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九集)


   日期:2012/5/25 9: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孝经》,昨天我们讲到「感应章第十六」,这章还没有讲完,讲到一半,我们继续来学习。我们看今天要讲的经文是: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

  这里讲的『宗庙』就是指到祖宗,因为古人对自己的祖先都有立祠堂、立牌位,常常祭祀祖先,「宗庙」是古代大家族为自己祖先所立的祠堂,这里尤其是讲的天子,天子立宗庙来祭祀自己的先祖。百姓每家每户他都有自己的祠堂,到了祭祀的日子都是恭恭敬敬的来祭奠祖先。就像《朱子治家格言》当中说的,「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对祭祀的这种恭敬,这是什么?一种孝道的活动,能够对古老的祖先都不忘记,怎么会忘记自己眼前的父母?所以这是孝道。唐玄宗的《注解》当中说到,「言能敬事宗庙,则不敢忘其亲也」,你看,所以祭祀是一种孝道的教育,能够对於自己祖先都能够敬事,当然对自己眼前的父母更能够敬事,恭敬的事奉。而且对自己的家族所有的长辈都能够孝敬,所有的兄长都能够恭顺,孝悌是这个家族的家风,使得家族能够长盛不衰。

  下面说到,『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对祖宗能够『致敬』,最重要的是自己「修身慎行」。修身就是把身上这些错误、毛病、习气把它修正过来,断恶修善,这叫修身,能够成就自己的德行。慎行,这是还没有犯的错误,要非常的谨慎、小心,不可以去犯,每天都以恭敬之心、谨慎之心,哪怕是细节上的这些行为,都不可以疏忽,不可以放逸。古人讲「细行不矜,终累大德」,细节上面如果不认真的、谨慎的去防范,日久天长,所谓积小恶就成大恶,就会让本来的这种德行、大德受到亏损。所以古人讲「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这都是每日要下检点反省功夫,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观照自己的言行乃至起心动念,想到有没有对不起父母的、对不起祖先的,一个真正有孝心的人,他就处处会想到自己一言一行关系到父母、祖先的声誉,所以他能够「修身慎行」,他担心会辱没自己的父母、祖先的名誉。好像现在人用一句话来批评,古人看来是非常大的一种耻辱,什么话?说「这个孩子一点家教都没有。」你看,他没有家教这句话,这就是侮辱他家的父母、祖先,他没有德行不但只是自己自取其辱,而且他把父母、祖先都辱没,人家看他家里,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古人处处都为自己的家族来著想,所谓以家为本,不是以自己个人为本,所以他所想的就是如何不辱没祖先的声名,如何能够光耀门楣,让自己的父母、祖先荣耀,有这分心,他的立德修业必定能够有成就。

  唐玄宗的《注解》当中说到,「天子虽无上於天下,犹修持其身,谨慎其行,恐辱先祖而毁盛业也」。天子就是国家领导,他虽然是万民之上,「无上於天下」,天下人里面他是最高的,至高无上,地位、富贵都是万人之上,但是不可以有骄慢之心,还需要什么?修持其身,身有过恶必当去之,把自己身上的过失、毛病、错误要把它去除干净,每天都检点过失,每天就能够有进步。如果今天一天到晚下来,反省一下这一天没什么过失,他这一天就没有进步。要知道人还没有成圣人之前必定是很多过失,要天天的反省、改过,所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真正的圣人也是通过不断的改过而成就的,等他把过失都改完了,一丝毫过恶都没有,这就成圣成贤。所以这个修持其身的事情,它是不论地位的高低贵贱,人人都要做的。「谨慎其行」,还没有犯的过恶,也要非常的谨慎,不可以去犯。这个行包括身、口、意这三种行为,眼睛、耳朵都不接触那些污染,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心里常存著道德仁义礼,用这些圣贤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每一言每一动,谨慎!凡是不符合圣贤教诲的就不能做、不能看、不能听,甚至不能想。所以谨慎,不仅是身、口的造作,而且要在起心动念处防范,这才是真正的谨慎。身体不能造杀、盗、YIN,杀生、偷盗、邪YIN。什么是杀生?杀害一切众生的身命这叫杀生,动物也不能杀,更何况人?而且这个杀生在念头里都不能有,如果念头有杀害人家的念头,但是身体还没去造,已经算是犯了杀生的这一条业。所以真正的圣人、君子,他对自己的心负责,就是样样都以良心做标准,这个良心是人人本有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偷盗,就是别人不同意的,没有经别人允许的,我拿了就是偷盗,身体不能造作偷盗,连心里偷盗的意念都没有,甚至连想占人便宜的意念都没有,这谨慎其行。

