智慧。心无惭愧得恶色力。常为一切之所呵责。人不乐见不能修善。是名饮酒现在恶报。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饥渴等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乱。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臭烂。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为邪YIN。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YIN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

……


4、达真堪布开示:有三类因果成熟最快,基本上都是现世成熟现世会报

大恩上师达真堪布开示:

果报的成熟有三种情况:现世现报、来世再报、生生世世以后再报。好比我们种庄稼一样,有些庄稼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收获,有些庄稼几个月后才可以收获,有些庄稼甚至要一年后才能收获。

在哪些田里“种庄稼”收获快呢?佛讲,在福田、恩田、悲田里播种收获快。

福田是佛、菩萨、上师。他们是种福最好的良田,故称为福田。以他们为对境,无论是修善业,还是造恶业,果报成熟得都非常快,基本上都是现世现报。若是恭敬他们,供养他们,果报非常殊胜;若是轻视他们,伤害他们,恶业非常严重。

恩田是现世的父母。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以他们为对境做善事或造恶业,基本上也是现世现报。还有其他如父母般的恩人也属于恩田。不能恩将仇报,要知恩、念恩、报恩,否则罪过也非常严重。

悲田是可怜的众生。比如对病情严重的人,对处在艰难困苦当中的众生,对处在哀愁、绝望境地的众生等,做善事了,果报非常殊胜、不可思议。若是不怜悯他们,连一点同情心都没有,甚至还对他们进行诽谤或伤害,恶业也非常严重,基本上都是现世现报。


南瞻部洲也叫“业地”,就是善业或恶业的果报成熟非常快的地方。相对来说,南瞻部洲的众生有这样一个特点,现世现报多一些。

来世再报是人死了以后报的。比如说无间罪就是来世再报的,死了以后不经过阎罗王的审判,直接堕入无间地狱。又如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来世再报,若是具足了往生的四个因素,临终时佛菩萨会直接将他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不用经过阎罗王的审判。有的过了三世、四世、五世……甚至几十世、几百世再报的也有,这都是很多生生世世以后再报的。如果当下没有什么报应,不能认为没有报应。“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业是不会消亡的,总有一天会成熟,而且必定会成熟在自己的身心上。

如果既修善业,又造恶业了,是善业先成熟,还是恶业先成熟呢?这要看善业和恶业哪一个果报严重,相对严重的那个先成熟。此时,我们可以通过修有漏的善业,阻止恶业的果报成熟。当善业的力量超越了恶业的力量时,先报善业,不报恶业。如果善业和恶业轻重程度一样,哪个靠近临终哪个先成熟。如果善业和恶业距离临终的时间是相等的,往昔哪个习气重、串习力大,哪个先成熟。如果串习力是一模一样的,就要按照造业的顺序,哪一个造业在先,哪一个先成熟。先造的是恶业,就先成熟恶业的果报;先修的是善业,就先成熟善业的果报。所以大家要利用生命的每一刻来行持善法。

5、附:《瑜伽师地论》《成实论》中开示哪些业会现世就成熟果报呢?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抉择造业有八种情况,当在现世受报。即

(一)如果由增上顾恋意乐,顾恋身体、财物等,为此而造作不善之法;
(二)或由增上不顾恋意乐,不顾恋身体、财物等而作诸善法;
(三)或对有情众生,增上损恼;
(四)或对有情众生,增上慈悲;
(五)或对三宝对境,增上憎害;
(六)或对三宝增上净信,胜解意乐;
(七)或对父母诸尊重等有恩的对境,由增上品,以酷暴背恩等所有意乐,造作不善;
(八)或对父母等,由报恩的意乐所作之善法。


以下就现法受报的八种情况列举公案为证:

隋朝终南山释普安,乃一圣僧。凡他所到之处,信众云集,人们竞相设斋供养。一日至大万村,村人田遗生,家徒四壁,十分贫寒,家中四女均衣不蔽体。长女华严,年已二十,自顾毫无他物,只有粗布两尺,欲供之财。痛念此生赤贫不能作福,华严仰屋悲叹,这时忽见梁上孔隙之中有乱禾一团,于是取下观察,得黄粟十粒。华严将谷磨去秕糠,想以此与粗布供养僧众,但自顾无衣,不能出门。乃于黑夜匍匐前往,以布遥掷僧房又将十粒粟米亲手置于饭桶中,心中默默祈愿:我以前世的悭贪,现在受此苦报,今于佛前,求哀忏悔,以此微薄之物供养僧众。如我贫穷业报,从今已尽,愿甑①中所炊之饭皆变黄色。祝毕掩泪而返。明晨见甑中所炊五石米饭,其色尽黄,众皆诧异。后来人们得知此事缘由,都十分惊叹。于是好义者,各以财物济之,后该女出家学道。

