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修身在正其心


   日期:2013/1/2 13: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怀瑾:修身在正其心

 

题记:儒家讲修身根基是你的心正。心不正,光练外形没用。现在很多年轻人学瑜伽术,做各种功夫,修不好的--修身之道根本在静心,心正了以后再修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愤)懥(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

(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正文:

愤怒、恐惧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怎么样能够修呢?修身不是现在修道的修,现在说道家修气、修脉,也是修身的一种,但是那个修身同这个修身并不相同。诸位搞打坐的,修道家、修密宗、修气、修脉的要知道,要想身体气脉通了,必须先要静心,心静了气脉自然通。所以修身必须要正其心,可心怎么摆正?

  

一般学佛学道的都跟打坐有关系,大家说,为什么坐起来心念不能静止?佛家各种境界讲得太多,非常微细,分析的经验很多。我们上古的文化简单,它说这个人心里有时忿,则不得其正。

  

什么叫忿?两种,一种是怨天尤人,忿恨;一种是情绪始终是闷闷的。据我的经验,人们这样的心理很严重,随时随地感觉到心里有一股闷气,这就是忿。这种闷气发展到情绪特别受不了刺激,看到外面一点不对,脾气来了,一句话不对发起脾气来。

  

还有,很容易怨天尤人,埋怨。我都对,别人不对,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对,也没有一件事对。盘起腿来,腿发麻,恨死了这个腿。

  

佛家所谓嗔心,嗔恨之心,也叫做恚,嗔恚,嗔就是发脾气重的,恚,佛学里头是内在的,嗔恚,就是内在“忿”。

  

比如,我的位置怎么排在这里呢?旁边这个人又咳嗽,这个脚又洗得不干净,有股味道,气得不得了,坐不下去了。所以坐一炷香,等于在那里生气两个钟头,还不如不打坐。如果我们经常胸襟之间闷闷不乐,心不会静。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人随时都在恐惧,都在害怕,有些人学佛、修道,盘起腿来,又怕没有坐好;昨天坐得腿发麻,今天会不会麻?做生意怕折本,真赚了钱又怕人家来偷,一天到晚都在害怕中,活了几十年害怕了几十年,活得很可怜。心里不能坦然,此心不能静。

  

好乐、忧患

  

我经常自己回到书房一坐,很高兴,四面一看,都是书,很舒服。没有地方当皇帝,坐在书本里自称其王。

  

但是,也深深感觉到,好读书非常拖累自己。爱学问也是个拖累,同爱喝酒爱抽烟没有两样。人有所好就是拖累。所以古人有两句诗,“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所以人到了无所好,才是真解脱,就差不多成道了。

  

比如我们到禅堂打坐,心里老想着,这个很好,那个不好,即使天天打坐,也不会成道的,因为你贪图了打坐。打坐不是道,打坐是一种享受,是使你进入悟道的一个修养的方法,道并不一定在定上,并不一定在座中,这一点必须要明了。

  

执著有所好乐而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忧是忧愁。其实这几种心理很普遍,人随时随地每一分每一秒都存在,这就是人性很可怜的一面。

  

“患”是什么,患得患失。就像我们捉住个小鸟一样,捏紧了怕捏死,放松了怕飞了,你们年轻人交朋友也是这样。一件新衣服做出来,不出去炫耀一下遗憾,穿穿嘛又怕搞脏,这个就是患。

  

儒家只用这八个字,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分析人的心理。实际上,你再把它排列一下,都是相对的,愤怒的反面就是恐惧。所以我经常说一个非常傲慢的人,他绝对很自卑,下意识的自卑他自己不知道,因为自卑他就傲慢起来了,要保护自己,不能让你看不起。

  

那个街上骂街的,你在旁边看,他骂了半天,又拿出刀来要砍人,是因为他恐惧——他觉得自己不伤害人,自己就要受伤害。其实什么事情都没有,人都是自己捣鬼。

  

“愤怒”跟“恐惧”是相对的,“好乐”跟“忧患”是相对的,都是正面与反面。

  

正心正念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心不在了,不在的心就是佛家所讲的昏沉。讲打坐,两个现象,一个散乱,一个昏沉。什么叫定呢?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永远是清醒的。可是普通人一清醒就乱想了,不乱想他就睡觉,不散乱就昏沉。

  

正心正念存在叫做心在。你以为打坐起来那个叫正心啦,说不定不是的,你两腿一放,下了坐以后,做人做事一切都在出乱,就恢复到心有所愤怒,有所忧患,有所好乐,那就不叫做修持了。

  

佛家叫正念,儒家这里就是正心,不在正念正心中就心不在焉,心不在焉就是注意到别的地方去了。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看东西像没有看见一样,听也好像没有听到一样,吃东西不晓得吃了什么东西,就是这样。

  

其实我们每一天都是这样。大家仔细体会一下,年轻人读书,一本书读下来大概一句话也没有看进去,心不在焉。我经常发现跟年轻人谈话,我讲了半天火很大,我说你听到没有,他说我听到了啊,我知道,每一个声音每一个字都听到,我讲什么意思他不懂。

  

大家天天吃饭,你真晓得这个菜好吃?不过当嘴巴舌头碰到味道,偶然觉得好吃,真正体会那个东西的好吃,没有这个经验,只有高度的宁静才晓得那个饭是怎么样甜,怎么样香。有人吃了一辈子饭菜好像没有吃过一样,食而不知其味。

  

这个道理叫做修心,要修身必正其心。儒家讲修身根基是你的心正。心不正,光练外形没用。现在很多年轻人学瑜伽术,做各种功夫,修不好的--修身之道根本在静心,心正了以后再修身。

  

(此文通过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兰溪根据南怀瑾老师生前讲座资料整理)

《瞭望东方周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身       正其心)(五明学佛网:修身       正其心)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二、正觉观念修身口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身与悟道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修身与论六祖 

 荆三隆教授:从《楞伽经》谈禅宗修身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 

 悟妙法师:坐禅是修身还是修心? 

 觉醒法师: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能弘法师:成功人生——修身·成功 

 净土法门法师:修身为本 教学为先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贤崇·贤宗法师:培德修身了凡心 

 贤崇·贤宗法师:培福修身之八正道 

 修身,爱人,爱家,爱国 

 嘎玛仁波切:真正最有价值的补品和修身养性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