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七集)


   日期:2012/5/18 15: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孝经》,我们上一次讲到「士章第五」,刚刚开了个头,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首先把本章经文再念一遍:

  【资於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昨天我们简单的介绍了这一章的大意,今天我们深入的来学习。我们来看宋朝这位礼部尚书邢昺他注解玄宗皇帝的疏文,《正义》里头有这些话,我们来学习一下。「《正义》曰:取於事父之行以事母,则爱父与爱母同。取於事父之行以事君,则敬父与敬君同。母之於子,先取其爱;君之於臣,先取其敬,皆不夺其性也」。这是为我们讲到经文上为什么说取母之爱,而取君为敬。对父母的侍奉是一样的,但是在母亲的这个方面来讲比较著重在爱,因为母子之间感情特别深。所以这里讲用侍奉父亲的行为来侍奉母亲,所以爱父亲跟爱母亲是相同的。在家里养成孝道,就以侍奉父亲的这种行为、态度来侍奉长上、领导,这个敬是一样的,所以以敬父之心敬君、敬领导。母子之间的这种爱跟父子之间的爱是一样的,五伦关系里面讲到的父子有亲,父是代表父母,父母与儿女有亲爱的关系,这是讲到天性。君和臣之间,臣对君要敬,这也是出自於天性,所以叫皆不夺其性,这个性就是天性。如果人能够随顺著这个天性而做人,这种人他就能够称为是君子、称为是圣贤。所以父母跟儿女之间的亲爱,领导和臣子、下属的这种仁敬,都是天生的,并不是后天人们制造出来的。所以孔老夫子在「士章」里面教导我们要移孝而作忠,对父母能够孝、能够爱,对於领导就能够忠、能够敬,统统都是天性。

  我们看到唐朝有一位中书侍郎,他的名字叫崔沔,这个崔沔是个孝子,侍奉自己的母亲尽心竭力。他母亲因为得了眼病,治疗很久最后都无效,导致双目失明。崔沔在帮助母亲治疗眼病的时候可以说是不惜倾家荡产,再苦再累也努力的来为母亲排解、治疗。他母亲不幸最后双目失明,而崔沔侍奉母亲三十年,总是那样的恭敬、真诚,甚至晚上在母亲身边都不脱衣帽,和衣而睡,就是晚上如果母亲要呼唤他的时候他可以随时起来给母亲服务。每当过年过节或者是遇到良辰美景的时候,崔沔都扶著自己的母亲去散心,譬如说去郊外旅游,或者跟家里的亲友们聚会,在大家相聚的时候母亲也很开心,大家有说有笑,一团和乐,母亲也就忘却了这个眼病带来的痛苦。出外旅游的时候,母亲虽然看不到这些风景,但是崔沔都在不断的给母亲说这些风景怎么样的美,也能让他这位老母亲彷佛看到这些良辰美景一样。

  结果后来母亲去世了,崔沔非常的伤心,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就立志终身吃素。《弟子规》上讲的「居处变,酒肉绝」,他酒肉绝一绝就是一辈子,终身吃素来怀念自己母亲。他后来做了官,做到侍郎,这是很高的官,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算是副部长级的。他收入非常的丰厚,有朝廷俸禄,他就把这些俸禄都分给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儿女,照顾他们的生活。因为崔沔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所忧虑的就是自己的这些哥哥姐姐、就是自己这些的亲友,现在我照顾他们的生活也是报答母亲的恩德,这也是安母亲在天之灵。所以这位大孝子,你看他,真正对於母亲可以是尽到爱敬之心,这个爱敬非常的圆满。孝心是天性,他把这个天性能够保持一生,甚至父母不在世的时候都依然保持而不改变,所以他在做官的时候也是忠心耿耿。对父母能够爱敬,当然对於皇上、对君王、对於国家、对於人民也能够尽到爱敬之心。他自己也得到很好的果报,他的儿子叫做崔佑甫,做到唐朝的宰相,也是一位很贤能的宰相,我们知道这是善有善报,自己能够尽孝尽忠,必定有尽孝尽忠的儿女。

  我们再向下面看,邢昺的解释还有一段,「《正义》曰:以事父之孝移事其君,则为忠矣;以事兄之敬移事於长,则为顺矣。『长』谓公卿大夫,言其位长於士也。又言事上之道,在於忠顺,二者皆能不失,则可事上矣。『上』谓君与长也,言以忠顺事上,然后乃能保其禄秩官位,而长守先祖之祭祀。盖士之孝也」。这段分析也非常好,《孝经正义》里面说,「以事父之孝移事其君」,就是对父母这种孝心拿出来对待自己的领导,对待自己的事业,就能够尽忠。忠,这是上面一个中字,下面一个心字,也就是心取中,不偏不倚,能够行中道,心地光明,没有偏疵,不是图自私自利,不是图名闻利养、个人享受,而是一心为国家、为人民做奉献,这叫忠。忠心来源於孝心,实际上忠心和孝心是一个心,这个心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真心,《三字经》所讲的「性本善」。每个人都有的这种真心本性,我们能够把它保持,当这颗心面对父母的时候那就是孝,面对领导、面对自己的事业那就是忠,所以只要这个真心能够保持,八德统统具足。

