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仁俊法师:阿含经与菩萨道


   日期:2012/10/15 10: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菩萨道,是普遍的记载于一切圣教中的,不但诸大乘经中广为敷说崇赞,即是阿含经中,也是提倡到的。向来有一部分佛教学者,把阿含划为小乘人所修行的法门,肯定它不通于大乘。这样,在声闻道与菩萨道之间,筑起一道鸿沟来,反而使普遍于一切圣教中的菩萨道,受到局限,对发菩提心“不待时”的圣教,也被忽略了。不知阿含经,并不但是声闻的。这所以台宗判阿含经为三藏教,比贤首宗要高明得多!为著说明阿含与菩萨道的关系,特将其中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教证,列举于后。
  “比丘当知!我本未成佛道,为菩萨行”(增含卷三四,七日品四十之一)。菩萨道是贯彻整个佛法的,从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直至证得无上菩提;成佛,即是菩萨行的究竟圆满。和大众在一起而为大众所瞻仰的佛陀,至行深德,潜移默化,不期然的成为僧团中最高的典型。那些留心于佛陀生活的弟子们,当然会模仿他老人家的作略,多少带几分佛的气氛,波斯匿王赞阿难说法如佛,就是个证明。连佛也时常称赞声闻弟子:“谓汝等是真佛子,从口而生,从法所化”(中含卷二九)。菩萨道可分为两类:一、般若道的菩萨道,多少是著重自利的;二、方便道的菩萨道,主要是多为利他的。前者是不离于声闻的菩萨道,是内秘外现的类型。后者是不共声闻的(大地菩萨)菩萨道,是自他共利的类型。从菩萨道的进展来说,是个人是如此,大乘佛教也如此──由共声闻的行径而进入不共声闻的境域。举个例说,弥勒是在声闻僧团中出家的,称他为弥勒比丘,而中含十三卷,预记成佛说:“佛复告曰:弥勒!汝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得作佛,名弥勒如来。”但在华严等经中,是可尊称为不可思议的菩萨了。不但如此,弥勒出家的动机,和当时声闻是不同的,他是发菩提心直往大乘的,声闻是发厌离心(约多分说)直趣涅槃的。然而他的发菩提心,不但是自己的善根成熟,和佛陀的感化力所致,多少也由于当时的声闻僧团中,也蕴蓄著菩萨的精神与作风。在这几种因缘具足之下,才促成他发菩提心的动机。后来,许多声闻在大乘法会上发大菩提心,这绝不是临时的、偶然的触发,也是由平时受著菩萨道的启发才如此的。从这个观点出发,不但如平常所说的大乘能兼容小乘,小乘也还是能不拒大乘,而为大乘思想的基础。法无大小,根有利钝,根既有利钝,法亦不妨说有大小,由小乘而至大乘,这是事相上的必然历程。因此,阿含经也可作为进入菩萨道的初门读。
  大乘经上学菩萨行的,都是在大善知识的善巧开导下发菩提心的。那末,只要我们确信佛陀的悲智是超胜的大善知识的话,对于常随著佛的声闻(约广义说,凡是闻佛声教的都叫做声闻),在阿含会上发大菩提心,就不会起疑了。本来发菩提心,是共三乘的,但声闻厌苦心切,专重自觉谛理,解脱生死,对于觉他方面,看来似较消极,所以称为发厌离心。惟有菩萨自觉觉他,辗转觉化,永无穷尽,所以称为发菩提心。单约觉证义说,声闻与菩萨是相同的,悲愿就抵不上了。如果声闻从毕竟空中透出来积极的利他,当下就是大菩萨。声闻与菩萨并无根本的分野,不过一止于空,一透出于空而已。二乘于无佛时,或许不会发大菩提心,出在佛世,受到无上悲智的薰润鼓铸,任何时处都可能发大心的。如机械地咬定声闻要到什么时候方能发大心,对于时节因缘的灵活性与启示性就丧失了。这种看法,似乎有修正的必要。