  戒邪YIN,就是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些事不能去做,连念头都不能有,做一个正人君子。心里没有邪思,没有那种贪欲,有贪欲这就是有苦,所谓欲为苦本,所以圣人让我们谨慎其行,让我们持戒,为的是让我们离苦得乐。口不能够造作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妄语就是说骗人的话,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两舌就是说人是非,背地里说人的坏话,挑拨离间,这叫两舌。恶口就是骂人的话、粗鲁的话,伤害别人这些语言,都属於恶口,都要戒掉。绮语这是花言巧语,说的一些不负责任的话或者是一些下流的、无聊的玩笑等等,这些都是绮语,都要戒掉。身、口要把这些不好的行为去除,意念上不能够有贪瞋痴,贪是贪欲、贪婪、贪得无厌。君子之所以跟小人不一样就是君子他无贪,所谓「居不求安,食不求饱」,他只求道。「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君子讲求的是道义,小人他贪求名利,所以把贪欲放下。瞋恚,这是心里有不满、有怨恨、有不平、生气、嫉妒,包括傲慢等等,这些都是瞋,稍不满意就大发雷霆,这是瞋恨,这是一种大烦恼。痴是愚痴,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迷在眼前的这些境界里面,不懂得因果,不知道要积功累德、要孝敬父母、恭敬祖先,他不想这些,一天到晚是糊里糊涂悠悠度日,甚至造作不善,辱没先祖,毁坏盛业,盛业就是盛大的家业。

  这里唐玄宗是讲天子,实际上每个人都适用,因为自己不能够修持其身、谨慎其行,这就会让父母、祖先蒙羞。自己没有德行,所以福报也就没有,也就不能够延续祖先留下来的家业。这些家业是祖先积功累德辛苦经营而成就的,因为我自己没有德行,把它毁之於一旦,这就是大不孝。就像一个古代的王朝,如果皇帝是昏君,沉迷於酒色,不理朝政,不能够修身慎行,或者是好听谗言,损害忠良,导致最后他的这个王朝被推翻,让祖先遗留下来的家业就毁了,这就是大不孝。所以要使到家业能够延续长远,重要的是在家庭里面教育后代,让后代子孙从小就受到良善的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孝道的教育。所以他凡出一言、行一事,都会自己反省对不对得起父母、祖先,这才能够保家护国。

  下来我们看『宗庙致敬,鬼神著矣』,这个宗庙刚才讲到就是祖先,「宗庙致敬」就是敬事祖先的意思,「鬼神著矣」这个著就是能够跟鬼神感应,祭祀祖先的时候祖先真的来了,古人讲祭神如神在,那是我们自己祭祀祖先用至诚恭敬的心,彷佛是祖先已经在面前。是不是真的在面前?你如果真诚心到了极点,致敬,致是尽,尽到真诚,那么鬼神真的来,为什么?一切法由心想生。鬼神是指本家的、自己家的这些祖先,他能够跟我们心心相通,为什么?因为他们虽然人的形体已经没有,那是过去的人,已经去世了的,但是他的灵性不灭,我们说他的灵魂永在。现在科学家也已经证明有鬼神、有灵魂的存在,譬如是西方心理学家,他们用这些催眠的方法,帮助人能够回忆到过去前世的那些现象。又有很多死亡医学的研究者,他们研究濒死的病人,快死的人,他们常常有灵魂出体的现象,这都是讲到人是有灵魂,肉体并不是生命的唯一的部分,生命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的。换句话说,我们不是行尸走肉而已,我们是有灵魂的人,这个灵魂不随著身体的死亡而消亡,所以我们的祖先他们的灵跟我们能够感通,只要我们能够至诚恭敬去祭祀他们,就是跟他们感应,他们就真的能够得到我们这个至诚心的供养。

  所以唐玄宗这里的解释说「事宗庙能尽敬」,就是对祖先祭祀能够尽到我们的恭敬心,「则祖考来格」,祖和考都是过去的过世的父母、祖先,考就是先父,已经去世的父亲,祖就是先父辈上面的祖先,祖先们都能够感格,都能够来跟我们感应,「享於克诚」,这个享是享受,享受我们对他的供养。我们用什么供养他们?是不是说我们祭祀的时候摆上一些鲜花水果、一些食品,用这些来供养他们,或者烧烧纸钱,民间民俗都是用这种做法。实际上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所用的这些供品实际上它都是表法的作用,通过供奉这些供品,把我们的诚敬心引发出来,诚敬心有所寄托,寄托在哪里?就这些供品上。所以供品的意义就在於引发我们的恭敬心、我们的至诚心。如果光是在形式上供养这些供品,没有诚敬心,只搞形式没有内容,不可能有感应,祖先也享受不了我们的供养。他所享受的是我们的至诚心,就好像我们孝养父母,包括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孝养父母之心和孝养父母之志比孝父母之身更重要,这个供品本身就如同养父母之身的意思,而我们以至诚恭敬之心来奉养、来供奉,这就是养父母之心。所以心与心能够相通,这叫做著,著就是显著,显露出来,有感就有应,以至诚恭敬而感,就有祖宗、鬼神来应。跟一切圣贤的感应,跟佛菩萨的感应,统统都是一个道理,乃至跟天地、跟宇宙万物感应,都要用这种至诚心。诚到极处,这就一切都能感通,这就是下面经文讲的,『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

