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宗萨钦哲仁波切:佛法的核心在日常行持之中


   日期:2012/10/20 10: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宗萨钦哲仁波切:佛法的核心在日常行持之中

 

 

摘自《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曾经,功德光王菩萨问了佛陀,如果「真谛」与「证悟」都无法以语言描述,那么我们这种凡俗、愚痴的众生,如何能发愿成为证悟之道的弟子?佛陀回答:对教导这「不可说法」之道的人示以尊敬,当佛陀站立时,你也站立着回答;礼敬他,以有礼节的言语尊崇他;保护他、仿效他;供养他衣、食、住、医药与其它物资;或者只是景仰其事业、随喜其德行、忽略其过失,这就是我所谓的「护持不可说法的修持」。佛陀同时也指出,佛法修持的核心不在持咒的多寡或禅定时间的长短,而是在一般、单纯的日常行持之中。

    调整你的心

  【一】佛法的核心在日常行持之中

  现今许多的佛法修行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听闻佛法开示不知多少年了,但我们的心仍像木头般僵硬。在生活中,当一切似乎都很顺利时,我们就感到快乐;但是当计划受阻时,我们就感到受伤,而且还常刮起无法控制的情绪风暴,这是佛法从左耳进、右耳出令人困扰的征象。我们不免会怀疑:「我的习气真的有可能根除吗?有可能将它稍加调整吗?想象有一天我终能抵达某个境地,那时的每个行动都会是佛法的修行,这样想象合理吗?」我们有如刚学开车的新手,看着教练流利地换档、看后照镜又踩煞车,心里想着:「我怎么有可能学会开车?」 

  在某部由海意菩萨(Matisagara)向佛陀请法的大乘经典中,功德光王菩萨问了佛陀一个有趣的问题。他请问佛陀,如果「真谛」与「证悟」都无法以语言描述,那么我们这种凡俗、愚痴的众生,如何能发愿成为证悟之道的弟子?佛陀回答:对教导这「不可说法」之道的人示以尊敬,当佛陀站立时,你也站立着回答;礼敬他,以有礼节的言语尊崇他;保护他、仿效他;供养他衣、食、住、医药与其它物资;或者只是景仰其事业、随喜其德行、忽略其过失,这就是我所谓的「护持不可说法的修持」。佛陀同时也指出,佛法修持的核心不在持咒的多寡或禅定时间的长短,而是在一般、单纯的日常行持之中。 

  在此,以「如何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为例。虽然大多数的人不会有深仇大恨的仇家,但总会要与令自己厌烦的人打交道。对初学者而言,低调地避免冲突可算是一种修行,但是如果你必须面对全世界最厌烦的人而躲避不掉的话,你可以仿效阿底峡尊者。尊者前往西藏时,他带了一个令人极度厌烦的人做为随行侍者,以便让自己有充分的机会修持安忍。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做到像他这种程度,但面对着令人厌烦又无法避免的同伴时,至少可藉此机会将「厌烦」当作修持的对象。 

  然而,佛陀所陈述的重点是:我们心的状态不可避免地会从日常生活的各种反应中显示出来。例如,当计划受阻时,你的情绪改变得多快?一分钟前你的感觉还好,突然一阵北风吹来,勾起你过去情绪危机的全部回忆,让你重复经历每个痛苦的细节。你到了无法自己承受不愉快的地步,于是打电话给朋友。他注意地倾听,而你径自地展现所有的痛苦,完全不考虑后果,不多时,朋友也跟你同样地沮丧、消沉起来。这么做的目的何在?做为发愿成为菩萨的你,如果感到需要纵容自己的痛苦,那么就独自享用吧!别把其它人一起拖下情绪的疯狂大戏之中。特别如果你是「施受法」(Tonglen)的行者,誓言要承担世上所有众生的痛苦,更不应让别人分享自己的痛苦! 

