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谈话的艺术


   日期:2012/2/14 15: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 白贵才

    《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刘备为报二位义弟被杀之仇,不顾丞相诸葛亮的反对,愤而伐吴。一次关兴、张苞立了大功,刘备便叹曰:“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复有二侄如此英雄,朕何虑孙权乎!”结果让老将黄忠听到,心生不快。虽然刘备只是想褒奖关兴张苞,并无贬损老将之意,但听者有意;这些话刺痛了黄忠的心。结果,次日为求全胜,黄忠孤军深入,不幸中箭,最终战死沙场。此时,刘备悔之晚矣,只有哀叹“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前人才讲“才舒放即当收敛,才言语便思简默”。

    “言多必失,语多伤人”。难怪先人告诫,“多言为涉世第一病”,“少言语以当贵,多著述以当富,载清名以当车,咀英华以当肉”。人应该学会如何说话,如何待人,至少懂得“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善默即是能语,用晦即是处明,混俗即是藏身,安心即是适境”。因为“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至于眼前些许恩怨何必耿耿于怀,任它去吧,不过如此,一笑了之。

    这也告诫世人,“甘人之语,多不论其是非;激人之语,多不顾其利害”。因此要谨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所以要三思而后行,同样要三思而后言。正所谓,“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明晰世人心理,一切都是有其缘由的,有其道理的。话是开心钥匙,更加是一把结仇的锁。一句话可以使人笑,使人跳,也可以使人生,使人死。伤人莫过于伤心,正如打人莫过于打脸;无意中一句话可能将友人变成了仇敌,自己还未察觉,可人家早已记恨在心。尤如思维的“病毒”侵入大脑,侵蚀思想一般。古语早就有言,“称人以颜子,无不悦者,忘其贫贱而夭;指人以盗蹠,无不怒者,忘其富贵而寿”。历史上有个经典的案例,就是“后来者居上”。

    《史记·汲郑列传》上记载,“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一次当朝议政,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多为老百姓办好事。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汉武帝噎的脸色大变,宣布罢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言六月寒。”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而比他官小的多的公孙弘、张汤却一个劲儿住上升。后来,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汲黯还在原职。一天,汲黯对武帝抱怨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听后,对大臣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好马在腿,好人在嘴”、“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终身之福者,切须检点”。说话是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如果大家工作能力都一样,当然谁都愿意接受一个很会说话的人,而不会接受一个像汲黯那样倨固的人。这是人之常情,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所以,“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酒谑,慎勿形言”。不仅为人处事如此,执国理政亦是同理。“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因为“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中山国的故事就是一个“因言丧邦”的最佳案例。

    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此人因此怀恨在心,跑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结果中山国被攻破,中山国国王不得不逃住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武器紧紧的跟随他,便问二人:“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国矣,以一壶餐得士二人。”如果中山王能对司马子斯说上一句表示安慰的话语,结果也许不会如此。

    “言语知节则愆尤少”,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所以“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事实上,一个人灵魂深处的东西,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来表达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所以,心里可以天马行空的想,但是嘴里却不能肆无忌惮的说。更何况,“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因此,“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

    说话也是一门学问,一种技能,更是一项艺术,一门功夫。会说话的人不一定是那些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他们总是在恰当的地方,在恰当的时候,针对恰当的人讲出恰当的话语,那怕只是一两个字,甚至是无声的交流。当然,有的时候他们也会大吵大嚷,但结果却是好的而非恶的。为什么会是如此呢?因为对象不同,比如那对君臣唐王李世民与贤臣魏征。李世民给了魏征很高的评价,认为魏征“素有胆识,每犯颜进谏,虽逢王盛怒,神色有移,身正而心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移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前代诤臣,一人而已。”而在那个年代,魏征其实也是冒着“天下之大不违”风险的。正如他自己所言:“臣欲进谏,辄惧死亡之祸,与赴鼎镬,蹈白刃何异哉?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乃是极难。”他们的历史已成为佳话,象“贞观之治”那样为人们颂扬。因为人们相信,如果没有魏征进谏,也许就不会有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如果没有李世民的纳谏,也不一定会有唐朝盛世。由此看来,说话不仅仅是学问、艺术或是功夫,也应该算是一种生产力。正象是先人所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只字必惜,贵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谨,福之基也;微命必护,寿之本也”。

    然而,可惜的是,如此的景象并不多见,所以这才更加的为人们珍惜与传颂。与此“千古流芳”相伴相生的则是更多的“贻臭万年”。尽管当时听来是如蜜甘甜,可事后会发现其实是鸠毒。为什么忠言会逆耳?是什么导致了思维的“短路”,或是脑细胞的不良化学反应,要么是思维电波的冲突。为什么事实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东西,却让大脑这个“首领”如此不安,以至于做出完全错误的决定也在所不惜?是个人修养不够,还是思想境界不够?自古忠臣多死于此。

    言语,其实质是一个人的内心思想的表示与反映。如果一个人具有高尚的思想,具有宽广的胸怀,其言语也必然是豁然的、通达的。相反,如果一个人如果思想龌龊、心胸狭隘,其言语也必然是干涩的、刻薄的。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宁愿和“君子”打顿架,也不和“小人”说句话了。因为“喜时说尽知心,到失欢须防发泄;恼时说尽伤心,恐再好自觉羞惭。”所以一个人应该在其心里多存谢意,多出赞言,平淡坦然,物我两忘。这样就不会“施绝然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