  当我们这个孝悌之心到了极点,「至」就是极点,就能够「通於神明」,神就是讲到天地之神,也讲的是祖考之神,这是宋朝邢昺的注解当中解释这神包括这两层含义。明这就是指神明,指一切的圣贤,佛家讲的佛菩萨,道家讲的天地的众神、神仙,儒家里面它也承认有神明存在。所以如何跟神明感通?用孝悌至诚之心。孝悌到了至诚,心里面只有父母、只有祖先,完全把自己给忘了,到了无我的境界,自己完全跟父母、跟祖先乃至跟天地鬼神合为一体,所谓跟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跟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这是孝悌到了极点,当然他就能够感通一切,他也就能够明察一切,宇宙万事万物都通达明了,佛家讲的,他明心见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成圣人。

  「光於四海」,这是讲到他的智慧,智慧用光明来代表,智慧通达无碍,因为他已经将孝悌之心养到极点,这个孝悌之心就是与宇宙万物合而为一的心,他就通到本性上来,道家讲的跟道合一,所以他跟宇宙本体合一,当然对於宇宙万事万物都能够通达,所以「光於四海,无所不通」。唐玄宗的《注解》说,「能敬宗庙,顺长幼,以极孝悌之心,则至性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故曰『无所不通』」。这是讲到能够敬事祖先,长幼之序能够讲求长惠幼顺,而把孝悌之心推到极致,这就至性通於神明,这是通到自性,自性是无所不通的。禅宗六祖他开悟见性之后他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万法是指我们宇宙万物,从哪里出来的?自性出来的,所以能通到自性就能通达万法,所以他也就跟圣贤、跟天地相通,「通於神明,光於四海」,这就叫做无所不通。所以能够尽孝,从孝道入手,就能够通到我们人的自性上来,一通到自性,我们讲这个宇宙里面所有的维次的空间他都通。我们现在为什么不通?就是因为我们有很多的妄念,很多自私自利的念头,很多欲望,很多的这种烦恼,所以把我们的自性给蒙蔽,所以不仅说对四海都不通,不要讲宇宙,就是地球上的东西,我们都不能通达。现在科学尽管很发达,但是地球上面的种种事物能不能全部通达?还不能,乃至我们对自己身体每一个部分,所有的这些构件、器官如何运作的,这些都不能通达。你看对自己都通达不了,怎么能够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是不是我们要努力的发展科技,拼命的去钻研,有朝一日就能通达?圣人告诉我们不是用这种方法的,这种方法走到最后还是不通,为什么?因为它不是向心性里面求的,我们要认识这个宇宙要从宇宙本体那里去求,本体抓住了整个宇宙都能够通达明了。

  所以圣人教我们向心内求,不要心外求法,这个心或者说这个性,是宇宙万物都是同一个性的。所以神明,这是讲到不同维次空间当中的生命,有情的众生,四海这是讲到无情众生,就像植物、矿物,不管是有情与无情的生命,它们的性都是一个,同一个真性,同一个本源。所以我们能够悟入这个本源就无所不通,到那个时候我们发现其实宇宙整个就是自己,所以通达宇宙也就是通达自己,除了宇宙之外没有外人,宇宙之外就没有,整个宇宙就是自己,除了一个自己以外没有他物、没有他人,这就是跟天地合一。圣人都是这个境界,他怎么得到的?他是极孝悌之心,把孝悌之心推到极点,他就能做到。