  下面讲「以事兄之敬移事於长,则为顺矣」,这是移敬兄之心而敬长。这个长,下面讲的,谓公卿大夫。士人他的地位排在公、卿、大夫之后,公就是诸侯,所谓公、侯、伯、子、男五等的诸侯,当然公上面还有天子。《孝经》里面讲的五孝,从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然后再到士,所以士这个地位排在天子和公、卿、大夫之后,因此天子、公、卿、大夫统统叫做长。这个君,前面讲的,移孝作忠是对君上,这个君特指是天子,也能泛指领导。一个企业的老总,总经理、董事长这是领导,一个学校校长,一个机关团体都有负责人,这些都称为是君。卿大夫是各部门的领导,用敬自己兄长的这种敬意,这叫行悌道,用孝悌之心对待君上、领导,自然表现出来是顺从,我们说的听话。

  现在人听话的人很少,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教育都是培养人创新思惟,培养人独立个性,而把顺从的忠顺、孝悌这些品格没有放在眼里,不提倡了,不鼓励了,甚至会觉得一个人懂得顺从人,觉得这个人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所以现在的社会就搞得很复杂,人人都有自己的意见,人人都好打抱不平,一点小事就兴风作浪,这是社会不安的因素之一。一个人能够有孝心的,他肯定处处都能够顺从父母。像我从小到大,我的父母还有我的长辈们都说,很少跟父母有顶嘴,甚至是吵架现象,没有,心里面也没有那种所谓的逆反心理,这个逆反心理就叫大不孝。所以孝顺、孝顺,孝后头必定是跟著顺。我从小到大,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美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乃至最后在大学里任教授,这条路子都是我母亲她的心愿,我只是顺从著母亲的心愿来走这条人生路,结果发现这竟然是一条捷径。所以很多人说你三十几岁当了终身教授,很了不起。不是我自己了不起,我跟大家也报告过,我资质是很差,如果说有优点,大概有一个,我的舅父在我三十岁的时候给我写了一个生日贺卡,他告诉我说,茂森,看你三十年走过的路程,给你总结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两个字「听话」,就是顺。听话的人有福,父母的人生经验、人生智慧,我们这一个顺字统统都得到,少走很多的人生弯路。在家里有这种孝顺心,出去工作跟领导必定是和谐,为什么?他自自然然就有一种忠顺之心,他不是造作的,也不是要讨好领导,给领导献媚,不是,这是他已经养成习惯,以忠孝存心,所以外相表现必定是顺从、必定是恭敬。

  所以讲「又言事上之道,在於忠顺」,事上这是讲对於领导,就是前面讲的君和长,现在我们讲的,比我们位高的,德高、年高、声望高,这些人统统都可以归纳到上这一类人。事上之道,对於这些人我们应该怎么样去侍奉?忠顺两字。二者皆不失,一个忠,忠心耿耿,忠诚,他不会叛逆,顺,他顺从、他听话,乐意奉侍自己的长上。当然这种顺也要有智慧的,要顺什么?用智慧来随顺这些领导们,如果是领导造恶,那我们就要懂得善巧的帮助他们回头。所以这个顺是顺我们每人的天性本善。后面《孝经》有「谏诤章」,里头讲到,这个顺不是盲目的听话。所以子从父之令未必就是孝。所以顺不一定就是父母讲什么都没有一个判断而照单全收,那种顺就是一种愚顺,不是智慧的顺。所以顺是要有智慧。像舜王如何随顺他的父母?父母怎么样害他,他自己能够保全自己的身体,不陷父母於不义,而在此状况当中能够随顺父母,这就是智慧。不像曾子,曾子有一次被他父亲生气打他,把他打昏在地。孔子就批评他,你这样不能叫做孝顺,要是父亲失手把你打死,你就陷父亲於不义。所以这个顺是要靠智慧的。忠顺二者都能够保存不失,这就能够懂得事上,这个上就包括君与长。

  「言以忠顺事上,然后乃能保其禄秩官位」,对领导能够忠、能够顺,就可以保全他的俸禄、他的官位,我们说他能够工作到退休为止,退休金也没有减少,他能够平平安安的做到退休,退下来能够「长守先祖之祭祀」,祖先我们要祭祀,祭祀祖先是个孝道的行为,要祭祀祖先自己要能够保全自己的家业,否则面对祖先自己都觉得无脸见人。因此做为士之孝就是注重在移孝作忠,把敬父母、爱父母之心来对待领导、对待国家、对待人民、对待自己的职业,行为上做到忠顺,这样可谓一位士人行出的孝道。谈到忠,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忠心,人能够对自己的职责尽忠,也就负责任,甚至能够把自己安危都忘记,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心里面想到人民,而能够牺牲奉献自己,他的忠才能够做到圆满。

