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教法随异,其宗旨皆是劝人为善


   日期:2012/11/3 11: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摘自净土法门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能得其平】

  以清净平等心来看。

  【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于善。】

  你真正明白,真正通达,你就不在乎形式,而着重它的内涵,着重它的实质。我头一次跟纳丹总统见面的时候,他就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他在所有宗教里面,最尊敬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而不重视形式。这个话内行,不是外行人说得出来的,所以我们对他很尊敬。能透过这一关,不但世出世间的的宗教平等了,一切诸法都平等,我们的平等性智才能够现前,分别执着才能放下。大乘法里面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又跟我们说,“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妖魔鬼怪也是佛法。佛是什么?觉的意思,你只要通达明了觉悟了,这个法就叫佛法;你要是不明了、不觉悟,迷在其中,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要明白这个道理。法是一切诸法,这是我们平常解释宇宙人生一切的道理,一切演变的过程、形相,用一个字作总代名词叫“法”。佛是什么意思?对于这些法都明了通达就叫佛,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通达明了,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他对于一切法不迷惑。

  明了之后,我们才晓得只要是正法,正法是什么?与善相应,与觉相应,佛法讲三个字,标准是“觉、正、净”,与“觉正净”相应的就叫佛法,与“觉正净”相违背的,我们叫邪法。诸位想想看,法哪有邪正?邪正在迷悟,悟了就“觉正净”,迷了就是“迷邪染”。觉的对面是迷,正的对面是邪,净的对面是染。如果这个法教我们“迷邪染”,这就不是正法,我们称它作邪教、邪法;他教给我们的是“觉正净”,这是正法。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换句话说,我们在十法界里面要学正法,要远离邪法,等到你超越十法界,你到一真法界里面去了,邪正就没有了。在十法界里头有,一真法界里面没有,一真法界是圆满大觉,这个道理要懂。

  【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于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

  从这儿看起。前面一段,是把三教宗旨为我们说出来,宗旨、它的根源,这也正是佛家讲的契机契理,理是同出于一原,机就不一样,所以才有这三种教学的方法,接引三类不同的根性。这个跟大乘佛法讲的教学原理原则完全相应,方法、形式虽然不一样,它的方向目标相同,那就是同归于善。善的标准是要与心性相应,与性德相应,这是不变的原则,但是与心性相应的程度,确实有浅深广狭不同。我们知道法身是最清净的,法身大士;四圣法界比法身大士就稍微远一点,天道又远一点,人道就更远了,三恶道完全违背性德。佛的教诫,佛给我们制定的一些规律,佛家常讲的戒律,都是本着这个原则而说出来的,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然后才能体会到诸佛菩萨的真实智慧,无尽的慈悲,善巧方便。

  尤其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对于“形迹”绝不把它放在心上,而重实质。“形迹”是关于契机的,实质是契理的,果然契理,众生的根性无量无边,我们没办法了解。《华严》里面,居然用贪瞋痴接引一类众生,我们看起来好像是与性德相违背,其实他不违背。我们去做就违背了,他去做就不违背,原因在哪里?他心地清净,他不染着,和光同尘。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我们染着。换句话说,我们接触境界会起妄想分别执着,法身大士接触境界,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高就高在这个地方。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就与法性相应;染妄想分别执着,这就相违背,那叫造业。于是佛给我们制定戒行,我们是最初级的,所以一定要明了,要能肯定,我们今天是最初级。佛教给我们什么?十善业道,这是最初级的,佛教的幼儿园。我们能不能做到?要不能做到,那佛教幼儿园的资格都没有,这是我们自己要反省的。我们学佛究竟在哪个阶段、在哪个等级,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晚近太虚法师所讲“五乘佛法”的人乘,五戒十善属于人乘,天乘还要加四无量心,多少都有一点定慧,才能从这个向上提升。