  下面本经最后引用《诗经》,这是《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这句诗文来做一个总结。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诗经》这首诗是赞美文王的,周文王的那种德行,东南西北四方都被他感化,所有的百姓统统归服,没有说不服的。这句诗文实际上是解释、呼应前面讲的「无所不通」这个意思。他的德行通於神明,光於四海,因为这是圣人,圣人的那种风范是天下百姓最好的榜样,大家都敬佩他、景仰他、效法他,都服从他的教化,服从他的领导,所以天下大治。因为人心都能像圣王那样断恶修善,所以天下人有福,感应得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真正是和谐世界。玄宗的《注解》说,「义取德教流行,莫不服义从化也」。这句诗经的意思取的什么?「德教流行」,圣人的德行、圣人的教育教化能在世间推行,所接受教化的这些大众没有不佩服、敬服这位明王的道义。服义是服明王之义,是服天子,周文王他的德行。而从化,从就是服从、跟从,学习这位圣王而受到转化,原来有这些习气毛病,都改正过来,都不再自私自利,都能够大公无私,都能够以爱心对待所有的人,所以天下真的是太平。所以太平是果,因是什么?因是天子到百姓从上而下修行德行,修身慎行,修身慎行要通过教育,所以推广圣贤教育就非常重要。所以《礼记.学记》当中说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大学》里讲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到庶人,就是从上到下,都是要以修身为本,修身慎行,修养德行,自己修养德行,从而教化大众,就是教学为先。这样的政治就是《孝经》里讲的圣治,以圣道治理天下当然天下和谐,这都是孝道的感应。所以「感应章」所讲的这个道理就是讲的是因果,圣人以孝道来教化百姓,百姓能够落实孝道,人人想到敬父母、敬祖先,修身慎行,自然感得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这是「感应章」,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面我们来看第十七章「事君章第十七」,这一章,顾名思义,我们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到,是讲君子是怎么样事君的、事上,对於自己的长上、自己的领导,一个国家,对天子、对国家领导人是怎么样尽忠的。这《孝经.开宗明义章》就给我们点出来孝有三个层次,「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从侍奉双亲父母为基石,然后事君,事君是精忠报国,然后立身,立身是成圣成贤。这一章主要是教我们如何事君,所谓是移孝作忠,把这个孝心推移到对国家、对人民,这就是尽忠。事君之道主要是讲到「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不管是在朝当政,有这个机会为国家服务,还是说没有这个机会,退守在家里,忠心都不改变,能不能够出来,所谓能进还是退这都是看缘分。这个缘分也是有标准的,孔子他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个见和隐跟退和进是一个意思,天下有道的,就是国家领导英明的,百姓民心向善的,这个时候天下有道,就得要出来,应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舒展自己抱负,利国利民,能够从中而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这是君子之所为,应该做的。天下无道?如果皇帝是昏君,没有德行,不知道如何治理天下,也不能够虚心礼贤下士,向人请教,导致百姓也就跟著胡作非为,不知廉耻,天下无道,这时候君子就得隐去,所谓归隐山林,这是退,退思补过,补过是好好的改自己的过失。要知道,古人讲的「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个朕固然是天子,天子他是个圣王,他就会有这种思想,天下人有罪,百姓犯过失,谁的过失?我自己的过失,我没教好他们,我的德行不足以感化他们,所以我有罪。

  所以君子都是这么个意念,凡事都是反求诸己,不会责怪外面的人,所以他归隐山林还是改过自新,断恶修善,提升自己的层次,提升自己的境界,将来有这个机会还是要出来为天下人效力。就好像周朝的姜太公,这是周朝还没有建国之前,姜太公他是在渭水钓游鱼,直钩钓鱼,愿者上钩,他过著是归隐的生活。为什么?天下无道。当时是商朝末年,殷纣王暴虐无道,所以有道之人就归隐,所以姜太公也就荷竿渭水钓游鱼,一直等到文王来求他,千里来求贤士,求姜太公出来帮助文王,把天下无道的状况改过来,所以姜太公这个时候才出来,他是等待因缘。古人绝对不会说自己去自告奋勇,自己要怎么怎么样做,还要游说别人,让别人来任用我,甚至去拉选票竞选,绝对不会。真正有德之士都是非常谦虚的,他可以以天下让,对於名闻利养这些富贵统统看得很淡。要出来做事也是因为有这个机会,可以为天下百姓谋一点福利,他才出来。所以当文王去请求姜太公出山,他出来真的灭纣兴周任意如,他是真的有道德、有学问,上能知天,下能通地,所以很快的辅佐文王,文王有德行,得民心,天下有道他就见,他就要出山,辅佐文王灭了商纣王,建立起周家天下,这是百姓都非常的拥戴这个新的领袖。这就天下有道,这个时候就是君子进的时候,进,进思尽忠,出来就要为国家尽忠,这个尽忠是为天下人谋福利,让天下人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我们来看这一章的经文,先把经文读一下: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第一句,『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这是讲到孔子他说君子怎么样事上?「事上」就是事君,所以唐玄宗《注解》「上,谓君也」,这上就是君的意思,「事君章」主要讲的就是如何事奉国君,用现在我们的话来讲,可以用国家领导人所提倡的八荣八耻头面两条,「以热爱祖国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所以事上就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那君子该怎么做?这就是尽忠,能够尽忠的人他必定是有孝悌之心。所以《论语》当中讲,「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有孝悌的心他怎么可能会犯上?会不尽忠?这是很少见的,不可能的。所以君子事君,『进思尽忠』,这个讲到「进见於君,则思尽忠节」,这是玄宗的注解。这个忠在《说文解字》里面解释,忠就是敬的意思,恭敬的敬,「尽忠」也就是能够恭敬到极点,尽心尽力来服务於祖国人民,这叫尽忠。因为有这样的缘分,有这种机会,我们这个心就要去表现成行为,尽就是你有这个机会可以来服务。譬如说你做的这个官职,做了这个官职就要好好的认真的工作,替百姓办事。所以君子常常所思所想的就是这桩事情,尽忠。在《字诂》,这是古代的另一篇分析文字的这本书里边讲,「忠,直也」,忠也是正直的意思,你看心上面一个中,中中正正的中,心摆到正中,这个人就正直。所以要有正直之心,不能够有偏私,不可以把私利放在国家利益之上,要把国家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中正。