  我们看到五月十二日的四川大地震,这个地震以后的救援工作演出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有一位都江堰市的医疗队的队长,叫做高天君,他们是跟解放军医疗队合作一起去做救援工作,因为地震,导致山体的移动,道路都被破损,没有办法走,所以他们只能是徒步进入灾区救援。这位高队长跟战士们一起做为一个尖刀班,快速行军进入地震区,因为这个地震还在不断的有余震,这一路上很危险,很多山石不断的滚下来,而且山体也在移动,地壳都很不稳定。结果这位高队长走著走著突然踩空,因为地震以后地有些洞,他没看清楚,一脚踩到洞里面,结果就搞得骨折。这时候高队长就立即跟这些其他的战士们说,我走不动了,你们赶紧前往灾区做救援,不要管我,我就在这里自己照顾自己,等你们回来的时候再把我带出去。结果战士们很担心,说现在地震还在震,眼看著那个山体会移过来,就会把人埋葬在路上。但是高队长想到还有很多的被埋在灾区里面的这些人要等待救援,所以告诉大家不可以等待,赶紧走,结果战士们含著泪水离开了。幸好高队长真的是行善之人有天护佑,在这样最危险的地带当中竟然安然无恙,被后来从这个地方经过的另外一个救援队救出来。所以我们能看到,一个人真正能够忠於自己的职守,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危,念念想到救人民,替人民来服务,他的果报也是非常好的。真是人以忠顺来感,天必保守而应,这个保守就是《孝经》经文上讲的,「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他真正以一颗忠心来行事,天地相保,使到他能够不仅保全身体,也能保全禄位、保全家业,他的这个声名,他的这种忠义的美名也在全国上下流传。所以凡事我们要深信有因果,善因必定得善果,恶因就会有恶报。经文上讲的「忠顺不失,以事其上」,这就是因,善因,果是什么?《孝经》下面一句讲的,「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所以一部《孝经》实际上也是讲到一个因果的道理。

  我们再来看邢昺注疏里面下面一段话,「入仕本欲安亲,非贪荣贵也。若用安亲之心,则为忠也。若用贪荣之心,则非忠也」,这是给我们讲述什么才叫真正的忠。为什么我们要去做官?要为人民服务?入仕,古代就是做官,士人,就是我们讲的读书人,读书人他的目标是考取功名,能够得到一官半职,这入仕了。入仕的目的,你看邢昺《正义》里面给我们讲得好,为了什么?为了安亲,就是让父母亲心欢喜,心能安乐。如果官做得好,做得清正廉明,甚至能够百姓爱戴,甚至能够流芳千古,这就真正让父母心安,安乐。《孝经.开宗明义章》里面就说到,大孝显亲,能够扬名后世。古人他们把入朝做官做为一种安亲扬名这样的一种手段,他们不是为了贪图荣华富贵。所以做官还是为了父母,还是一种行孝。所谓《孝经》上讲的,「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事君就是入仕做官,就是一种行孝。把这个孝心扩大到要为国家、为人民来服务,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孝心的扩展,不是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贪图这些那就堕落了,有亏於德行,那怎么能够称为孝?

  所以邢昺《正义》中说的,「若用安亲之心,则为忠也」,所以发心要正,我做官到底是一颗什么样的心?这个心要是不正,这个因就不真、不善,果也就不真、不善。所以安亲之心是真正的好因,以这颗心来入仕做官,自然他能够尽忠。像宋朝很有名的岳飞和秦桧,这两个人用心就不一样。岳飞之所以能精忠报国,这是因为他能够有安亲之心,他出仕做官之前考上武状元,岳母在他背上刺字「精忠报国」,所以岳飞一生真正做到母亲这句话,这就是安心。如果不能够精忠报国,母亲的心不安,所以他能够移孝作忠。反过来奸臣秦桧他的心就不是安亲之心,他是什么?用贪荣之心,则非忠也,他贪图的是自己的荣华富贵,整个就是为自己个人打算,所以凡事有害他的功名利禄的他都把他做为眼中钉、肉中刺。他知道岳飞攻打金国,如果真的把老皇帝接回来,岳飞肯定在秦桧地位之上,所以他自己嫉妒,就要把岳飞置於死地。这种心是什么?归根结柢是他贪荣之心。所以他就成为一个不忠不义的奸臣,遗臭万年。到现在在杭州你到岳王祠去看,大家对岳飞都恭敬顶礼赞叹,在岳王像外面的地上跪著秦桧和他夫人的铜像,大家拜完岳飞以后,回头就拿那个棍子来打秦桧和他夫人的铜像,边打还边骂,甚至给它吐口水。所以用心不善,这个因虽然小,这个果会很大,到最后是自己也没有好下场。秦桧死的时候舌头伸出来自己嚼舌,把自己舌头嚼断,痛苦而死,为什么?因为他自己用自己的口诬陷忠臣,造这个口业,最后就落得嚼舌而死,舌头伸出来进不去。佛家讲这种人肯定堕地狱,堕什么地狱?我们可以想像是拔舌地狱。现世都舌头伸出来缩不进去,你想想他将来必定是这个果报,在地狱里面被恶鬼把舌头拔出来,拔得长长的用犁来耕,拿铁链来锁住。这都是最初一念心不善、不真,导致的果。我们再看王氏,她现在也是被千秋万代的人唾弃。所以用心很重要。