  我们今天接着看‘夫佛氏之五戒十善’,这个“夫”没有意义,是语助词,佛家所说的五戒十善,这是佛法的基础,佛法的大根大本。‘导人于善也’,“导”是引导,诱导人向善。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别人不能做,我们一定要做,决定要遵守。戒跟善在形相上相同,在果德上不相同,这个要知道,所以受戒跟行善不一样。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十善里面也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看起来好像都一样,但是他的果报不相同。戒是你正式接受佛陀的教诲,你自己发愿,就如世间人所讲的发誓,你曾经发过誓愿要学。十善没有,十善你没有发这种心。果报,十善是希求福报,五戒不是福报,这里头不一样。五戒求的是什么?求的是得清净心,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形式上是一样的,目的、方向迥然不同,一个是希求福报,一个是希求定慧,这是戒跟善有差别。五戒一定要在佛菩萨面前受,十善不必要。所以同样修学这几个科目,用意在哪里?目的在哪里?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清净心比什么都重要,戒能断“贪瞋痴慢疑”,善没有这种能力,用意也不在此。所以这是最基础的,引导人向善。

  ‘吾儒之五常百行’,我们从这个地方看,雍正皇帝他称“吾儒”,他用这两个字,他是中国人,认同中国,他不是外国人,满清入主中国,跟中国就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吾儒”,我们儒家,你看看这个味道。儒家讲的“五常”跟佛家讲的“五戒”,非常接近。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就不杀生,杀生就不仁;义是不偷盗,礼是不邪YIN,智是不饮酒,信是不妄语,跟佛家的五戒相同。人能够持五戒,来生一定得人身。我们能得人身,过去生中持五戒,这在大乘法里面叫“引业”,引导你到人道里面来受生。我们都得人身,是同一个引业;但是每一个人面貌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富贵贫贱不相同,这是另外一个力量,这个力量叫“满业”。满业是什么?善恶业。过去生中修的善业多,这一生就富贵;修的善业少,这一生就比较贫困。两种力量,我们自己要清楚、要明了,然后就不会怨天尤人。纵然生活在逆境当中,也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过去生中造的不善因,这一生得的这果报,自己当然能够乐于接受,这个人才能够修道,才能够行道。如果怨天尤人,这个念头就造罪业。

  “五常”,是中国几千年祖宗教导子弟,处事待人接物的常规;“常”就是不可以间断的。中国人接受这个教育几千年,虽然在近代失去了,大家不讲了,那个根总在。今天我们讲仁义道德,讲大乘佛法,中国人容易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它还有根。我们从五戒、从五常这个教育来观察,中国人看一切人、看一切物都是善的,一切人都是好人,“仁者无敌”。五常头一个就是“仁”,仁慈的人没有敌对。如果跟我是敌对的,这个人就不仁慈。别人可以跟我敌对,我决不跟别人敌对。叫别人不跟我敌对,那个难!这个不是圣贤人的教导。圣贤人教导,我自己不可以跟别人作对,别人跟我作对是他的事情。他轻视我,我们不敢轻视他;他毁谤我,我们不可以毁谤他;他侮辱我、陷害我,我们决不能用报复的心理来看他,这是学圣学贤,圣贤人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凡夫造业,圣贤人积德修功,不一样!否则的话,我们读圣贤书、学圣贤教,学到哪里去了?这几个科目要牢牢的记住,一时一刻都不能违背,这叫修行。

  如果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违背了五戒五常,你错了。知道错了,赶快把它修正过来,这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善恶的标准,这叫善。符合这个标准才叫善,不符合这个标准,那就不善。别人不善,我们不可以跟着他做不善,我们要行善去感化他。众生为什么造作不善?烦恼习气太重,没有人教导他,佛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太好了,“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可以原谅他。他的父母没有教过他,他的老师没有教过他,他的长辈没有教过他,他怎么会知道?没有人教,他知道,那是佛菩萨再来的,那是圣贤人,不是凡人。凡人没有人教诲,烦恼习气哪有不现行的道理?所以我们明了,此地虽然讲“儒释道”三教,实际上内容只讲到佛跟儒。“百行”,行是行为,百是形容多,绝对不是说一百条。五常这个“五”,是实实在在的数字,百行就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字,是一个形容词。儒家所讲的“三千威仪”,这在《仪礼》里面所说的,百行就是指这些,都是‘诱导奖劝’,引人为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劝人为善       方法)(五明学佛网:劝人为善       方法)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普献法师:修学方法 

 普献法师:读华严经的方法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五、《大手印瑜伽法要》的禅定方法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二、现代人可以用修定的方法悟道吗 

 沈家桢居士:随时随地可修的方法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在家修行的方法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9.还原论与整体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