  所以「进见於君」这个见也有现的意思,古代见和现都是相通的。就是由国君任命,我有这个机会当个一官半职,为国君效力,「则思尽忠节」。这个节也是当操字讲,操行、节操。所以君子坐在这把交椅上,他就想到的是如何尽职。他的操行是正直的,他的心是忠诚的,乃至有必要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可以舍身受命,即使是自己身负於粉身碎骨也毫不遗憾,为国家可以自己做出一切的牺牲。这个忠刚才讲的还有正直的意思,这种尽忠不是盲目的,不是说愚忠,愚是他有为国的心,但是他没有智慧,心也不够正直。正直需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完全只是顺著自己的国君、自己领导的意思,这也不叫忠。譬如说像《孝经》当中「谏诤章」特别说到这个问题,说「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儿女对於父母的号令盲目的遵从是不是尽孝?不是。同样道理,臣子对国君的这个号令,如果这个号令不英明,盲目的去遵从,也不属於尽忠。

  就像唐玄宗他有一个臣子,这个臣子叫颜真卿,颜真卿他在过去曾经被唐玄宗贬过官,但是颜真卿是一位非常忠诚的臣子。他的家庭有一篇家训叫《颜氏家训》,这也是非常有名的,成为后人教育子女立身处世的一部著名的教材。颜真卿他的父亲很早过世,颜真卿他对母亲就格外的孝顺。我们也知道他的书法特别好,书法里面专门有一种楷书叫颜体,那种风格是非常的圆润厚重,这是他在书法上的贡献。而颜真卿更了不起的是他那种忠正的品格。当时他在做官的时候,因为很多官吏不清廉,就造成很多冤狱。当颜真卿在五原这个地方做官的时候,当地持续的干旱,很久都不下雨,那是因为前面的官吏不清廉,所以他到任以后就立即审理很多的冤案,为很多无辜的人平反,结果就感得上天降下甘霖,这是感应。所以当时人都称颜真卿叫做「御史雨」,这忠正之心可以感格天地。唐玄宗当时是皇帝,我们现在学的《孝经》就是唐玄宗他注解的,我们以他的注解为依据。唐玄宗早年还是挺好的一个皇帝,因为他在圣贤的文化里面下了不少的功夫,可是到了后来就不行了,到了晚年宠爱杨贵妃。所以人真的一骄奢YIN逸就完了,他自己注解《孝经》,他注解「在上不骄」,可是他自己都骄,骄奢YIN逸,在上一骄为下就乱了。当时就有安禄山谋反,安禄山是边疆的一个胡人,他在边疆慢慢的集中他的兵权。因为唐玄宗当时疏忽国政,而且听信谗言,很多事情看不清楚,所以不能够明察,结果就把兵权交给安禄山,随著安禄山的势力日益壮大,他就有谋反意图。而颜真卿当时是做平原县的太守,他看出安禄山有叛变的迹象,所以颜真卿当时也暗地里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囤积粮食,防止他兵变。结果后来不出所料,安禄山真的起兵谋反,战火一下子就烧遍中原,在河北好几个郡都被沦陷,但只有城墙很坚固的平原县,颜真卿领导这些军民顽强的抵抗,守护得很成功。当时唐玄宗因为兵败,自己很痛心,在河北的各郡,除了颜真卿兄弟他们两个人把守的地方没有失守,其他地方都失守,唐玄宗非常的痛心,他叹息到,河北二十四个郡,只有颜真卿是个忠臣。他自己很后悔当时听信杨国忠的谗言,把他贬官,自己很叹息,说朕没有眼力,不知道这是一位忠心耿耿的义士。结果安禄山之乱以后,安禄山举兵,就把唐玄宗赶出京城。安禄山因为他自己是谋反叛乱,所以古人讲「多行不义必自毙」,当他攻进京城以后,刚刚开始做他称帝的梦,结果就被他自己的儿子杀害,所以自己是叛臣,家里就出逆子。结果这个安禄山之乱很快就被平息。