  照阿含经看,在家出家发菩提心的都相当多。当时的国王,如频婆娑罗王等,皆发菩提心(见佛说罗汉具德经,属阿含部)。佛称师子长者为菩萨(增含卷四三)。阿那邠持(舍卫国给孤独)长者,广行布施,利益有情,佛也称他为菩萨(增含卷四,护心品第十)。像释摩诃男不惜牺牲自身,感动极为暴恶的流离王,终于使迦毗罗卫的千万人民免除杀戮之祸,这十足表现出损己利人的大乘精神(增含卷二六)。大乘经中说在家发菩提心,本不算什么稀奇事,现在阿含竟这样确凿而明显的说在家也发菩提心,不免令人有点惊异。这含有几个意思的,因为菩萨道的本质是外张的,声闻受著比丘戒的约束,教化的范围受到限制。佛陀秉著不舍有情的大愿,特别训励智德超众的长者居士,命他们深入各阶层中去,方便施化。为著巩固他们的信心和加深愿力起见,第一、先教他们发菩提心,奠定穷生死劫受诸苦痛永不退悔的无上志愿;次则以普度众生的重任嘱托他。从推行菩萨道的方便上说,在家菩萨确较出家比丘容易得多,所以佛陀重视在家发菩提心者,其故在此。复次,在家者多不乐发厌离心,菩提愿深广普遍,赅摄群机,是故佛陀亦多以发菩提心激勉在家者。本来通俗的菩萨道,是在家众所都能做到的,但要想具足超俗(种种难行能行的大行)的菩萨行,必须从通俗的菩萨行著手,这是佛陀对在家者策发菩提心的第三个原因。我们要知道佛陀的劝发菩提心是不分种姓的,而菩提种姓的现行也不拘什么时候,只要有正常的因缘。这样,才与“佛种从缘起”的圣教不相违。
  增含卷四?护心品第十说;“佛对比丘说菩萨法”;五一卷说:“佛常缘众说菩萨道”;四三卷说:“三乘之道皆出于众”;这个众字,即是比丘僧的代名词。据此,足见声闻僧团中确有许多菩萨根性者,这是金科玉律的事实。照一般说,释尊在世时,出家比丘大都是自求解脱的多,这本是佛法的根本问题之一。从另一面看,则说佛世的众生利根者多,所谓利根,即是指那六根明利,志性迈伦,堪荷如来家业的大弟子们(不分声闻菩萨)。杂含二六卷(佛光版卷二六)说:(比丘)“于如来所发菩提心”:四三卷(佛光版卷十)说:“中有一人不愚不痴者,谓菩萨摩诃萨。”六度集经卷四说:“佛告诸比丘:……学道之志,当如佛行也。”释尊教授比丘,是有固定步骤的,先以戒止其恶,行其善,侧重内修,净治业障。继则以外化启其悲心,终则以成佛大志相勉。因之,有些大阿罗汉,一到法华会上,都回小向大,佛也承认他们所行的是菩萨道;并且说他们的智慧近于佛慧。诸大乘经皆说到声闻发大心,这正显示著大乘的尊胜超特,其实声闻僧中的菩萨行,早已有人实行了。像增含中“好游远国,教授人民”的昙摩留支比丘;和杂含中的富楼那教化输卢那人那样的容忍刺激,历尽艰苦,毫无怨怼。又如阿那律“将五百比丘人间游化”,连比丘戒中视为唯一大事──夏坐──也不举行。须摩提女经(阿含部)说:“大迦叶恒愍贫穷者”。其他如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等,率诸比丘,遍化诸方,终不疲厌。这不是行菩萨道又是什么?四无量中的慈悲无量,大声闻都是具足的。他们对世间那末的多情,对众生痛苦那末系念,实是由于悲愿激动而不能自己的。
