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于丹: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日期:2012/1/31 8: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处在一个有太多选择的时代,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不同的设计,都怀有不同的梦想,也都在寻找从脚下抵达梦想的那条道路。

不久前,我读到一组颇有意思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报告分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实现自我的动力各不相同,中国人最大的生活动力是对子女发展的期望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际优势、追求一生平安、尽力做好本职、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贡献,分别位列第三至八位,第九项才是追求生活情趣。

这个数据意味深长。我们对子女的期望,个人事业的追求,健康的保障,建功立业的梦想,都不可或缺,但追求生活情趣就真的该排得那么靠吗?生活情趣只是风花雪月,只是锦上添花吗?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生活情趣究竟是一种奢侈品,还是一种必需品呢?

现代人的生活,有太多太多的选择;现代人的头脑,掌握了太多太多的知识;现代人的思维,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逻辑……可是,却丧失了许多许多东西——我们充实了大脑,却丧失了心灵。

许多人会说,社会现实如此,工作压力如此之大,个人责任如此之重,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容不得一丝松懈,又如何有时间去悠闲?

在我看来,悠闲与时间无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种节奏。轻重缓急,我们必须拿捏得住。同样的工作,也许别人力不从心,无法胜任,你却能在重重压力缝隙中闲庭信步,悠然自得,有着不败的从容,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致。

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我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一个木匠带着一帮徒弟干活,干着干着累了,擦汗时挥手一甩,腕上的手表飞了出去,掉在刨花堆里。木工房被刨花堆得满满的,足有半人高,徒弟们停下手里的活东翻西找,始终没有找着。

天色已晚,师傅说:“算了,先去吃晚饭,明天再找吧!”1个小时后,师徒们酒足饭饱,回到木工房,见木匠的小儿子坐在门口,拿着手表说:“爸爸,我帮你找到手表了。”

木匠很是惊讶:“我们这么多大人,大白天翻箱倒柜都没有找到,现在黑灯瞎火的,你是如何找到的?”

男孩说:“大家一起找,乱哄哄的。你们走后,我一个人坐在黑暗里,听见手表滴答滴答声,顺着声音一摸,就摸到了。”

故事很简单,道理却很深邃。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