  真正能够常常想到为父母、为国家、为人民,他能立志,自己不仅是能保其禄位、守其祭祀,甚至能够流芳百世,自己成圣成贤。我们看到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他也是出身贫寒,父亲早死,母亲改嫁,改嫁到朱姓人家,后来范仲淹在朱家待不住,告别母亲,立志求学将来做官,再接母亲回家奉养,跟他母亲说,请母亲等我十年,我现在要拿了功名衣锦还乡。立志以后范仲淹就到书院里去读书,一个破旧的书院苦读,记载上说,他五年和衣而睡,闻鸡起舞,非常的用功,在冬天非常的寒冷,范仲淹吃的东西非常的简单,就吃稀粥就咸菜,把粥煮好之后冻成一块块的,然后切成几块,一餐吃一块,把咸菜切成一条条的就粥吃,所谓的「断齑划粥」。有一次一位富贵家的子弟看到范仲淹这么样的清苦,於心不忍,给他送来一桌很好的酒席让他品尝,补充补充营养,但是过了好些天之后,这个富家子弟再去看他,发现那桌酒席原封没动。他就问范仲淹,难道你不喜欢我给你的这些酒菜吗?为什么没有给我这个面子?范仲淹就告诉他,很诚恳的说,不是我不愿意接受你的馈赠,是因为如果我今日吃了你的美味佳肴,他日就吃不下我的稀粥咸菜。范仲淹先生就这样以苦为师,用清苦的生活砥砺自己。他为什么能这么做?因为他这个因地的心是一颗至孝的心,他为了报恩,为了报答母亲,让母亲晚年有一个好归宿,而他也处处想到为国分忧,为民服务,这是忠心,有忠孝存心他才能这么做到。这个心是真的,是安亲之心,不是贪荣之心,如果他贪荣,贪荣华富贵,享受的,他见到美味佳肴肯定动心。

  记载里还有个故事,说他在寺院里面有一次在树底下挖出一坛白银,但是范仲淹先生看了之后心都不动,还是把它原封埋好,也没告诉人,这个事情搁了很多年,最后等范仲淹做了宰相,那个寺院的人来请他帮忙,你做了宰相,照顾一下我们家乡的破庙,给我们修复修复。范仲淹先生才告诉他,你那个寺院的树底下就有一坛白银,你们挖出来足够你们用了,大家才知道,后来挖出来真的看到这些白银。你看范仲淹,见到美食不动心,见到金银不动心,可见他对荣华富贵没有丝毫的贪图。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为什么能够这么样的刻苦立志?就是他有这颗安亲之心,安亲而后安民。

  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跟朋友一起遇到一位看相算命的先生,这个看相的人给大家看相算命,范仲淹就请教他,说请问我能不能够做到宰相?这个算命先生看到之后,你这个小伙子口气还很大,一开口想做宰相。范先生听到算命先生这样的话锋,就知道可能宰相做不到,马上话锋一转,就问那您看我能不能做医生?这个算命先生有点百思不解,刚才还说想要做宰相,怎么一下堕到了医生?因为在古人来说做医生的职业是很清贫的,过去医生真是医德高尚,存心就是救死扶伤,不是贪图别人供养医疗费的。所以那些穷人看病的,买不起药,付不起医疗费,医生都会免费给他医治,甚至还贴补医药费帮他买药,医生绝对不开口问人要医疗费的。你看看老医生,现在估计没有了,在民国时代,我的外公外婆他们有说过,说在哈尔滨老城区的那些医生给人看病不开口要价的,外面放了一个钱箱,你看了病之后,自己觉得能付多少自己把钱投到这个箱子里,医生也不看你投多少,到了一个月末他就把这个箱的钱收一收。医生是医德高尚,当然就生活会很清贫。所以这个算命的先生看到范仲淹怎么一下从宰相变成想做医生,就很疑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范仲淹说,不能做良相,我就去做良医,良相可以救人,我做不到,做良医也能救人。你想想范仲淹这种存心,以安亲之心安民,所以他才能够做出「岳阳楼记」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论语》里面子路,这是孔子的学生,跟夫子请教过,「子路问君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他说:「修己以敬」,能够好好的修持自己,以什么修持?以敬,古人说的「主敬存诚」。能够主敬存诚,他对自己生活一定是谨慎,德行各方面都不会有缺失,更像范仲淹先生的,真的是以苦为师,见财不动心,这都是大德。子路听到修己以敬,他觉得还不够,他还想继续问,又问第二层意思,「如斯而已乎?」是不是做到主敬存诚就能称为君子?好像子路觉得修己以敬这个范围太小。孔子就回答他:「修己以安人」,自己好好的修就能够安人,自己主敬存诚就安己,自己心就安,心安就身安,自己安了才能安人。安人第一个是安亲,刚才讲的安亲之心,让父母亲安乐这是齐家,让家里人都安乐,然后扩展起来就是治国,让一国之人都安乐,再扩展就是平天下,一天下人都安乐,也就是说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修己这是基础,这是首要,这是关键。子路听了之后他还再问,曰:「如斯而已乎?」修己安人这就可以了吗?还嫌不够。结果孔老夫子跟他讲:「修己以安百姓」,这个人扩展起来就是天下人,百姓,就是《弟子规》上讲的「凡是人,皆须爱」,所以这个安百姓就不只是齐家,就包括治国、平天下。