  基本上,也该是时候让佛法确实穿透佛弟子之心了,特别是像我这种已经在这方面兜转了很久的人。而且,即使你在一百次的尝试中只成功了一次这种穿透的话,那也是值得获颁勋章的成就。 

  【二】心灵修持会不断地改变

  不论你是日常修「止」,或是长期闭关,你的修持一定会不断地改变,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例如,你可能会发现在早晨心智清晰,到了下午却昏昏欲睡——这是所有人类所受的苦,由于我们都陷在身、语、意三个硬壳中,因而受到五蕴(five skandhas)与五大(five primary elements,五大元素)所支配之故。或者你也会经历情绪在两个极端之间震荡,例如,周二晚上你情绪稳定又快乐,但到了周三早上脾气却变得极为暴躁,甚至连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都会令你感到不愉快,这些状况都会在某些时候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又如今天令我们感到鼓舞的事,明日则会让我们气馁;今天令我们伤悲而决心出离世间的同一件事,改天又会是令我们一头栽进娑婆轮回深渊的原因。这些让情绪摆荡的罪魁祸首,就是完全依赖于五大的「蕴」(aggregate)。因此,我们的修持完全无法持续而连贯。 

  正因为缺乏连贯性,所有的修行者——特别是初学者——更应以各种方式激励自己去修持。如同我们不会只给婴儿一个玩具玩耍,同样的,修行者也不应只以一种修持方式来自我设限。如果某一天,你觉得声闻乘的教法可能有助于厘清出离的利益,你绝对就应当去运用它。也许明天你发现,思惟现象如幻的本质更具启发性,因为它让你了解几乎没什么事物可以出离,你也应该毫不迟疑地去运用这个见地。你要善巧地以此时、此刻对自己能产生作用的方法修持,而不要限制自己,因为对初学者而言,对修持培养出感觉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发现一、两种修持对自己最有效,你就应该专注于其上。这有点像迁居到城里去,一开始你到处游走,在住家与工作的地点之间尝试各种路径,直到终于找到最方便的一条路径后,才固定下来。 

  还有某些时候,任何寻常的逻辑都起不了作用,即使最明显的事实,像是「死亡迫在眉睫且无可避免,一切众生——包括朋友、家人,甚至是自己,都无法逃避」,你都无法接受。当你的心被这种顽强的愚痴占据时,你应当向上师、佛、菩萨祈请,请求他们帮助你能真正接受「死亡无可逃避」的事实。而且切勿落入圈套,以为必须先学习厌弃轮回,并培养强大的「出离心」,才能做这种祈请。伟大的蒋贡.康楚.罗卓.泰耶(Jamgön Kongtrul Lodrö Tayé)曾说:「不论任何事情你都应该依赖上师,包括我们不再渴望轮回的加持。」事实上,我们甚至应当祈请上师,请他让我们不忘祈请。 

  在修行者之间常有一种很普遍的误解,总以为如果要认真地修持,就必须移居到加德满都或某个洞穴里,然后修持就会自动完成。事实并非如此,你只要看看目前住在加德满都的学佛者,就能了解地理位置并不保证心灵的进步,这些佛法浪人有的已经住在加德满都三十多年了,然而他们却未曾有所改变。他们的心和当初到达时同样的僵硬,有些人还每况愈下。他们还是背负着一般人都有的世俗垃圾,却以「佛法修行者」之名来伪装。虽然这种伪装不难看破,可是一旦被识破,他们便无法承受这种屈辱。因此,你可以确定,为了能有效地修行而离家出走是不必要的。

  【三】佛法教授

  佛教的各种修持是我们用来对治「自我珍爱」习气的技巧,每种技巧都是用来攻击各个不同的习气,直到完全去除「我执」这种无法抑止的冲动为止。因此,虽然有些修持看起来像是佛教的,但如果它反而强化了我执,事实上会比任何非佛教的修持还更危险。


  在这年头,有太多教法都是为了让我们「感觉良好」而做的,甚至一些佛教上师们也都有如「新时代」(New Age)的先知了。他们的开示完全都着重于肯定我执的显现,以及为自我感觉的「正当性」背书,这两者都与窍诀教授中的教法无关。因此,如果你要的只是感觉良好,那不如去做个全身按摩,或是欣赏能提振精神、歌诵生命的音乐。佛法教授并非设计来让你开心的,相反的,它是特别用来暴露你的缺失,让你感到极为糟糕的。 

  你可以试着去阅读《普贤上师言教》,如果它让你感到沮丧,如果巴楚仁波切令人不安的真理动摇了你世俗的自信心,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那是你终于开始理解某些佛法的征兆了。同时,感到沮丧不见得必定是坏事,由于自己最羞耻的缺失被暴露出来而感到消沉丧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谁的心里不会觉得刺痛呢?然而,完全了解自己的过失,不是比全然无知更好吗?如果对自己个性中某个特定的缺点一直浑然不觉,你如何能去处理它呢?因此,窍诀教授也许暂时地会令你沮丧,但它能帮你把过失抓出来曝光,让你能彻底地根除它,这就是「佛法穿透你的心」的意涵,或是康楚仁波切所说的:「佛法的修持结了果」,而不是经验到好梦、乐受、极喜、神通、强大的直觉等等这些我们许多人都希望获得的所谓「好的」体验。 