田氏女罄其所有,以极其殷重、虔诚之心,供养僧众。境重心殷,善力极强,故而感应得以立即现前,而宿业悭贪之业也随之竭尽。

道携,不修戒行,广营田业,积累布绢绫绮,数以万计,却悭贪吝啬,不拔一毛。后忽得重病,隐处闭合,便利不通。临命终时,寺中有一法师为他说法,令他稍得开悟,遂舍资财三分之一,财舍之后,他的病立见轻愈,不久病好。数日之间,道携检查阁上,见阁空无物,便又忆起财帛,心中颠狂,口中喊贼,说:“诸寺众僧来动我物。”同伴劝谏,携无醒悟,法师只得遍告诸寺,取还财物。之后,道携叫声方止。不过一两日,旧病仍发,痛苦较前更剧。又请法师,重求改悔。法师呵责,劝他放下贪执,重舍前物。后病又愈,病好之后,追忆起钱物,心又怀恨,数日即死,死时目如大盏,通体红赤。

这是由增上顾恋意乐,贪执资财显现的现报。

昔年乾陀卫国有位屠夫,欲将五百小牛悉数屠宰,当时有位内官(太监),以金钱将牛赎出放生,诸牛因而免于死难。以此因缘,内官现生就恢复了男根。

内宫对有情众生,增上慈悲,救护幼牛,现生感得的花报就已如此殊胜,其后世的善报更是无法估量了!

昔年有群牛贩,驱牛赶路,途中粮尽,饥渴交迫,当时众人共议:众牛终非己物,不如割取牛舌以充饥肠。随即将盐涂于牛口,牛贪咸味,伸舌便舐,牛贩速以利刃截取牛舌,将牛舌放于火上烧烤,这些被活活割下的牛舌成了牛贩渴望已久的盘中美餐。一顿饱餐之后,牛贩相与来到水边澡漱,他们口嚼杨枝,以杨枝揩齿之后,擘以刮舌,这时突然大祸临头,众人的舌根有如烂果,一时都断落了。这是对有情众生增上残害,由极重的恶业力于现身立即显现的苦报。

晋法桥,少时喜爱咏诵,而乏音声。于是绝食忏悔,以七日为期,礼拜观音,以求现报。时同学苦谏,法桥不听。到第七日,感觉喉内豁然,索水饮之,自此经声嘹亮,可传一里之远。
这是对三宝增上净信,依净信力礼拜而得的现世感应。

太阳平侍者,是洞宗明安禅师的高足。一日琅琊广昭禅师来访,明安云:“振兴洞上一宗之人,非远即觉也。”广昭云:“有平侍者在。”安云:“平旧习深厚。”并以手指胸说:“此处更不佳。”又捏拇叉中表示说:“平以后会死于此处。”等明安圆寂,平居于大阳,想谋取师生前李和文都尉所施的黄白物,不惜毁师灵塔。当时虽然山中耆宿也曾恳切劝阻,平不听从。等到发塔之时,镢师颜面貌如生,薪尽俨然。众人都惊异不已,而平又更镢破师脑,添加油薪,顷刻成为灰烬。众人将事报于官府,告平谋取塔中之物,官判不孝,令其还俗。诸方因其人品格不端,都弃之不顾。平流浪无所依,后于三叉路口被大虫所食,竟然未免明安禅师的预记。

平侍者昧却天良,见利动心,忘恩负义,竟然焚毁师身,罪业极重,所以于现世即现前报应。

太和杨黼,辞别双亲,入蜀访无际大士。途中遇一老僧。僧问杨黼到何处去,杨黼答:欲访无际大士。僧说不如去见佛。杨问:“佛在何处?”僧说:“你尽管回去,如见倒穿鞋、披某色衣的那个便是。”杨黼听信,遂返回家。到家时天色已晚,杨黼敲门,母亲听到,急披衣、倒穿脚走出门来。杨黼一见,正好和老僧讲的一样。杨黼当下惊悟,自此之后,尽心竭力孝敬母亲,并亲注《孝经》近数万言,一日砚滴将干之时,池水忽然盈满,人们都说这是至孝的感应。

生身父母,恩重难量,是我们必须尊重的对境。《亲友书》云:“若人孝父母,其家有梵王,现召善名称,来世生天堂。”所以对父母只要略作损益,感应有如桴鼓,至为迅速。

六朝时代,高人名士都崇信《孝经》,那时的人常以《孝经》来殉葬或追荐亡灵;病时诵《孝经》,可得痊愈;争斗时诵《孝经》,可得和解;着火时诵《孝经》,可得熄灭等等,有种种不可思议的感应。

