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于丹:家庭是塑造一个人最好的地方(之一)


   日期:2012/2/7 10: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现在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学校上奥数、学电脑、绘画、钢琴……每一样的专业技术越细分,家长越觉得孩子可以被专业化、社会化地组装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才。在这中间,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中国在悠久的传统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就是读私塾。私塾是一个什么概念?也许它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上不如我们现代教育这么条分缕析,没有这么完备的教学系统,没有现代的实验室。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其中交流、沟通、开放的课程,因人而异的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今天,每一个当父母的人都不可能指望着让孩子上一所最好的寄宿学校,三年五载回来他(她)就迅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毕竟,学校是教专业知识的,而家庭是塑造一个人最好的地方。

 

    中国人是信任家教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基本的价值理念往往出自他的家教。首先一点,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来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在《论语》上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君子要修身养性,基本上要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传统的孝悌之义。一个人进了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这就够学一阵了,就先得把这个伦理关系协调好,什么是礼貌、什么是和谐、什么是人在家里的责任、什么是人的义务,先把这些磨合好才能到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一个人态度要谨慎,言语上不能太冒犯,不能太狂妄,而要笃诚守信。泛爱众,博爱大众,对大家有这么一种善意。而亲仁,再去亲近那些仁义的道理,这一段是我们说的社会学习。

    第三个阶段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果你把家庭学习、社会学习都完成了还觉得有余力,你可以去进行专业的文化学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那些书本上文字的东西,这个时候你差不多可以学了。

    但是我们想想今天的日子呢?大家都是倒过来,一个小孩子,家庭教育,社会的学习都没有接触的时候,可能小小年纪就去学文了。小孩开始被背诗词,学写字,从学前班一直上到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回过头来再被社会调教,甚至被社会修理。一个人言语不谨慎了,不守信用了,然后再去逐渐学习。而最后忽略的是什么呢?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往往最忽略的就是家庭教育,恰恰就是入则孝,出则悌。

    对于中国人来讲,家庭论题的教育绝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它是你认知整个社会公民责任的一个基础。中国人没有上教堂的习惯,中国人不去膜拜一个外在的神,他们讲究的是出门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中国人信任的就是伦理中建立起来笃诚守信的人际关系。所以一个有上教堂传统的人,要是眼前打翻一个杯子,他可能会本能的说,我的上帝。但是一个中国人,可能会本能就会喊,哎呀,我的妈呀。

    但这个伦理价值的建立,在今天,特别是在一个独生子女时代往往被忽略。越是发达的大城市,越是精英高知的家庭,孩子小时候上的各种辅导班、学前班越多,而在家里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一起分享家务劳动的时间越少。我在大学里面其实见过很多各地的尖子生,来到北师大这样的全国重点大学,考分都不低,但是进考场考试的时候会有妈妈在外面着急地敲玻璃。我出去说孩子是不是忘带什么文具了?妈妈说,你赶快告诉那个穿格子衬衫的孩子,那是我的孩子,让他进考场之前一定要去一趟厕所。这都不是在说笑话,这是我实实在在遇到的,并不罕见的事情。 

    这些孩子到底缺了什么呢?我们要回去问问家庭,追着一个大学生提醒要上厕所的妈妈,到底是合格的慈母还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所以我说,学习伦理的认知,学习一个人格的建立,没有哪门专业课可以教你,需在中国的家庭中完成。 

    很多年轻人常常抱怨,我这么去爱一个人,为什么他还不领情,为什么他还离开我?我们今天不缺情歌、不缺情诗、不缺情书、不缺铺天盖地的甜言蜜语,缺什么呢?就是温暖朴素地为你所爱的人做事。爱也是一种执行力,这件事情学校里教不来,看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有的时候承载的爱太多,他会觉得他人的爱情是一种本份,因为他学习好。但是如果一个习惯于为他人做事的人会觉得每个人都不容易,人的爱是一种情分,所以是情分,人才会感恩,是本分得不到就会抱怨。我们需要成长起来的新公民,不是那种只掠夺爱的人,而是能够施予爱的人。 

    这件事情跟家庭教育关系更大。固然我们的学校、社会都在进行这种教育,但是想一想,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老师五加二等于零的说法,什么意思呢?12345,小娃娃在幼儿园排队讲秩序,有礼貌,分享,做值日,打扫卫生,还容易建立起来,周末回家两天,回来以老师说等于零了。两天回去,爷爷奶奶包好的水果喂到嘴里,袜子脱下来给洗,床给铺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早上也可以不起床,下午也可以睡懒觉,想不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到周一来了,老师愁眉苦脸说,哎呀,五加二等于零了。这样的说法在幼儿园老师起码还有意识,到了小学,到了中学,更多的不是在教一个学生的生活规范,而是教他们的知识系统。五加二等于什么,这个问题连意识都没人意识了。那等到他们真正上大学以后,教到我们这些老师手里的时候,我们感觉的只有遗憾,来不及了。很多家教的事情,等大学老师去做,来不及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于丹       家庭)(五明学佛网:于丹       家庭)  

 惟觉法师:如何创造美满的家庭生活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郑石岩教授:悟·看出希望来 第五章 家庭亲情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第三篇 随缘经营家庭 

 悟光法师:密教思想与生活 密教与家庭生活 

 于凌波居士: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其它法师:如何处理家庭危机(大愿法师) 

 仁焕法师:家庭伦常道德是根本 

 仁焕法师:家庭果报现前 

 仁焕法师:佛法与家庭 

 仁焕法师:家风好家庭才好 

 仁焕法师:关于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