  对康楚仁波切而言,当修行者对她过去不断唠叨而在乎的事不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时,那就是佛法修持开始结为果实的征兆了。例如,在妳还未成为真正的佛法修行者之前,若是有人称赞妳的发型,妳就会沉醉在喜悦之中;若有人建议发型还可稍微再改善一点,妳就即刻掉入无可挽回的沮丧之中。无论是哪种情况,妳都完全不予响应,就是妳的修持结了果,妳也开始成为真正的佛法修行者,这比经验到上百万个恩宠、令人鼓舞的梦或乐受还要更好! 

  一个梦境到底是好的或坏的征兆,是很难分辨的。巴楚仁波切说,一个好梦很容易是障碍或魔罗(梵Mara)的化现,因为如果你把它看成是目标已经达成的征兆,那么你可能就会停止修持,或对自己的能力显现出自我膨胀与憍慢。因此他说,如果你昨夜梦见与佛陀共进晚餐,你应将此梦视如一口痰一般,不用多想,更不必记录下来,或与别人谈论它。事实上,你应该有点担心,若是感觉自己多了一点悲心,或增加了一点虔敬心,你也都要担心,因为这些都可能让你研读或修持的纪律松懈下来。


  【四】伤悲之心

  康楚仁波切建议我们要向上师、诸佛与菩萨祈请,请求他们赐与加持,「让我因而生起伤悲之心」。但是,何谓「伤悲之心」(heartof sadness)?想象有一夜你在做梦,虽然那是个好梦,但在内心深处,你知道自己终究会醒来,而这一切都会结束。我们在生命中也是如此,不论我们的感情、健康、工作或生命中其它面向目前的情况如何,一切的一切迟早都会改变;而如小摇铃般一直在脑后提醒你这种无法避免之事实的,就是所谓的「伤悲之心」。你会了解,生命正与时间赛跑,因此不该将修持佛法拖延到明年、下个月或甚至明天,因为未来可能永不到来。 

  「与时间赛跑」这种态度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修持上。我亲身的经验告诉我,当我答应自己:「下周我即将开始修持」,多少就确定了我永远不会去做,而我猜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所以,当你理解佛法修持不只是正式的静坐禅修,而是不停地与自己的骄慢与我执对抗,以及学习如何接受各种改变,你就会即刻开始修行。举例而言,想象你坐在海滩上欣赏落日,没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发生,你感到很满足,甚至很快乐。但突然间,那个小摇铃在脑袋中开始响起来,提醒你这可能是你看到的最后一次落日。你理解到,如果自己死了,来生很可能完全不具足欣赏落日的能力,更不用说有能力理解何谓「落日」。光是这种思惟,就会帮助你的心专注于修行。

  【五】死亡的确定性

  我们必须向上师、诸佛与菩萨祈请,请求他们赐予加持,让我们因而能衷心体悟死亡的确定性,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自己这个事实——「自己与所有认得的人都随时一步步接近死亡」。当然,我们都不是白痴,所以都知道自己不免一死。但我们还必须与更糟的事实相处,那就是自己何时会死,以及死亡将如何发生的不确定性。随着我们对因、缘、果的信任与尊奉愈加增强,我们更要一再地思索这个不确定性。 

  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死亡」与「业」,因为令人讶异的是,大多数的人很容易忘记这两件事。时常忘记「业」的一个明显征象,是我们有太多的抱怨——对佛陀、上师、丈夫、妻子、友人或街上的陌生人。例如,想象有个固执的人坚持要在悬崖边上的土路驾车,有人告诉他这条路很危险,而且饮酒驾车更是自找麻烦,但他完全忽视这些忠告。有一天,他喝得烂醉,又在悬崖边上加速前进,于是车子翻下了悬崖,在他摔落崖下石堆之前,在最后的几秒钟,他还在抱怨这是多么地不公平。这,就是人生的写照。如果能检视所有我们经历过的悲剧之因,就会发现自己是如何有系统而精确地安排了所有的因与缘,因而确保了我们所经验的果。然而,我们只是不断地抱怨!这显示出你对因、缘、果缺乏理解,且对佛、法、僧缺乏信心。 