  然后夫子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真正做到让天下人安乐,让世界和谐,哪怕是像尧、像舜这些圣王,都未必能够办得到。尧、舜这些圣人他如何来安百姓?就是靠修己,真正把自己德行修好,他就能够做到孔子所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天下人都能安乐,各得其所,这是太平盛世。所以范仲淹你看年轻的时候就立志向要这么做,这就是大孝,不仅是事君,而且做到立身。当他把这个孝道做好以后,孝悌之风在他这个家里就能够承传,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我能孝自无逆子。范仲淹的两个儿子,范纯仁、范纯佑都是大孝子,特别是范纯仁,他的德行、学问都受到当时人的赞叹,朝廷都请他出来做官,当时范纯仁为了照顾自己年迈的父亲,把朝廷的邀请推掉。后来父亲过世以后,他的兄长范纯佑也因为得病在家,范纯仁为了照顾自己的兄长,也推辞了朝廷的聘请,可见得范纯仁他也是孝悌做到很好、很圆满,对父母这种尽孝,对於自己兄长致敬。结果他后来拒绝朝廷邀请,他自己说「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这句话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怎么可以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而轻忽父母,也就是要把孝顺摆在第一位,把自己的事业摆在第二位。真正有这种孝悌之心的人,天必定会保之,所以他真正会失掉他的禄食吗?他的官位吗?难道尽孝的人会障碍自己的事业吗?不会,范纯仁最后还是官拜宰相,成为当时一代名臣。正所谓的「忠臣出孝子之门」,这是范家孝悌传家,把这种家风,这种孝忠的家风为我们演示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若有安亲之心,则为忠也」,他能真正像范纯仁、像范仲淹以安亲为存心,自然他就能够尽忠。

  茂森想到过去母亲在我上大学的那时候,就表达了对我的心愿,希望我将来出国留学读博士,能够取得一定的世间的成就,这是母亲对我的心愿。因为家里经济也并不富裕,当然心里就想到要出人头地,能够起码有俸禄,就像「士章」里面讲的,能够保其禄位,就是有一定的事业,可以让父母能够安享晚年,於是立志出国留学。因为学习成绩很优秀,也就很快的在毕业之后就到美国读书,攻读硕士和博士,但是因为家里经济能力有限,所以自己也靠奖学金来维持。不仅是奖学金能够维持得过去,而且每个月都给父母寄钱,我记得当时是每个月八百块钱美金,给家里父母寄三百,自己剩五百,所以每个月吃住的费用就非常的节俭。吃的菜饭基本上是到市场上买的最便宜的饭菜,再加上跟同学们一起合租的公寓是最便宜的房子,夏天为了节省不开冷气,冬天不开暖气,真正冷的时候,真的是把所有衣服、毛毯都盖上,还不够,把书本都压上来来过冬。当时一个同学用旧了的一个高压锅,用了四年,结果他要把它扔掉,我刚到美国,看到这个高压锅还能用,就给我用。这个高压锅上面的锤子已经没有了,就不能高压,我就拿这个锅煮菜、做饭、煮汤用了四年,自己生活真的是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很希望自己努力的学习,赶紧把学业完成来回报父母。

  当时我在去美国留学的第一年的冬天,那是一九九六年一月七号,我给我母亲写了一封信,我是每两周都给母亲写一封长信,这些信母亲都把它搜集起来放在我们家庭文化箱里面,已经是很多、很厚的一大叠。偶尔拿出来看,心里也觉得很有感动。这个信里面有一段是这样写到的,我给大家分享一下:「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们这儿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发现天上飘落许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时候,我可以挺过来,便可省些钱,无需买棉被了。尽管冷,我仍然保持每周一、两次的冷水浴。在冷水浴时,我可以锻炼自己「舍受」。我目前的学习、生活都较单调,每日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菜饭,走同样的路,读同样的书。我尽量让自己在单调中求单调,使躁动的心熄灭。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单调的生活,做至少七年的机器人,直至获得博士学位为止。因为我深深懂得:我来美国不是享受的,而是欠著父母的恩德,花著父母的血汗钱,若不努力读书,天理难容!所以我突然很喜欢寒冷的冬夜,因为在冬夜里我才能体会「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清净。这个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场冻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进取心却比任何时候都强。我要以优秀的成绩供养父母!妈妈,请您放心,您的儿子向您保证,向您发誓,我一定会孝顺您,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