  中含二五卷说:“有一人来,不为彼求利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当知是魔波旬!”增含卷二说:“亦以自度,复度他人,至三乘道。”十六卷说:“若我誓愿,向三乘行。”般若的三乘究竟,实是渊源于增含的。据说弥勒菩萨亦曾参加过王舍城结集的胜举,增含卷一说:“弥勒菩萨寻来集,菩萨数亿不可计。”声闻与菩萨的调洽和合,显出佛法的本质是大致相同的。大乘行者的六波罗蜜,并非不共的,增含中早就有了。后来的佛教学者,根据法华说声闻专修四谛,缘觉修十二缘起,菩萨修六波罗蜜的说法,因此,把大小乘所修行的法门的界线划得格外清楚。不知法华约偏胜而言,其实大小乘的行法与证法都是相通的。这不但阿含、般若作如此说,华严也有“苦灭道或名一乘,灭谛名第一义”,“六地修十二支观”的至教量。谛理本无大小,认定它有大有小,对法性平等的圣训未免有乖。增含卷一说:“弥勒大士告贤劫诸菩萨,劝修增一尊法”;“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无差别”。把声闻藏与菩萨藏看得畸轻畸重的佛教学人,睹此不知作何感想?
  “大乘道之舆,一切渡人天”(长含卷二)。“菩萨二足尊,百福相已具”(同上)。“白净王(净饭王)有子名菩萨”(长含卷二二)。“有一乘道”(杂含卷十九):“一乘道净于众生”(杂含卷二十)。这就是大乘经中所高标的一乘究竟的根据。依我的看法,大乘经的结集,不妨与小乘同时先后,但大乘经的流通于世,从印度佛教史实上看,确系在小乘经之后。因此,有一分大乘经于小乘经,不免有融摄和修正的可能性。这样,就不必固执小乘经与大乘经的来源究竟是一是异(总之,大体上都承认是佛说的)。例如把小乘的泥洹经与大乘的涅槃经对读一下,总或多或少反映出阿含的痕迹来。我这样说,绝对不是把大乘经的价值看得太平常,而是从佛法一味的观点出发的。
  从上看来,增含主三乘之说,长含未说大乘,杂含则兼说大乘与一乘。考增含的体裁佛世已有(后世依原型增纂的当然不少),杂含(相应教)为原始最早结集的圣教,中、长含以篇幅长短得名。印度西系(上座系)比丘尊杂含,中系(分别说系)推长含,东系(大众系)则重增一;这三含提到菩萨道的地方著实不少,中含虽未提到,从字里行间研求,也隐约地看出菩萨道的倾向。由于阿含菩萨道的启示,中系、东系就日趣于菩萨行;比较上西系侧重于声闻行(繁琐机械的律制),然而大乘一乘的尊贵名称,却屡见于他们所重视的杂含中,这令人体会到菩萨道早已深入每个原始佛徒的心坎中,不过表现的精神够不够罢了。深一层看,越古老的杂含,越注重大乘与一乘,这证明佛陀确系以一乘道为究竟的。大乘经所说的大乘、一乘,同这并无偌大差异,不过说有广略,理有丰简而已。这样,就知道经是相通的,菩萨道也是遍一切经,遍一切时处的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仁俊法师       阿含经)(五明学佛网:仁俊法师       阿含经)  

 李志夫教授:关于禅宗牧牛图的两个问题──从《增一阿含经》 

 魏道儒教授:《杂阿含经》(Samyuktagama-su 

 杨惠南教授:以阿含经为主的政治思想 

 蔡惠明居士:重视“阿含经”的研究 

 蔡惠明居士:弘扬原始佛教应依「杂阿含经」 

 蔡惠明居士:研习“杂阿含经”论“无常,苦、无我” 

 蔡惠明居士: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心学 

 蔡惠明居士: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慧学 

 蔡惠明居士: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戒学 

 田光烈教授:《中阿含经》导读 

 杨郁文教授:阿含经上的“道” 

 仁俊法师:静坐初步简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