  巴楚仁波切曾说,天底下并无所谓「佛法修持」与「世间法」两者都圆满的人。如果我们遇见某人似乎两者都圆满,那么他的善巧很可能只是根基于世俗的价值。 

  误认为修持佛法会让自己平静,而且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是个极大的误解。佛法并非一种治疗;相反的,佛法其实是专门设计用来翻转你的生命的,而这也是你来报名参加所想要得到的。因此,当你的生命四处碰壁时,为何要抱怨呢?如果你修行,而生活却未翻覆,那么这是你的一切所为皆未生效的征兆,这是佛法与「新时代」法门——诸如灵气(aura)、人际关系、沟通、舒活(well-being)、内在孩童(the inner-child)、与宇宙合一、拥抱树木(tree-hugging)等——的分别。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些花样都是轮回众生的玩具,也是很快就会令我们感到无聊麻木的玩具。


  【六】超越概念

  真诚地想要修持佛法的愿心,并非出于对自我快乐的欲求,也不是希望被人认为是个「好人」,当然更不是想要让自己不快乐,或成为一个「坏人」。真正想要修持佛法的愿望,来自于达到证悟的渴望。 

  大致而言,人类都倾向于跟随大众所接受的规范,并以温和、有礼、受尊敬的态度来融入社会;矛盾的是,这也是大多数人想象修行之人应有的举止。若有佛法修行者被发现其行为不端,我们就会摇头,而且对她胆敢自称为佛弟子相当不以为然。然而,我们最好避免这种批判,因为「融入」并非真正佛法修行者努力的目标。就以帝洛巴(Tilopa)为例,他的样子极为古怪,如果他今天出现在你家门口,你大概会拒绝他进门。而你是有道理的,因为他很可能几近全裸,如果你幸运的话,他顶多穿了类似丁字裤的东西。他的头发从未接触过洗发精,嘴里含着抖动的活鱼,鱼尾巴还露在外面。你对这种人会有什么道德判断?「他!是个佛教徒?那只可怜的生物正被他折磨生吞!」这是我们神性、道德性、批判性的心在作用。其实,这种作用很类似世界上那些较为清教徒式、破坏式的宗教。当然,道德性并无必然的错误,但根据金刚乘的教法,心灵修持的重点是要超越我们一切的概念,包括道德性的概念。 

  在目前,大多数的人只能承受些微的特立独行,但是我们应该祈愿自己终能一如帝洛巴。我们应当祈愿,自己终有一天会有勇气,能够如他一般地疯狂而胆敢超越「世间八法」(eight worldly dharmas),对别人的赞誉或批评都毫不在乎。在现今的世界,这种态度是终极的疯狂。大家愈来愈认为,当自己受到钦羡或赞美时应该感到快乐,受到轻蔑或批评时应该感到不快乐。因此,那些希望被世人看成是正常的人,很难冒险飞出「世间八法」的巢穴。然而,圣者对此毫不在乎,因此从世间的观点来看,会认为他们是疯狂的。

 

  内容简介

                 修持,不是要让你「自我感觉良好」,
                  那只是满足了你世俗的自信心;
                 修持,不是要让你活得开心快乐,
                     那只是昙花一现的幻觉。

        「前行修持指引」集结精练了历代大成就者的解脱心法,
              它不只是一个进入高阶修行的通关护照,
                  而是一切修行的重要基本功,
          即使顶果.钦哲法王也终身不辍地反复修持。


                     前行,开始学佛前的心理建设
    开始任何计划之前,你一定有几个值得你花时间、精力投入的原因。一旦打好这个心理基础,你自然就会接着问:「那我应当先做什么?」这是一个好问题,尤其对于希望成为佛教徒或想追求灵性成长的人而言,更有必要「慎于始」,因为这条探索之路,可能暗伏危机。


                   略过前行,就像开着拼装车上路
    前行修持是一套完整的实修系统,对于佛法有由浅入深的次第教授,涵盖所有佛教徒必须理解的基本观念,既可提供对佛法有兴趣的初学人当作基本功练习,而对于修行有成的佛教徒来说,也一样能从中获到无边的法益。然而,现在很多人学佛,都爱赶流行,都很功利取向,不想从根基一步步扎实学起,一心只想快点从所谓的大法中学到一点皮毛,获得一些好处。像这样,放任还没调伏好的心去修习大圆满法正行,就像开着拼装车上路,如何能一路安抵终点?此外,前行修持也是一套最适合现代修行人的学佛方式,你不用听闻佛法的八万四千个法门,就能在前行的心要中根据个人根器,有不同深浅的体悟和受益。