  这是我给母亲写的这封信,当母亲收到这封信以后,心里当然是非常的安慰,知道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还在正道上走。而母亲是一位非常懂得教育的人,一般可能父母接到儿子这封来信会很心疼,怎么冬天都没有钱买棉被,怎么这么辛苦,这么枯燥的生活,可能会赶紧寄钱给他买棉被,让他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可是我母亲是怎么样做的?她给我写了一封回信,这封回信也给大家分享一下,她说:「寒冷能使人如此理智和坚强,感谢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感谢清苦、无欲的生活!它使人恢复性德之光!中国六祖惠能大师说,人的本性(佛性)里什么都有(具有智慧、福德等等),只是人们长久以来迷失,被贪、瞋、痴的尘土封盖了,使其不能显露。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开启人性的宝藏呢?——用「孝」。这是第一把钥匙。孝养父母,扩而大之,孝养一切众生。茂森,你先做一个榜样,给青年们看看!」所以母亲抓住这个机会又一次的提醒我行孝,不仅自己行孝,恢复自性的性德之光,而且要把它发扬光大,扩大到对一切的民众、一切众生。

  我们下来继续看在邢昺《正义》里面有引用到严植之的一句话,还是注解这一段经文的。「严植之曰:上云君父敬同,则忠孝不得有异」,这是讲到以至孝之心来服务於领导,服务於国家、人民,就必定是忠,孝和忠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所以说君父敬同。敬父和敬君都是出自於天性的这个至孝的心,如果说是对领导的敬意和对父母敬意有不同,那么这个心就不真了。我们有时候会看到,某人对领导见面之后鞠躬哈腰,毕恭毕敬,好像领导一呼,马上应勿缓,甚至溜须拍马、献媚,服务殷勤得不得了,对领导很恭敬,可是你看他对父母怎么样,回到家里没把父母看在眼里,自己像大爷一样,让父母还要伺候他。所以对父母要是不敬,他怎么可能由衷的对领导有敬意?他对领导这么恭敬是为什么?必定是贪荣之心所致。贪荣之心则非忠也,不是忠心,那个心是假心,有所图的心,自私自利的心,哪里是真心?领导在的时候他能溜须拍马,毕恭毕敬,领导哪天下了台,你看他对领导是什么样的脸色,可能理都不理,又拍另外一个领导的了,这种人哪里是忠。所以这里讲忠孝不得有异,不得有异就是相同的,就是一不是二。

  所以我们选择人才、选择下属,企业招聘员工,乃至国家要培养接班人,怎么样去选择?古人告诉我们一个原则,「孝廉」两个字。你看这个人对他父母是不是尽孝的,如果真正是对父母尽孝的,他必定是对国家、对人民尽忠,因为忠孝不异,它不是两个,是一个,同一个心,只是面对的对象不同,才有这个相上的区别,在心上、在理上是完全一样的,再加上廉洁,廉洁他不可能会贪污,不可能会有腐败现象,这种人就是最好的接班人。对父母尽孝,对老师表现出来的必定是至敬。老师在五伦关系当中虽然没有特别指示出来,但是老师这一伦是跟君是排在一样的。所以移孝来作忠,对老师也必定是忠心,忠顺不失。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师道,注重学问的传承,学问传承我们说找传人,什么人能够做为传人?必定是看他对老师是不是能做到忠顺不失,他能够对老师忠顺不失,这证明他尊师,尊师的人必定重道,尊师重道是连在一起的。他对老师不尊敬,他肯定对道业也不尊敬,因为老师是传道之人,这是韩愈「师说」里面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他真正希望学道、学知识、学技术,必定是对老师尊重,他才能学到真实的东西。

  所以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像茂森在去年年初以来辞掉教授的工作,立志从事圣贤教育的事业,跟随净空老教授我们的老师来学习。对老师常常我们自己提醒自己要忠顺不失,父母把我们送到老师这里求学,母亲也是千叮咛万嘱咐要听老师话,所以对老师也是由衷的恭敬、好学,希望多学一点,希望老师多教导一些。所以想自己得到成就,那必定是自己存心要正,这是邢昺这里讲的安亲之心,不是贪荣之心。如果向老师学习,学这些道德学问,有心将来能够成名,能够得到大家的恭敬、赞叹、供养,这是属於贪荣之心,这些心就会障碍我们真正的道业。所以用心要纯真,纯真的话将来果报必定是真。孔子教导我们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学道最终目标就是安百姓,就是能够帮助世界达到安定太平,这是圣人的理想。真正这么做到才可谓做到立身行道,扬名后世,这是至孝。