  当时又有一个节度史李希烈也造反,因为颜真卿他曾经得罪过一位权臣,所以就被派去执行一项非常危险的任务,那就是只身到李希烈节度史那里去劝降,希望他能够回头。但是要知道,劝降,除非他是能够听劝告归降,如果不归降,往往劝降的人肯定被杀害。当时颜真卿已经七十多岁,真是临危受命,在国家危难时刻他毅然接受任务,没有考虑自己的生命危险。到了叛军军营里面颜真卿是镇定自若,虽然当时李希烈手下的人对他谩骂、恐吓,但是颜真卿气宇轩昂,毫无惧色,这种勇敢、这种镇定的气度,使到李希烈对他也产生敬畏之心。当时还有人劝李希烈,说颜真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唐朝的太师,你现在想要自立为王,不如让太师归顺我们。颜真卿听到这番话以后就威怒不已,呵斥那些人,呵斥他们不知廉耻。结果李希烈听到颜真卿的一番义正辞严的讲话,反而生起了惭愧,向颜真卿谢罪。后来李希烈就以死来相威胁,劝颜真卿归降,说你要是不归降,我就让你只有一死。颜真卿已经事先写好遗书,把遗书拿出来给他们看,已经做好必死的准备,所以他自己毫无畏惧,而且绝不归降,最后这些叛贼就痛下毒手杀害了他。颜真卿在生命最后一刻都在大骂他们是逆贼。他已经七十七岁,英勇就义。当这个噩耗传到朝廷的时候,当时已经是德宗皇帝在位,德宗悔恨交加,非常的伤心,五天都没办法上朝,所有的将士都痛哭流涕,深切的悼念这位壮烈成仁的大唐忠臣,后来被封为「颜鲁公」的颜真卿。所以古人讲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做为一个君子,他的身上担负的是仁,以仁做为己任,真正为了仁,仁爱的仁,可以杀身成仁,自己可以英勇就义而成就这个仁,死而后已。所以颜氏的家族他们是以忠孝传家,留下的《颜氏家训》真的成为后人一千年来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最好的家规,这是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这是假如不在位,没有这个机会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事情,自己就要常常思虑补自己的过失,改过自新。唐玄宗《注解》当中讲到,「君有过失,则思补益」。就好像刚才讲的,颜真卿虽然被唐玄宗贬官,唐玄宗因为听了谗言,把这位忠臣贬官,忠臣心里会不会想皇帝这样的无道,我们就不管他,甚至是要帮助那些叛贼来推翻这个无道昏君,有没有这样想?没有。君有过失的时候,我们回到家里,「退思补过」的退也是回到家里的意思,就要思虑自己好好的改过自新,而为自己的国君有机会的时候进谏,让他也能够改正过失,因为他改正过失他才能够利益百姓,如果他有过不改,那么百姓因此而遭殃。所以君子他在家里所想到的都是自己修身慎行的事情,也想到国家有哪一些过错的事情,帮助国家修正。如果有过失,心里就不安,这个过失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国君的,心里都不安,都要想著如何来改正、来补益,绝对不会起抗逆、悖逆的心,这就是孝心、这就是忠心。

  『将顺其美』,这经文里面讲的,「将,行也」,将的意思就是行,所以这句话是行顺其美的意思,就是国君如果有好的方面,有优点,我们做臣子的很高兴,要顺而行之。所以玄宗他注解,「君有美善,则顺而行之」,当君有过失,就要想著如何帮助他改正,当君有美善、有优点,要顺著他,让他把优点继续保持发扬,有美善的政策我们一定要帮助努力落实。譬如说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这是美善的政策,我们下面的从上到下的这些官员、百姓,都顺而行之,乃至像我自己,没有在朝廷做官,没有任何的官职、工作,而是从事传统文化教学工作的,这是也是属於义务工作,我们怎么样顺而行之?我们就在自己的这个本分的岗位上大力的宣扬传统文化,推动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能够启发一部分人的良善的心,就能够对和谐社会做一点点贡献,这就是顺而行之。