宋吴孝妇,丈夫早亡,无子。吴孝妇承事婆婆至为孝顺。婆婆年老,眼睛有病,念及媳妇孤单,想召一义儿。孝妇哭告婆婆:烈女不事二夫,我当竭力奉侍婆婆。当时,孝妇为乡里缉麻络丝,所得的钱全部用来奉养婆婆。有时得了美食,就悄藏于怀,带给婆婆享用。一次饭还未熟时,因邻母召呼而出门,婆婆怕饭过熟,欲将饭盛于盆中,因眼病看不清,误将饭倒入秽桶。孝妇回来见后,一言未发,急往邻家借饭给婆婆吃。自己却悄悄以水洗污饭再蒸着吃。一天孝妇忽梦两青衣童子驾云而来,引其入朝谒见天帝,帝说:“你一村妇,能奉事婆婆,勤苦尽心,实在可钦可重,现赐你钱一千文,可拿去供膳,从今以后不须为人佣作。”孝妇梦醒,见床头果然有钱千文,这千文钱用尽复生,绵绵无穷。

程恶子,得一子极其宠爱,但对父母却极为凶暴。母亲年老,常被打骂。一天,母抱其子,不小心将孩子落地,额头受伤。恶子归来,认为母亲故意伤害其子,声色甚厉。母亲害怕,就去女儿家避了几天。但恶子仍然怒气未消,藏刀于身前去接母,恶子对母亲说:“孩子伤已痊愈,可速回家。”母亲便依从他,等到中途偏僻之地,恶子取刀刺母,不料刀刃反向而来,朝其肋下插入,肠子透出。后来其尸屡埋屡发,最后鸦犬食尽才算了结。

以上两则分别是对有恩对境报恩行善、背恩作恶所感的现世报应。

《俱舍论》云:“由田意殊胜,及定召异熟,得永离地业,定召现法果。”

论中举出定召现世果报的三种情况:

(一)对于殊胜的福田、功德田所作的业;
(二)造业时发心非常猛厉;
(三)指相似的现法受,当修道步步升进,欲得圣果之际,往昔的业会于此时纷纷现前果报,比如修行人快要证得不来果而超出欲界时,宿世、今生所造的欲界之业纷纷成熟,就会后报先受、重报轻受。这就如同一个人即将永别曾经久住之地,前往他乡安居,这时该地的所有债主都会前来索债。


对于功德田,《俱舍论》举了七种情况:“于佛上首僧,及灭定无诤,慈见修道生,损益业即受。”

①佛。②比丘僧团。(以下五种是对单个补特伽罗而言。)
③灭定:不论是世间或出世间的灭定,当安住灭定之时,烦恼寂灭,相续中非常清净,出灭定时,补特伽罗就好似从涅槃中来一样。
④无诤:入无诤定时,对无量众生都不生烦恼。
⑤慈:入慈定时,对无量众生都生起不共殊胜的饶益心,相续中缘无量众生而不舍离。修无诤定与慈定,相续中缘无量众生,明显积累了不共殊胜的功德,所以出定之后即成殊胜的功德田。⑥见:即见道圣者,因其已断见道应断的一切烦恼。
⑦修道生:即通过修道,断尽一切修道应断之惑而成就的无学道圣者。对以上七种功德田作损益之业,就会在当生现前果报。


昔日,不败佛出世之时,一修道人在佛前出家,后来成为三藏法师。一日僧团之中出现争吵,而此三藏法师幸灾乐祸,由他鼓动,诤论愈演愈烈。这时另一持经藏的比丘出来使诤论平息,三藏法师见此,顿时嗔心生起,骂道:“哪位女人息此诤论。”因在僧团之中造了恶口之业,这位三藏法师现生就变为女人,而且后五百世都堕为女身。

顺后受报的例子:有一屠夫七生以来常操屠业,却不落三涂而生于人天,这是由于七生之前曾经供养辟支佛一食,以此福力七生不堕恶道,但过七生之后,这七生所造杀业必次第成熟而感恶报。

或有人疑:既然因果之理真实不虚,为何有人一生行善,反遭坎坷;有人一生造恶,却安享福禄。

答:因为我们流转生死,不只今生一世,过去已经历无量世。今生行善遭祸,祸是前世恶业之报,并非今生行善感得,今生所行之善,必于将来产生安乐;今生造恶享福,福是前世善业之报,并非今生造恶感得,今生所造之恶,必于将来感受痛苦。所以因果报应通于三世,如局于一生,似有不足信之处,但放眼三世,则善恶报应必无错乱。

又修行人虽入佛门,以为修行可使人生圆满幸福。但不可一概而论,修行人亦有多类:一种虽然表面信佛修行,但未遵循因果之道如理取舍、断恶修善,反于佛门之中滥用僧物、侵损常住、说大妄语、破僧和合、辱慢师长、追求世法……因其所行与佛法背道而驰,以造恶只能感受苦报,焉得三宝加持?岂可反说因果不实、佛法不灵?