  《诗经》里面有一句话,孔老夫子在「士章」文中也引用到,「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就是早起晚睡,不要辜负你的父母,所生就是父母,忝就是侮辱,不要让父母受辱。如果我们不能够努力的求学、求道,落实道德,没有真正做一个君子,心里面常有所谓贪荣之心,贪图自己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搞的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就让父母蒙羞,《弟子规》上讲的「德有伤,贻亲羞」。所以「士章」告诉我们,把孝心养成,移孝作忠,而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了安亲,还是纯孝之心,这样必定能够成为君子、成为圣贤,这是孔老夫子所希望我们达到的理想。

  下面我们再学习下一章「庶人章第六」,我们先把这一章的经文读一下: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这一段经文不长,但是所含的义理十分的丰富。这一章讲的是庶人如何来行孝,庶人我们说是普通人,就是除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人以外,一般的平民百姓都可以称为是庶人,庶人就是一般普通人,该如何行孝?这里讲到主要是以自己的劳力来养活、赡养父母,供养自己的双亲,而且要懂得谨慎其身。我们先看看邢昺的《正义》里面对此章的一个大意的说明,「《正义》曰:言庶人服田力穑,当须用天之四时生成之道也,分地五土所宜之利,谨慎其身,节省其用,以供养其父母,此则庶人之孝也」。这段话就是讲到古代是农耕社会,一般都是家里有一些田地耕种,春耕、夏长、秋收,得到一些粮食,这就是所谓的用自己劳力来赡养父母。要耕种这就要懂得利用天时地利,所以需要用天之四时,就所谓的春、夏、秋、冬,掌握节气的变化,掌握农作物生长的这些规律。所谓分地就是分五土所宜之利,分五土就是指五种不同的土地,把这些土地的这些规律、利弊、好坏都了解了,该如何来种植,这就是所谓的『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谨身』就是谨慎其身,节省其用,这是「谨身节用」的意思。谨身是对自己德行来讲的,言语造作都要谨慎,不可以造恶,不可以犯罪,否则就会遭到礼法的惩罚,这样就没办法孝亲,没办法服务父母。自己也要节俭,生活节俭一些就能够长久一些,用这样的一种心行来供养父母,让父母能够安安乐乐的终其天年,这就是所谓的『庶人之孝也』。孝顺父母真的不在乎你是什么样的身分、地位,你富贵如天子、诸侯,贫贱如一般的平民百姓甚至於乞丐,都可以对父母尽孝的。这就是所谓的『孝无终始』,始於天子,这是五孝之始,终於庶人,五孝讲到最后讲庶人,没有分地位的贵贱,统统都要行孝。当然『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意思很深、很广,我们在后面会有详细的解析。现在我们主要是看到第一句,「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在汉朝有一位孝子叫蔡顺,他的父亲早去世,跟母亲相依为命,他侍奉母亲非常的孝顺。当时因为在汉朝王莽篡位,所以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又逢到饥荒年,一点收成都没有,当时蔡顺没有东西供养母亲,所以每天只好上山去采野果,采一些桑椹果来供养自己母亲。结果有一天他上山拿著两个篮子去采桑椹果,遇到强盗把他拦劫住,当时因为饥荒年,强盗不是抢东西,是抓住人要把人给吃掉。当时强盗看到蔡顺拿著两个篮子的桑椹果,一个篮子的果子比较黑,比较成熟,一个篮子里面的果子比较红,还没有完全成熟,就有点好奇,就问蔡顺,你采桑椹果为什么要分两个篮子来装?蔡顺就老老实实的跟强盗回答说,黑的果子比较成熟比较甜,是给我妈吃的,那个比较红的还没有成熟的果子是我自己吃的。这些强盗一听就很感动,不忍心害蔡顺,不仅没有为难他,而且还送给他三斗白米和一些肉。可见得你看强盗他也有良心,这种良心就是《三字经》头一句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是本善的,只是因为后天的这些污染,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自私自利这些污染,把自己的本善给掩盖。

  所以孝顺父母这是本善,强盗亦有之,因此看到蔡顺能够这样的孝顺父母,强盗也感动,触动了他的天性,启发了他的良心。这使我们能够相信真的人性本善,而用什么方法能够把人性本善开发出来?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孝道。我们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关於海南海口监狱用《弟子规》、用孝道的教育改造服刑人员,效果卓著。很多服刑人员过去很难改造的,这些人一般人认为是社会的渣子,是害群之马,对他们都唾弃,但是海口监狱这些干警们,他们自己在领导的带领下学习《弟子规》,用《弟子规》、用孝道来教育这些服刑人员,干警们自己以身作则,同时让大家一起学习,跟大家讲孝道的故事,让这些服刑人员孝心启发出来,所以见到自己的父母都痛哭流涕,跪在地上忏悔,知道自己做错了,发誓重新做人。改造的效果比以往用教条式的,机械式的,甚至暴力式的这种教育,效果好上百倍。这是什么?循著天性而教化,父子有亲就是天性,循著天性教化非常的容易。所以《孝经》上也讲到「教民亲爱,莫善於孝」。