                 前行,最适合现代人的修心法门
    面对浩瀚广大的佛法世界,前行修持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忙碌俗世中自我修行的方便法门,让有心参佛修持的人,可以依据自身的能力学习到佛法心要,当成日常修行。不管是出家僧众或在家信众,都能次第井然地按部就班修习、改变习性、调伏心念,即使不曾接触过藏传佛法的人,也能融通领受。本书中,特别指出修持前后的自我心理建设,以及可能经历的种种挑战。比如学佛的五种心态与四种态度:


  五种心态:
    1.培养面对真谛的意愿:我们多数人在必须面对真相时,总是容易变得怨恨,然后从怨恨生出否认。比如明知道死亡是无可置疑且普遍的真谛,我们的惯常反应却是假装它不会发生——面对大部分其它难以下咽、令人不安的真谛,我们也都是用这种态度对待。

  2.克服贫困心态:许多人都自觉心灵贫困,这是因为我们不停地欲求舒适与快乐。除非我们克服这种贫困心态,否则我们永远会花大部分心力去确保更多个人的舒适与快乐,如此一来,要放下任何事情都变得非常困难。

  3.对「圣财」要贪婪:为了获取圣财(包括出离心、慈爱心、虔敬心与悲心),我们要加倍努力,佛法修行者对于他们所领受、研读、修持的教法数量,永远不该觉得够多了,因为佛法之财是唯一值得拥有的财富。

  4.与时间赛跑:这种心态对修持十分重要,不要说:「下周我要开始修持。」这多少意味着你有可能不会去做。一旦你理解了佛法修持就是跟你的骄慢与我执作对时,就会即刻开始修行。

  5.依自己的能力而修持:我们修持什么或我们修持多少,基本上取决于我们的能力、工作与家庭的状况,以及我们有多少时间能用来修持。这些完全都是合理的准则,即使在佛陀时代,他也如此地要求大家。一个人是否一定要成为比丘、比丘尼才能做佛教徒呢?绝非如此!

 

  四种态度
    1.
如受伤之鹿的态度:如同一只受伤的鹿寻找僻静处疗伤一般,找个离群之处,让自己有时间与空间做修持。

  2.如狮子的态度:如狮子一般勇猛,完全不理会任何困境或噩耗,因为它们只会吞噬你、令你分心,以至在未来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3.如风的态度:风对自己吹向何处是不加分别的。相同的,不要试图招引好的状况,或避开坏的状况。

  4.如疯子的态度:像疯子一样,对任何世间八法不怀偏爱也不憎恨;例如,不在意被赞美也不在乎被批评。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提到:我们的情绪及习气如此强大,即使真谛在面前直视着我们,我们也看不见。因此,在开始追求快乐之前,必须先定义什么是「快乐」真正的意义。如果你「快乐」的概念是要超越世间的喜好与欲望,而不只是名利的追求,那么佛法也许就是你在寻觅的东西。然而
修持确实是一件令人挫折的事,极可能会倾覆你,让你停止修持──而这是你必须不计一切代价都要抵挡的诱惑。

  译者后记
    这是一本当代版的《普贤上师言教》。

  宗萨.钦哲仁波切以其深广的悲心与浩瀚的智慧,为金刚乘道上的学子写下了这本关于金刚乘「前行」的指引。《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一书,不只是前行修持不可或缺的指南,更是一部满盈「窍诀教授」的精要法教。金刚乘的修行者,无论是做「前行」或任何其它修持,一定会如我一般,发现在仁波切特有的诙谐与叮咛的智慧话语之下,本书处处充满了让我们得以导正缺失、免于执着的珍贵教诲。

  再度地,仁波切为了让全球所有的中文读者能尽早接触此书,特别安排在英文书尚未定稿前就进行翻译。(英文书名为Not for Happiness: A Guide to the So-Called Preliminary Practices于二○一二年三月由香巴拉出版社(Shambhala Publications)出版电子书。)因此,诸位手中的版本是本书全球的第一本纸本书。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Not For Happiness: A Guide to the So-Called Preliminary Practices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原文作者: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Rinpoche
  •译者:姚仁喜
  •出版日期: 2012年06月05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