又有一种,虽然身入佛门,但泛泛悠悠、懈怠散慢,心无几时能安住于佛法上,凭此微弱善力,难以抵挡无始恶习,既然阿赖耶识上的恶业习气种子未曾伏得半分,又欲远祸得福,以一杯水救一车燃火之薪,岂有可能?最后一种,法融于心,勇猛精进,因与佛法已得相应,所以宿世积业提前受报,使本为召感恶道、当受重苦的猛业,由于修行的力量,重报轻受,以轻微的病苦等即得消尽。如人欲冲出重兵的围困,必经一番艰苦的厮杀,一旦突出重围,自然永得太平。所以修行愈增上,反而种种苦报愈快现前。

《金刚经》说:“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修道之人,难免违缘障碍、身心疾苦,但遭遇逆境之时,应作消业想,生欢喜心,因借此身心小苦消得多劫重罪,故应欢喜。如此心不退转、尽管径直行去,自有业障永尽、得享大乐的一日。

6、如何造作善业能将所修福业变成定业?——造恶道理亦相同

摘录于《优婆塞戒经》卷七业品第二十四之余

……

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


7、对于求世间福报如何去做才能有求必应呢?

摘自:《瑜伽师地论》

云何菩萨共立要契方便善巧。谓诸菩萨若见有情求饮食等十资身具。
即便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及诸沙门婆罗门等。广说如前。乃至若能受持净戒。如是我当随汝所欲施饮食等诸资身具。如其不能我不施汝。

如是菩萨若见有情来求种种田事宅事。诸阛阓事。王事域事。财事谷事。或有来求诸工业处及诸明处。或有来求共为朋友。或有来求共结婚媾。或有来求共作邑会。或有来求助营事业。
菩萨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施汝田宅广说乃至助营事业。

又诸菩萨若见有情有诸愆犯或被举讼。或作种种不饶益事为他所拘。将欲刑缚断截。挝打毁辱。迫胁驱摈流移。或他所执欲捶缚卖。
菩萨尔时随能随力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方便救汝令脱斯难。

又诸菩萨若见有情遭遇种种王贼水火人。及非人不活恶名诸怖畏等。
尔时菩萨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方便救汝令免斯畏。

又诸菩萨若见有情欲所爱会求非爱离。
尔时菩萨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遂汝所愿。令所爱会及非爱离。

又诸菩萨若见有情为疾所苦。
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救汝病苦令得安乐。

彼诸有情既为菩萨如是立要。于诸善品速疾受学。于诸恶品速疾除断。菩萨皆能遂其所愿。
当知是名菩萨共立要契方便善巧。


按:

这段文字非常重要,对于向诸佛菩萨求愿的人来说,细细玩味体会,自然有不可思议的收获!

说白了,向菩萨求愿,最好和菩萨之间建立一个契约,约定自己必须舍弃一切恶业,修行一切善业,乃至孝养父母护持三宝,等等。然后请菩萨赐予某愿满足!
文中谈及求婚、求财等等,诸位想想,凡夫得财之后用财富造作恶业,得到婚姻之后纵欲,一切都和修行善法相违背!绝非菩萨赐予愿望的初衷!
所以,菩萨赐予众生愿望,希望众生先有一个承诺,一个契约,一切合同!菩萨满足你的愿,你就兑现你的承诺,你要是不兑现,满愿中途愿望还会破败不如意!
最好将自己和菩萨所求的愿,和自己的具体承诺,写成文字性的东西,对诸佛菩萨禀告之后,这个文字性的东西要严密保存,不可遗失!遇到自己放逸的时候,详细看看自己的承诺,按照承诺去做,不然的话,很多已经满足的愿望,还会失去!没有满足的,也不会如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求福       求财)(五明学佛网:求福       求财)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济群法师: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四)~A 一、大品商人求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J 1283经:本 

 最究竟最有效的求财方法 

 诵《地藏经》积福和求财 

 佛门中的求财之道,福是缘基,缘是福种 

 如理如法的财布施给三宝,求财感应迅猛! 

 印光大师:求福、求寿、求财、求子之方 

 求财得财 求妻得妻 求子得子 

 我持诵《准提咒》的求财感应 

 求财的感应从发心而来,真的感无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