  蔡顺的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人都是能够教得好的,强盗也能够教得好,服刑人员也能够变成好人的。蔡顺他为我们显示出谨身节用,这是古代的二十四孝之一,现代也演绎出跟蔡顺一样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感人的孝子故事。这是在浙江林学院的一位大学生叫刘霆,刘霆家里很清贫,他的父亲抛弃了他们母子,他母亲身体不好,得了肾病,刘霆,这是十几岁的孩子,照顾自己的母亲尽心竭力。后来刘霆考上大学,但是因为家里没有经济能力,难以负担学费,所以刘霆就决定放弃学业在家里照顾母亲。大家看到刘霆侍奉他母亲真正是衣不解带侍奉於床前,《弟子规》上讲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他自己想要来照顾他妈妈,但是他妈妈希望他上大学,在妈妈执意要求下,最后他决定背著他母亲上学,到大学附近租了一个很小很小的房子,他不住在学校的校园里面,因为这样不方便照顾母亲,每天白天学习、上课,晚上回到家里就给母亲做饭,照顾母亲。结果母亲的病情一日一日加重,最后医生建议一定要换肾,结果刘霆就暗暗下决心,要自己捐一个肾来救他母亲。后来这个事情被一些爱心人士得知,都为刘霆的这种孝悌的精神感动,大家纷纷解囊相助,而且有医院决定免费为她做这个换肾的手术,终於帮他母亲成功的做了换肾手术,也不需要自己换肾,这是医院捐献出来的。后来大家给他捐助的很多,因为知道这位孝子为了省钱给他母亲做医疗费,不舍得吃,甚至饿得胃出血,大家非常的同情,一下子捐款就捐的很多,保证他的整个医疗费用和生活学习。这位刘霆得到这些热心人士捐的善款用不完,他也是省吃俭用,知道这些善款每一分钱都凝聚著大家的爱心,不可以浪费,所以把捐款中的五万块钱又重新捐献出来,在学校里面设立了一个孝心基金,也专门来帮助那些贫困孩子他们家里类似於刘霆这样子的,也得到这种孝心的、爱心的捐助。

  所以你看看刘霆,一个普通家里的孩子,可以说是庶人,但是他能做到谨身节用。谨身,谨慎他的道德,首先一个是孝道,而且能够把孝亲之心还扩大,设立孝心基金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他能够节省自己的生活赡养母亲,他在学校的时候一边打工还一边学习,学习也很努力,成绩也不错,这是演绎出现代的孝子感人故事。茂森在前年就看到这一篇的报导,很感动,尤其感动的是刘霆他能够把对母亲的这分孝心扩大出来,设立孝心基金来对社会上有缘的人,帮助那些困难的人。所以当时我在中山大学任客座教授,中山大学他们有一个国际MBA班,叫工商管理,请我去教金融课程,他们这个项目是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办的,用外国的这些金融的教材,聘请外籍知名的学者来担任这个课程的教授,当时请我去教金融课。中山大学是我的母校,我本不应该收钱的,但是他们校领导执意说,每个人都是这样,要有工资费用,费用也很高,你不可以例外。我就想到我这个钱干脆就办一个基金,专门也是来资助大学里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因为我是在岭南学院毕业的,也在岭南学院任教,在那里帮助那些贫困孩子上学。跟它的校领导谈了之后,他们真有这种项目,而且有这个标准,凡是家庭月收入低於四百块人民币的,就有资格申请这种助学金,我就把这些工资全部捐出来,来资助这些贫困孩子。这些校领导就问我,你这个助学金用什么名字命名?是不是也搞一个「钟茂森助学金」,我说不要,我们并不要名,我想了一下,就用「孝悌助学金」。《论语》里面,「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就是仁爱,就是圣贤之德,以孝悌为本,所以用孝悌这个名字命名。结果这个助学金成立以后,有朋友听到我们在大学里设了这个助学金这种善举,他们也很欢喜,一起加入。结果去年、今年这个助学金善款增加了很多,今年的捐助也有八万多人民币,可以资助不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是受到刘霆的孝心基金的这种启示。虽然我们现在还有这种福分,吃得饱、穿得暖,还不至於像刘霆那样家里出了这样的不幸,我们有这种能力,更应该尽力的帮助这些比我们不幸的人。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先讲到这里,这一段还没有讲完,我们下一次就继续的分享。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仁者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七集)  2008/5/24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07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钟茂森: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把爱欲看破、放下! 

 钟茂森:一位双博士,真诚拜佛癌症十五天竟神奇痊愈! 

 钟茂森:见色而起YIN心,报在妻女 

 钟茂森:防止邪YIN,得延寿、功名的故事 

 钟茂森:每日坚持护生,不与虫蚁众生结命债的方法 

 钟茂森:文昌帝君显灵,奖罚两位读书人的神异故事 

 钟茂森:怎样可以时时刻刻积阴德 

 钟茂森:家境比较好时,正好要赶紧修福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四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三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