  『匡救其恶』,「匡」是正也,「救」止也,匡救就是正和止的意思,也就是说「君有过恶,则正而止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国君也不例外,他有过恶,过是过失,恶这是恶的行为。过和恶怎么来分?《弟子规》上讲的,「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看有心还是无心犯的这些过失。如果是不小心、不在意的情况下,可能是习性使然犯的这些过错,那就叫做错误。如果是他有心犯了错误,蓄意策划的,而且经人劝告不肯改的,这就是有心非,有心做的错事那就叫恶。所以过和恶是这么分的。做臣子的正而止之,正就是扶正他,他走偏了要帮助他走回到正道上来,止是止他的过恶,他有过恶我们要帮助他停止犯错误,哪怕是可能我们忠言相谏的时候,会导致国君的愤怒,可能会治我们的罪,甚至会杀头,我们也要去劝谏,不忍心看到国君继续的犯这些过恶,使到人民因此而受苦,这种忠心跟孝心是一样的。《弟子规》上也讲到的,你看「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父母有过失我们就要劝谏,劝谏的时候要注意形式,「怡吾色,柔无声」,用善巧方便,用轻柔的方式,让听劝谏的人能够接受。「谏不入,悦复谏」,如果劝谏他不听,等他高兴的时候继续劝。「号泣随,挞无怨」,他实在不肯听,自己痛哭流涕,这是真心至诚,希望用这个诚心感化他,哪怕是他对我惩罚,挞无怨,他治我的罪,甚至杀我的头,我也没有怨恨,这是孝。对父母能尽孝,他对於国君就能尽忠,能够这样做这就是君臣之间有义。

  所以,『故上下能相亲也』,「上下」是指君臣,君臣之义就好像父母跟儿女那样,心中没有隔阂。《书经》上讲的,「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就是在上位的人他是明白人,知道你是个忠臣,哪怕是你讲的话是忠言逆耳,但是他知道,他明白,知道你的苦心,他能理解,他能接受。「为下克忠」,在下位的人一片忠心,忠心耿耿的来服务领导,这样上下之间就好像父子一样。所以君臣跟父子实际上虽然他没有血缘关系,君臣之间的义他没有像父子之间有血缘关系,可是那一颗孝心、忠心是一样的。唐玄宗《注解》中说,「下以忠事上,上以义接下。君臣同德,故能相亲」。在下位的以忠诚来事奉长上,长上用义来对待下级,上下级之间忠义相待。「君臣同德」,这个德就是随顺著道的叫德,能够随顺自性的就叫德,随顺本善的就叫德。君臣之间他的忠义实际上跟父母、跟儿女之间的慈孝是同样的,都是一个爱心、同一个本善,只是这颗爱心、这个本善表现在不同关系上,表现在父子之间那就是慈孝,表现在君臣之间就是忠义,「故能相亲」,相亲就是爱心在彰显,所以君臣之间情同父子。

  在历史上一个很著名的例子,「下以忠事上」这个例子,这是在汉朝有一位叫李善的人,所谓「李善乳主」这个典故。李善他是李家的一个当家,这是一位男子,忠厚老实,忠心耿耿的侍奉主人,结果有一年李家不幸全家染上瘟疫,大人都接二连三的去世,只留下一个不到十天,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以及万贯的家财,李家是个富贵家。结果李家的家丁、家人看见李家大人全部去世,正好这个时候趁火打劫,就把李家的金银财宝都抢夺一空,甚至还想把李家唯一的婴儿,这个香火把他杀掉灭口。李善他是非常的忠心,想到自己主人对自己那种爱护,那种厚义,觉得一定要帮助李家留一个后代,为了避免危险,所以就抱著这个婴儿就偷偷的离开李家。他出去逃生就逃到深山当中,过著一种隐居的生活,自己采一些野果子来吃,饥一顿饱一顿,带著这个婴儿,这个婴儿还要吃奶,自己是个男人,从哪里找奶给他吃?结果他就跪在地上痛哭,仰天长叹,说难道天真的要绝李家的后代吗?结果后来自己灵机一动,竟然用自己的乳头来送到婴儿的嘴里,没想到惊奇的发现乳汁竟然能够流出来,就这样他把这个娇弱的小生命,用自己的乳汁来养活他,慢慢的这个孩子竟然能够存活下来,结果后来慢慢的长大。他们在山里生活了十年,过著这种隐居的生活,自己耕种自己采集,另外照顾孩子、煮饭、洗衣服,又当爹又当娘,把这个孩子培养长大。这个孩子也在李善的抚育之下,教导之下,也禀承了他的厚道善良的品格。李善他对自己的小主人,知道这是李家唯一的命脉,对这小主人既教导他又恭敬他,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能够重振李家门风的人。结果当这个孩子到十岁,李善就决心为李家恢复家业,於是他就领著这个小孩到官府击鼓申冤,讨一个公道。当时县令听到李善这种忠义的节操,深深的感动,就为李家平反冤情,收回财产,把当时谋害李家的这些佣人全部都惩治。这个县令也非常的感佩李善的忠义,就把李善的这种事迹呈报皇帝,当时是光武帝在位,光武帝听到以后也非常的感动,於是就聘请李善担任太子舍人这种要职。太子舍人是什么?就是教导太子的老师。因为古来的皇帝他最希望的就是自己有后,能够继承家业、社稷,所以对太子的培养非常非常的注重,一定是请最有德行、最有学问的人来做太子的老师,太子能够有圣贤的德行他才能够使天下太平。

  当时李善他也做过太守,皇帝也非常器重他,他原来是李家的一个仆人,现在也荣耀了,因为他自己的厚德,感应得到这种福分。他做太守的时候,就有一次他在上路经过,就是上任的时候,经过李家的这个地方,他就去看李家自己主人的坟墓,当时他在坟墓旁边也是百感交集。他自己卸下官服,换上粗布的衣裳,就走到这个墓园为坟墓来除草清理,自己也是非常的悲痛,放声大哭。他跪在自己主人的灵位前,非常伤感的说:老爷,夫人,我是李善,我今天来探望你们,来祭拜你们,你们今天有后了,希望你们在天之灵得到安慰。这就是夫子在本经当中说的,「上下能相亲」,做主人的跟做臣子的真的是情同父子。所以孔子说过一句话,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下位的人能够得到上位的以礼相待,他能够感念自己主人的那种厚爱,所以真在危难的关头他也能够挺身而出,他能够尽忠,他不会做不义的事情。本章经文最后也是引用《诗经》作为本章的一个总结,这里说的: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这段诗是出自於「小雅」,《诗经》里有「小雅」和「大雅」,他是用「小雅」这句诗文来总结事君之道,做为臣子的怎么样事君,怎么样服务於祖国,热爱於人民,忠诚於领导。这里讲了,『心乎爱矣』,心真的爱领导、爱祖国、爱人民、爱自己的事业,这是爱心,这个爱心跟对自己父母的爱心是一样的。所以圣人教人,千言万语实际上就是把我们的爱心显发出来,从孝这里下手把爱心显发出来,能够爱敬父母,对於自己的领导他也有这样同样的爱心,这就是忠。所以心是真正爱领导,忠诚於领导。『遐不谓矣』,「遐」是远的意思,即使在很远的地方,没有在领导身边,没有机会跟领导说明自己心中的对领导的忠诚,「谓」就是说,但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自己心里藏著是忠诚,有哪一天忘怀?「何日忘之」,这个之就是心中的爱,这种是仁爱、忠诚。唐玄宗《注解》这里说,「遐,远也」,这个遐就是远的意思,在很远的地方,都没有办法亲自报告我对你的忠诚。这是「义取臣心爱君,虽离左右,不谓为远」,这个意思是讲,做臣子的心里爱著自己的君王,我们现在说爱祖国、爱人民。「虽离左右」,就是虽然不在身边,譬如说一个在海外留学的游子,心里想著祖国,或者是在外国工作的一个官员,像一个大使,他内心里想的是自己的国家,一个企业里面员工出差,他能够常常想著领导。「虽离左右,不谓为远」,他不能够对领导诉说,说老实话也不用诉说,真正有忠心的,他自然在行动上就有这样的表现,不必用口头来说,心心相印。下面说,「爱君之志,恒藏心中,无日蹔忘也」,爱君用我们现在话来讲,爱国、爱民、爱领导,这种志向永恒的藏在心里面,这心里没有一刻会暂忘,这心中完全是忠诚、完全是孝悌,这个是爱心、本善显露。这种人能够尽他一生保持他的孝悌忠诚而不变,他也就成就圣贤的品格。

  今天我们就把「事君章」讲完了,明天我们将最后一章讲圆满。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九集)  2008/7/22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19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钟茂森: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把爱欲看破、放下! 

 钟茂森:一位双博士,真诚拜佛癌症十五天竟神奇痊愈! 

 钟茂森:见色而起YIN心,报在妻女 

 钟茂森:防止邪YIN,得延寿、功名的故事 

 钟茂森:每日坚持护生,不与虫蚁众生结命债的方法 

 钟茂森:文昌帝君显灵,奖罚两位读书人的神异故事 

 钟茂森:怎样可以时时刻刻积阴德 

 钟茂森:家境比较好时,正好要赶紧修福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四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三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